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深夜时分,随着火车驶进郑州东站,历时七天的川渝访碑结束了。今天又是公元2024年的最后一天,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望这次出行,自然生出了些许感慨。有道是回望是为了展望,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借此,我就把我这些年,尤其是这次访碑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与同好分享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访碑是需要做案头准备的。按照书面意义理解,所谓访碑,是指访问和考察古代碑刻的活动。为了给读者有一个准确的交代,要想全面而准确的解读碑刻,访碑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和环节。然而,方碑也不是像某些人所想象的,到地方拍个照而已。为了提高访碑的效率,有许多功课是必须提前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访碑出发之前,就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比如这通碑现存何处?由何人撰文?何人书丹?又由何人镌刻?当事人为何要立这通碑?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通碑的地位何在?随着对这些问题了解的深入,新的疑问马上就来。如果这通碑保存状况较好,你就想了解它何以躲过历次劫难?如果损坏严重,甚至面目全非,你更会有兴趣去找寻它严重破损的原因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这方面的教训,对我来说太多了。如现存河南睢县某藏家手中的《袁可立墓志铭》,是由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亲手书丹的。为了撰写《碑刻中的王铎书艺》一书,我和朋友曾先后四次到过睢县。时至今日,我也不曾见到该墓志铭的尊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访碑是个技术活。古人的访碑过程,包括寻找、清理碑刻、拓印等步骤。例如,明代文人赵崡在访碑时,会亲自将碑擦洗干净,然后让拓工精心椎拓。清代学者朱彝尊也参与访碑活动,搜集拓本并进行详细考证。吴大澂则是继黄易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访碑图创作者,他通过访碑纪游图来纪念自己的出游访碑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国家古碑禁拓令的颁布,如今的人们访碑活动相对来说要简单许多。大致流程包括:古碑的准确存立处以及现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拍照取证的方式,将古碑的真实面貌向读者予以呈现。如此一来,看似简单,然在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好办一些。比如由单位开据介绍信,以学术研究或学术交流的名义,就很容易接触到古碑,从而达成自己的心愿。如果是体制外的,则要想其他办法了。比如借助人脉,由朋友或熟人给有关方面进行疏通,从而与古碑实现亲密的接触;再不然就要看运气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这次到四川三台花园镇芦溪三小院内拍摄《孔圣碑》为例,就生出了许多乐子来。为了不妨碍学校的正常教学,更是为了方便进入学校,我们特意选了一个星期天。当我们按照导航来到芦溪三小时,学校的侧门竟然是虚闭的。我们一行三人看看值班室无人,便推开侧门,急急的来到《孔圣碑》前。出乎我们预料的是,该碑的玻璃门并没有上锁,而是用二块砖石挡着。纵是如此,我们也不敢贸然搬开。我先让摄影师拍外景,然后去找学校的值班人员交涉,看能不能把该碑的玻璃门打开?当工值班人员听说我不远千里来到该地,想把该碑的现状给读者予以介绍时,甚是热情。然后就提出来一个常规性的条件:介绍信何在?当我说自己不是体制内的人,没有带介绍信时,他的面目就一下子严肃起来。他说我不能做主,我要请示上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他给领导打了两三个电话,都没有应答时,气氛一时便尴尬起来。无奈,我也只好默默的等待。他一再给我解释说这是上边的规定,他虽然同情我们,但也爱莫能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到了冰点。就在这时,我的手机短信来了,我一看竟然是摄影师的,说“齐活”。原来她们在我与值班人员交涉期间,竟悄悄的打开了玻璃门,把该碑的真实面容拍了遍。我心中虽乐,但又没法表现出来,只好一再的向值班人员声称不要过意不去,表示理解他的难处,不再给他添乱。如此这般,我们竟然在值班人员的眼皮底下,来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而遂了己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访碑是个体力活。由于许多碑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多藏在深山古寺,从而要求访碑者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这次的成都青城山天师洞之行,有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行三人是早上9点左右到达青城山山门的。办理完上山手续后,我们便直奔天师洞而来。不曾想到的是,山路不仅崎岖,许多的地方还特别窄。有时两个人相遇,还必须侧着身才能让开。当我们走到天师洞景点时,已是上午11点半。也就是说,为了能亲眼目睹岳飞书《出师表刻石》,我们仅爬山就用去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当然了,我们也并不是仅仅拍了这么一处,其结果是,我们回到驻地时,已是下午五点。我们顾不得许多,急急的去用餐,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没有吃中午饭。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尤其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这个活根本干不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四,访碑活动是碑刻价值的拓展。我们知道碑刻有两大功能,在传播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同时,碑刻的内容更能证经补史。它不仅可以纠正历史,新发现的古碑有时甚至可以改写历史。比如《清史稿》里边,每每提到李自成进洛阳,都会说明代福王被李自成烹了。而且讲的有声有色。1931年《褔王墓志铭》的出现,则完全证明《清史稿》一派胡言,从而给李自成洗了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五,访碑活动是交友的平台和手段。访碑不仅有助于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通过访碑,学者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碑刻的内涵和历史演变,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访碑活动也是文人雅士之间交流和展示学问的方式,增进友谊的手段。许多志同道合者,正是通过访碑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了联系,增进了理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