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对肉丝面向来是情有独钟的。羡慕它的味道、羨慕它的色彩,也羨慕面里蕴含着的波折与浓情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我七八岁的时候,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商品几乎都要凭票供应。例如,买个麻花要用二两全国粮票,一角五分钱;四川调拨来的冻肉用肉票买几毛钱一斤;鲐鲅鱼不要票二角五一斤……。有的时候,你有票也买不到东西。</p><p class="ql-block"> 尽管环境是这样的。可偏偏老爹有个在国营大食堂当厨师的发小。于是在老爹想吃面的时候,我就会提着小盆于找他。他通常是接过我手中的钱和粮票去交给收银员。然后小声嘱我去个角落等着。他转身就跑到操做间,先切好肉丝(常常超量那种),炒好肉冒,再和面,擀面,切面,下锅一气呵成,等面出锅了,他再把肉冒盖上,有时还会淋上些香油。趟若碰上被称为“掐脖二儿”的管理员,他总会检查一番。因此,我每次去给老爹买面时,都要撒么撒么,看看掐脖二在不。倘若他不在就立马跑去找老爹的发小。他只要给我个眼神,我就知道躲哪里等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后来,当我教到《一碗阳春面》时,就很能理解面馆夫妇悄悄多放上两把面的善良。我那时可是有一种走后门干坏事般的感觉。但我又没有别的办法,父亲有肺气肿难得它有胃口,所以他一指使我,我就去买面。去弄回一碗香喷喷的多加了肉丝与面的热汤面。当年几乎是从厨师手里接过就有些馋,但那时绝不能吃,只能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回家,一路上嗅着从面条盆里钻出的香,真是太折磨人了。只能羡慕,不能试吃。</p> <p class="ql-block"> 今晚陪学生晚课,到家十九点二十分,老伴给我煮了碗类似父亲当年吃过的肉丝面,香喷喷的,可真好吃呀!于是胃蕾绽放出当年的历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