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

荷香缘

<p class="ql-block">2024.10.21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徽州古城,又名歙(shè)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千米,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宋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多次扩建和修缮。民国时期徽州古城景观受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古城,并对古城进行了修建。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主要景点有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徽州古城是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AAAA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徽州府衙位于歙县徽州古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的标志,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为中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许国所建造。位于徽州古城阳和门外,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许国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仿木构造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用青色茶园石料,仿木结构,图案雕饰类似徽州民间建筑彩绘。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它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还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1988年,许国石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王茂荫是唯一一个被《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为了应对清廷财政危机,他上奏《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纸币,提出“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他还主张:发行纸币(行钞)只应是用来“辅银”“而非舍银而从钞”。纸币发行后,银币并不退出流通,而是数倍于纸币与纸币同时流通;行钞应该做到“行之以渐,限之以制”、“定数”发行。“否则钞无定数,则出之不穷,似为大利,不知出愈多,值愈贱”;钞币必须能够兑现。主张朝廷应“准许人民持钞捐官,或缴纳钱粮,或持钞到银号兑取现银,以坚民爱钞用钞之心”。王茂荫上述货币思想主张,是在西方的货币理论和制度还没有流入中国之前提出的。因此,他的货币思想主张被认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他个人对当时中国的状况的分析、体会而独立形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曾提及此事。王茂荫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