<p class="ql-block"> 【冀鲁观山海 】大汶口的石桥</p><p class="ql-block"> 泰安大汶口镇,不仅有大名的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遗址,而且还有不怎么有大名的一条古石桥。</p><p class="ql-block"> 紫气东来,汶水西流。</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泰山脚下的汶水河畔,就是人类宜居之地。史前,先民就在此渔猎、烧陶,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早在公元前九世纪(西周时期)就建有木桥,是齐、鲁两国往来的“周道”。春秋时,孔子北登泰山,东访齐国,走的就是这条古道。立桥上,看泰山巍巍,望汶水滔滔,孔子也曾吟诵过这首齐风:“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孟子“为卿于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母丧,归葬于鲁),来往于齐、鲁两国之间,走的也是古道,那时这条古道叫鲁道。秦时改鲁道为驰道,汉武帝多次封泰山,两次从这走过。唐代改木桥为石板桥,驰道改为驿道,由此往南不远的南驿,以及南驿南边的歇马亭,就是当年驿道上的驿站。南宋末年,文天祥过汶河,留下让人泪流扼腕的诗篇:“积雨不肯霁,行陆如涉川。青毡纩我后,白毡覆我前。我欲正衣冠,两手如纠缠。飞沫流被面,代我泣涕涟。鸿雁纷南翔,游子北入燕。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昔闻济上军,又说汶阳田。我今履其地,吊古怆苍烟。男儿欲了事,长虹射寒泉。”男儿事,终未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清,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北上,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出巡江南,都曾经此。康熙皇帝还曾作诗《汶水吟》:“汶水潺潺清似玉,石涧萦纡行踟蹰。连山百里入莱芜,松柏绵蒙冬尚绿。”帝王将相频经,往返商旅不绝,仅大汶口镇山西会馆院内所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碑,就记载了“北四城、洪源号、磷窑、增盛号、仁和号、万成泰、通盛店、广顺和、东义和、义兴号、永成店、春和堂”等30家商号店铺的名称。大汶口,不仅渐汶、嬴汶、牟汶、柴汶、小汶在此五汶合流,而且历史、文化、财富在此汇聚,共同成就着一个不老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为保证泰安到曲阜这条唯一陆路的暢通,大汶口的这座桥屡屡修葺。明隆庆年间修建石桥,清雍正年间,石匠姜桂松“捐资倡修”,为感姜公恩德,南北村民又称这座桥为“姜公桥”。古石桥呈南北向,横贯大汶河,为“S”型,总长570.95米。为漫水桥,没有桥栏,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共有66个桥墩,65个桥孔。桥板相接处均用铁制纺锤形扒锔相嵌接,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板桥,也是山东省保留较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桥之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座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的古老石桥,仿如一条时间长廊,串联着古镇人世世代代的过往和现在”……</p><p class="ql-block"> 辰龙冬月的一个清早,我从泰山下来,来到大汶口。看到路旁有碑,书: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庄单位——山西街村,与碑一路之隔,是一座山西会馆,这是晋商传奇在齐鲁大地的一个章节。一出村子的门洞,一条石板桥泛着晨光铺呈在眼前,数群野鹜游来,一只苍鹭飞远,几个老人倚着村墙(也是河堤)负暄闲话,我们两个老汉兴致勃勃走在古桥上,享双脚踏齐鲁之趣,想千年旧事就如大汶河水,流来,流远,兴盛衰亡,就是水面的一道波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