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人说山西好风光”,常德双卧山西全境游得欢(七)

黄老邪

<p class="ql-block">  友,今天是2025年元旦,祝您:新的一年,爱与好运同在,梦与远方可及。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白天有暖阳相伴,夜晚有日光相照,人生既有富贵又无忧,长寿又健康,喜乐亦安宁,新年更顺遂!</p><p class="ql-block"> 人以真诚而贵,心以善良而德,缘以相识而聚。彼此保重,相约美好!</p><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晋祠其中的难老泉、宋代侍女像、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绝”。坐车还可游览太原的母亲河一一汾河,太原汾河公园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迎宾桥,是人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形成的滨水公园,公园总长43公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晋祠公园的正大门进入国家级5A景区。</p><p class="ql-block"> 其实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之外,更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建筑”、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晋祠还有供奉治汾先人的“台骀庙”、尉迟恭的“别墅”、张氏和王氏的祠堂,以及说不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真正浸润着唐风晋韵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我们踏入这方圣地,仿佛是进入了历史的回廓,每一步都似平能听到往昔的回响,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首无言的诗。那古老的建筑像是岁月的书签,标记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风轻轻拂过古旧的屋檐,带着岁月的低语。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古老的砖石上,勾勒出一幅光与影的画卷。晋祠,就这般静静的立着,庄重而神秘,让人忍禁不住想要去探寻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图为《晋文公祠》,采用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既呼应晋祠历史,又诠释晋祠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它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晋文公祠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及祠前广场,祠庙祭祀区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形走廊。2020年10月9日晋文公祠才对外开放,旺季门票80元/人,淡季65元/人。它位于太原市晋祠公园的南湖湖心。晋文公即“重耳”,晋献公之子。(见下图2)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19年,受尽苦难,晚年方才主国建业。</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祠内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汉代祠庙的特点,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的设置使得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亲生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逃难奔翟国,主要随从有介子推等五人,他们君臣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返,备尝“险阻艰难”。早年重耳逃亡时,先有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他们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史料《韩诗外传》记载:有一年迷到卫国,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金和粮食,逃入深山,重耳等人无粮无资金,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不但讨不到饭,反遭农夫用土块当成饭被戏谑一番。重耳疾病缠身又饥饿难忍,实在难活下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的野菜野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知道是介子推割股的事后,大为感动并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割股救主”之恩。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祠内有文物陈列展示厅,展示了晋文公的生平事迹,诠释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重耳(即晋文公)图强霸业和晋国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祠的回形走廊的墙上有几十幅有关晋文公故事的石刻,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其建筑面积22762.4平方米,古代建筑面积14165平方米,悬瓮山1518亩。</p><p class="ql-block"> 晋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今有3000多年历史,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p class="ql-block">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近3000年的攀划营造和修茸扩充,才成现在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还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建筑仍有100多座,尤其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罕见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300年以上的古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块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书的“御制御书”古碑,古碑《晋祠之铭并序》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御制御书,现存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首左右雕螭龙首一对,并头下垂,身尾盘绕,无空隙,特别雄丽。中间额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属飞白体,李世民以飞白体所书的碑额,传世者仅此九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署名。碑题、铭、序共一千二百字。(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安放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古碑《晋祠之铭并序》的贞观宝翰亭。</p> <p class="ql-block">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宗教、雕塑、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遗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晋祠中现存的碣碑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部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字、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贯的“石史”。</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多次举办“祖德千秋”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太原张氏、王氏的后裔纷纷来晋祠博物馆寻根谒祖,太原张氏、王氏根于晋祠近百代,延续干年历史,历经沧桑之变,一脉相承,几度播迁,遍及神州。</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中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圣母殿中,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游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彩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全晋祠的主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该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而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人,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待女塑像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我们“山西全境游第五十一团”的游客们挤站在圣母殿的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4A景点圣母殿免费开放,旺季(4一10月)上午8点30至下午5点30;淡季(11月一次年3月)上午九点至下午5点。</p> <p class="ql-block">  相传,宋朝年间朝廷下旨要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按照朝廷的旨意,圣母殿内还要摆放43尊彩塑,眼看朝廷的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工匠们还没有想出好办法,大家急得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天,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闲庭信步来到了工地上,老人旁若无人地摆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只见他将这些木料左一搭,右一搭地拼接起来,最后竟搭起一座小小圣母殿模型,更绝妙的是,这座圣母殿模型内竟没有一根柱子,老人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放在圣母殿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工匠们看了兴奋万分,他们决定就按这个模型来修建圣母殿。工匠们本想感谢一下这个老人的帮助,可是老人却再也杳无音信了,有人说这位老人就是古代木匠鼻祖鲁班显灵了。</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位于晋祠的正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p> <p class="ql-block">  下组图上是晋祠博物馆中的《金人台》,下是《木雕盘龙》。</p><p class="ql-block"> 献殿前的 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共有4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4尊金人与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见下图2),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头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头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故金人脚上至今还留有三刀印痕。</p><p class="ql-block"> 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之久,仍鳞甲须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难老泉》旁边。</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是晋祠的另一大景点,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出水处。泉水出自悬瓮山下断岩中,泉水清沏见底,终年恒温17摄氏度,平均每秒流量为1.8立方米,被誉为“晋阳第一泉”,难老泉水冬暖夏凉,泉流如玉,晶莹剔透,游鱼细石,清冽可视。水分两流,一入暗溪,一入莲池。难老泉亭建寸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60年),明嘉靖年间重修,亭为八角攒尖顶,施五铺作斗拱,中悬龙首状雷公柱。亭内悬有傅山所书“难老”立匾,泉水出口处砌石深7米,周建拦栅,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  我们纷纷挤进“难老泉亭”观赏。</p> <p class="ql-block">  当地还有难老泉来历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晋祠北边20里的全胜村,有一个柳姓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担水,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脾气大,只喝身前一桶的水,后一桶的水找借口不卫生,故意为难媳妇,增加媳妇的挑水难度且规定媳妇不许换肩来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风尘,看样子是从远路来的,柳氏见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送给了老人喂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又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一来使得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水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一趟也来不及了;不去担吧,挑着空桶回去肯定遭婆婆辱骂、鞭挞。正在犹豫时,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水缸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上涌,涨得满缸,转眼间老人和马都踪影全无。柳氏只好提心吊胆回家去,照老人的话去试试看,果然应验,从此以后她就不再去很远地方担水了。</p> <p class="ql-block">  柳氏的歹毒婆婆见儿媳很久不担水,可是缸里的水满满的,感到奇怪。便叫小姑去看,才发现了抽鞭出水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地允许儿媳回娘家,小好拿马鞭在缸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而出,溢流不止。小姑心慌了,立刻跑到嫂子的娘家找柳氏。柳氏正在梳头,没等头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口气跑回婆婆家,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缸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游人纷纷争出装水容器排队接“难老泉”水。</p><p class="ql-block">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其余二泉水量小不及难老泉的1/10且有时干枯停流。</p><p class="ql-block"> 善利泉亭为八角攒尖式,面积7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中的宋代《宋塑侍女像》(组图上)、《难老泉》(中)、《周柏》为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 宋塑侍女像则是宋代塑像中的精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难老泉是山西晋水的源头,水温常年保持17度,每秒流量1.8立方米;周柏则是已有3000多年的树龄的柏树,现仍青枝绿叶。</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中的献殿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地,献殿的建造是为了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其文化意义也是为进入圣母殿起铺垫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建筑构造来看,它面阔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檐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殿西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生动,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铸狮子。</p> <p class="ql-block">  图为《鱼沼飞梁》,它建于宋代,呈十字形桥,它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小八角石柱,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鿄坊。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这种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染极为罕见,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如大鹏展翅欲飞之势,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形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其独到之处是东西桥面宽阔,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冀赢翩翩欲飞;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鿄和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也是晋祠三宝。</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宝是《圣母殿》、宋代《鱼沼飞梁》、金代《献殿》。</p><p class="ql-block"> 宋代《鱼沼飞鿄》处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取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鿄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内的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南,又称“梳妆楼”、“水晶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楼内供奉《晋源水神》当地人都称她“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水母楼长15米,宽11.7米,建筑面积289.25平方米,占地面积235.81平方米,楼高14.5米分上下底层,四周围廊,下层为券砌石洞三间,一明两暗,明间稍宽,两次间各砌石磴以供上下楼之用。在中间石洞内供奉铜铸水母像,端坐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自。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4间,正面的明间开辟隔扇门,两次间下砌槛墙,上辟直棂窗。四周用木质栏杆围侥,凭拦俯视,晋水如鏡。楼内神龛供奉水母坐像,两边分别塑有4尊风格别致的鱼美人侍女像。二层南北两壁绘有水母钥觐观音和巡察民间水情的壁画,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场面开阔,水母及仙班神情自若、仪表大方、栩栩如生。二层东檐下挂横匾“悬山响玉”,为清乾隆年间晋祠里人杨二酉得意之作。(见下图2左楼横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水母楼里游览。</p> <p class="ql-block">  水母楼里供奉的“晋源水神”水母娘娘。她端坐在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p> <p class="ql-block"> 晋祠内胜瀛楼位于太原市晋祠水镜台西南侧,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该楼长19.3米,宽11.2米,占地面积216.2平方米,楼高17米。一层四周围廊,明间前后辟门,可以穿楼而过,楼内设木梯可以登临。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面无窗,登高远眺,绿野田畴,炊烟袅袅,使人心旷神怡,驰骋遐想万千。二层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面悬挂《栖云》匾额。“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众多美女在千年皇家园林晋祠上演国粹</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内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的《对越》坊,俗称“牌楼”,《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对越牌楼的建造可能是受五行之说影响,渴求“难老泉”泉水永逝,同时也有祈福和壮圣母威严之意。对越坊造型优美,整体为四柱三门式,顶为单檐歇山式</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晋水和悬瓮山交汇处,根据风水观念来看,这个选址是最佳地点。据《晋祠铭》记载悬瓮上“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鏡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而晋水“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蒙氛雾而终清……日注不穷,年倾不溢……”</p> <p class="ql-block"> 晋初台骀庙位于圣母殿南侧,由高汝行出资创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并在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修茸。台骀是古代金天氏后裔,因治理汾河有功,被封为“汾水之神”。庙内供奉着金饰木雕台骀坐像,左有土地神像,右有五道神像。庙宇建筑风格独特,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工艺。</p><p class="ql-block"> 高汝行是晋祠镇东庄人,字修古,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已科二甲第五十八名进士,曾任浙江按察副使。据传高汝行在浙江做官时,乘船外出遇大风浪,危难之时,有一白须老人前来搭救,脱险后得知老人是“汾河神”台骀,于是决定建庙塑像以酬神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台骀是载入太原史册的第一位先贤。太原5000年文明的帷幕就由台骀开启。战国时代儒家经典《左氏春秋传》记载,太原这块土地在黄帝时代,汾河水量充沛,危害人类的水患横生。据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使得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被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p> <p class="ql-block">  (下图正中坐者便是台骀庙供奉的台骀神像 )台骀庙殿宇不大,面阔三间,进深四檐,长10.8米,宽9.37米,檐高3.98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四周古柏成荫。</p><p class="ql-block"> 台骀庙殿前月台宽敞,周围绕有低矮围栏,正面明间门楣上悬一块金字立匾,上书“台骀庙”三个楷书大字。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俘,左边为土地神像,右边为五道神像。</p><p class="ql-block"> 台骀是张氏始祖挥的孙子,台骀庙也作为张氏之祖庙。</p><p class="ql-block"> 台骀庙是为纪念张氏先祖而建的家族祠堂,被称为除皇帝陵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也是我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张氏祠堂。据我国首部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中,对张氏的来源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而发明弓箭的先哲叫“挥”,是黄帝的第五子。弓长为张,于是黄帝赐姓为张。另有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和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记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又有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台骀是比大禹还早得五帝时期部落首领,在他的带领下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两河。当时帝君“颛”把汾河流域赏赐给他作为封地。台骀不仅是治水贤臣,还另有一个对后世寻根至关重要的身份:张姓家族的第三世祖。</p> <p class="ql-block">  松水亭,据刘大鹏《晋祠志》记载:“乾隆末望川亭圮,树木尚存,镇人议废望川亭而建此亭于松水之间,故颜之曰松水亭”。“松水”取自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水亭东面明间两柱挂有木制楹联“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一幅,高度概括了晋祠的地域风光,诗情画意,感情充沛是晋祠楹联之中的上乘佳品。松水亭位于太原市晋祠苗裔堂东,亭矩形四角,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10米,宽6.5米,面积65平方米。前后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山面都砌筑低矮槛墙,四面通透,北绕善利泉,南荫长寿松。</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祠内的介子推殿。</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字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是公子重耳(晋文公)的重要家臣与谋士。他出生于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其父在朝中为官,家境殷实。他自幼聪明好学,胸怀大志,忠孝清烈,不为名利所动。</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在晋国内乱中,一直忠城追随公子重耳逃亡19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帮助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晋文公归国后要重重地赏赐介子推,但介子推没有索要俸禄而选择隐居山林直至死亡。为怀念介子推为晋国忠诚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在晋文公祠内专建一个《介子推殿》。</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祠内北配殿。</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内南配殿。</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景区内的《市楼》有4个楼门且4个楼门的匾额和楹联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市楼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精美和独特之处,市楼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市楼又称“老爷阁”,是晋祠古建筑群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是王朝立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建了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书院位于晋祠庙内东南角。晋溪书院俗称《王家祠堂》,主体建筑为《子乔祠》。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其长子王朝立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家族子弟学习场所。现今的书院是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风格修复的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现为海内外王氏后裔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正殿为“子乔祠”,中奉王氏祖先《子乔》像,殿内南北山墙和后墙绘有壁画,内容为太子晋之生平,共计24幅,62平方米。南、北两厢房及太原堂内陈列有太原王氏历代名人。正殿、两厢及过殿檐下,挂满了海内外王氏后人敬献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  1993年修复后的明清建筑风格的《晋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晋溪书院的正殿《子乔祠》,殿中供奉王氏祖先《子乔》像。</p><p class="ql-block"> 太原王氏系女生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也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在会仙桥的东面修建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p><p class="ql-block"> 从建筑风格来看,它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的的走廊。从其用途来说,这儿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每逢节日或庙会等重大活动,这里就热闹非凡,上演各种精彩的戏曲表演。r.</p> <p class="ql-block">  太原堂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因谏阻灵王㻾塞谷、洛二水被贬感至晋阳,最终在龙上跨鹤升仙。其后裔以王为姓,尊子乔为王氏始祖。太原学不仅是王氏家族的代称,还具有深景厚的文化意义。是祁姓家族的堂号,祁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带,故祁姓的堂号为“太原”,有认祖循宗之意。太原堂也是温氏家族的堂号,其中太原王氏历史上显赫,故太原堂王氏在世界各地都有祠堂。太原堂源于山西太原,象征着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 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女生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p><p class="ql-block"> 据史籍《广韵》记载,黄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便给其中14人分封了十二个姓氏,其中就有“祁”,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而太原王氏起源于太原,从覣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女生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善利泉是晋水三水源之一,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其斗拱䀚嘴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仍然是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崞,为圣母殿左右翼。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  晋祠有三名匾,分别是《难老》《对越》《水鏡台》。</p><p class="ql-block"> 《难老》匾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的《难老泉亭》其长1.45米,宽0.7米。此匾由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古代“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傅山,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大画家、书法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皆造诣颇深,有“清初第一书家”之美誉。他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常与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友八密切交往,吟词作画,煮茶品茗,无不留下翠痕、笔迹。</p><p class="ql-block"> 《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匾位于水镜台,水镜台是一座坐东朝西古戏台。“水鏡”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阅读!</p><p class="ql-block"> 整洁是一种态度,而整洁的外表里,则藏着你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