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后山风云》五回连载 第九辑

亢有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编 者 按</b></p><p class="ql-block"><b> 本刊从即日起,隆重发布张德胜先生 《后山风云》“五回连载”。</b></p><p class="ql-block"><b> 作者通过深入调研和严谨考订,生动还原了华北地区特别是北魏重镇武川县抗日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兼具历史性与趣味性。《后山风云》一经发行即引发热烈反响,今再度修订再版,并将在本刊“五回连载”,该书详尽描绘了百年沧桑,再现祖国北疆珍贵历史碎片,是地方史志的重要补充。全书三十多万字,四十余回,诚邀读者阅读品鉴,欢迎各位点评补正,让我们共同分享这道文学盛宴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方文苑》编辑部 2024.10.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回连载 第九辑 目录:</b></p><p class="ql-block"><b>第41回 张腾云魂归故里 </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率部起义</b></p><p class="ql-block"><b>第42回 于存灏苦心劝慰 </b></p><p class="ql-block"><b>‍ 鄂友山暴戾杀妻</b></p><p class="ql-block"><b>第43回 巍巍青山千载秀 </b></p><p class="ql-block"><b>‍ 滔滔黄河万古流</b></p><p class="ql-block"><b> (人物归宿)</b></p><p class="ql-block"><b>附录:读者反馈,网友评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四十一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张腾云魂归故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孙兰峰率部起义</b></p><p class="ql-block"><b> 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围而不打取北平,乘胜挥师出长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草原生灵免祸患,将军起义为黎民。</b></p><p class="ql-block"><b> 却说张腾云自从丢掉武川县城之后,遭到鄂友三的羞辱,心烦 意乱,渐渐地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去土牧尔台料理了一下军务,就回 到归绥的家中调养身体。在温芝莲的悉心照顾下,渐觉好转。不久, 忽然接到北平总部调令,调他到总部任部附。张腾云十分纳闷,自己 最近有过无功,为什么会无故升迁呢?他就去老友于存灏家告别,并 且让他帮自己分析一下这次调动的原因。(注:附,是解放前日军和 国民党军的团以上单位设置的军职。职责是随时协助军事主官处理各 种临时性事务或作战任务。“附”,有时候是闲职,有时候是实职, 当处于实职情况时,要求担任的人有多方面的军事素养。张腾云当时 担任的“华北剿总”总部部附相当于傅作义的高级助手。)</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听张腾云说了调任一事,半晌沉思不语。他们二人的交往 是由归绥中学开始,屈指算来已经快 30 年了。彼此心照不宣,无话 不谈。二人悄声谈论国共双方谁胜谁负的猜想,谈论晋绥战场的局势, 以及归绥和包头能否守住等话题。最后于存灏嘱咐张腾云,这次“升 迁”,祸福难料,十有八九是和鄂友三交恶有关,让张腾云见机行事, 尽量韬光养晦,静观其变。</b></p><p class="ql-block"><b> 张腾云去北平报到之后,就住进协和医院继续治病。治病期间,来了一位姓赵的所谓的“老朋友”,原来是包头的守备,现在是国大代表,他表现得对张腾云的病情十分关切,花言巧语地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了好多人情,为张腾云找了一粒偏方丸药,说肯定能治张腾云的病。张腾云信以为真,服用之后就上吐下泻,求助医生,医生也束手无策。于农历五月初九凌晨病逝,享年 45 岁。 </b></p><p class="ql-block"><b> 傅作义将军听到这一噩耗表示惋惜,并派人送来花圈,缎带上写 着:“抗日将军张腾云流芳。”并由晋绥同学会在北平的一所中学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总部联系了专列把张腾云的灵柩运回归绥。 途经集宁时,张腾云的生前部下兼好友郭棠等人得到消息,执意 要请灵柩再回土牧尔台驻地接受官兵的祭奠,由当时去土牧尔台没 有铁路,大家只好把灵柩请在军用卡车上,到土牧尔台后,数千官兵 一齐鸣枪致敬,脱帽默哀,然后一声令下,齐刷刷地向张腾云的灵柩 敬了军礼。追悼会后,灵柩在那里摆放三天,才又送到停靠在集宁的专列上。</b></p><p class="ql-block"><b> 专列开到归绥时,于存灏、邱明星、石寄圃等数十人早早在车站迎接。他们在什拉门更摆设灵堂进行祭奠,纸幡飘荡,锣鼓喧天,温 芝莲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3 天后一排汽车把灵柩运回家乡西乌 兰不浪安葬。途经可镇时,武川县县长赵淑普也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 随灵车送张腾云最后一程。灵车直接把棺椁拉在西乌兰不浪村南的泉 子头上,准备下葬(当地风俗是客死他乡直接入坟)。周围几十里之 内的乡亲,大都佩服和敬重张腾云,来参加葬礼的人络绎不绝,人山 人海,这是几十年没有的盛况。农历六月十三日,由石炳文、淡映晨 主持举行了追悼会和安葬仪式,毡房沟清虚道长亲自诵经,方外之人 居然也珠泪滚滚,腾云入土为安了。清虚歌道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腾云忠孝已两全,保家卫国赴阵前。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惠州城头奇勋建,绥远大地英名显。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挥毫千军皆归顺,登台万众俱欢颜。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山巍巍送君去,红泉潺潺奏悲歌。</b></p><p class="ql-block"><b> 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张腾云的长孙张锐锋先生从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领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张腾云先生颁发的纪念章,张腾云先生的一生功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见彩页)。</b></p><p class="ql-block"><b> 安葬张腾云之后,赵淑普马不停蹄地赶回县城,因为他是临危受 命,此时的县城一片混乱。由于畅维新西逃后,县政府长时间没人管 理,再加上兵燹匪患不断,老百姓不堪其扰,怨声载道,来县城告状 的人接待不暇。最近孙兰峰率领察北地方部队和部分正规军退驻县境, 总计八九千人。所到之处,人吃马喂,翻箱倒柜,勒索民财,毫无限 度。有义丰、义庆两乡的请愿群众五、六百人拥到县政府院内,要求 军队撤离,怎么劝慰也不解散。明天省府派于存灏来调查处理此事, 作为一县之长的赵淑普当然要协助处理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于存灏来到武川后,听取了一部分告状群众的意见。为了 平息民怨,建议由各村推选代表开会,研究有效办法。各村代表选定 后,群众才分别散去。事实上,于存灏也没有什么有效办法,孙兰峰 位高权重,人家不走,谁能奈何得了?最后只能是答应竭力整顿纪律, 维持地方秩序而已。请愿团代表领上这些“空头支票”离开了县城。</b></p><p class="ql-block"><b> 此时,在中国共产党做的大量艰苦细致工作下,北平已经和平解 放。绥远地区的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个阵 营。主战派的领头人物是刘万春,他是 111 军副军长,他认为北平 和平解放傅作义已经上当,宁可西撤后套,决不缴械投降。主和派的 领头人物是董其武,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 111 军军长,他要秉承 傅作义的意旨维持现状,等待绥远问题的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政府 为了遏止董其武,居然停发了部队军饷,胁迫董其武不要听共产党的 话走和平解决绥远的道路,而率部西撤与二马(马步芳、马鸿魁)一 起与解放军决战。</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作为兵团总司令,对于这些问题的利痹考虑比较慎重,思前想后,举棋不定。正在这个关头,国民政府给他派来一个武艺高强的侍卫,并且充当秘书和保镖的角色。这个人是个 22 岁的小姑娘, 名字叫白冰,人如其名,看上去清纯靓丽,天真无邪。小小年纪却能 够飞檐走壁,武艺超群、出类拔萃。尤其是走起路来轻捷无比,踏雪 无痕。孙兰峰测试了一下她的枪法,见她拿一把德国产的小手枪,手 法娴熟,百发百中。这姑娘最大的优点是性格和外貌一样让人喜欢, 举止优雅,热情洋溢,开朗乐观,嗓音甜蜜。把孙兰峰的文件整理得 有条不紊,生活安排得舒服惬意。自从来到孙兰峰身边,称呼也随场 景的不同而变换,有人在场就称呼“司令”,无人在场就称呼“叔叔”, 大方得体,不失礼数。孙兰峰也象对待自己的晚辈一样对她呵护有加。</b></p><p class="ql-block"><b> 白冰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委员长多么英明伟大,国军多么英勇善战, 孙司令如何忠于党国......在她的影响下,孙兰峰也坚定了战斗的决心, 对董其武的态度很不满意,对共产党的“绥远方式”有抵触情绪。他 常对人说“我有这些骑兵还怕什么?在绥远能呆就呆,不能呆满可以 马踏青海。”</b></p><p class="ql-block"><b> 当傅作义派总司令部副秘书长王克俊等来归绥找董其武传达和平起义决议时,特务们散发了污辱性传单并对之投掷手榴弹威胁,与此同时还在晚间向进步的“奋斗日报社”投掷了炸弹,挑拨共产党和董其武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1949 年 8 月下旬,鉴于绥远和平解放工作受阻,起义迟迟不能 实现,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傅作义将军偕邓宝珊等要员携带中共中央 拔给的 20 万银元及其它慰问品来到绥远慰问官兵,途经丰镇时与中 共绥远省党政军领导高克林、苏谦益、杨植霖、姚喆等同志进行了简 短谈话。到达归绥后首先接见了董其武,一起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董 其武说:“目前大多数官兵的思想已经做通,对共产党提出的‘绥远 方式’解决绥远问题表示拥护。难点是孙兰峰司令的思想工作尚未做 通,这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第九兵团总司令,一声号令如山倒,兵随将帅草随风。只要孙兰峰出面,刘万春(111 军副军长)等 反对派就会老老实实跟着走。”</b></p> <p class="ql-block"><b>  傅作义将军对董其武的分析表示赞同。和邓宝珊等人一起离开归绥,避开特务们的骚扰,进驻美岱召的庙宇,协助董其武推动绥包和平起义进程。</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八路军的官兵已经集结在离归绥二十里外的榆林镇,兵临城下,归绥城岌岌可危。一旦打起来,肯定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按照傅作义将军的布署,董其武召集绥远地区的文武官员决策绥远去向。会上除了刘万春、潘秀仁、张遐民等坚持抵抗外,大多数人主张和平起义。当时孙兰峰在包头驻防,在孙兰峰没有表态的情况下,于存灏、荣祥等人起草了《紧急停火呼吁》,送到榆林交给解放军指挥员,姚喆、杨植霖等支持和赞扬了绥远主张和平的人士,并转达了毛泽东、党中央关于“绥远方式”的指示。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 话说驻扎在包头的孙兰峰司令员,在进入九月后更加愁肠挂肚,忧心忡忡。索性住进了包头医院(现在的五医院)告病休息,不理军务。白冰象女儿一样陪护在身边,端茶倒水,用心侍奉。</b></p><p class="ql-block"><b> 九月十日上午,包头医院的门前停靠了五辆小轿车,从车上走下 傅作义、邓宝珊、董其武、于存灏等十余人,他们是来看望住院看“病” 的孙兰峰的。这些人在护士的引领下走到二楼的特护病房。这间病房 一个主卧室,两个侧卧室,还有一个二十多平米的会客厅。</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见傅长官和这么多同僚前来看望,心情异常激动,立即下 床,并让白冰沏茶。白冰一通忙乱后,退出了客厅,进入自己的卧室。</b></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握住孙兰峰的双手,询问他的病情。傅作义也深情地说:“畹九(孙兰峰字畹九)啊,你这头猛虎震撼四方,无人敢挡,怎么能躺在病床上呢?感觉哪里不舒服?”</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长叹一声说:“也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到身体乏力。今天见到大家,感觉好多了。”</b></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说:“畹九啊,我看你就是心事太重,今天当着傅长官的面,把你的疑虑通通说出来,心病就会好一些。”</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稍微思考了一下,朗声说道:“傅长官啊,我孙兰峰跟着 您鞍前马后,出生入死二十多年了。您可曾记得,咱们一起参加过长 城大战,把日寇打得尸横遍野。又参加了红格尔图战役,把伪蒙军送 进了鬼门关。此后又取得百灵庙大捷,歼敌 600 余人俘虏 200 余人, 引起中外人士瞩目。五原战役更是毙敌 3000 余人,战果辉煌......多 次战斗中,我舍生忘死,胜多败少......但是去年在张家口、宣化遭到 共军暗算,我拼死拼活才逃回武川,至今咽不下这口气。</b></p><p class="ql-block"><b> “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生又何欢?面对共产党的挑战,我们怎么能不战而降呢?哪怕打个血染疆场,再作定论。咱若胜利,欢欣鼓舞;咱若战败,心服口服。您现在未曾交锋就把北平拱手相让,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共产党,导致弟兄们流落街头,失魂落魄。现在又要把绥远让出去,你想过没有,弟兄们的出路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 傅作义表情凝重,郑重地说:“畹九啊,北平和平解放,避免了双方将士的流血牺牲,保存了北平全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也使驰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免受战火的毀坏,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不比战火纷飞强了许多吗?我们这半生戎马倥偬,爬冰卧雪,枪林弹雨不就是为了和平,为了老百姓的安稳吗?如其不然,北平城硝烟弥漫,多少文化古迹、精美建筑、园林宫殿、亭台楼阁会惨遭毁灭,我们将被后辈唾骂,遗臭万年。至于你说的起义将士‘流落街头,失魂落魄’,纯系谣言,你可不能信以为真啊。”</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说:“北平之事木已成舟,现在辩论已经没有意义。但绥远情况与北平不同,我手下还有六万铁骑,与共军一搏,胜算颇多。即便败退,还能一路西进,马踏青海,与“二马”合兵一处,力挽狂澜,救委员长于水火之中。我不赞成这样临危退缩,不战而降。拼死一战,虽死犹荣!”</b></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一声长叹,动情地说:“畹九老弟,你我相伴二十余年, 虽非朝暮相伴,但也手足情深。你可记得长城大战时,我胳膊受伤, 是你在枪林弹雨中将我扶离战场,捡回一条命。在后来的多次战役中, 冲锋陷阵的是你老弟,上台领奖的却少不了我。人们都说咱俩是傅长 官身旁的两只虎,我不敢妄自尊大,称为‘老虎’。但我以为咱二人 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缺一不可。现在共产党八路军气势如虹,老蒋 已退居广州岌岌可危。咱们不能抱残守缺,自取灭亡。共产党提出的 ‘绥远方案’,让我们的军队不解散原地待命,将官不降级仍然录用, 既往不咎,一视同仁,免去了血雨腥风的战斗,换回了国泰民安的天 下。这有什么不好?过去咱们浴血奋战,为的是抵御外侮,抗击日寇, 守卫国土。现在同室操戈,意义何在?得民心者得天下,胜负成败一 目了然。如果你执意要效忠老蒋,以身相殉,我也没有办法,那咱弟兄就此别过,说不定來世再见了。”说罢之后,转过身去,掩面而 泣。这真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友情深胜血亲,岂容迷茫入岐路。</b></p><p class="ql-block"><b> 傅作义将军拿出一张文书,这就是和平起义的电文。上面已有许 多人的签名,第一位董其武后有一圆形印迹,是给孙兰峰空出的位置。 傅将军感慨地说:“我们共事多年,情同骨肉。在找到正确路子的时 候,不能扔下你不管。在政治地位上,共产党不会错待我们。如果你 要固执己见,我也不能勉强你,只好分道扬镳,但告诉你,仗是不能 再打了,你也说过了,去年你这只猛虎也如虎落平川,在张家口被打 得毫无还手之力,率领一万余众败退回武川,还不接受教训吗?”</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终于幡然醒悟,在地上来回走了三个圆圈后断然地说:“我 几十年跟随您傅先生生,死与共,北伐守涿州时我们部队被弄散了, 我也没有离开傅先生,今天我哪能单独行动,假如我要走的话早走了, 何必等到现在?昨天张庆恩还用飞机接我走,我怎么可能离开傅先生 和众弟兄们呢?就是跳黄河,我也和众弟兄一起跳!君子一言,驷马 难追,我将率领全体将士弃暗投明,继续跟随傅长官,起义投诚!”</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接着大喊一声:“白冰,拿笔墨来,我要在起义通电上签字!”</b></p><p class="ql-block"><b> 这时候,随着一声巨大的响声,房间的门被人一脚踹开,白冰头戴船形帽,脚蹬黑马靴,英姿飒爽,冷若冰霜走了进来。右手举起一把小巧玲珑的手枪,对准了傅作义将军。</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立即喝道:“白冰,你要干什么?” </b></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连忙把傅作义拉到自己身后,跨前一步,正对枪口。 孙兰峰又挡在了董其武身前。 白冰面似沉水,声如银铃,干净利落地说:“孙司令,对不起了,我奉上峰陈立夫之命,劝你奋起反抗共党,现在你不听忠告,我只能按照上级指示,送你上路了,有傅作义、董其武等人作陪,黄泉路上也不孤单了。”</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拍拍胸脯,哈哈大笑:“白冰,朝这里打!”</b></p><p class="ql-block"><b> 白冰紧咬贝齿,喀喀作响,右手食指扣动扳机,“乓”的一声闷响,是撞针空击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子弹没有射出,白冰脸色骤变。</b></p><p class="ql-block"><b>‍ “白姑娘,你看这是什么?”孙兰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几粒金光闪闪的子弹。</b></p><p class="ql-block"><b> 原来,五天前,一位董其武派一名叫蓝峰的青年来联系工作,白冰见蓝峰英姿勃发,相貌堂堂,便一见如故,很快熟悉了起来。出出进进、说说笑笑亳不拘束。孙兰峰还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俩个年轻人一个白、一个蓝倒是挺般配的,可以构成一幅漂亮的山水画。”</b></p><p class="ql-block"><b> 白冰羞涩地掩面而笑。</b></p><p class="ql-block"><b> 但是两天之前蓝峰突然失踪了,郊外的小树林旁找到了尸身。孙 兰峰去勘察时发现了一枚德国造沃尔特 pp/ppk 手枪子弹,这在他 的部队里是没有的。孙兰峰想起白冰使用的手枪,对她产生了怀疑。</b></p><p class="ql-block"><b> 回到医院特种病房,看到白冰的卧室里有一个精致的小皮箱,打开皮箱,见到普通衣物之外有一台电台和一把手枪,手枪的型号和这发子弹正好相配。</b></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不动神色把一个弹夹和枪膛的子弹装在自己衣袋,手枪放回了原处。对白冰这个丫头也心存疑虑,“刮目相看”了。前天的无意之举避免了今天的一场杀身大祸。假如让冰这个中统特务得逞,在场的这几位党国要员就要命赴黄泉。</b></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平时文质彬彬,此时却怒不可遏,冲上前去,冲着白冰如脂似玉的脸庞,赏了一记响亮的耳光。</b></p><p class="ql-block"><b> 白冰微微侧脸,咬碎了衣领内隐藏的毒丸,三秒之后,倒在了地上。</b></p><p class="ql-block"><b> 原来日本军官和军统、中统特务的衣领中都藏有这种特制毒药,一旦身临绝境,即可“慷慨就义”。这真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娇美艳丽一枝花,生逢乱世叹奇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珠消玉殒千古恨,谁知香魂归何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四十二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于存灏苦心劝慰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鄂友山暴戾杀妻</b></p><p class="ql-block"><b> 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可叹煮豆燃豆萁,同室操戈有何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火纷飞苦黎民,城门失火殃池鱼。</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响应和平起义的号召,但召来了顽固派的愤恨与谩骂,他 们骂他是“败坏气节”,“投降将军”,于存灏一笑置之。他们又对 于存灏威胁利诱,说于存灏审讯过奎璧、苏谦益、杨植霖等多名共产 党干部,这些人一定不会饶过你!于存灏说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此时我已幡然醒悟,跟共产党走,我意已决,再勿多言。”</b></p><p class="ql-block"><b> 为了推进和平起义,董其武多次召见鄂友三,但鄂友三固守武川西部,拒不下山。董其武考虑鄂的问题不解决,迟早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就让于存灏出面劝鄂友三下山,因为他知道于存灏一直是鄂的顶头上司,在鄂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不低。</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想 : 现在主战派和主和派势同水火,中统、军统特务无孔 不入,鄂友三与共产党结怨很深,再加上鄂友三性如烈火,这个任务 不好完成。但是又考虑到和平起义事关重大,自身安危应放在其次, 于是就答应了董其武给布置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为了不使鄂友三生疑,于存灏带着次子于瑞敏到奶母沟去见鄂友 三。父子两骑着一匹马,第一天走到武川县城,没有让地方官员知道。 在杨茂全店开了个单房住了一晚。</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走到黑沙兔时,被十来个士兵拦住,原来是国民党特务探听到了于存灏去见鄂友三的目的,就跑到后山找到团长毕宝熙,要他阻止于存灏的这次行程,或者干脆把于存灏刺杀。</b></p><p class="ql-block"><b> 毕宝熙见于存灏并没带一兵一卒,就放心地到马前说道:“是于存灝先生吗?请问您来此地有何贵干?”于存灏并未下马,冷笑一声道“既然知道我是谁,为什么大胆拦路?”旁边的特务立即插话道:“你是不是来劝鄂师长投降?你就是个软骨头投降派!”于存灏听后表情肃然,不怒自威,上前一步举起马鞭,照这个特务头上狠狠地抽打下去。骂道:“哪里来的狗东西,再敢胡说,要你的狗命!”这个特务脸上立即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血印,蹲在地上哀号起来。于存灏对毕宝熙说道“领我去见鄂友三,有什么话到那里再说。”</b></p><p class="ql-block"><b> 毕宝熙深知于存灏在后山地区的威望,知道是个得罪不起的角色, 又被刚才的气场所震慑,就乖乖地领着于存灏到了奶母沟。</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一进奶母沟村,到了“友三堂”的办公大院,就被一幕景 象深深地震慑了。鄂友山住的屋檐下,停放着一口棺材,一个少妇披 头散发,正爬在棺材上嚎啕大哭 :“可怜的妹子呀!苦命的姐姐呀! 你死得好冤枉呀!那个枪崩猴好狠心呀!”她见来了许多人,突然止 住了哭声,愣愣地看着于存灏等人下马、拴马、走向当院。</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牵着二儿子瑞敏的手,满腹狐疑地看着棺材前这个少 妇 :“她是谁?她在哭谁?一声姐姐一声妹子的是怎么回事?”</b></p><p class="ql-block"><b>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只见这个少妇踉踉跄跄冲到于存灝的脚 下,抱着于存灏的大腿哭道 :“于大哥呀,你可要给我们作主呀!郭 怀翰那个死鬼早早走了,留下我们几个女人任人欺负呀!”</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从屋里出来,想把这个女人赶走,迎于存灏回屋里,但是这个女人站起身扑到鄂的身上,张开两手朝鄂的脸上乱抓乱挠,鄂只好躲开,等这个“疯女人”稍微停歇,才把于存灏父子请进屋里。</b></p><p class="ql-block"><b> 原来这个“疯女人”是郭怀翰的遗孀,也就是结巴子卢小娟。按 后山人的称呼,应该是鄂友三的大兄嫂。棺材里停放的是鄂友三的夫 人郭怀玉(老女子)。由于小娟和怀玉两个人从小在一个院里长大, 倚翠偎红,两小无猜,情同手足。郭怀翰死后,怀玉就把这个嫂嫂接 到这里和她一起生活。卢小娟是郭怀玉的嫂子,所以称郭怀玉为妹子。但怀玉又比小娟年长一岁,故又称作姐姐。卢小娟结结巴巴向于存灏讲了昨天下午发生的一件怪事。</b></p><p class="ql-block"><b> 卢小娟来到“友三堂”奶母沟后,由于鄂友三财大权重,她和郭怀玉都各有一个农村小姑娘侍奉,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很是惬意。看到鄂友三和郭怀玉二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卢小娟心里十分高兴,又十分羡慕。郭怀玉没事时就教卢小娟认字,卢小娟也教郭怀玉刺绣女工,姐妹俩相互陪伴,无话不谈。</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姐妹俩在怀玉的屋里拿着郭怀翰遗留下的一本书正在 认字,怀玉和鄂友三的小女儿晓芸在炕上熟睡。鄂友三笑嘻嘻地走了 进来,在晓芸的脸上亲吻了一下后说道 :“二位才女又在研究什么学 问?”怀玉笑着回答:“认几个字而已。这本书好奇怪,书名也看不 懂,估计是个外国话吧?”说着把书递给了鄂友三。</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拿起书来,看着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脸上立刻阴云密布,赤红的面孔立即变得如同钟馗一样丑陋凶恶。他 站起身来,朝怀玉脸上打了个耳光,怒声骂道“爷让你‘胜利’!爷 让你‘胜利’!”怀玉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傻了,一边捂脸,一边 大哭。鄂友三又骂道:“爷爷活不了,你也别活了!”说着掏出手枪, 朝怀玉的胸口连连开枪。</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鄂友三预感到自己前途暗淡,共产党气势恢宏,恨得咬牙切齿,无处发泄。血涌脑门,歇欺底里,举止失常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 怀玉不明不白地倒在了血泊里。小芸也被枪声惊醒,放声大哭。卢小娟从惊愕中反应过来,扑上去要和鄂友三拼命。鄂友三先是一动不动,后来又跪在地下把怀玉的尸身抱到炕上,夺门而去。</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晚上,鄂友三才命令手下人从二老财家抬回这口四寸厚的柏木棺材,众人给怀玉盛妆穿戴后入殓了。</b></p><p class="ql-block"><b> “愣根厚”史建福听说这件事情后,雷霆震怒,闯到鄂友三屋里,连连质问:“老女子犯了什么罪,你把她打死?你真是个恶毛驴!” 说着,里外耳光把鄂友三打了个风雨不漏,鄂友三并不还口,更不还手。</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把于存灏父子请进屋后,脸上还是阴晴不定,他双手抱在胸前,瞅着于存灏说:“于院长位高权重,公务繁忙,来我这荒郊野岭有何贵干?”于存灏说:“城里头这几天吵吵嚷嚷让人心烦,我领孩子回来转转,你忙你的,我们住两天就回去。”</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问鄂友三院子里的棺材是怎么回事,鄂友三梗着脖子 说 :“您不要听那个结巴子胡说八道,老女子是心痛病犯了,突然猝 死的。”于存灏哼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b></p><p class="ql-block"><b> 以后几天,于先生领于瑞敏在田间转来转去,一片片油菜籽正是开花季节,象一片片金色的海洋;红色的荞麦杆戴着洁白的花帽,随风摇曳。洋烟花更是五彩缤纷,不输牡丹,胜过芍药。于存灏和田间的农民谈天说地,于瑞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早被乡间美景完全陶醉了,在花海之中奔奔跳跳,嬉笑歌唱,好不高兴。</b></p><p class="ql-block"><b> 三天之后,鄂友三安排人把怀玉厚葬了,垂头丧气来见于存灏。鄂友三见于存灏父子果然是每天外出游玩,自己反到是沉不住气了。到晚饭后,主动和于先生聊起了最近他想的一些问题。</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说,郭怀玉确实是他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打死的。他一生 杀人无数,唯一后悔的就是杀死怀玉。更对不起一起出生入死的郭怀 翰老兄。于院长要依法治他的罪,他也心服口服。他还说,他是黄埔 军校学员,国家培养不易,他必须对国民党尽忠尽节,不能卖主求荣。 他要和共产党血战到底,不雪恥,枉为人!</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见鄂友三主动谈到了正题上,就和他一起分析了全国和绥 远省的形势,谈到了绥远主战主和两派的分岐和斗争,以及董其武对 鄂友三的期望。鄂友三说他也明白当前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但是 他不能降共的原因有两点 : 一是他和共产党结怨很深,在武川以及冀中战场上没少给共产党制造麻烦,共产党不会放过他。降共以后也没 有好的结局。傅作义就是一个现成例子 : 据说傅作义现在已被共产党 卸磨杀驴,扣押起来了。二是以前杨植霖多次给他写信表示友好,他 都拒绝了,当着送信人的面烧掉了信件,现在突然归顺共产党,面子 上也过不去。估计杨也怀恨在心、睚眦必报、打击报复。</b></p><p class="ql-block"><b> 这时,史建福也进来给二人送水,顺便听二人的谈话。于先生听 了鄂友三发自肺腑的陈述,表示他有这些想法很正常。但是又逐条给 予解释。首先他说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不应该效忠于某党某人,心 中应装着天下苍生。民意就是天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看当今国 内局势,共产党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而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不说, 老百姓对他们的横征暴敛也是怨声载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 事,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b></p><p class="ql-block"><b> 关于第一点,共产党能否容得下起义人员问题,于存灏说傅作义 将军 6 月 3 日与共产党签订《绥远和平决议》时,明确表示“既往不咎”, 白纸黑字,绝无反悔的道理。而且共产党人不会不知道 : 曹操重用张 辽才有七千破十万的逍遥津之胜,诸葛亮重用姜维,才有蜀汉后期的 重要支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通过冀中一战,共产党也深知 鄂友三的军事才能,必然也要加以重用,大可不必考虑打击报复之事。 至于傅作义将军被扣押,更是无稽之谈,前几天还在归绥城,现在住 在美岱召指导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关于第二点,于存灏说杨植霖这个人曾在我法院的看守所关押过一段时间,据我观察,此人宽怀大度,正所谓“将军门前跑下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决不会因为些许小事怀恨在心。更何况那时候各自为自己的党派办事,所谓“各谋其政,各为其主”,就更没有责备对方的必要了。我这几十年也兢兢业业为国民党办事,而并不担心共产党打击报复,也是相同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最后说“我最担心的是鄂将军固执己见,不识时务,一旦走错了路,南辕北辙,就会抱憾终身。董其武主席也十分关心你的抉择,让我来和你谈谈心,望慎重考虑。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老蒋都适时南逃了,你又何必要苦苦挣扎?”</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和史建福听了于存灏的分析,频频点头。各自休息不提。</b></p><p class="ql-block"><b> 两天之后,鄂友三和于存灏父子二人到归绥面见了董其武主席,经过董其武的耐心说服和自己的反复思考,鄂友三表示服从董其武的安排,彻底断绝与蒋介石阎锡山的关系,服从共产党的领导。</b></p><p class="ql-block"><b> 1949 年 9 月 19 日,绥远省军政各界 39 人通电签名起义,从 此这些人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绥远人民也避免了一场硝烟战火 的灾难。这才是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云雷电一场梦,有眼如盲半世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拨开云雾见晴天,柳暗花明又一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又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半世戎马一场空,何如止战息刀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当初洒血为抗日,如今解甲惜黎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四十三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巍巍青山千载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滔滔黄河万古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物归宿)</b></p><p class="ql-block"><b> 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青山高雪滿坡,蜈蚣坝险豺豹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积雪消融东流去,豺豹狐兔终归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牧童短笛吹日月,老翁浊酒话山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戈铁马皆往事,是非功过任评说。</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有开就有合,有起就有落”,本书记述的人物众多,情节繁杂,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主要人物的归宿吧。</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董其武:</b></p><p class="ql-block"><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省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省人 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省军区主席,1955 年毛泽东特别 批准,授予上将军街,1989 年北京逝世,享年 90 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孙兰峰:</b></p><p class="ql-block"><b> “九 . 一九”起义后,历任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军区副司 令员、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二、三、 四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7 年在呼和浩特病故,享年 92 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在绥远解放前夕,坚定地站在主和派一边,和顽固的主战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劝说鄂友三在起义名单上签了字,积极地参与和促进了绥远的和平起义。</b></p><p class="ql-block"><b> “九 . 一九”起义之后,在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同志率领下,绥远子弟兵 23 兵团东进河北省整训。开展反军阀主义、镇反、 审干三大运动之后,开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了支持前方, 绥远发起捐献“起义号”飞机的活动。于存灏积极参加,并将全部家 产和两处院落(一处在利民街,一处在财神庙街)连同五、六亩菜园、 30 多间房屋捐献给国家,自已租了两间民房,靠工资维持生活。</b></p><p class="ql-block"><b> 于存灏在 1948 年回上湾探亲时,就告诉他的叔叔于老二响应共 产党的号召,把土地、牛羊、家财除留下自己家用之外,全部分给当 地农民。但于老二不听劝告,还骂他是个倒贴钱的官,连自家的财产 也保护不住,叔侄两个不欢而散。后来在土改时于老二被定为“地主”, 才后悔没有听侄儿的话。</b></p><p class="ql-block"><b> 1952 年蒙绥合并后,于存灏担任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参事,绥远 省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8 年后被推选为内蒙古政协委员会委员、 常委,主持整理编纂《绥远通志稿》、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 蒙商大盛魁》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十年动乱期间,于存灏遭受了一场大劫难。一群“造反派”采取各种卑鄙手段,一再逼于存灏给自治区领导苏谦益、杨植霖、奎壁写伪证材料,以便给他们扣上“叛徒”、“内奸”的帽子,达到陷害老干部的目的。于存灏始终坚持正派人实事求是的底线,没有昧良心去写这些东西。</b></p><p class="ql-block"><b> 从此之后,就动用停发工资、关禁闭、圈牛棚、打骂体罚等手段, 强迫于存灏每天很早起床去扫大街。他的子女也受到株连,有的被批 判斗争,有的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于存灏安慰子女们说 :“这是一场 大风暴,太阳很快就会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1973 年,已经是文革后期。杨植霖的女儿杨秀青代表她爸来看 望于存灏时转达了杨植霖的话 :“内蒙有个于存灏先生,为人正直, 不说假话,起义后表现很好。”</b></p><p class="ql-block"><b> 1975 年于存灏去世,享年 74 岁。内蒙古政协举行了追悼会, 参加追悼会的有 200 余人,董其武、王克俊、秦丰川、赵淑普等都 送了花圈或挽帐。</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石寄圃:</b></p><p class="ql-block"><b> 1945 年日寇投降,抗战结束。石寄圃十分厌恶国民党内部尔虞 我诈、勾心斗角的歪风邪气,不愿参加马上要进行的内战,就自动辞 职,回到归绥家中。先后在新绥营造厂、“天一”照相馆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51 年归绥市人民政府为展示解放一年来各条战线的成果,决 定举办一次大型成就展览会,市政府特邀石寄圃参加摄影工作。石寄 圃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等地拍摄采访,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摄 影艺术家,他独具慧眼,拍摄出 500 多张生动形象、构图干净、角 度独特、意义深刻的照片,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b></p><p class="ql-block"><b> 文革期间,石寄圃被红卫兵关押,住进牛棚,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最让他痛心的是凝结了自己半生心血的相册、采访记录、艺术论文被 这帮“造反派”付之一炬。当时石寄圃气得浑身发抖,阵阵抽搐。从 此之后少言寡语,艺术生命之火也就彻底熄灭了。</b></p><p class="ql-block"><b> 石寄圃为呼和浩特地区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 子女们分别在摄影艺术、科技文化、企业管理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 成绩。</b></p><p class="ql-block"><b> 1984 年 10 月,石寄圃患胃癌逝世,享年 73 岁。</b></p><p class="ql-block"><b> 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之花乱世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弃艺从戎品更高,青山沃土育英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b></p><p class="ql-block"><b> 1949 年“九 . 一九”和平起义后,骑十二旅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四师。鄂友三仍任师长,政委由上级派下的共产党员白振刚担任。鄂友三的职位由旅长升为师长,感觉到受到了共产党的重用,原来的疑虑也大大减轻了。在政委的带领下,部队进行政治学习和纪律整顿,逐步实现解放军化。</b></p><p class="ql-block"><b> 1950 年 5 月,鄂友三的部下团长毕宝熙趁鄂不在师部,在国民 党特务的煽动下,与两个连长秦怀璧及李生荣串通策划了哗变,他们 造谣说共产党要把他们调到河北统一镇压,再不跑就没有机会了。他 们把八路军派来的团政委彭志超打死后,领着一百多人向西逃窜。鄂 友三回到师部后大惊失色,知道这是闯了大祸,就带领王德等十几名 警卫追赶。快马加鞭,在固阳的一个村追上了变兵,这时有好多士兵 经过思考,认为谣言并不可信,哗变没有出路。鄂友三先对士兵讲话, 士兵们表示愿意再返回去,最后鄂对几个头目严厉批评,带回了武川。 后又设法将毕宝熙、秦怀壁、李生荣生擒后送交上级处理。</b></p><p class="ql-block"><b> 秋天,第三团一个连长带领一百多骑兵哗变,鄂命王德带兵追赶, 王德在纳令沟追上,双方发生了战斗,王德活捉了十来个变兵,其余 的人投归了国民党骑十一旅。</b></p><p class="ql-block"><b> 从上面两件制止哗变的事看来,鄂友三还是支持起义,赞同绥远和平解放的。但是后来又传说鄂友三从小井村骑马去包头参加刘万春召开的秘密会议,密谋大规模哗变,这一情况军区潘纪文部长向上级作了汇报。</b></p> <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除了和刘万春一起暗通国民党外,他所率领的骑兵十二旅本身军纪不好,多年在武川地区横行无忌。在冀中战斗时,更是无所顾忌,大肆破坏。虽然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军事任务,在当地留下了极坏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1950 年 11 月 25 日华北军区司令召集绥远军区各军、师、旅 长到北京开会,总结部队改造工作,通过两项决议,其中第二项决议 史称“北京决议”,就是以暗通国民党罪,当场逮捕刘万春、张朴、 鄂友三。刘万春经傅作义营救送进战犯改造所,鄂友三虽经营救,不得宽恕,先经劳改,不久即在北京永定门外天桥被枪毙了。(另一说 1958 年病死于北京公安医院。这种说法可信度高。)</b></p><p class="ql-block"><b> 鄂和胡慧荣的女儿胡波在西北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某大学任 教,2015 年领回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鄂友三颁发的 抗战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与郭怀玉(老女子)所生一女,后被一赵姓人收养,取名赵晓芸。与郭家、邱家均有来往,文革前考入内蒙古工学院。不明原因自杀身亡。</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赵淑普:</b></p><p class="ql-block"><b> 赵淑普(1908-1986),西乌兰不浪乡头号村人。1932 年 7 月考入中国大学法律系,同时为旅平同学会会员。受孙中山先生三民 主义的思想,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活动。</b></p><p class="ql-block"><b> 1947 年,任绥远省高等法院推事,1949 年,参加“九·一九” 和平起义,任武川县县长,后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晚年参加讨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条文意见稿》工作,并参与《大盛魁》一书的编写。1986 年病逝于内蒙古医院,终年 78 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邱明星:</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任挺五纵队司令时,邱明星任少将副司令,以后又历任国 民党绥远省党部执行委员、保安司令,兼绥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 (辖武川、固阳、陶林、百灵庙四个县处),任职期间整顿各县吏治, 兴利除弊,剿灭土匪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此后又积极参加“九 . 一九” 起义,任革新委员会委员。1951 年镇反运动中,绥远省人民法院以 私藏枪支,图谋不轨等“反革命”罪将邱明星判处死刑。一直蒙冤 33 年之后,1984 年 7 月 12 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才作出“一、撤销原绥远省人民法院 1951 年法刑字(1967)号刑事判决书; 二、恢复邱明星的起义人员名誉。”</b></p><p class="ql-block"><b> 其子邱清廉收到了台湾国民政府为其父颁发的功勋奖章。(见下 图)2015 年到内蒙政协领回了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 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奖章。(见彩页)</b></p><p class="ql-block"><b> 邱明星的女儿邱瑞云是武川县医院有名的妇科大夫,待人谦和, 医术精湛。其夫毕健飞是归化城满族镶黄旗人。幼年家贫,初小毕业 后即当杂役,但自学成才,文化底蕴深厚,蝇头小楷写得端庄秀丽, 在多处充当会计先生。后因莫须有罪名被国民党军法处关押三年。 1946 年经赵淑普先生营救获释。“九 . 一九”起义后,参加了地方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其历次政治运动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被 推选为政协乌兰察布盟委员。著有多篇回忆文章,被收入《武川文史 资料》。子女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b></p><p class="ql-block"><b> 建国后邱明星在押期间,邱妻郭素梅(郭兰伴)为减轻邱的“罪行,”主动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全部上交国家,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军费。后来发挥自己的裁剪、缝纫、刺绣的特长,在呼和浩特创办缝纫社,带领上百名妇女自食其力,不仅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含辛茹苦,供养其子邱清廉成材。</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邱明亮:</b></p><p class="ql-block"><b> 邱明星三弟邱明亮(贺维荣夫婿)在绥远省立中学(现呼和浩特 一中)读书时因闹学潮被开除。1935 年到北平弘达和平立高中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流亡学生辗转到四川参加战地服务工作。1944 年 考入四川大学兽医系。1946 年返回绥远,任省政府视查员、省兽医 防治处技师,1949 年参加绥远“九 . 一九”起义。</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后,任绥远省人民政府兽医局第一任科长,在防治布氏干菌 病、马鼻疽、牛肺疫、口蹄疫等家畜疾病中做出重要贡献,并将防治 经验及措施写成论文在《中华兽医》发表。邱明亮于 1963 年 6 月去 世,享年 47 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史建福:</b></p><p class="ql-block"><b> 和邱明星结局相似的就是愣根厚——史建福。“九 . 一九”起义 之后,鄂友三任命史建福为整编队伍的总指挥,指挥部设在西乌兰不 浪和保什太村。此后又和张建功、杨国俊到归绥市西郊攸攸板参加整 训。整训大队的政委是抗日时期八路军武固县县长罗重群,罗政委和 史建福是老相识,他奉劝史建福放下包袱,为民立功。史建福表示“我 一定要为人民好好工作,将功补过。”</b></p><p class="ql-block"><b> 整训结束之后,组织上交给史建福一项特殊工作,化装成便衣百姓,调查国民党暗藏下来的特务。这项工作风险很大,特务和土匪互相勾结,心狠手辣,一旦被他们发现,必死无疑。面对险境,史建福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在归绥、包头、河套明查暗访,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查到许多国民党的暗藏特务、汉奸和旧军官,汇报给上级领导,为人民政府立下了新功。此项工作结束后,经人民政府批准,让史建福回榆树店养病。</b></p><p class="ql-block"><b> 1952 年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和邱明星一样,人民政府听信个 别人举报,以史建福私藏枪支弹药定罪,将他在母号窑子村镇压。</b></p><p class="ql-block"><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建福的问题得到澄清,经核实,政府认为史建福一案是错案,予以平反,按起义有功人员对待。</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郭棠:</b></p><p class="ql-block"><b> 国共内战期间,郭棠随傅作义部多次同解放军作战。1947 年参 加集宁老虎山战役,郭棠部损失惨重,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使他内 心十分苦闷,于是称病怠职。1949 年,郭棠随董其武将军参加“九▪ 一九”和平起义。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郭棠任 23 兵团(兵团司令 员董其武,解放军 69 军前身)后勤部主任。</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改编后的鄂友三任师长的骑兵第四师不断有士兵哗变,郭 棠部副团长毕宝玺参与哗变,并打死解放军彭志超政委等 7 名政工人员。解放军平息哗变后,毕宝玺被枪毙。</b></p><p class="ql-block"><b> 因郭棠和毕宝玺多年共事,关系密切,受此影响郭棠被按国民党战犯判处无期徒刑。尽管起义时的政策是“既往不咎”,但后来又“具 体情况具体处理”了。</b></p><p class="ql-block"><b> 1974 年,周恩来总理发布特赦令,赦免国民党团以上在押人员, 郭棠出狱,被分配到达茂旗红旗牧场兽医站当负责人。当时,郭棠已 年近 60,又隔行如隔山,不胜任兽医工作,于是办理了退休手续, 回巴盟女儿家居住,1977 年病故于陕坝。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功名利禄为烟云,朱紫善恶也难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落日升寻常道,潮起潮退天地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 王德: </b></p><p class="ql-block"><b> 鄂友三的警卫连长王德,在起义之后担任师特务大队中校大队长,仍然担任师部的警卫工作。他手下的三个排长都被调到归绥北郊麻花板受训,在此期间,二排长韩应世,三排长贾四小,偷跑回察素齐秘密策动哗变,并造谣去河北整训后,将被派到朝鲜抗美援朝,与美国兵作战,九死一生。与其那样死不如当土匪,何必到朝鲜送死,所以在他们的策动下,特务大队的全体人员都被策反,并将跟随王德多年的两个警卫也策反了,计划如果王德不走,就把他就地打死。这些情况,被王德的勤务兵察觉告诉了王德。在如此情况下,王德万般无奈下,灵机一动,借故没收了两个警卫的枪支,连他本人的枪支跟公文包一并交于伙夫,让他秘藏,待叛兵走了以后上交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到了当晚黄昏时候,听到叛兵开始行动,当时也无法与司令部取 得联系,形势相当严峻,王德和一位警卫不得不从下水道口逃出,告 知“特务大队整体哗变,望提防”。将此条交于警卫 ,让他返回送 到司令部。恰巧教导员的警卫员正在井边要挑水,接到紧急报告后, 扔下扁担水桶,急忙跑到司令部上交这张便条,司令部全体参会人员紧急组织备战才没有受到损失。</b></p><p class="ql-block"><b> 王德从此脱离部队,回到老家还没进家门,变兵就追了上来。他跑到毡房沟的庙里,躲在神像后面,才躲过了变兵的搜查。后来变兵又到王德的岳父家搜捕他,把王德的大兄哥吊起逼问,一无所获。王德见后山也确实呆不下去了,再呆下去祸及亲友,就打点行装,跑到包头与朋友做起买卖生意,缺乏经验亏损之后,又去了大同,在一家车马店当了一名记账先生。一直到一九五三年,国家政策有所放宽才回到老家,和当地区政府声明备案。由于王德参加过起义并且在离开部队时做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当时政府也没给任何处分。</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在一九六零年民主补课运动中,因王德曾当过十二旅连长,以此为由工作组长赵某某口述给王德扣了一顶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当时没有履行任何文字手续,以后十多年经常被批斗。</b></p><p class="ql-block"><b> 直到一九七二年,经过多次申诉,武川县公安局审核认定,给予纠正,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以后被增选为政协武川县委员,常委。一九九七年病逝。</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杨占山:</b></p><p class="ql-block"><b> 杨占山在建国前即脱离部队,回二份子接替齐占永当了区长。 解放后由于历史问题劳改十年,刑满释放。后随子女在包头生活, 2006 年去世,享年 91 岁。</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王有功:</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后期,王有功率部重返大青山区。1945 年 8 月日寇投 降后,他协同国民党绥远驻军收复察素齐等地,受到绥远当局的嘉奖。 1948 年 4 月,王有功任绥远省保安别动队少将司令兼保安第五团团 长,驻归绥市内,负责城防。1949 年随军参加“九·一九”和平起义。 同年 12 月,王有功参加了绥远军政干部的学习。1950 年底,调河 北第三十高级步校学习。1951 年 3 月留在该校工作。审干时,该校对王有功的历史问题和现实表现进行了审查。1954 年 3 月,王有功 被绥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大仙庙:</b></p><p class="ql-block"><b> 建国初期,毡房沟大仙庙被一群“破除迷信”的人拆掉了。“大 跃进”时,建庙时的石料被一群“兴修水利”的人全部拉到头号,压 在水库大坝下面了。从此青砖绿瓦渐渐地化作尘土1998 年李耀金 后人李连旺、李三兰、李罕小等集资重建,陋室土屋,已远不如当年 规模。</b></p><p class="ql-block"><b> 清虚领着徒儿空谷四处游荡,从百灵地找到紫竹,师徒三人踏上回山西五台的道路。途经坝顶时,南望滚滚黄河,波涛汹涌;北看巍巍青山,云雾翻滚,清虚唱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曲黄河万里沙,风急浪涌鱼龙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拍岸冲沙东流去,鱼沉龙跃海无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世上未见蚊吞象,东洋兵败大中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尘归尘来土归土,任尔啼莺与噪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全书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附录:读者反馈,网友评析。(摘录)</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我读《后山风云》</b></p><p class="ql-block"><b> ——周作垠 </b></p><p class="ql-block"><b>‍ 武川居大青山北麓,俗称后山,因此武川人也称后山人。近日, 张德胜先生出版了一部现代章回体小说《后山风云》,讲述了抗日战 争时期发生在武川大地的历史事件和其中的历史人物。这部小说 引 起了同样是后山老大的我本人的浓厚兴趣,初读不以为然,再读引人 入胜,深读如临其境,以致难以释卷,直至看到人物归宿,其后便是掩卷沉思,拍案叫绝:后山人了不得,谢谢你张德胜!</b></p><p class="ql-block"><b> 我喜欢这部小说,一是喜欢其章回体的艺术形式,就象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一样,回回一个故事,回回一个情节,看了一回便不能不看下一回,就好像听评书一样,渴望“下回分解”。我读过山西作家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也是这样的形式,很讨人喜欢。二是喜欢其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村庄,真实的事件,都是武川人耳熟能详的,虽然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允许想象和虚构,但《后山风云》 讲的都是真人真事,小说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后山汉子弄潮 的时代,读来只有真实感、亲切感而没有虚伪感和虚无感。三是喜欢 其平实的语言风格。整篇小说全部是家乡语后山话,娓娓道来,好像 坐在炕头上拉家常。语言不华丽,用词不晦涩,武川乡间都能懂,老 辈人更觉亲切,真正的“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b></p><p class="ql-block"><b> 这部小说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极具收藏价值,对于补充完善丰富 武川史料很有补白抢救作用,以丰富武川的文学创作和文史编纂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周作垠,原武川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 )、2022 年 8 月 2 号于呼市</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感谢《后山风云》——史俊卿</b></p><p class="ql-block"><b> 知道爷爷大致的事儿是中学毕业后就业的那段时间,爸爸在工作之余为爷爷的平反奔走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那已是三中全会后集中平反冤假错案后期了,从那时起我才知道爷爷是“九一九”起义人员,并不是文革中随意涂抹歪曲的那一类。</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及后山本族人很少有人提及爷爷从前的事,包括爷爷平反之后。越是这样就越引起我对爷爷的好奇。之后我就注意收集有关爷爷的各种民间传闻。结婚后,我给在后山当兵的丈夫讲过爷爷,也给他看过父亲从挡案馆复印回来的我们家唯一一份有关爷爷的记载,那便是当时报纸报道爷爷被镇压一篇文章,除此,再无其他任何信息。</b></p><p class="ql-block"><b> 后来,丈夫从部队带回一本《大青山革命史》,那是部队的教育读本。书中介绍的上庙沟战斗故事时涉及到爷爷,但基本上是作为反面人物——国民党反动军官面貌去描写的。记得给父亲看后,父亲只是淡然一笑,没作任何评论,因为他早已习惯了人们这样评价和描写他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在给爷爷平反后的不久就去世了。我知道父亲一直有个心结, 不会因爷爷一纸平反通知书而被彻底打开,他期盼的是社会能给他的 父亲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b> 近些年,网络浏览之间,经常会有意无意的去搜索史建福这个名 字,直到 2020 年 6 月,突然搜到了“武川近代名人榆树店史建福”, 那是“草原神山”网络媒体登载的一篇署名为半山先生所写的文章, 题目是《青山祭忆,榆树作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从抗日英烈的 正面角度去描写我的爷爷的文章,也是我第一次认识了爷爷的真正面 貌和形象,同时也被爷爷的故事所打动,为有这样的祖上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最终得以详细读到“草原神山”的系列作品,也就是张德胜老师撰写的长篇记实章回小说《后山风云》,第一次详细了解到我的故乡后山近代抗日、剿匪、保一方平安的一群热血英烈的故事。熟悉和不熟悉的地名、人名读起来都一样感到亲切,因为,随处洋溢着浓郁的家乡气息。</b></p><p class="ql-block"><b> 作品对于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有所兼顾。 而读者正是通过这部书,才了解到近代后山曾经有过的硝烟弥漫,有 过的爱恨情仇。</b></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对革命老区独特的人文历史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图解,对于每一个书中人物的后代,都将形成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或者是一座刻骨铭心的历史丰碑。</b></p><p class="ql-block"><b> 感谢张德胜老师的辛勤走访与撰述,也感谢历史珍闻的每一位藏家及讲述人。(史建福孙女史俊卿) </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张腾云外甥女来信 ——郭长女</b></p><p class="ql-block"><b> 张德胜你好:</b></p><p class="ql-block"><b> 我读你的《后山风云》后,浮想联翩,思潮起伏,十分感动。前几天同学聚会,大家很是兴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更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我得到了你的大作《后山风云》。回家后我爱不释手,立即读了两遍。这本书写得很好,字里行间通俗易懂;方言土语耳熟能详;故事情节有条不紊;每章每节活灵活现条理分明,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b> 可敬的老同学,写成这本书你一定访问当地很多老人,查阅资料, 走遍青山南北,才有书的问世。赞扬了抗日战士的英雄业绩,是一本 纪实文学作品,为后山地区的文史资料拾遗补缺。</b></p><p class="ql-block"><b> 书中的张本全是我老爷,张腾云是我叔伯舅舅。我还没出生他们 就辞世了,拜读大作后才知道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保家卫国,文武皆 通。我要向他们致敬!作为他们的后人,我真心感谢老同学,辛苦了。</b></p><p class="ql-block"><b> 郭长女 2022 年 8 月</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读后</b></p><p class="ql-block"><b> 王武祥</b></p><p class="ql-block"><b> 张德胜的长篇小说《后山风云》终于出版了!这本书,前后历 时两年,付出了他的很多心血。我曾看过他的初稿,也在他写不下去 陷于苦闷之时鼓励过他。现在,看着油墨未干的新书,我真为他终于 成功感到高兴,也为他为武川的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感到高兴,更为 这本书添补了民国时期后山的风云历史的空白感到高兴!</b></p><p class="ql-block"><b> 本书是根据县志及文史资料的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稍加演义而成,应该算是纪实性的历史小说。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他们抗日、剿匪、保一方平安的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的地名,也都是真实的。所以,作为一个后山人,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文中的叙述、描写,也都非常生动,引人入胜。他对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历史背景都交待的十分清楚。本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四十年代后山地区的风云变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b></p><p class="ql-block"><b> 张德胜是我的校友,老朋友。我想他能够成功,一是勤奋,二是 辛苦,三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张德胜是学理科的,几乎教了一辈子 的物理。教书时,是名师,对高中物理烂熟于心,和写作毫无干系。 退休后,他混入了文人的圈子,加入“塞翁诗会”,写了不少好诗。 近年来他又涉猎小说,并取得成功,这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 他为了写好这本书,采访了那么多的人,包括多个主要人物的后代;跑了那么多的路,几乎重走了一遍主要人物战斗过的地方,这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b></p><p class="ql-block"><b> 在创作过程中,他也困惑,难以为继,但他调整心态,改变思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精神,值 得所有人学习!</b></p><p class="ql-block"><b> 书已面世,并得到所有看过本书的人的一致认可,在网络上也得到很多好评。我在祝贺他的同时,也希望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王武祥 原内蒙古商报副总编)</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史海钩沉</b></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赘語</b></p><p class="ql-block"><b> 刘志如</b></p><p class="ql-block"><b> 我和张德胜是高中同班同学。上大学他学了理科,但文科始终是他的爱好。我了解他退休后经常和一群老太婆在一起吹拉弹唱,甚是潇洒,悠哉悠哉地过着他的退休生活。突然有一天,我在高中同学微信群里看到了他的《后山风云》节选,我一下惊呆了。尽管我知道他在吹拉弹唱之余也写一些东西,但还是没有想到年届古稀的他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搞出这样一部巨著来。</b></p><p class="ql-block"><b>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后山人,后山近现代的那些事和那些人,小时 候就听老人们讲,后读武川文史资料,略知一二。然而说心里话对那 些事和人並无多少兴趣。读《后山风云》感觉大不一样,还是那些事 和人,作者以章回体的文学形式,象讲故事一样向读者尾尾道来,其 笔锋活泼幽默,有时还加进了自己的感悟,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 离,也拉近了那个时代和那些风云人物与今人的距离,他深入那些风 云人物的情境和内心,使那个时代的历史活了起来。历史夲来很精彩,就看你怎么写了。</b></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还配了不少图片,这些图片使读者凭文字冥想的形象和情境,得以直观,也使故事的背景更加丰厚。</b></p><p class="ql-block"><b> 武川文史是可以不断挖掘的智慧宝库,《后山风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绝对是武川文史界一朵最艳奇葩。</b></p><p class="ql-block"><b> (刘志如曾在武川教委、政府、及内蒙古党委工作 ) 2022 年 8 月 6 日</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读后感——郭步峰</b></p><p class="ql-block"><b> 曾阅读了无数的历史文献,未曾感动我的心灵,现在有幸拜读《后 山风云》,百感交集!本土的历史并未走远,本土的文化如此亲切。 得益于张德胜老师质朴的文风,老到的文字功底,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才能品尝到这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在张老师的笔下,名 不见经传的“北魏重镇武川”又绽放出灿烂的历史光辉,岁月的风尘 遮盖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各色人等风云人物,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鲜活的真人;乡土民情娓娓道来;尽 然如此熟悉,如此亲切。</b></p><p class="ql-block"><b> 张老师对家乡的历史视为珍宝,对家乡的情谊如此厚重,向您致敬!</b></p><p class="ql-block"><b> 也是机缘巧合,书中主要人物之一郭怀翰是我的二爷爷,这让我 对这本书更加珍爱。小时候老人们把他的故事讲了又讲,其中记忆最 深刻的一句话是“后湾出了个郭怀翰,烧的留下个大门扇”。不知此 话是褒是贬?若要是褒就是说他守土有功,统领大军奋力抗争;或又 是贬则是说他得罪曰军,招惹是非,让日本人烧杀抢掠,祸害家人, 毁灭家财,秧及邻里。我觉的无论褒贬,在那样烽火连天,匪患频发,黑云压城的境况下,他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感觉郭家后人也引以为豪,从而当我第一次看到微信群里发的有关章节,就急不可耐地转发到郭氏家族微信群,遗憾的是大家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度,叫喊于生人中,生人并无反应。由此可见家族的衰落,多数族人只关</b></p><p class="ql-block"><b> 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人和事一概冷漠不关心,在这样无信仰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人们的表现都是如此。我们的冷漠麻木和平庸愧对先人!</b></p><p class="ql-block"><b> 书中提到的村名地名让我感到亲切:西乌兰不浪,圪妥,花圪台, 刘家窑,后湾,春坤,前石花,毡房沟,面沟,榆树店,土盖木,石 兵地...</b></p><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可不是嘛,书中人物于存灏,郭怀翰,鄂友三,邱明星,赵淑普,张腾云,石寄圃...等都是战乱年月拥现出来的英雄豪杰!</b></p><p class="ql-block"><b> 土盖木大九号村的石家是财力浑厚,家世显赫的豪门望族,清朝末年,石寄圃的父亲就参与了辛亥革命,石家至今不衰败。</b></p><p class="ql-block"><b> 所有文中历史人物,大多数以悲剧收场:或死于疆场,或死于病魔,或亡于迫害,终其一生,东打西杀,南征北战,东躲西藏,居无定所...他们的事迹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评判。</b></p><p class="ql-block"><b> 最后以我之见,通过书中记述的历史事实,可以说明好多问题,国民党败于纪律涣散,没有信仰,而共产党恰恰是靠坚定的信仰赢得胜利。</b></p><p class="ql-block"><b> 对鄂友三其人的评价:他虽毕业于黄埔军校,军事才华出众,但 生性暴戾,乱杀无辜,虽抗战有功但思想顽固,不识时务,抱定反共, 身背血债,自取灭亡。</b></p><p class="ql-block"><b>2022 年 7 月 30 日(郭步峰,在乌兰察布工作,是郭怀翰侄孙 )</b></p> <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读后感言——张秀梅</b></p><p class="ql-block"><b> 老乡张德胜,也是高中同窗。张德胜同学厚道淳朴,心地良善。他虚心好学,凡事谦虚礼让,进退适度。</b></p><p class="ql-block"><b> 那个时代,高中毕业没有什么机会可以继续读大学,然而这并没 有影响有志者的努力奋斗。张德胜同学是个不甘落后、不甘寂寞的人, 务农之余,他潜心学习文化知识,阅读文学著作,终于跻身于教育界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退休以后,自觉余热尚足,坚持习练太极 健体强身之余,也有文艺专长,吹唱弹拉,有滋有味。</b></p><p class="ql-block"><b>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德胜同学自幼广泛涉猎,博闻强识,尤其对于本地的人文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退休以后终于得到了机会,于是,他不辞辛苦多地走访,独具慧眼深度开掘,挖掘出更为详实的历史珍闻。之后,运用自己文字功底,拾遗补缺,把洒落流失在民间的抗日历史片段,民族风云人物,如同整理碎片一般,纵横交织,有始有终,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空间则涵盖了晋蒙陕冀一带,人们群众及地方武装,英勇抗敌的生动史实。一部《后山风云》,一座历史丰碑,是青山儿女血染的丰采,也是中华民族永久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更为机缘巧合的是,书中戏份较多的一位重要人物赵淑普,还是我爱人的伯父,也是“九·一九”起义后武川县第一任县长。书中用大量笔墨叙述了赵淑普的活动轨迹和历史贡献,是客观的,符合历史的。我记得在我上大学期间,曾经常去伯父家蹭饭,听伯父讲武川历史,讲过去他们经历的事情,看了德胜的《后山风云》,好像有许多情节与伯父的讲述不谋而合。仅此一点,足以证明该书的历史性与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以章回体的文学传统形式,以讲故事的手法,向读者娓娓道来,笔锋活泼幽默,评述客观公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b></p><p class="ql-block"><b> 历史本来很精彩,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更是血肉丰满,灵光点点, 那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恰好成为了文字的补充与佐证。历史也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得天独厚的武川风物,本身就蕴</b></p><p class="ql-block"><b>藏了无比丰厚的日精月华,人文历史。愿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也能为武川的人文历史增添新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张秀梅,原内蒙古党委正厅级干部,赵淑普侄媳)</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录 大漠烟火情</b></p><p class="ql-block"><b> ——初读张德胜老师《后山风云》</b></p><p class="ql-block"><b> 刘瑞宝</b></p><p class="ql-block"><b> 近日,有幸获得了张老师正式出版的宏篇纪实文学《后山风云》, 拜读之余,暑热顿消,身心俱爽。书中故事情节蜿蜒曲折,历史尘烟 如在眼前。不仅有详实的历史依据,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曲折变幻 的奇妙情节,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狼烟弥漫,战火纷飞。对于那段 历史,《后山风云》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实录与还原,对于后人,该书 不失为一种意义深远的馈赠与厚礼。</b></p><p class="ql-block"><b> 之前,曾经通过网络媒体零散读到了一些,然而很有点“吊胃口” 感觉,此次终于得到纸质全书,才更感觉到了不一般的分量。</b></p><p class="ql-block"><b> 打开《后山风云》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老师的近照。那是一位慈眉善目的智者,额头那深深的纹路,尤其凸显了作者丰富的阅历及广博的学识。</b></p><p class="ql-block"><b> 插图中还有作者和书中几位重要人物的后代们的合影留念。由此 可证,作者为创作《后山风云》, 曾经作了多么重要的探访了解,以 期尽量忠实于历史,对得起他们的后人。 《后山风云》的文字也具 有浓浓的可读性。作者借鉴了章回体的笔法,注意了悬念的巧妙设计 与场景的勾连转换,纪事本末与人物传记的有机融合,艺术想象与历史原貌的完美结合,更有实名实地的可靠佐证,让我们有如亲临其境, 多维受益。后山地区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尤其是当地那种天成地 养的纯厚民风,面对日寇侵略者表现出的团结与果敢,哪怕只是一位 普通的农妇,也具有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b></p><p class="ql-block"><b> 《后山风云》还具有宏阔的历史跨度。从清光绪三年 ( 公元 1877 ) 讲起,叙述了山西大旱,晋中、晋北地区大批民众离乡背井, 走西口,进归绥,深深融入了当地,也繁荣发展了当地。战乱年月的 生存需要,他们更需要尚武习武,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这就为后 山人民的英勇抗日埋下了伏笔。</b></p><p class="ql-block"><b>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归绥,后山人民组成了“抗日自卫 军”, 一共有八路,在大青山地区浴血奋战,英勇抗敌 。刀光火色 之中,每一场搏战杀死、杀伤日寇数量,缴获的武器、火炮种类,作 者都有详细的描述,更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作为佐证。由此可见,作者 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力求详尽展示给读者,殊为来之不易 !</b></p><p class="ql-block"><b> 该书还以历史真实为据,向读者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 队的溃败 ,尤其是“9. 19 起义”的重要情节,“绥远省军政各界 39 人通电签名起义,这些人告别黑暗,走向光明。绥远人民也避免 了一场硝烟战火的灾难。</b></p><p class="ql-block"><b> 善恶都有必然的结果,书中一些重要人物也得完成他们各自的历史人生,接受历史的归宿......</b></p><p class="ql-block"><b> 十分感谢张老师的《后山风云》,为盛夏的酷暑送来了一丝凉爽。 品读良书,了解历史,不仅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更让你放下手 机,远离电脑,享受一番难得的宁静。</b></p><p class="ql-block"><b> 谢谢张老师 !</b></p><p class="ql-block"><b>2022 年 7 月25 日(刘瑞宝 河南省第一医院主任医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贺学友张德胜新书《后山风云》付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郭妙灵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精言妙语起波澜,付梓新书众友观。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惧严冬凉手脚,只图情节暖心肝。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遣词朴实三秋竹,叙事清奇二月兰。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锦字连篇传四处,文章出彩满群欢。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付梓鸿书聚大餐,群英诗友上骚坛。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辛勤码字文完卷,废寝铺笺月照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塞北风光收笔底,家乡人物入新刊。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华妙句夸今日,巨著功成万众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郭妙灵,呼和浩特市退休教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贺张老师新书《后山风云》付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雪莲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雨霁高原馥郁芬,闲居乐趣揽风云。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典藏逸士章回著,墨染豪侠血性君。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访钩沉乡索隐,追寻辑佚故遗闻。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狼烟战火英雄气,一卷奇葩众客欣。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李拴弟为武川县退休教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 朔漠烟尘 青山雕塑</b></p><p class="ql-block"><b> —— 浅评张德胜先生历史纪实长篇《后山风云》 王金贵</b></p><p class="ql-block"><b> 疫乱交织的 2022,壬寅虎年,酷暑肆虐,暴雨逞威,燥热的世 界急切地呼唤几分凉爽,几分宁静。张德胜老师正式出版发行的长篇 纪实力作——《后山风云》,来得正及时。感激之余,灯下潜心阅读, 顿觉夏夜清爽,身心提振。字里行间升腾出一片片历史烟云,多少鲜 为人知的战乱故事及风云人物,纷纷挣脱荒烟蔓草的历史覆盖,抖落 悠久岁月的尘泥遮挡,有如活起来的兵马俑,再次回到了现实生活。</b></p><p class="ql-block"><b> 英雄莫问来处,同舟即为同渡。作者从历史经典清末走西口入笔, 以大青山北麓的风土民情为画卷底色,巨笔勾勒,精心皴染,前呼后 应,纵横捭阖,终于成就了仁人志士们舍生忘死奋起抗战的悲壮画卷。 我们看到,国难当头之际,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毅然投笔从戎,揭 竿而起,或跻身黄埔,或投奔军营。无论家境殷实还是瓦灶绳床,面 对列强的屠刀,他们毁家纾难,舍生忘死,有父子上阵,也有兄弟同 壕。纵然耕夫牧人,也能够瞭敌望阵,通风预警;甚至深居简出的守 节妇女,也敢于挺身而出,大义“认亲”。读到此处,我们的灵魂, 仿佛经受了民族气节的净化与洗礼,才知道,英雄豪杰其实离我们不 远。战乱年代先辈们的果敢勇毅,足以让我们泪目动情。</b></p><p class="ql-block"><b> 作为纪实文学,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从抗日烽火到解放 战争,后山人民的觉醒和奋起,立体展示了这方水土养育成的醇厚民 风。其实长期以来,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故实,一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版本各有侧重,人物各有亮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现代网络 信息的浩如烟海,那些历史珍闻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睿智的张德 胜老师果断抓住这个时间节点,没有等待,没有迟疑,以犀利成熟的文字光芒,烛照了百年尘烟覆盖下的历史真实,披沙拣金,沧海寻珠, 且更以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不惜呕心沥血,字斟句酌,敲键盘, 修文档,只为了对得起前辈先人,为当地的历史落下重重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张德胜老师出生于武川,后山的热土正是他土生土长的根,更有 他放不下的情。甚至于我们可以大胆推想,他的先辈或许正是那段历 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换言之,自幼的濡染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 硬盘,否则,怎么会那么有根有据,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呢?自然,将那些不可再现的珍贵历史用文字作为保存的载体,也一 定是他多年的夙愿。退休赋闲,本该逍遥自在,无须辛苦烧脑。然而, 有作为的生命从来就不会无所事事。于是,他奔波于故土的山水之间, 追寻历史留下的印记,探访悠悠往事的经历者,仔细拂去岁月的沉渣, 精心串联历史的碎片,采访笔录,耳闻目睹,再借助于地方史志的档 案资料,印证互补,修版着色,让沉睡的历史重新有了呼吸,有了脉 搏。《后山风云》的面世,让人们从二十一世纪的角度,再一次审视 百年多前的狼烟战火,后山风云,进而永久铭记那些为了民族尊严与 家国富强而不屈不挠的前辈英雄。</b></p><p class="ql-block"><b> 自然,也跟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优秀没有止境,文学作品永远有提升的余地。也正如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各种人物也往往具有了多面的特征,甚至不能单凭一时一事就下结论,定是非。而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又很难找到什么不二的标准。城头变幻,群雄逐鹿,剧烈的嬗变、动荡过程中,普通观众看到的不过是台前的张飞刘备,而幕后的师承或者濡染,也许还有完全不一样的版本。更有诸多男儿豪杰,过早地沦为战火的牺牲、时代的殉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一个黄金般的年华。也是地方的损失,民族的损失。对此,只能尽量保持冷静的叙述,平和的讲解。相信岁月的尘埃终究难掩真金的光芒。而那些战乱之中慌不择路甚至迷途远逝者,自然也无须太多予以挞伐。历史方舟面对无比凶险的骇浪惊涛,既有忠勇的水手,也有胆怯的逃兵。 生命历程终将有限,而文字的出品注定永恒。一如社会历史进程 中的硝烟战火,风云激荡,一旦被文字定格,必将成为难以磨灭的历史雕塑,进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资粮与营养,踔砺后人,启迪来者。</b></p><p class="ql-block"><b> 2022 年 8 月 1 日 (王金贵 呼铁局报社编辑 )</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后山风云》连载(43 回)全部录毕,谢谢各位浏览、指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