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不了的记忆

Reginald

<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最后一天,日丽风和。</p><p class="ql-block"> 上海电视台晚新闻播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完成又一轮“调整”。受一段难忘经历的驱使,我再一次走进被称为“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海上旧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集聚着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众多名人“旧居”和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20年前,虹口区政府曾投资2500万元,对550米的一条街做了第一轮“保护性”开发利用。“路通、灯亮、树绿、钟响”,多伦路从此以“历史文化名人街”的名义成为上海一处独特“文化标记“性的游览地。</p> <p class="ql-block">  当时,曾参与同虹口区文化局合作,探讨“二期开发利用”的规划研究。只是因为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未能付诸实施,半途夭折。</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以英国传教士名字命名),始筑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一条街里珍藏着风格迥异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左联”历史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  如:由广东省中山市商人唐林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左联会址”、“左联纪念馆”、鸿德堂、“夕拾钟楼”……;“金泉古钱币博物馆”、陈瑞枫与周文秀夫妇的“奇石馆”、古筷收藏家蓝翔于1988年7月17日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藏筷馆”、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钟表分会理事刘国鼎先生开办的“藏钟馆”……,和文化名人的旧居集中地——“景云里”。</p> <p class="ql-block">  鲁迅、许广平夫妇在景云里的两年多时日里,与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人为邻。</p> <p class="ql-block">  再在多伦路里走一走,发现曾作为“老电影”咖啡馆的一幢别墅已经挂牌为“私人住宅”;成片“风烛残年”旧里的居民,在没有卫生间,只有公用厨房的空间里蜗居;封闭的93号和99号门口,“誓死保卫家园”的标语,“诉状”、“申诉函”、“拆迁令”等文书复印件……,无声地叙述着这条街里还未尽解决的“争议”与“难题”。</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下,政府、资本、百姓三者的利益平衡,和谐发展,是对施政者智慧与胆识的一场“大考”。</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完整保护、开发、利用,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典型缩影。“答卷”还未完成,“考试”还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  街口一幢新改造建设的“多伦当代美术馆”正在展出的《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地方与讲述”》正好与我的再访感“吻合”。百年多伦路的“渐变”,也是城市变迁“年鉴”记录中极富价值的“一页”,一份不能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样一份不能忘却的记忆,告别2024,迎候20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