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母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气质(天生)与环境相互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行成了孩子性格。</p><p class="ql-block">我们八年级某班有两个男生,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当其意志行为受到抑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属于在班级容易打架斗殴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从行为层面上来看,他们的问题行为都属于攻击行为,很相似,我姑且称他们的行为为浮在水中露出水面的冰山部分。但从潜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来看,他们的想法和父的母教养方式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A男生在家中妈妈对其属于“放养式的养育方式”,这种教养方式就是俗称的“很惯孩子”,这样的父母很爱孩子,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主性,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不管不顾,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规则意识和目标意识缺乏,行为很少受到约束,这样的孩子看似很胆大,但其实很缺乏安全感,就犹如我们开车走到没有红绿灯路口时的感觉一样,遇到难题很容易退缩。在学校教育强调纪律的氛围中,很容易违反学校纪律,不愿意受纪律约束。当老师和同学与其意见相左,就会和人产生冲突。在社会交往中,唯我独尊,要求世界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运行,自我为中心,认我想的都是对的,我做的也没有错。</p><p class="ql-block">B同学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恰恰相反,爸爸的教养方式是“专制型”的,孩子不听话基本上就是一顿揍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较少的自主性,孩子容易形成焦虑的性格。父母总是指责和贬低孩子,长期下来,孩子也对自我形成了较低的自我评价,认为父母看不起自己才会打自己,特别敏感多疑,在学校教育中“读心术”技术特别强,别人的一个眼神,别人对他的评价对会让其产生“他们都看不起我”的想法,想法会产生愤怒,愤怒会让他想起爸爸愤怒用暴力惩罚自己的情境,然后他也会用暴力的方式会维护自己那点儿可怜的自尊。</p><p class="ql-block">A的自我是自负的,B的自我是自卑的,这两种自我意识背后的我都是能量较低的我。</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在分析孩子的行为的时候,能够从家庭教养方式入手,就能够深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核心思维和教养方式,和父母沟通让父母改变其教养方式,孩子的攻击行为自然减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