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运河博物馆

风和日丽(拒私聊)

<p class="ql-block">摄影:木 子 李</p><p class="ql-block"> 风和日丽</p><p class="ql-block">编辑:风和日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凿了邗沟,这是大运河的起源。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大规模扩展了大运河,将其贯通至洛阳和杭州,形成了南北大运河的基本框架。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对大运河进行了改造和疏浚,形成了现代的京杭大运河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大运河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近年来,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11.26日,由学院南路32号院社区居委会组织我们参观大运河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守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郭守敬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span></p> <p class="ql-block">参加结束。感谢美友欣赏。部分文字摘自网络。谢过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