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里与一支歌的故事

蔚蓝大海

<p class="ql-block">  《一个故里与一支歌》:</p><p class="ql-block"> 人的故里,是儿时的啼哭与欢笑,少时的启程与奔赴;南京知青故里,是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青春人的缩影,奋斗与激情.悲愤与呐喊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支歌,就是那个年代风霏大江南北的“南京知青之歌”,它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从南京知青故里,传播到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人的口中心上,甚至于影响到今天的一代代人……</p> <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故里》:</p><p class="ql-block"> 这个名字蕴含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它反映的是,曾经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南京知识青年们所驻足的一个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们青春岁月的见证,也是他们奉献与成长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的1700万初高中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来到农村或边疆,投身于农业生产和建设。而“南京知青故里”则是当年的一个缩影,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缅怀知青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同时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的情感纽带,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故里》:</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坐落于老山与滁河之间,兼具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农俗文化,是被甄选出的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 知青故里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占地面积3328 平米,是穿越时代的一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知青纪念馆》:是知青故里项目的启动点,是南京首家知青类文化、生活、民俗展示馆,占地面积33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1平方米,共收藏有5000多件知青老物件,不仅仅是南京知青的,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知青们的捐赠。主要展现知青上山下乡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生活场景以及当地知青统计和特别任务等内容,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劳动过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和再现。馆外还建有知青广场和知青纪念墙,知青纪念墙展示了当年在永宁插队的知青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p> <p class="ql-block">  任毅,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南京1948年代,原南京五中高中生,校文艺宣传队员,后下放到南京江浦区永宁镇候冲大队。作为当年知青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南京知青之歌”,这首歌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知青们的生活与情感,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任毅的作品多围绕知青生活及个人成长经历展开,以其真实感人的文风受到读者喜爱。除文学创作外,任毅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知青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缘遇任毅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底的一天,我们一行“爱的家园”人,去知青故里走访,刚入大院,即见一位身着红外套衫的老者,手握刷子一下下给一口古井围栅刷漆,似一个工匠在专心致志的劳作……当他抬头起身间,我们瞬间觉得像“一个人”:传说中的“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走近之间只见老人面色润红,精神抖擞腰身硬朗,快步围向任毅老师便和他亲切的攀谈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两桶桐油微表情意:</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一行人看到,任毅老师经常到知青故里劳作,竞然农民伯伯似的,为古井栅栏刷漆时,而且坚持每月抽时间探望故里,瞬时令人感叹顿生敬意,领队张有金立马开车迅速往返,从自家拎来两桶家藏上好的桐油,送给知青故里展览馆,向任毅老师略表心意。</p> <p class="ql-block">  任毅老师和我们愉快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任毅老师受邀与大伙儿留恋,拍照地方就是当年他下乡的茅屋,土赫色墙斑驳的石灰,屋门口书写着两幅对联:右联“主席挥手我前进”;左联:“上山下乡干革命”,“知青之家”的红色门楣尤显那个年代的历史㾼迹,顿时,历史仿佛穿越到“上山下乡”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故里展览馆门口设有几项醒目标志物:首先是大型的主题雕塑,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景;其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宣传画和红色标语牌,传递历史记忆;还有复古设计的入口大门,带领游客穿越时光。此外,门口设有信息板,详细介绍展览馆的历史背景和参观指南,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这些标志物共同营造了浓厚的知青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故里场外布局:</p><p class="ql-block"> 融合了历史回忆与自然景观,旨在重现知青岁月的独特氛围。入口处设有标志性的“知青故里”雕塑标牌,象征着当年的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建设的精神。沿着参观路线,可以看到复原的知青居住区、农田和水井等场景,这些都保留或模仿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之交的原始风貌。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本地植物,如竹林和梅树,不仅美化环境,也增添了季节性的观赏价值。此外,还设置了若干互动体验区,让访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爱的家园”一行十多人,又欣然邀请任毅老师合影留恋,並荣兴的得到他百忙之闲,亲自为我们现场解说“南京知青故里”的故事,年近八十的任老精神抖擞,仿佛又显当年青春风采,引领着大家一一参观知青展览馆,亲切和蔼平静淡然的回忆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期间,许多知青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创作,留下了一批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小说,生动描绘了知青生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与理想。张承志的《黑骏马》则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草原知青的生活经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不少知名人士曾是知青,他们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例如,作家王安忆、莫言,他们的小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导演陈凯歌、张艺谋,他们的电影作品如《黄土地》、《红高粱》等,不仅在国内获得高度评价,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这些“知青”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段特殊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0年代初期,旨在派遣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劳动锻炼,以缩小城乡差距并促进农村发展。1968年文革期间达到高峰,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至1970年末,全国约有1700万初高中生,派送下放到全国各乡村与农场。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党中央逐渐调整政策,上山下乡运动趋于结束,千百万知青陆续返城,政府也开始解决运动遗留问题。</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伟大意义。这一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这段复杂历史进行了科学分析与正确总结。</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在于它促进了城乡交流,部分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建设。同时,它也培养了一代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然而,“弊”也很明显:许多知青面临生活条件艰苦、教育中断和个人发展受限等问题;运动后期,组织安排不当导致社会不稳定;此外,还造成了家庭分离,给参与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影响。</p> <p class="ql-block">  孙晓云,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她青年时期作为知青就在南京江浦永宁区插队落户,那段经历磨炼了她的意志,也让她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艰苦的环境中,孙晓云坚持练习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孙晓云的成长历程,是知青一代通过努力和坚持,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陈丹青,著名艺术家、作家,曾在1970年代作为知青在南京江浦插队。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村的岁月里,陈丹青坚持绘画,通过画笔记录了大量农村生活场景和人物肖像,这些早期作品为他后来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他的油画《西藏组画》系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表现力,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陈丹青不仅在绘画上有所建树,还以其犀利的文化评论和社会观察闻名,成为公众关注的知识分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京知青之歌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任毅和校友来到插队在江浦县汤泉公社的同学处。在那里,任毅听到了在新疆插队的南京知青高世隆所作的《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顿时充满了思乡之情。在大家鼓励下,任毅涌动起创作一首知青歌曲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知青之歌》引起文革中央当权派江青、姚文元的重视,作出了“要抓紧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的批示。</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24日,经过所谓的“群众讨论”,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作出《关于现行反革命犯任毅的结案处理报告》。其中认定任毅长期收听敌台,散布反革命言论,恶毒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编写反动黑歌《可爱的家乡》,流传甚广,危害极大,严重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罪大恶极。军管会的结论是:“经研究,判处任毅死刑,立即执行。请批示。”</p><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6日,南京市革委会在《处理案件呈批表》上签字“同意”。</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就在最后一关的江苏省革委会审批时,省革委会负责人许世友将军审阅案卷时拍案而起:“一名知青,仅凭一首歌就被判处死刑,岂有此理。”</p><p class="ql-block"> 老将军顶着“四人帮”的压力,硬是把任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时与其一起接受判决的另外24人因犯反革命罪,均被执行死刑,(后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全部被平反无罪,可怜24位青春爱国的少年)! </p><p class="ql-block"> 唯独任毅一人死里逃生,还被判刑10年遭受劳獄之灾。服刑近9年后终由法院平反,1979年1月4日,建邺区法院宣判任毅“无罪释放”。至此,他服刑还差45天就满9年了!</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定论认为,这一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旨在让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然而,该运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组织安排不当、给部分参与者带来生活与心理上的困难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党中央逐步调整政策,承认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并致力于解决相关遗留问题,改善参与者的待遇和生活条件。</p> <p class="ql-block">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一阵逝去的风,当风吹过,谁不泪眼朦胧,我们是一串散落的音符,当歌声响起,你是否在听,是否在唱?</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激情和豪迈,已凝聚成永恒的记忆,昔日的青春和热血,都浓缩为无尽的思念,历史注定会消逝我们的身形,唯留下我们的传奇,请记住我,请记住我们,记住我们一辈子的名字一一知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