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在开端</p><p class="ql-block"> 《灵魂只能独行》作者周国平,一个我之前没有读过,但读起来感觉仿佛认识已久的知己一样,一个温润而又诚恳的人。非常同意作者书里表达的很多个观点,比如,幸福和上帝一样,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又比如:人世间的幸福是如此主观的事,但我们总希望用同意的客观事实去证明幸福;又比如信仰的实质并不是依赖和折服于某种宗教,而是内在的觉醒和保持敬畏感,承认这世上存在某种神圣的事,因此实现灵魂的高贵超越肉体。</p><p class="ql-block">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鼓吹科技与技术、沉迷于名利与虚荣、也可以对物质与财富俯首称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世上存在着的某种神圣,因而保持一种敬畏感,在前行的路上谦卑而温良。一个没有神圣感和没有敬畏感的民族是可怕的。于我自己而言,我始终愿意相信某种使命感,比如来到我生命里的每一本书都必定带着她的某种神圣使命,她们或教会我沉默低头,或指引我骄傲不馁,不论是文学、历史、散文、哲学、小说还是自传、励志、女性主义,还是描写心情、家乡、生活的散文诗歌等,如今我明显更加偏爱历史哲学,取代了青春时期的言情小说和温情散文。然而,这不正是一个成长的历程?曾经迷恋故事曲折的小说,这几年我更执着于阅读让我略感痛苦和为难的书籍,比如《西藏生死书》,比如这本伴随我数月,我终于在键盘上敲下,开始为之写下心得的《灵魂只能独行》,以前觉得触及历史和哲学的书籍,使人更加明白道理与道德。大概是从今年开始,觉得哲学并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科,高悬于平凡与生活之上,她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刻提醒我们,要过省察的人生,犹如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它或许能让幸福更加幸福、让痛苦不止痛苦,多些意义。同样,历史也是,让清醒者更加的清醒,让沉迷者更加沉迷。而保持清醒和内心的觉醒总是一件痛苦的事,如同幸福经不起深挖细究、苦难经不起美化修饰。带着如此的心态学习《灵魂只能独行》,我也一度认为,所有触及灵魂的事,必定是试图教会我如何定义幸福,如何直面苦难,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乃至人生中的悲欢喜乐。历经万千后,重要的并不是那些经历的事,而是经历之后的你成为了怎样的人。被摧垮了倔强、被磨平了棱角、被麻木了心灵,还是一如既往,逆风飞翔、无所畏惧、越挫越勇呢?其实长大以后,褪去稚嫩与许多无知,我们都会明白,从小我们被灌输,为了以后长久的幸福,先苦后甜,一切眼前的辛苦都值得。但其实如何面对苦难,如何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是和争取幸福同等重要的修行课题,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憧憬幸福、奋斗幸福,也需要拥有体面地面对苦难的定力。而灵魂的存在,哲学的问题,无关乎就是更好的解开如此的课题。这本书,出现在我手里的时候,我正面临着生活的些许艰难时刻,但我仍然觉得这些苦难不足以称之为“苦难”。这些苦难试图教会我更加坚韧的人生历练。拥有了如此的读书态度,换到生活和工作里,我也会试图拥有一种,遇到了如此糟心的人和事,上天如此的安排必定是有他的一番苦心与用意,必定在试图教会我些什么,好让我这限量版的人生添加些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如此以来,生命是一场修行,每一个是好是坏、是意外是漫不经心或是刻意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都有它恰如其分的使命与任务,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不断让自我生命的个体更加的趋近于“完整的独立”、“纯粹的幸福”以及某种比肉体更加长久的精神超越。诸如此类,我渐渐脱离了昨日之我、今晨之我,沉浸于每一个“当下之我”,这种当下并不是不管将来、不论长久的及时享乐主义,而是一种更加注重内力、定力与“我”的修炼课题。</p> <p class="ql-block">——在黑暗中并肩前行 </p><p class="ql-block"> 书里讲关于爱情、知己、亲友的关系尤为透彻和清晰,他说寻求某种长久的、稳定的爱情、感情亦或是友情,不一定非要求同,孤独的每个人朝着各自的圣地出发,只要我们怀着同样的朝圣之心即可,不必非要去向往同一个目的地。拥有一种“在黑暗中并肩前行”的相互作伴的感觉就好了。在一个如此信仰失落和心灵不安的时代,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和锦囊妙计,唯有自救。</p><p class="ql-block"> 这种“在黑暗中并肩前行”的感觉简直是形象生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很多的问题,观念不同、追求不同、褒贬不一,但其实怀着同样敬畏的心灵,朝着各自的圣地出发就好,不必非得是同一个目的地,我并不想知道你拥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寻求什么,你就是你自己所寻求的东西。是的,你在追求的东西、向往的东西,一定就是构成全部自我的内容。你寻求健康、你寻求平静、你寻求善良、你寻求更加理想的、完整的你自己,那么这些一定就填满了你的日常。但其实,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并非只有惬意与善良,还有恶意与病痛、猜忌与不得意,但这些东西更多的是出现的你周围,而你呈现出怎样的表面和内心,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诸如此类的观点,用来反省自身是非常必要的素材,我也时常在想,我们在做一道生活饮食时,如果能加入的不只是油盐酱醋,不只是关注表面的华丽和繁华,拥有某种时刻反省的作料,我们的生活和日子是不是会通透许多呢?“为了吃而活”与“为了活而吃”必定是两种不同的频道。</p> <p class="ql-block">——关于精神危机or个人喜好 </p><p class="ql-block"> 作者强调: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发生危机,恰好表明这个人、这个民族有执拗的精神追求,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可怕的,向来都不是危机,而是麻木与随波逐流。</p><p class="ql-block">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力求尽善尽美,并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蕴含着一种神性。他也强调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关于这些观点,有时让我欣慰和愧疚,欣慰的是我常喜欢一个人沉浸式读书、写作,管他有没有用,反正这世上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非得有用才可以,像我这样的热衷、真诚的人,与时代格格不入也罢,熠熠生辉也罢,只要是你自己热衷和坚持的就很好。除了这些沉思,我却也时常有时间看些电影和自认为的好剧,她们在我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调味料,不知这些算不算肥皂剧。拥有一种持续性、可再生长的兴趣是一件很好的事,比如早起、跑步、阅读和写作,把日复一日的工作当成一种敬畏和喜好,从中得到某种欣慰和敬畏,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习惯和乐趣了。</p> <p class="ql-block">——好梦她,何必非要成真?</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喜欢祝福别人说,祝你好梦成真。周国平先生不假思索的说道,好梦她何必成真?做一个温和而不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永远期待更好,永远向着理想靠近,过一种创造的生活,创造需要智慧,而智慧需要常识,那就做一个文明人,文明人都拥有一种高贵的修养。她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也允许别人按别人的方式生活。与世界建立了一种长久而稳固的精神联系,信念犹在、志业犹在,安身立命之本犹在,谈何失落?圣经里谈道: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她们会转过头来咬你们,别把珍珠扔给猪,它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下。也不要尝试去启迪愚昧者,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谈何信仰、谈何灵魂,信仰无非是一种内在的觉醒,灵魂无非是一种对肉身的超越。</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抹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折。真正的成熟应该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世界的结果与丰收。而我觉得一个精神世界丰富、自我日益趋近独立而完整的人,是一个有底气的人,一个有底气的人在哪里都注定会不同凡响,与这个世界建立某种精神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使自己恍然大悟的明白:人是多么的无知和渺小。</p> <p class="ql-block">——关于幸福与苦难</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的幸福是一件如此主观的事,而我们总希望用统一的客观事实去证明她。说到幸福,周国平先生认为谈论关于灵魂的事,无非是事关幸福与苦难,如何用有一种可持续的快乐,需要满足以下几点。一是一种丰富的、持久的快乐,并且是由你自己创造的。二是拥有一种“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恼”的乐观精神;快乐不是一件等着以后再去做的事,苦中也可以作乐;三是拥有一种不荒废当下的快乐能力。四是拥有某种生长能力,一种温柔生长和野蛮生长的能力;五是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拥有了这些,对苦难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明白,苦难的精神价值是对意义的寻求和思考,通过苦难获得某种意志的提升,苦难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并不值得歌颂。</p><p class="ql-block"> 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没有英雄色彩的勇气才是我们真实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而苦与乐的品质就取决于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我爱我的不幸,胜过爱她人的幸福。假的痛苦有千万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任何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门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没有援军,也没有期待。我们没有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终究都会明白,其实人生的危险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而这些对立面的取得,全然看受难者的素质如何。</p><p class="ql-block"> <b>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疾苦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b>这段话也犹如醍醐灌顶的提醒我们,一切没有危及生命的苦难都是无病呻吟,真正饱尝人间沧桑的人从来不屑向他人言说和讨论苦难。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别再奢望所谓感同身受,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说的那样,<b>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和感受另外一个人,除非你穿着她的鞋走来走去。</b>文学之间的关联,其实不分中西方,这世间虽然有很多特立独行的恶意和苦难,闻所未闻,但所幸的是人类的很多感性和善良是那样的相同。感动与感悟、醒悟与清醒都是一样的姿态。因此何为幸福?如何定义幸福,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做得让自己满意,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和上帝一样,只存在于相信她的人心中。</p><p class="ql-block"> 你相信什么,你就拥有着什么,这个世界就是你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或悲或喜,或阴或晴,就让邪恶自食恶果,让善良邂逅善良、让美好与温暖相伴,让一切真诚都体面与深切。</p> <p class="ql-block">——关于“我”和“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寻找过我自己,我仍然在寻找我自己,我将永远是新生的每一个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好的生活应该是过一种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孔夫子那些教导人的话,穿越千年都是受益匪浅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白自己的无知与局限,就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曾国藩强调小人才追求圆满,月圆则水满则溢,不必事事追求圆满,但我觉得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仍旧心怀炙热地追求更加无限区仅有理想的自己,不免是一件勇敢的事。像哲人说的那样: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却仍旧选择热爱她。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生活的惨淡,诸如此类也是挺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生活不免还充斥着某种不怀好意的毁谤,周国平总结起来毁谤的根源可以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怕别人优秀。面对毁谤,拥有一种如古柏树一样的气质,淡然地观望着身后的一切毁誉。这些话,让我想起许知远说过的一些挺有意思的话,忘了他读的什么书的片段,说道:仅仅是我的成功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很多其他人的失败,我的成功才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人性也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期望过一种独立而完整的生活,但究竟什么是独立和自由,一个人自己规划其自身存在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是好的,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在现如今如此讲究功利和使用价值的时代,坚持独立的品格是多么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关于活着与死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事物的一个现象和角度,但这并不是全部,一种新思想无非看事物的一个新角度,仅仅是角度,而不是唯一的角度。</p><p class="ql-block"> 经过琳琅满目的商场,能对自己说:这里究竟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而不是沦陷其中。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人必然是无知的,明白这一点就是一种觉醒。哲人们通常倍感痛苦,我通常能够感受得到真切的幸福,只感恩于我是如此的平庸。</p><p class="ql-block"> 谈到活着与死去的话题,在看完《西藏生死书》之后,我或许比起以前的恐惧与避开,多了些直面死亡的豁达与坦诚,当我们敢把死亡放在桌面上研究,拿到日常中反思,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与勇敢。</p><p class="ql-block"> 许知远提到的马克•鲍尔莱恩的新书名叫《最愚蠢的一代》,题目耸人听闻。它的副标题同样引人争议,“数字时代如何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并威胁我们的未来,或请不要相信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不要相信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马克•鲍尔莱恩强调被垃圾信息和数码媒体填充起来的一代是知识匮乏的一代,这是沉迷娱乐而拒绝长大的一代。虽然比较偏激,但也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回到灵魂与独行的思考,如同周国平那句,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援军,唯有自救。幸福也好、苦难也罢,唯有孤独、唯有清醒是永恒的课题。活着也好、死去也罢,承认神圣、保持敬畏,生命和躯体努力走向每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独立个体,这是一个艰辛的也是蜕变的过程,但我们宁愿痛苦的清醒着,也不应该麻木的娱乐着。</p><p class="ql-block"> 哲人通常拥有深刻的痛苦,我时常能够收获和感受很多浅薄的幸福,这都得益于我是如此的平庸与平凡。</p><p class="ql-block"> 2025,祝你独立、坚定、踏实、欣慰,走出的每一步都走向更好的你自己,不是走的姿态有多好、多潇洒,颤颤巍巍、坎坎坷坷都没关系,只要这是你想走的路,让自己满意,永远都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前路漫漫、若晴空万里、大大方方昂首阔步去。若濒临黑夜,也没关系,手可摘星辰,星辰亦灿烂, 祝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