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三)——华盛顿巡礼

白云飞

<p class="ql-block">初夏的一场雨,淋湿了华盛顿那些宽敞而笔直的大街,天空灰濛,放眼望去,城市中心大道两旁高大的公共建筑呈现出另一种灰,色调显得有些单一。只是遍布城市各处的街心、公园、广场依然绿意盎然,雨还在下着,我唯有撑着一把伞,走进了这座于我来说,名字熟悉、模样陌生的城市。</p> 十八世纪末,对于刚刚独立的美国来说,正是百废待兴而又充满希望的时候,而尽快找到一块能让那些政治家们坐下来共商国是的国家中心,既是凝聚民心的需要,也是治国理政的当务之急。至于将首都设在哪里,南北双方的议员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请总统华盛顿出面,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这块处于马里兰州和佛吉尼亚州之间的风水宝地,对于乔治·华盛顿来说,他非常熟悉,因为他就住在波托马克河的对岸。 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当时的美国政治家们并非内行,于是他们请来了法国人皮埃尔·查尔斯·朗方,而巴黎和凡尔赛的巴洛克建筑和景观成为他的范本。他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按照朗方的方案,今天位于林肯纪念堂和国会大厦之间的“国家草坪(National Mall)”应该是一条宽122米、长1600米的东西向“林荫大道”。 可惜这位先生最终因与华盛顿委任的首都规划委员意见相左而被扫地出门,原本以巴黎香榭丽大街作为模版的建设规划以泡汤告终。今天的华盛顿则是以安德鲁·艾利考特的规划为蓝本,经逐步修改完善而成。 在一张白纸上可以描绘出最美的画卷,在一块平地上建设一个新的首都,对于设计师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既不能天马行空,也不能过于平庸。毕竟这里寄托了许多美国人的建国梦想。 走在华盛顿大街上,我总感觉其城市布局稍稍有点杂乱。如今我们所目睹的诸如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碑,这些世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只有国会大厦保留了朗方先生当初的设想,其余同他的规划已大相径庭了。 我们来到国会大厦的时候,雨虽然停了,然而天空并没有放晴,厚厚的云层遮住了阳光,天空的灰和国会大厦的灰营造出一个“灰灰”世界。 坐落在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这座圆顶建筑,主流媒体是这样描述的:它是美国国会的所在地,象征着民有、民治、民享政权,是美国的心脏。作为美国最高立法机构的国会,由参、众议两院组成,行使最高立法权,而国会大厦也因此成为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是美国政治,乃至民族精神的载体。 国会大厦的建造虽由华盛顿奠基开启,而它的圆顶部分却是林肯坚持修建完成的。今天这个圆顶在电视上的出镜率比现任总统还高,圆顶内部是一个可容纳二三千人的金碧辉煌的大厅,四周墙壁上挂着8幅巨大的油画,展现了美国的发展史。其中央大厅顶端圆心上的图画——《天堂中的华盛顿》则是出自意大利画家康斯坦丁·布卢米狄之手。 《天堂中的华盛顿》 <p class="ql-block">同真人一样大小的林肯塑像</p> 自1829年以来,国会大厦的东阶通常是举行总统就职仪式的地方,只有里根和克林顿跑到西阶去宣誓就职,不知这次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就职典礼将剑指何方,向东还是向西? 华盛顿另一座标志性建筑——白宫,其外观上显然没有国会大厦那么气势辉煌,只有两层楼高,它低调得有点神秘。原来法国人朗方设计的总统府比今天的白宫要大好几倍,而华盛顿总统对总统官邸的定位是:它是国家公仆的住所,决不能是一座豪华的宫殿,无需高大,只要宽敞、坚固、典雅,给人一种国势蒸蒸日上的感觉就行。最终爱尔兰人詹姆斯·赫本的设计在九个方案中脱颖而出。1800年白宫交付使用,只是此时他的奠基人华盛顿已经离世,第一位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是约翰·亚当斯。 <p class="ql-block">白宫原来也是用灰沙岩砌成的,之所以改姓“白”,那是为了掩饰被英军烧掠的痕迹,无奈披上的外衣。</p> 据称白宫戒备森严,随处安装有监视器和报警装置,有次卡特总统上厕所时,将报警器当成冲水开关给按了下去,心急火燎的警卫人员全副武装冲进了卫生间,发现他们的总统安然无恙,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卡特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前几天他刚刚走完其100年的人生路,我们缅怀他!) 此图来自网络 此图来自网络 原本白宫的一部分是向世人开放的,自从2021年国会山事件之后,外国公民就被拒之门外了。所以,佩洛西所赞赏的“最美风景线”在哪里出现那里就遭殃。 在华盛顿一众纪念性建筑当中,华盛顿纪念碑俨然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无论你来自何方,一踏入华盛顿市中心区,它都会映入你的眼帘。这座高达169米的纪念碑上没有一个字,仿佛在告诉世人,华盛顿的功绩无法用文字表达。可惜我们去时没有提前预约,没有机会登顶,在其顶上可以眺望全城。 在国家大草坪,放眼四望,任思绪飞扬。就是这里,1963年8月28日那个闷热的夏日,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自由是可贵的,平等也不应被忽略。时至今日,马丁先生所追逐的梦想依然前路漫漫。 沿独立大道西北,城市中轴线中心,分布着二战纪念碑和其他战争纪念碑。那些战争的亡灵已随风远逝,然而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却值得人们深思。中国昔日圣贤有句话: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林肯纪念堂端坐于独立大道西南的尽头,在华盛顿中轴线的西端,与国会大厦遥遥相对,我想这也许就是对林肯总统在美国历史上的定位吧。他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至今被美国政府奉为治国圭臬。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用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显得神圣而高尚,同样用白色大理石塑造的林肯石雕像,端坐于大堂中央,神色坚毅。</p> 在潮汐湖畔还散落有马丁·路德金纪念碑、罗斯福纪念馆、杰弗逊纪念堂。 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与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北方城市迴然不同,到处都有十九世纪留下来的建筑、纪念碑、开阔的绿地,你会感受到其作为美国政治中心那种浓烈的政治氛围。不知法国人朗方先生意下如何,华盛顿的城市魅力还是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不过他原先设想在华盛顿每一个开放的广场上都布置一座雕像的理念还是实现了。在华盛顿的街头巷尾,我邂逅了不少雕像,尽管不知其意,但我终于知道那是朗方先生的美意。 国会图书馆 当然,堂堂的美国首都让人目力所及都充斥着高大而呆板的政治性建筑,看起来让人难免感到乏味而枯燥。历史沉淀的缺失,还需要文化内涵的补给。二战时期,艺术运动席卷华盛顿,决策者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不足。于是1941年之后,这种情况渐渐有了改变,一批涵盖历史、艺术、科学、自然和人文的博物馆昂然落座于华盛顿的中心地带,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国家广场之“锚”——史密森尼学会大楼 唐人街 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国家档案馆 <p class="ql-block">人们来到华盛顿,再也不必仅仅在几座政府机构之间来回往返,站在几位前任总统雕像之下毕恭毕敬。而是可以穿梭于各大博物馆,去感受人文科学多元文化的熏陶,让你有了一段更丰富、更多元化、也更加有趣的旅程。</p> 联邦调查局 联邦贸易委员会 在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你可以欣赏到包括达·芬奇、拉斐尔、马奈、莫奈、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 梵高自画像 在自然博物馆你也能近距离感受科研人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 在航空航天博物馆,你对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许会有直接的感受; 在历史博物馆,你也能从这个国家并不悠久的历史中得到启示。 到华盛顿来,乘坐火车可以说是一件既轻松又惬意的事,虽然没有我们的高铁快速和舒适,不过你却可以见识一百年前世界最大的火车站——华盛顿联合车站的富丽堂皇。 联合车站是美铁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全美第二繁忙的美铁车站,仅次于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在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的地上车站大楼拆除后,华盛顿联合车站是美国现存的最宏大、最壮观的火车站。这座外观典雅,内饰华丽的车站,借鉴了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其造型有着君士坦丁凯旋门和古罗马戴克里先浴场的特色,是人类现代建筑的瑰宝。走进车站,我以为是踏上了哪家欧洲皇室的宫殿,将车站修成宫殿般辉煌,美国人的治国理念还是有“天下为公”的情怀。 美国国防部的所在——五角大楼,本来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可惜时光易逝,转眼也就错过了,只好留待下回咯。 没有纽约的光怪陆离,没有费城的热闹喧嚣,华盛顿看起来犹如一座大花园,平静而安宁、开阔而典雅。细雨霏霏,我走在华盛顿的街头,思绪随风飘散,我总在想: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不应是一碰撞就电光火石,水火不相容那么激越。文明的互惠,文化的交流,也可以是和光同尘,美美与共。惟其如此,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