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Chi You tus ntxh

<p class="ql-block"><b>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作者:</b>Chi Koj tus ntxhais</p><p class="ql-block"><b> 因为数学相比语文,英语等科目更容易拉开分数差距,并且由于数学成绩好,更容易被视为智商高的表现,因此数学也最容易打击到学生自尊和自信。但大多数人在离开学校后,很少会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基础的数学逻辑足以应对大多数问题。因此一旦离开应试教育环境,数学教育对人的影响就不大了。相比之下,语文教育培养的思维模式、阅读习惯则会伴随终生。因为大多数人在离开学校后,仍然会将语文作为阅读、写作、表达、思考的主要语言。因此,正确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一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语文教育,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就是学生们普遍会觉得语文课很水,对语文课心生厌倦,反感和排斥。数学课虽然也会让很多学生反感,但这种反感更多是出于听不懂导致的害怕,很少有学生会轻视数学。因为数学使用的一套抽象陌生的符号,学生首先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这些逻辑推导,但数学教育对教师语言能力的要求是不高的,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确定的,清晰的,甚至是可量化的,内容也是高度结构化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客观。因此学生们不容易形成数学课很水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相比之下,语文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母语者,因此语文老师就需要展现出比一般母语者高得多的语言能力。语文的教学内容涉及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这客观上需要语文老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融入丰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语文课还涉及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机、感情和认知的把握,这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和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因此数学教育的表面门槛比较高,学习者需要花时间弄懂数学语言。但一旦弄明白了,理解起来就并不困难。因为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是高度精确和规则化的,不存在模糊性。而语文教育表面上门槛很低,似乎只需要会说话,会写字就可以了。但语言能力的上限,绝不仅仅是能说清楚,更在于说的精准、深刻、有感染力。语言能力还体现在能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这需要读者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说语文教育的上限是相当高的,而这与现实中语文教育糟糕的现状形成了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这首先体现在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上。中小学语文课讲解一篇课文,大体上按照这样的顺序,先讲解字词的含义,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指出里面陌生的汉字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划分段落,数一数有几个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再之后是总结段落的大意,再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分析一下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然而这其实是一种相当机械、刻板和空洞的讲解套路。因为它把一篇文章层层解剖为段落、词句、标点符号、写作技巧的机械组合。使学生只能关注这种表层形式,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情感。我们说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与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对话和沟通。对话可以说是一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机械的语文教育,恰恰使学生难以感受到和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与触动,扼杀了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比如一篇散文,学生们只记住了这句话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却很难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情感。尽管老师会总结这篇文章传递了作者的某种情感,但这种总结往往是一种强行总结,学生们缺乏理解这种情感的相关知识和背景,只能是为了获得分数而不得不接受老师自上而下的灌输。</b></p> <p class="ql-block"><b>  一篇好的文章是会有多种解读方式的,但这种机械的教育只允许你从唯一的角度去总结中心思想,而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长期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是不容易具备包容性的,也缺乏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这会让学生的是非观念变得非常狭隘。</b></p> <p class="ql-block"><b>  把记住正确答案,当作得高分的关键,把人类的思想史,解读为正确观念对错误观念的消灭。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种对错关认为,真理就是建立在对错思想的消灭和清除。然后,人类的思想的进步恰恰是建立在整合、兼容之上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错误的。某些在科学上被否定和抛弃的观念只是解释力不够强,但谈不上错误。更何况科学也并非唯一的真理。广范的接受体验和积累不同的知识和观念,比对错更重要。因为这种积累,能帮未来的整合能力提供了基础,而这正是创造力的关键。然后很多语文老师倾向于在任何话题上都要立刻寻找一个定于一尊,绝对正统的标准。无法去容忍学生多元的视角和可能性。这种机械与刻板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比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更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我们一篇精读课《荔枝蜜》为例。可能很多读者并不了解这篇文章,所以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作者杨朔出生于1913年,他以擅长写优美散文而出名。</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经典小学范文说了什么?作者先写到他曾经被蜜蜂蛰了一下,感觉蜜蜂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生物。某一天杨朔在一片风景秀丽的地方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接着看到了成群结队的蜜蜂在飞来飞去。作者说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然后作者认识了养蜂人老梁,老梁带他参观蜂箱,并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作者又问老梁,“一窝蜂一年能割出多少蜂蜜?”老梁说,蜜蜂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每次给蜜蜂们留一点点蜜,够它们吃就行了。它们从来都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整日整夜不辞劳苦。作者又问道:“ 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说:“最多活六个月。”作者反问到:“那你岂不是总要往外面打扫死去的蜜蜂吗?"老梁回答:“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寿命了,自己就悄无声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于是作者发出感概:蜜蜂多可爱啊,对人类无所求,给人类的却是最好的东西。蜜蜂虽然渺小,但却是多么高尚!接着作者开始眺望远处的田野,看到许多农民正在插秧。他还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蜜蜂。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想法?</b></p> <p class="ql-block"><b>  语文教案里是这样解读《荔枝蜜》的。</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教案指出了这篇散文富有诗意,营造了优美和充满趣味的意境。它采用借物喻人的双线结构,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两条线有时交汇有时平行,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当然,这些技巧虽然多样,但必须统一在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在教案里就写道: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接着教案写道,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又是如何歌颂劳动人民的。学生需要寻找出那些赞美蜜蜂和劳动人民的句子来,并且需要意识到蜜蜂和劳动人民的共性都是忘我劳动,无私奉献。下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理解蜜蜂的渺小和高尚,为何是不矛盾的?教案说,渺小指的是蜜蜂的体型,而高尚指的是蜜蜂的品格。</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让我来点评一下。首先,教案提到的所谓双线结构,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向固定的理解框架。就是一定要把蜜蜂和劳动人民结合起来。这其实是扼杀了学生们自主的思考和感受。表面上,教案提到的是一种纯粹中立和技术化的写作技巧。但其实这种写作技巧又是带有鲜明的灌输和洗脑意味的,也就是默认了劳动人民和蜜蜂存在某种共性的。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篇课文所要传递的思想不仅是有问题的,甚至是可怕的。蜜蜂本身当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它的一切行为都不存在道德意义。但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想法是:这种每日每夜劳动,既使快死了也要死到外面,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生物,实在是太伟大了,太高尚了。这话显然是说给蝼蚁听的,蝼蚁就应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来给上层社会的人当铺路石子。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所营造出的那种所谓的诗意和优美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在作者所谓的冠冕堂皇的赞美声中,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相当阴暗的心机和算计。</b></p> <p class="ql-block"><b>  我认为这篇课文它很适合作为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广泛联系的素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因此跨学科的广泛联系往往比局限在某一个领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我会启发学生们关注《荔枝蜜》这篇课文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时代背景。这会帮助学生们从更加立体和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这篇文章。我不会预设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从各种细节出发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和寻找这篇文章的真相。</b></p> <p class="ql-block"><b>  比如,我可能会提醒学生们注意,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细节 就是养蜂场位于"温泉公社",那么"公社"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就可以与历史联系起来。有熟悉历史的同学会知道,这是1958年才有的概念,然后我们就可以很好自然地过渡到创作时间上。实际上,《荔枝蜜》这篇文章是杨朔在1961年写下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背景。即使是中央领导人在1960年底也意识到大跃进问题的严重性,也发布了一些纠错和纠偏的政策。杨朔也不至于一无所知,但杨朔仍在文章中说,蜜蜂仍然在建设新生活 ,似乎还没有从大跃进的梦里醒过来。杨朔显然是一个特权比较多的人。他可以在广东,昆明和北戴河旅游。住在配有温泉,风格景秀丽的高级酒店。从他的作品里,你看不到任何饥饿匮乏和痛苦的色彩。相反,1961年还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年里,除了《荔枝蜜》,他还写下了《雪浪花》,《荼花赋》这些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的文风都是充满诗意、悠闲和轻松的。他写到,“吃到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他应该知道,即便他真的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他在疗养院和风景区的生活与他远眺的农民的生活并不相同。如果学生知道这些背景信息,就是能从那句"蜜蜂很懂事的,就算死也不给人添麻烦。”读出了一种阴暗和压抑的意味。</b></p> <p class="ql-block"><b>语言的意义来自于他的具体的语境,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太多背景知识,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从片面的信息中去更高维度的看待整篇文章,这其实是教师的任务,教学生去立体多维度的看待问题,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而不是预设一个服务于限定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答案。</b></p> <p class="ql-block">《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由本人原创,谢谢美篇朋友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作品。</p>

蜜蜂

学生

语文

作者

教育

篇文章

数学

教案

理解

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