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 源 一 日 游

粗茶淡饭

好久没有跟团游了。自清明前回到旌德后,基本上呆在自家小院里,养花、种菜、喂鱼,帮助老伴干点家务活;没事整理在北京游玩时的照片和游记。偶尔参加朋友的户外活动。闲情逸致,悠然自得,过着安逸而充实的生活。前段时间家里请匠人做事,对房顶、小院进行了维修刚结束,看到旅行社的婺源一日游活动贴子,决定报名参加。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厚重的人文历史赢得人们的关注,境内古村保存完整,徽派的建筑特点分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成为江西省一处旅游名片。2019年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里,我去过婺源黄岭观赏油菜花,被那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感觉婺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丰富并留下好的印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早7时,从县城出发到高速休宁服务区停了一下,9:30分多点就到了婺源江湾景区,只要2个半小时的车程,感叹现在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发达快捷。景区的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大巴,有河南的,江苏的,都是外地牌照。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江湾景区。<br data-filtered="filtered">江湾名气很大,有“伟人故里”之称,是婺源唯一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中国最美乡村,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是婺源为数不多的千年古镇之一。最初为滕、叶、鲍、戴等姓在此聚居,开始形成村落,时称“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迁入云湾,子孙逐步繁衍形成豪族大户,云湾遂改称江湾。<br data-filtered="filtered">步入江湾景区即为一叫“荷花池”的小池塘,曲桥蜿蜒连接对岸,为一两柱冲天牌坊门,坊额为“西安门”。 初进江湾,最吸引眼光的肯定是气势壮观的“萧江宗祠”。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为明万历朝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捐资所建,后毁于太平天国期间的战火;1924年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拆毁;现存建筑为2003年9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享誉江南,被列为婺源四大古代建筑(萧江宗祠、汪口碣、方村牌楼、太白塔)之首。宗祠前有一对威严的石狮,竖有悬挂官职旗的高杆,宗祠的正厅叫“永思堂”,两壁供奉有萧江前辈汉丞相萧何、南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萧江始祖江董、明户部侍郎江一麟等出类拔萃者画像。从宗祠内的萧江谱系图中知道,江湾的江姓原来姓萧。萧江一世祖江祯为唐代懿宗朝宰相萧遘次子,因平定黄巢义军有功,被敕封为柱国上将军、江南节度使,赐府第于安徽篁墩(今属黄山市)。因奸臣陷害,萧遘被罢相,后被赐死。为了避祸,萧祯从北渡江而来,遂“指江易姓”隐居篁墩山中,改萧姓为江姓。隐居篁墩至死,人称萧公。江董为萧祯长子,曾任婺源主簿,后加赠银青光禄大夫,是迁入婺源的江姓始祖。<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实,婺源的江姓有两个氏族,一个称为“萧江”一个称为“济阳江”。“济阳江”的“江”姓,源出赢姓,为“五帝”之一颛顼(音专许)的裔孙伯益之后。伯益佐舜有功,他的第三个儿子无仲受封于江国,以后就称之为“济阳江”。应该说婺源的济阳江与旌德的江村,是一脉相成,江村被称谓“江同志的祖居地”。 眼前的宗祠,宏伟大气,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走出萧江宗祠,迎面就是四柱三门五楼的江湾村的石牌坊,坊额“江湾”为时任国家主席题写,属江湾标志性建筑。我在牌坊下面留了个影,可谓是“到此一游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牌坊东面的一条街叫“永思街”,是近年新开发的街道,为旅游配套意在拓展牌坊的视野。 永思街两边都是店铺,所经营的旅游商品、土特产等,基本都大同小异。随着游人进入一条小巷折向北前方可见一座歇山顶门楼,门额为“南关亭”,门两旁的联语为“万壑松涛倚北钥;一湾湖水锁南关”。这座南关亭其实是旧时江湾村的南门。南关亭外还有一眼古井,称之为“南关井”,井台为巨石打磨成的圆形。 边走边欣赏,来到江湾中心小学。该小学原是萧江义仓学堂扩建而成,2001年5月30日,江同志亲临学校视察,称乡镇教师“劳苦功高”。校门关闭,只能透过钢管铁门看到校园里的情景。 往前走就到了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江谦的故居“三省堂”。“三省”之名取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语句。民国初年,江谦曾受邀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校长。 继续向西,再折向北,是江湾历史最悠久的滕家巷。滕姓到江湾早于江姓,在江姓成为江湾望族之前,滕姓是江湾的大姓之一。明朝末年,滕氏家族中涌现出一位巨商,是江湾首屈一指的富户,人称“滕百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滕家老屋的主厅叫“由礼堂”,中堂悬朱熹持家之道的四句话: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堂联“二字箴言惟勤惟德,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有明显的“重农抑商”和“学而优则仕”的意味,不像一个成功商人的自勉,应该不是滕家老屋的旧题。到清乾隆年间,富商江有炎买下了滕家老屋,并在其南边增建了一栋客厅“白果厅”。白果厅因所用木料均为白果木,也就是银杏木,而得名。据说用白果木修建的房子不结蜘蛛网,也不会有蚊蝇。厅内堂匾“澹远轩”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状元黄轩所题。这黄轩的父亲黄兴仁曾任湖南衡州知府,一度成为苏州狮子林的主人。 向北走到滕家巷的尽头,转而向东,是“江一麟纪念馆”。这是江湾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明代建筑,大门两侧墙壁以水磨青砖蒙面,门罩简单庄重。江一麟(1520年—1580年)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进士,抗倭名将,曾官至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总督治理淮河之务;明万历八年(1580年),病逝于任上。 从“江一麟纪念馆”出来后,又转到了是江湾当年规模最大的一座私宅“一府六院”的遗址。“一府六院”本指徽州府及其所辖的歙县、休宁、婺源、黟县、祁门、绩溪等六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江湾最大的私宅是“江氏祖屋”,之所以被俗称为“一府六院”,是因为这个大宅院布局结构比较特别,由六个小宅院组成,每个小宅院都有自己独立的天井,自成一家。六家之间有风火墙和火巷隔开,可有效避免火灾蔓延;又有小门相通,便于彼此往来。该建筑建于明末,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座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古宅正堂倒塌,昔日的深宅大院沦为一片废墟。 “乡贤园”,它位于江湾村的北面,是在古园林“后桃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环境很优雅,有汇贤湖、长廊、楼阁、水榭、塑像等组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乡贤园中的主人自然是那些江湾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像江祯、江一麟、江董、江敌、江永等,在这里还看到江上青的雕像。 离开乡贤园,傍边这是婺源民俗博物馆,这里收集的近万件当地的民俗和生活用品,分为“文房清供”、“日用百工”、“家具家居”、“陶瓷珍宝”、“银器银饰”、“刺绣女红”、“古器文玩”等七个部分,展示的是地方文化特色。 出了民俗博物馆,一路上,可以看到展示绿茶、纸伞、龙尾砚制作和徽派砖、木、石三雕工艺的“百工园”和主要供游客休息、餐饮、娱乐的“七星园”、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所谓景点,其商业开发的痕迹非常明显,对此,我也没有多大兴趣。 从梨子巷出来又到了萧江宗祠广场,有许多小学生集中在广场的戏台前,相互面对面的坐在地上,估计是学校在组织小学生开展学研活动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看到江湾旅游如此火爆,再想想旌德江村,同样打着“伟人”的牌子,却冷冷静静,天壤之别,令人叹息。 中午在“徽香皖味土菜馆”吃午饭。午饭后,直奔下个景点——汪口。 车开了十几分钟就到了汪口。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古称永川,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故名“汪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明清时期,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运商埠和物资集散地,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村边河滨的码头遗迹一直保留至今。 进入汪口景区后,踏过石桥,这里有座四个凹臼的“上浇龙水碓”。旁边就是乘坐竹筏的码头,到汪口来就是想体验下“小小竹排水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电影《闪闪的红星》那种感受,但到现场一看,并不是我想想中的用竹杆撑的那种竹排。好在坐在竹筏上,感觉岸边的风景还是很不错的。竹筏游的时间,也就10多分钟左右。竹筏游结束后,我又来到桥上,青山郁葱,绿水逶迤,岸树倒影,风光旖旎,如此美景实在令人舒心惬意。 汪口老街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式,一色木质建筑,街面仅2——3米宽,双合对门,有官第、商宅和民居。街道两边的都是一些老房子,保护的不错,看着超过百年房屋,能体会到悠悠岁月流淌的痕迹。这里没有人山人海,也没有浓浓的商业气息,我一个人慢慢的沿着石板路,边看边欣赏,宁静致远。老街深邃而望不到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俞氏宗祠,是汪口的重要景点,其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工艺精妙,风格独特,堪称婺源古建筑艺术之最,被我国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我在老街上,走了一半,也没找到“俞氏宗祠”,又怕时间来不急,只好回了头,留下遗憾。 一日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李坑。<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始建于北宋的李坑,是婺源东线的一个重要景区,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进入游客中心后,可以坐景交车到景区需要五元钱车费,也可以徒步。既然出来旅游,还是走走路,看看风景比较好。入村便是溪水流躺的景象,顺溪而行,村口迎面是“中书桥”,村中最著名的桥,也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一个有故事的桥。 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桥上建有亭子,供人们小憩之用,又起着点缀风景的做用。 继续往前就是文昌阁,文昌阁供奉着文曲星,也体现了李坑人对文化、对知识的尊重与重视。文昌阁两边有左庑坊和右庑坊,文昌阁正对门前有一半圆形荷花池,整个文昌阁正在维修,没有开放。根据《文昌阁历史记略》此星阁乃理田十一世祖李侃始建于北宋末年。用以供人文汇集,吟诗作对之用,亦是书乡人家为求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之庙宇---- 在文昌阁边不远处便能看见一座牌坊,牌坊上写着“李坑”二字,是游客打卡、拍照之地。在牌坊的旁边便是一条水道,一些竹筏为游人提供摆渡服务。 我沿着马路边走边赏景,闲情逸致,很快到了休闲广场,这里有水坝,有晒秋场景,这水坝应该是水口吧!因为古徽州人很注重水口。水口是一个村落的重要标志,也是村中风景最美的一角。 进入了李坑村的核心区,迎接我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矗立着河道两岸有数百年历史的徽州古建筑,斑驳的墙面记录着时光的变迁。还有一座座桥,有石板桥,也有木板桥,它是连接着两岸人家,出门就上桥,是从此岸到彼岸人家的交通便道。一座座桥连接起无数的人家,也沟通着亲邻友善,骨肉亲情,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往前走,一座飞檐翘角的亭楼赫然矗立,雕梁画栋上刻满岁月的沧桑,诉说着曾经发生过不平凡的往事。随着如织的游人,进入了李瑞材的故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幢老房子建于清朝初年,没有徽商住宅的奢华,但气质高雅,设计考究,房屋小院开偏门,正门枋前后均装饰精美的石雕,是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门楼,古朴中透着几分气派。堂前中堂上悬挂这块堂匾,取名“丁馀堂”,“丁”就是“人丁”或“家人”的意思,“馀”就是“馀庆”指吉样平安的意思,连在一起指家中人丁吉祥平安,也可以解释人丁兴旺的意思。出生在乾隆乙亥年的徽商李瑞材,自小没有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长大后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李瑞材家中堂前悬挂了一幅对子,“种厥仁心流为和顺,嘘其善气应以吉祥”,体现了主人的善良。 从李瑞材故居出来后来到“大夫第”。据说到婺源李坑游览,“大夫第”是必去的一个景点。这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素851-1861)至今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是清代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李文进原是在广州经营茶叶的一个富商,他的大夫官衔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而是捐钱捐了个五品官,这个官是虚职但享有特权,就象现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样。<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大夫第”的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石砖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因为是富商,房屋的装饰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艺术画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大夫第的厅堂,取名为“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室内的木雕图案,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点可看出主人冀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正厅里有一天井,这是徽派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另外,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把人与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的水,不停的从天井向家里流,有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之意。徽派建筑博大精深。在房屋的右侧一间跨院,是小姐的绣楼闺房。 欣赏完了大夫第出来后,就看到一座亭子,亭上高悬匾额“申明亭”三个大字。两旁对联云:“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处民间纠纷的场所。申明亭在当时,为防止矛盾激化,发挥了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亭子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历史见证。 申明亭位于李坑村子中心,它的旁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叫“通济桥”。其跨度约5米,桥西面的龙门石上,刻有“乾隆丙寅永公支孙重修”字样。乾隆丙寅为公元1746年,算算此桥最后一次维修。距今也有260多年了。桥东面,两溪汇合,是古时李坑村“十二景”之一“两涧流清”。同时两支水系加上桥的倒影,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 跟着指路牌,沿着青石板小巷,来到了名气最大的南宋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现今保存下来的李知诚故居,建于明代,为一处花园式宅院,因其院内有一鱼塘,当地人就叫它鱼塘屋。整套院落灰墙黛瓦,飞檐雕窗,建筑装饰疏朗淡雅。在李知诚故居的庭院内,种有一棵古老而奇特的紫薇树,虽只残存半边,但仍年年新枝萌发,红花满树,自古为江南一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据史料记载,李知诚少时家贫,但不为生活所难,仍苦学不倦。因乡里常出虎患,就兼学武艺,籍以保民平安。经乡友的指点,他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最终考中了武状元。 结束了对“李知诚故居”的参观,又原路返回来到休闲广场,在河坝边的晒秋场地,有许多游客捧着南瓜、辣椒等作为道具在拍照。 我沿左边的小溪河顺流而下,一路都是石板路,经过古拱桥进入商贸区,有许多门面房,关门的较多,只有几位摊主在做生意。出了商贸区,向游客服务中心方向走,路过狮傩庙观音殿,此庙建于南宋,由武状元李知城出资修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狮傩庙门口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主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侧面供奉的是财神,与狮傩庙相连的这座桥叫彩虹桥,又称平安桥,是明代风水大师李景深,为锁住村里的地气所修建的。 继续前行,看到几位美女在河边拿着竹撑杆,站在竹排上,装模作样的做着撑排的动作照像,河对座岸有舂米的水碓。再前走几步有座木亭为“理田”亭,亭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一亭迎客笑春风,双桥叠锁留雅士”这幅对联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对来访者的欢迎和对才智之士的尊重。整个对联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客与崇文的精神风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结束了对李坑的游览,感觉李坑并不大,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街巷溪水贯通,完全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那一幢幢古建筑、古亭、古桥,处处透析着古徽州文化的神韵。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婺源,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