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止止庵,那是尘世边缘的仙风逸境。在武夷九曲溪的灵秀之地,一曲与二曲潺潺合流之处,止止庵宛如一颗古朴遗珠,静静地卧在岸边。它背靠着巍峨的大王峰,那雄浑的山势像是天地的脊梁,稳稳地镇在后方;远远望去,玉女峰婀娜多姿,于烟雾缭绕中增添了一抹温柔婉约。我仿佛能看到,在那晨曦穿透薄雾洒在庵堂飞檐之时,光影如同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裟;暮色降临时,山间幽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天地在低吟浅唱。这里的一寸空气都氤氲着灵气,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着往昔修行者的故事。踏入止止庵,就像走进了时空的裂隙,外界的纷扰戛然而止,这里是自然雕琢的风水奇境,是吸纳山水精华,与自然呼应的地方,是人间难觅的神仙福地,召唤着每一颗向往宁静、追寻超凡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峰者,山也”,这里的山有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意蕴。遵循着周易艮卦兼山的妙义,艮为山,又寓止,仿佛冥冥之中这片土地就是喧嚣浮世的休止符。我想象着,在这里练功,能吸纳山水的精华,体内真气与自然呼应;在这里结丹,仿若借得乾坤造化,周身流转着灵韵。止止庵的宁静祥和,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探寻生命的至境。</p> <p class="ql-block">在山崖下,有一座石洞,洞口上方有一块刻着“天壶止止”的岩石,那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周围的绿色植物为这里增添了自然的气息。我站在这块岩石前,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响,感受到这里独特的宁静氛围。这里或许曾经是修行者们静心修炼的地方,他们在石洞中打坐冥想,与自然融为一体,感悟着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止止庵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被列为第十六洞天,十六洞天就是止止庵。止止庵内外有许多摩崖石刻,在止止庵的大门口就刻着“武夷山第十六洞天”这几个字。因此,历朝历代的高道都来这里修炼、相聚。止止庵是武夷山最美的地方。清朝董天工编的《武夷山志》写道:“武夷山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洞天门</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止止庵有1700多年。始于晋朝,盛于明清。南宋著名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在此担任住持时,达到全盛。</p> <p class="ql-block">白玉蟾(1194——不详),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到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少年即谙九经下笔顷刻万言。精于诗赋,长于书画,尤善草书。他撰有《止止庵记》小品,详细描述了止止庵住持的乐趣:“云含玉洞,烟锁琼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铁笛一声,群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冷冷。青草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许?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p> <p class="ql-block">白玉蟾真人,他穿着宽大的衣服,坐在石头上写字饮酒,旁边放着书籍和酒壶。他那蓬松随意披散的头发,透着洒脱自由的气息。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心境,远离尘世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独处的乐趣。他或许是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又或许是在创作着传世的诗篇,这小小的笔筒承载着古人的风雅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看到有人在户外练习道家功夫。他身穿白色长袍,手持太极剑,在晨曦下显得格外专注。阳光透过树木洒在他身上,形成一道道光束,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只有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陪伴着他独自修炼。他那流畅有力的动作,仿佛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更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仿佛也被带入了一种宁静的境界,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止止庵后面可登上会仙岩,会经常看到一个人穿着白色衣服戴着草帽站在山顶眺望远方。他或许是在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又或许是在思考着什么。那山顶的风景壮丽而神秘,高耸入云的山崖顶部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站在这里,仿佛能将世间的烦恼抛诸脑后,只专注于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宁静。我想象着自己也站在这里,感受着微风拂面,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仙家道行高 妙法无尽穷</p><p class="ql-block">修炼千年境 自在天地中</p> <p class="ql-block">止行之悟:探寻止止庵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止止庵的山门静静伫立,那副对联宛如一位智者在诉说着人生的真谛:“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这寥寥数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止,是对界限的清晰认知。当我们身处这十六洞天,方知天地广阔,人外有天。止并非是僵化的停滞,不是被束缚的静止,而是一种内心的清明。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诱惑前坚守底线,不被欲望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是在知止的基础上坚定地前行。始悟道非可道,明白人生的道路并非一成不变。当我们明确了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便能够心无挂碍地朝着前方迈进。行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止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止为行提供了方向和保障,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行则赋予止以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当止则止。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及时调整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应行便行。当机会来临,勇敢地抓住机遇,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止止庵的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让我们在止与行的平衡中,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实现人生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