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爆棚的西安钟鼓楼与回民街

汉唐雄风刘骞

<p class="ql-block">  西安人气爆棚的景点很多,钟鼓楼与回民街一年到头都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着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鼓楼,均为中国古代的报时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广济街口,后因西安市区大幅度向东扩建,其位置在城中过于偏西,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下,命咸宁、长安二县县令将其迁建于现址。迁建时“楼惟筑基外,一无改创”。钟楼落成后,龚懋贤写了《钟楼歌》刊石嵌于钟楼内。清乾隆五年(1740年),钟楼又经巡抚张楷重修,仍按明初年的原结构修建,唯将原室内悬挂的唐代“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20世纪90年代,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晨钟暮鼓”。</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西安本地人对这片区域统称“坊上”,外地游客则习惯称为“回民街”。回民街所在北院门街道,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就已成为西安回族聚居的地方,明清时期则发展为回族传统商贸活动区。回民街是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代表,同时保留有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的痕迹,街区内的清真寺则彰显对多民族宗教的包容,回民街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p> <p class="ql-block">回民街各店铺特别擅长小吃制作,且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甜咸辣荤素搭配,品种众多。牛羊肉泡馍、腊牛羊肉、烩羊杂、粉蒸羊肉、蜂蜜凉粽子、盛氏酿皮、羊肉饼、八宝甜稀饭、糊辣汤、凉皮、米皮、擀面皮、羊肉水饺、韭饼、酸汤水饺、灌汤包子、牛肉拉面、镜糕、甑糕、羊肉臊子饸、黄桂柿子饼、蛋花醪糟、水盆羊肉、芝麻烧饼、葱油饼等数百种小吃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牛羊肉泡馍号称“陕西一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羊肉泡馍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受到来西安的众多国际友人的赞誉。牛羊肉泡馍差不多是公认的西安小吃之最,传播面最广、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煮好的馍端上桌,看不到热气,但碗却摸着烫手。用筷子在一角拨开,热气才携着香气扑面而来。碗的上面浮着一层油,封住了热气香气,这是西安人发明的保温妙法。吃泡馍时不能搅动,要一直沿着碗边用筷子慢慢拨到嘴里,不然汤会泄、热气会跑。真正的吃客,一碗馍吃到最后还是烫嘴的。</p> <p class="ql-block">整条街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道路两旁遍布各种摊铺,主要贩卖糕饼、干果、蜜饯、小吃。这些小摊后面则是许多经营当地风味小吃的饭馆,人多时不光店里人满为患,连店门口也会摆满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烟火在弥漫整条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边逛、边吃。</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和回民街白天夜晚都各有特色,是拍照打卡品尝美食的绝佳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