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 远 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6730626</p> <p class="ql-block"> 旅居途中的那些事儿(一百一十六)</p><p class="ql-block"> 在红河蒙自还有一个历史文化的足迹,深深地印记在这块土地上,那就是在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由北京,清华和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南迁昆明的过程中于蒙自设立的分校。</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三所大学奉命南迁湖南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年底南京沦陷,燃烧的战火进一步逼进,于是学校又再次西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千余名师生风尘仆仆流亡而来,校舍一时紧缺,于是便在蒙自设立了分校,那里有缜越铁路直通昆明,交通方便,远离喧嚣和战火,宁静而优美的环境,是学子们理想的读书乐土。</p><p class="ql-block"> 这是蒙自历史上的一块文化丰碑,那坐落在南湖岸边的校舍遗址,尽管随着岁月的久远,己显得不那么高大雄伟,却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高傲地向人们宣誓着这段历史的进程。而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历时九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蒙自也身披着这种荣光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聚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就读的8000多名学生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授和学者。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周培源、费孝通、宋平、王汉斌、彭佩云、朱光亚、孙孚凌七人;校友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郭永怀、赵九章、陈芳允、屠守鄂、杨嘉墀、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百七十二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驻车的文化广场与南湖湖畔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有三公里之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骑着电动车穿过喧闹的市区,沿着南湖南路的林荫小路,曲径通幽,一路前行,不到20分钟便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不显眼的二层黄色小楼,法式转角建筑,三面环绕,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与景色秀丽的南湖仅一道之隔,最初是希腊商人开设的哥胪士洋行,西南联大迁来后被租用为宿舍,一楼住学生,二楼住教授,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房间目前还原貌保留在上面。此外还有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和王家旧宅等一并作为联大分校校舍使用,分散在城区各处。</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迎面是一个环形的大厅,展现着联大师生抗日救亡,用笔墨书写民族抗争精神的深色浮雕墙上,镶嵌着两行红色而醒目的大字,上行写着:烽火学崖长歌行;下行字体稍小写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记忆;场景庄严,气氛凝重。</p> <p class="ql-block"> 楼内分上下两层,老式的木质楼梯和地板,展览由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组成,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在艰难困苦的烽火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教学成绩,还书写了一曲抗日救亡的不屈战歌!</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战事近逼长沙,立足未稳的临时大学选择了有滇越铁路与外界相通的云南作为下一个目的地,但经费困难,如何到达又成了新问题,最终校方决定,师生分三路迁校,大约有800名师生,包括女生、体弱的男生和大部分教师由长沙经粤汉线南下至广州,转香港、海防,通过滇越铁路来到昆明;另有冯友兰、朱自清、钱穆等10余名教师,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到河内转乘滇越铁路赴昆明;其余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湘西、贵州和滇东北,徒步走到昆明。</p> <p class="ql-block"> 旅行团采取军事化管理,当时主政湖南的张治中指派黄师岳中将担任团长,闻一多等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旅行团徒步穿越湘西与贵州的高山峡谷,爬山涉水,一路上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所看到的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与苗人的奇风异俗外,还有破碎的山河,荒无人烟的村庄与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这些书本上从未见过的真实中国,在师生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湘黔滇旅行团1938 年 2 月 20 日出发,4月28日到达目的地,历时68天,全程三千五百里,200余名师生共同创造了这一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有文学与法商两个学院和其下的八个系组成,冯友兰是文学院院长,陈序经是法商学院院长,朱自清是中文系主任,诗人闻一多便在中文系里,共有师生数百人。他们来到这里,远离了日寇的铁蹄,生活在全国抗日的大后方,虽然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岁月静好,让他们那颗流亡之心有了安顿之地,中国的文化血脉又在此接通,薪火又再次燃烧起来。</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生活情形在朱自清所写的《蒙自杂记》中便可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p> <p class="ql-block"> 来到蒙自后的学习生活平静而稳定,但师生们一刻也不敢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蒙自分校北大同学告全国同胞书是这样写的:“我们这次流亡,绝不是为了逃避,为了偷取安乐。我们面前有的是全国父老兄弟姊妹和正在前线作战的同学,我们敢在这个伟大的纪念日誓言: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我们决不放弃这种责任。我们不畏艰难,不慕安乐,不为恶习所染。我们要深入到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对日全面抗战,担负起后方的需要工作。”</p> <p class="ql-block"> 其实,西南联大蒙自分院只存在了180多天,半年后便迁回了昆明,朱自清又负责这次迁校任务,他陪同师生们到碧色寨,分批把他们送上了火车,最后自己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他的做事风格一如他恬静沉稳的散文一样,从容不迫,井井有条,韵味深厚。</p> <p class="ql-block"> 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自分校虽然时间短暂,但她在蒙自期间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思想,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开拓边疆文化教育,对蒙自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蒙自文化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不断激励着后人,攀登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