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南京游6/6-参观明城墙

CXQ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大报恩寺遗址步行到南京城墙南线景区(集庆门-中华门-赤石矶-武定门-东水关)中华门参观。明城墙现仅有几个门是可以登上城的,中华门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门瓮城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中华门 Zhonghua Gate</p><p class="ql-block">中华门地处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是明代南京城墙十三座京城城门之一。明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下令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旧址上重建城门,因门外有聚宝山(今雨花台),故定名聚宝门。1928年改名中华门,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四道城门贯通,形成三座内瓮城。各城门均有能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遇有敌兵攻入,城门内“千斤闸”迅速降落,切断其退路,伏兵四出,分别歼灭,恰如“瓮中捉鳖”。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有登城马道,可骑马直达城头。瓮城设有27个藏兵洞,平时用来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可供士兵埋伏于内。相传,中华门的藏兵洞可藏兵数千,藏粮万担。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城楼在战火中被毁。</p><p class="ql-block">中华门瓮城南北深128米,东西宽118.45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砖石结构城门,瓮城最高处达21.45米,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剂,极为坚固,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1988年,中华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2012年,中华门所在的南京城墙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至今,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努力推进城墙申遗,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军事城防设施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走台阶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布置有一些明朝当年使用过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抛石机</p><p class="ql-block">进攻型武器,适合破坏城墙,杀伤有生力量的重型武器,打乱排兵布阵,威力巨大。</p> <p class="ql-block">礌石</p><p class="ql-block">礌石是明朝时期防守城门的主要兵器之一,用青石凿成的大小不一的园石。</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炮</p><p class="ql-block">明朝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在军事上已大量使用火炮。火炮威力巨大,杀伤力强,不足之处是较为笨重。现展示的火炮为仿明代留下的铁炮。</p> <p class="ql-block">巨弩车(扭力车)</p><p class="ql-block">古代进攻型战车,可弹射巨箭或小石块攻击敌群,并可调整射击角度,控制射程。</p> <p class="ql-block">狼牙滾石</p><p class="ql-block">古代防御性武器,一般在高处阵地使用,可打乱排兵进攻方阵,对进攻士兵有一定杀伤力和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 Zhonghua Gate</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历时28年,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基本建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城墙周长达35.267公里,有13座城门,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的都城城墙。中华门是明代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一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明初在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基础上重建而成,因城门外正对聚宝山,命名为聚宝门。1928年,改名中华门,并沿用至今,城门匾额上“中华门”三字为蒋介石亲笔题写。中华门地处城南交通咽喉,前临外秦淮河,后依内秦淮河,长干桥和镇淮桥连通城内城外,这一带也是明代南京的市民居住区和商贸中心。中华门墙身由条石砌成,高大坚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东西宽约116米,南北长约127米。中华门有三座内瓮城,四道券门贯通,每道城门均设有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瓮城外东西两侧各设一条马道,又称礓礤,表面呈锯齿状,起防滑作用,便于骑马上下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瓮城设于城门内,一层券门两侧共有6个藏兵洞、二层有7个藏兵洞,加上两侧马道下方共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藏兵洞平时用来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可供士兵埋伏。配合千斤闸,敌人攻入城门后,守军迅速放下千斤闸,埋伏的士兵从城墙上方攻击,即所谓“瓮中捉鳖”,大大增强了城门的军事防御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城门上原建有木结构的城楼,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城楼倒塌,江宁县筹款重建,重建后的城楼形制较明代略小。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城楼毁于日军炮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门经历了六百五十多年风雨沧桑,如今,除木结构的城楼、双扇木门毁坏外,城门的砖石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从建筑角度看,中华门工程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看,其工事坚固,易于防守,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57年,中华门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中华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千斤闸Qianjin Orgues</p><p class="ql-block">中华门有三座内瓮城,四道拱券门,每道门内均设有可上下启闭的闸门,又称“千斤闸”。千斤闸是城墙防御守备的重要部分,敌人攻入瓮城后,可迅速放下闸门,阻止敌军继续进入,并切断退路,配合藏兵洞,城门的守军可以有效歼灭敌军。</p><p class="ql-block">如今,中华门的闸门已不存,城门顶部尚存闸门的石槽,上下贯通,宽约20厘米,深约18厘米。闸门上设绞关石控制启闭,在首道城门正上方的藏兵洞的南端,东西两侧墙壁上各有绞关石柱一对,高约130厘米,宽50-70厘米,上方凿有圆形孔槽。</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想要登上 600年前造的明城墙,这次旅游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前辈的智慧和能力使我敬佩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