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十九、芗溪之水 </b></p><p class="ql-block"> 在岭北的一个老区市县,企业改制则是另一番景象。</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大道苍茫》务实、启示性地记录了岭南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县级市企业改制历史,在该市产生的“优势导向管理法”为改制企业注入新型管理理念,为任一方的责任者则是亲历了岭北老区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县级市企业改制。</p> <p class="ql-block"> 5A级风景区龙虎山所在地赣东北老区贵溪,古称芗溪。发轫于溪(今罗塘河)与江(信江)交汇口,沿岸盛产郁金、香薷草、紫苏等香料制作原料,故名芗溪(芗,香草,同“香”)。因古香料为价贵之物,引为贵溪。1996年撤县设市。</p> <p class="ql-block"> 在新世纪到来前的春天,当地和全国一样开启第二次企业改制之际,有着“三农”及“组工”经历的同窗,来到老区市县任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市为家”,</span>不享距省城家两小时近程之利,举家迁居。持“三盆水”理念,“做贵溪人,安贵溪家,效贵溪力”。</p> <p class="ql-block"> “三盆水”理念见内涵——“我是一个农民”。</p><p class="ql-block"> 一盆水洗脸,头脑清醒。冷静调研经济社会市情,应对改革开放新旧体制转换复杂事务。</p><p class="ql-block"> 一盆水洗手,严于律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廉政勤政,“夙夜在公”,接受监督。</p><p class="ql-block"> 一盆水洗耳,兼听则明。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尽数掌握各类大量动态、综合信息,集思广益干实事。</p><p class="ql-block"> 抓“组工”树立新风,抓改革促进发展。“三盆水”理念不仅管理层面,贵溪经济社会之清流,涤故更新清正馥郁之风气。</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回忆当年企业改制的一些情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国企改革阻力不小。不会去写文章宣传,个人也没有留下文字。待改革平稳运行,也还有人没有认识到是改革成功,认为人还是那些人,企业活了,员工的收入高了,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当时,央企、省企基本按厉以宁的建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地、县企业按吴敬琏的说法,靓女先嫁。乡村企业和私营企业基本是自生自灭。全省县级国有小企业都转制了,贵溪全改活了,职工原来2百元/月生活费,改革后的企业投入生产的当月即8百元,相当于当时副县级工资,正县才一千。资料不知工信局是不是有,25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晃廿五年,“三盆水”仍在。亦知相关资料少的原因:多做少说,甚至不说。不在乎“出报纸”,在乎实干,改革出实效,企业搞活,职工增收,<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济社会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或许在当时,人们把改制后的可喜变化看作是理所当然很自然的事(亦不失为对改制成功的一种表达);或许企业为珍惜改制带来的机遇,全力投入市场经济打拼,还来不及思考其意义。但把企业改制放在老区一代代追求美好生活,努力创造财富的进程来看,其意义亦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然而,市场经济不保护落后企业,不进(竞,竞争)则退(褪、蜕)。作为地方“父母官”,创造良好条件,优化营商环境。端看经济主体能否自主经营,在市场摸爬滚打,涅槃转型。商海弄潮,有本事者甚至去发外国人的财。</p><p class="ql-block"> 贵溪毗邻老区余江县,有一位这样的“有本事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民营企业家张果喜。时为全国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的10多年间,深化改革进入到大规模的企业改制时期。</p><p class="ql-block"> 然大事多有先例。张果喜可说是赣东北老区企业改制的先行者。早在20年前,文革时期,这位镇办集体农具修造社的车间主任,在厂子无法办下去解散之际,被允许带一帮人自己干、个人出资改办雕刻厂,使这帮“要吃饭的人”有了活干。不曾想,这一为了“吃饭”的“无奈”之举,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至改革开放初期,即成为有4000余员工,跨赣浙苏粵京沪深四省三市, 37家分厂和8个联营公司的出口创汇联合企业,税收大户。(综合自时年见闻及《上海经济区工业概貌 鹰潭市卷》1988年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少了一个市长,多了一个企业家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0年代初期“万元户”成热议时,全国第一个亿元民营企业家在这个小县城出现。正值文革中后期邓小平复出时创业,经济整顿营商环境一度松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及文革一结束,有机会参与海外通商赚当时稀缺的外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0年代初期的花园式余江雕刻厂。下图为出口日本部分产品。图片来自《上海经济区工业概貌 鹰潭市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他在赚到第一个100万元时,即拿出22万元扩建县中学(其后1979年成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中学)。致富出名曾招致不利。地区行署有领导曾专程到厂责备:“谁要你赚那么多钱,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出票子和为民服务对立起来。工作组驻厂整顿半年,定他为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典型,戴红帽子的资本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过境迁,鹰潭市升格后不久,动议其任副市长,婉拒:“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能把一个市搞好。”若允,则多了一个不少的市长,少了一个不多的企业家。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江西省政府在昌举行“张果喜星”命名仪式。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小行星国际编号302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正所谓:为国创汇岂为“资”,“张果喜星”实其名。(综合自时年见闻及相关书刊媒体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老区企业改革,能否复制或超越张果喜在特殊年代经济整顿窗口期创业的成功,取得长足发展,历史性的一页,有待新的翻篇。</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贵溪一带人文地理,文化历史,民风朴直,行事稳实,信息向来不闭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象山书院,又名象山精舍,位于江西省贵溪市)</span></p> <p class="ql-block"> 象山书院与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并称南宋著名四大书院,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两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西进支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象山书院授学方式经由书院(聚徒授研)——学校(现代教学)演进,到民国时期成为贵溪中学。1949年7月,贵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并辖鹰潭。此前,该校不少毕业即失业回村务农的学生伢仔,踊跃参加解放事业。其中有些分配到南下干部工作团(其时,浙赣沿线各地亦有不少学生参加当地过境野战军干部工作团),在赣州(或上饶等地)培训后,编入西进支队各部,随大军进入大西南,分赴各地接管政权(据相关资料,贵州一地如岑巩县,西进支队六大队二中队119名接管人员,其中就有赣东北老区来的学生)。嗣后多定居在贵阳一带。贵溪、贵州、贵阳都有一个“贵”字。及至应“挂榜山”召唤,不少当年的学生伢仔,沿着西进之路东返告老回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霞客游记》贵溪“十不得”典故风景之一“挂榜山挂不得”)</span></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种说法,虽然挂榜山(又名五面峰)不能挂东西,但贵溪人无论面向四方走多远,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挂念家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型企业如贵溪电厂(1978年始建)、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1979年始建)、贵溪化肥厂(1988年始建)等,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稀缺,亦为现代化建设引入大型先进设备建厂,对贵溪地域优势的青睐,也是一种对老区挂念的实施。</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贵溪家乡当小学教师,因宣传先进思想被迫离校,经学长、赣东北根据地创始人方志敏介绍入读黄埔军校首期,淞沪会战抗日一举成名的全国政协委员黄维,几次回贵溪家乡探亲。其研究永动机被诟病乌托邦式的空想。然给人以启示,要提高功率(效率)需找到合适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从老区走出的老同志,每年会捎口信带些家乡农家自制的捺菜、米糖、南瓜干、茄子干。有些还回老家定居,也有京城等地后生来挂职锻炼。信息域面广,亦似古代采风甚或可达上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鹰潭原为县级市(此前名鹰潭镇,曾一度归贵溪管辖)。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各县区干部水涨船高职位调升的不少。但似有不平衡,时坊间有顺口溜:贵溪的木材,余江的人才,月湖的儒(一说奴,应属戏言)才。坊议“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亦似一种民间监督。余江是全国血吸虫防治先进县,因《七律二首·送瘟神》闻名。</span></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贵州贵阳一带“武斗”不断,“七二九”武斗事件全国亦有名,不少人受迫害。而贵溪、鹰潭一带,基本未发生重大、恶性武斗、批斗事件。</p><p class="ql-block"> 当一种大潮逆向来袭,远离旋涡中心被卷入,往往有凭着地域人文朴质人性“枪口抬高一寸”,不造成人身丧失(包括专家学者及所谓“走资派”、“投机倒把”者等)、“打砸抢”严重破坏(包括名胜古迹等),甚至被下放到基层、车间的“走资派”,多与工人、群众结为莫逆之交。这就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人力、物力资源内核。待到顺境到来,复又资源优化组合,拨乱反正,经济建设恢复增长,改革开放平稳运行。</p> <p class="ql-block"> 老区贵溪一带的企业改革,在时代及地域人文背景下,步步为营,兴利除弊,务实稳健前行。</p> <p class="ql-block"> 继农村改革实行大包干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亦实行过承包经营责任制。从经济研究工作者对贵溪企业早期改革作的调研可见当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贵溪县1988年在县属工业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搞活了企业,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关系,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锻炼了经营者。然而,承包制也暴露了短期行为,虚盈实亏,承包基数确定不够合理,分配档次差距过大等问题。(摘自《坚持改革开放 振兴贵溪经济》1991年05期《企业经济》)</span></p> <p class="ql-block"> 承包经营责任制使经营管理者有了“以厂为家”意识,企业开始产生效益。然而,既为“家”,短期行为不可取,况且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大额投资今后由谁来买单(固定资产折旧耗损报废,且技术进步加快设备汰旧换新,不像土地长期承包越种越肥)。这种机制有效,但多种原因难持久。深化改革成了企业发展之必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3年,贵溪国有企业进一步实行改革。此时10家预算内企业总体亏损,欠税欠贷欠息,大多面临破产。改革措施,一是职工出资入股,二是寻求合资,三是探索市内企业间兼并,四是集体抵押承包,五是实行租赁。改革使职工、企业、财政增收,就业增加,银行部分死账盘活,经营者增强资金再投入信心,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产权,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在县域内运作打下了基础。(摘自《贵溪市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探索及启示》,1997年第8期《江西社会科学》)</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次企业改革业界通称“一次改制”,“以厂为家”因素增强,各方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产权开始明晰,甚至“也有我一份”。职工入股、合资、兼并,产权改制探索。采抵押承包等方式虽仍未根本摆脱短期行为,但为加大“以厂为家”的力度与联系,采取了强力措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市县两级书记、市长,经贸委主任、税务、工商、公安局局长,电厂厂长、银行行长,均与企业职工一样提交风险抵押金,显示了政府与职工同闯改革难关的决心。企业有什么问题,职工甚至可以直接找市长。(摘自《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作用重大——关于贵溪市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调查》等,1997年第10期《企业经济》)</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区贵溪,“一次改制”涉及到企业产权改革,基本上“姓社姓资”之类的争议不多。</p><p class="ql-block"> 从外界来看,相对沿海及经济特区不是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从县境全域看,中央省属大中型国有企业占绝对比重,县属的为小型国企。</p> <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然基本原因,与老区民众对经济的务实观念有关。</p> <p class="ql-block">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溪是赣东北贵(溪)余(江)万(年)根据地发祥地,经受了多次 “围剿”,红军烈属多,壮劳力骤减,房屋几度焚毁。当务之急,需实干苦干,重新积累,再造家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田畔脚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儿时,寒暑假回贵溪老家,常听老人讲,一、二次革命时,经历了几次“反水”,老百姓上山一躲就是几月。返村,没房住(烧毁),没粮食吃。田畔上尽是脚鱼(甲鱼),吃多了人浮肿。村里一父辈发小(但辈分小)叫“牛崽俚”、“牛哥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战士,有个不外传的绝活,从小就知道脚鱼窝在哪,复员退伍回来后还记得。每次待客,灶已烧柴才出门,差不多一袋烟功夫提了两只回来,拿手好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些年清明节,回老家给祖辈扫墓,去看望逾九十高龄已行动不便的“牛哥哥”,饭桌上有一盘脚鱼。联想起爷爷年老时想吃脚鱼,也是他抓的,不胜唏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冬天烤火的火桶、火笼,有些年头了。一些还是上一代传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儿时所见,老区周坊公社一带农家,大多是土墙、木板墙,冬天屋内透风。改革开放后,做新屋陆续采钢混结构(不少盖起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 这种几乎凭身体本钱从零开始的财富积累,在老区是一个祖孙三代、四代(耳濡目染)持续勾着头做(当地土话埋头苦干实干)的进程。战乱、日寇侵略(1942年“浙赣会战”,浙赣线及周边赣东北老区上饶、铅山、弋阳、横峰、万年、贵溪、鹰潭、余江一带,遭日军轰炸、占领,大量人员伤亡,房屋毁损,金属连锅铲都被掳走),迟滞了这一进程。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了这一过程。十年动乱及其他偏离经济建设中心轨道的影响,为进程提供了可资避免降速、迟滞的教训。</p> <p class="ql-block"> 财富积累,“民以食为天”似乎是个绕不开的永续主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民以食为天”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关于“民以食为天”认知由来的考证众说纷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作家认为是清朝广西桂林一个状元所提。说是那年京城殿试,光绪皇帝御驾亲临。这位举子文思泉涌,浮现桂林连遭兵祸天灾,斗米寸金,灾民如潮,饿殍塞道的情景,挥笔疾书:“臣闻食者,民之天也。而用以经之,武以卫之……(意思是经邦治世吃饭是天大的事)”,并以一首诗为证:“一篇殿试策,钦点大状元,民以食为天,人间传万年”。(摘自《“民以食为天”是桂林的谁提出来的?》)。但还有说法,认为出自清《女仙外史》八四:“臣窃闻之,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财者食之原也。故治国之要,必先养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作家的溯源,史学家不一定首肯。翻箱倒柜(现代用AI查找史料效率似更高),发现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当年楚汉相争刘邦采纳郦食其“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对策,占产粮要地,得以解决基础性的后勤问题而致胜。但史学界内部有纷议,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孔子,孟子,不一而足。而孔子(一说孟子)还更深一层称“食色,性也”。 但孔子又另有“去食存信”主张(比较管仲“衣食足则知荣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哲学对寻根究底之事则有其说法。生物学一般认为动物对食物的反馈是一种内分泌刺激机制,不属于意识认知。哲学家认为,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人脱离动物界有了意识后,对“食”有了丰富的认知。远古环境恶劣,先人困于饥寒,大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食物获取、处理上,当意识到食为天大之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中宍,同肉,禽兽的肉,指代禽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远古民歌再现了先民从伐竹制作弹弓到飞射鸟兽,尘土纷扬追逐猎物的全过程坚定意志和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食物储藏加工及烹饪文化的产生,有了吃饱也要吃好的数量质量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种变化,从来自赣南老区的文字学者“食”字意象歌(儿歌),可见一斑。远古先人基于食之大者意识,开发食用器具,食物存储、烹调、酿制、盛装,以保食不变质,食之有味,食用便利,对食的高度珍惜与重视得以进一步落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文字记载以来,单个字呈现的“食”之珍贵意识、祈上天保佑食足年丰的情形,大致最接近“食为天”组合词的意境,一打油“饥字谣”应“食字歌”儿歌油然而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具体某字的起源往往众说纷纭,但不影响对先人表达认知能直接抓住关键象征点的赞叹。他们对静态事物、动感场景具超强、非模棱两可的感知与概括力,一如实字(實,家+田+钱贝,富实),使关于“食为天”意识,循“求食——求实”路径演进、扩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有旁门左道。缺乏节制的过食(超出需求吃饱了还要吃,消费规划不济),多吃多占的偷食(严重时进展到腐败行为),无谓耗损的毁食(社会动荡、政策不当、管理不善等,在生产、运输、储藏、使用、消费等环节造成欠收、损毁、变质、浪费),以及食安问题等,与“民以食为天”境界违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资料显示,在大跃进公社大办食堂时,一餐要吃三四碗撑到打嗝(怎不坐吃山空。在家一般一两碗七八分饱。三年灾难时缺食的一个因素)。及至粮耗渐罄,饥饿感悄然袭来,有社里队上干部,深夜在食堂合作偷偷煎饼吃(看不见炊烟不会被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时不懂事,在特殊时期,周末从幼儿园吃完饭回家,见父辈吃稀饭常常哭闹争着吃。但洋槐树花开时节,也帮大人一起打下来晒干和面吃,所在地非江南,见过抢挖观音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时,年龄大小、地域、经历及挨饿烈度有不同,但对食之大事感知略同。而没过几年,当年的饿者狂热地卷入影响生产、经济(包括食物产出)长达十年之久的动荡(除纯受害者、未害人者、逍遥派外)。个中蹊跷,引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我的饥饿童年时代 》 作者 马淑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体上看,“食为天”认知应产生于文字出现前的远古物资匮乏环境。古来(即使在足食时)执念至今,大致是一种饱知饿饥,居安思危之训(汲取教训不折腾防蹈覆辙)。</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个财富积累过程,“吃”一度成了家庭最大开支项及重要话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红烧肉异动与吃“一扁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知青时,平时出工,辍耕之垄上,民间笑话故事、逸闻轶事是惯常的歇息谈资。有一则“穿线红烧肉”,因当时有些争议,印象较深刻。说的是过年有个人家用切成不小的方块五花肉和新鲜大蒜红烧待客。主人频劝不要落筷,而客人每次要么夹不动,要么夹得几块肉一起联动,弄得不好意思,只好筷夹大蒜吃。什么原因?原来有根暗线把肉块串接起来。知青纷纷质疑这种待客之道的真实性(后来在一民间笑话集出版物见过类似情节),但也对时下未实现吃肉自由受限制有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打赌也是常有的休憩节目。知青时不时从家里带些父辈单位食堂买的馒头与贫下中农分享。有人打赌:“我能吃一扁担馒头”(馒头在扁担上排满队),马上有人迎战:“我能吃一扁担麻糍”(一种赣东北农家糯米蒸熟入臼——古老的食物加工器——打造的特色食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区农村打麻糍。改革开放后,打麻糍想吃就打,不再受糯米限供过年才打。点击可看现场打麻糍)</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赣东北土生土长,从小就对坊间、教科书老区故事耳熟能详的学者,遍吃区内万年、玉山、信州、铅山、广丰沿线上饶一带的米粉,兼以学术与文学角度,生动地研说“嗦粉在赣东北的巨大影响、巨大市场、巨大受众”。且一系列 “品粉”美文荐为精品,抚今追昔,贴近民生,传扬旅游美食,助推服务行业,受到省广电等媒体推崇。关于嗦粉场景的描绘,如临其境,饶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嗦 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环肥燕瘦”,喻粉的粗细;秉持公平,铅山粉、洋口粉、万年粉、信州粉……通吃不私;为某地的粉占市场份额小而怜弱,为某种高端粉在竞争中从火爆到式微而惜强,也为一些高价粉的坚挺(以维系粉市场高中低档消费完整结构)而欣慰;但又不为德兴的“俉佬粿”、弋阳的煮、炒年糕等特色却非“粉”类食品未占有早餐领地感到遗憾。达至“爱粉及X”境界,因为“X”如某种文化作品产出技巧,可淡化本身鲜明的特点,去佐餐粉、陪衬粉、突出粉。“X”包括(但不限于):“像观看一场高超的艺术表演欣赏老板炒粉的过程”;对配伍得法提升粉的知名度有功的一种优良品种肉食动物,引经据典盛赞“羊大为美”;因为有八个小菜如众星拱月般甘愿辅佐一碗粉成就其伟(味)业,不吝一点笔墨,再为“八大碗”美称加持一笔;如遇“八大碗”中出现茄子干、南瓜干、柚子皮、桔子皮之类赣东北老区特有的风味小吃这一“小概率”事件,会大大的恭喜你“中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有例外。对这些佐餐勇士中的“猪油渣”喜爱有加。如果米粉是王子,油渣不亚于王妃。学者一篇忆中秋文写到:当年上大学报到第一天,“吃上了据说是专门为新生准备的猪油渣炒榨菜。这是我在校四年中吃过的最美,最香,最可口的一餐”。唤起了儿时愉快的记忆,“那时买油渣不需要凭票,每当父亲提着一饼圆圆的油渣回到家,我们就知道这几天的伙食一定是香喷喷的……,几十年过去了,那油渣的香味至今留在口舌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为赣东北老区的一位同窗在读到这篇美文时,有感而发:“中秋节里忆油渣,赞未蹉跎踱韶华”,引起了共鸣。(综合自学者美文及评论)</span></p> <p class="ql-block"> 信州水南街荟萃了赣东北米粉的特色。学者写到:“早餐嗦粉,这是刻在水南街人骨子里的一种遗传基因”。其实,这一系列“嗦粉”文,又何尝不是老区几代人财富积累<span style="font-size:18px;">DNA</span>在食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展节点上</span>的一个标记。</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人们变得不同程度的有产(文化大革命定语为“无产阶级”,也许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财富状况),食品消费在居民开支的占比缩小,财富积累过程缩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也有种非主流观点认为,外国人吃面包牛奶,食品简单,占开支比重小,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在食物上投入较多的金钱和精力,该系数不适合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 赣东北老区财富积累“勾着头做”的务实观念,正是责任者“三盆水”这一切合实际的理念得以在这个区域落实的社会历史基础。而改革开放一任接一任的务实“父母官”责任者,加快了改变老区面貌及财富积累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改制未深涉姓氏之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该市电视台新闻《春风吹又生:小平让三川水表浴火重生》载:1992年邓小平第三次来到鹰潭,南巡转车(文革复出结束在江西劳动返京,1985年视察广州,在此转车、小住,曾说“鹰潭是个好口子”),作短暂停留,对省市干部说“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这传达了一个不“打嘴仗”的口信。对于务实的老区干部群众来说,姓社姓资“打嘴仗”无异于文革“资苗社草”翻版,大可不必再重演。</p><p class="ql-block"> 主要争议还是“担心变成外地的殖民地”(引自《贵溪市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探索及启示》)。实为一个外地来搭伙“做米糖”的务实问题——自己会不会吃亏,能不能受益,受益多少。改革排除阻力的关键和重点,基本在于妥善处理、顾及利益攸关方诉求,达到四个“才有”——企业才有效益,工人才有饭吃,财政才有增收,社会才有稳定。</p><p class="ql-block"> 这就要归“原”,从源头做起。“以厂为家”,资源优配,必要时,寻志同道合贤能搭伙做“米糖”。过去有种说法,江西人生意做不大,“自己干可以,搭伙做不行”。片面且偏见。成功的亦有不少,有搭伙理念,亦有搭伙机制配套。</p> <p class="ql-block"> “一次改制”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上述时年颇有影响的工作研究所述,“要矫正旧体制下形成的诸如投资失误、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负债沉重、冗员过多、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使企业摆脱困境,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改革”。但文章也认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贵溪乃至全省加快发展的便捷路径,不是靠大规模建新项目(不具备这种财力)、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证明收效甚微),是靠从外部引进企业家资源搞活现有存量。缺乏搞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以小生产的眼光、习惯搞现代工业,是我省工业长期长不大,长不高的深层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代表了新旧体制转型期经济工作及研究的某种认知矛盾。试图摒弃“小生产的眼光、习惯”,却又被其限缩在“加快发展靠搞活存量”论。且赞同不符市场经济,干预银行业务(贷款呆坏账的一大因素),把非地方管辖的银行行长纳入职工抵押承包对象的做法(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同时也流露出对大规模投资的无力与投资效率低下的无奈。所述对策与寻求加快发展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南辕北辙。搞大项目不具备财力,投入产出收效甚微,恰倒逼企业改制须与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打破计划经济窠臼,引入市场机制,使投资者愿意投资、善于投资。这个任务,落在“二次改制”身上。</p> <p class="ql-block"> 而关于“引进企业家资源”的思考,不失为破解不愿投资、投资成本与效益错配之道,加快发展之要。</p> <p class="ql-block"> 企业家资源的稀缺有多方面因素。研究企业家的学术文章不少,然按模式打造却难出企业家。企业家具常人少有的发现(商机)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一个企业家的产生,恐须身经百战淬炼,方能浴火涅槃。</p><p class="ql-block"> 本土企业家张果喜,凭着对商机的敏感,抓住了文革时经济整顿和当地允许个人戴公家帽办厂的大小环境窗口期,比改革开放后才创业的企业家早走好几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要吃饭的跟我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他2岁丧母,过继给姨父,15岁当木工学徒,累得尿血苦干5年当上车间主任厂子却解散。凭着一句“要吃饭的跟我来!”,用变卖祖屋的1400元钱,集结21位木工办厂。眼界开阔,到沪浙寻师习得雕刻技术,日后所开发产品体现的艺术水准,远远“青胜于蓝”。小地方敢闯大世界,有多少木工会想到做雕花樟木箱到文革时期仍在运作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去参展?在1973年就成了万元户。1970年代末,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看到日本佛龛陈列品就敢签供货合同,研制“果喜”佛龛,击败韩国、港台对手,拿下日本佛龛市场大半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喜佛龛之一。其时占企业出口创汇的一半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年的木雕厂已发展成为集工艺美术品、化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电机、高档保健酒、酒店旅游、房地产经营与开发、金融保险、玉矿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综合型企业集团。</span></p> <p class="ql-block"> 而鹰潭三川集团董事长,文革时中学毕业遇到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唯一的一次分派到工厂(城镇小集体水表厂),得以珍惜机会一展长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小作坊”鼓捣出大集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别人休息他加班,捣鼓水表技术,成了20多名员工的“作坊式”工厂厂长和希望。1980年代多少厂家被货款回笼难、企业“三角债”搞垮,而该厂在全市首创营销员销售资金回笼报酬制,得以幸免。首推“节水型水表”,滴水就计量,使困惑水务行业的“偷水”成为历史,扩大了市场份额。1992年后,受邓小平南巡在鹰潭转车时的讲话鼓舞,先后两次改制,率先在全省进行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兼并亏损国企,建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跨七个省市拥有20多个子公司的“小水表——大水务”产业出口创汇集团企业,并孵化、创立该省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暨国内首家水表主业上市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贵溪一位对抓老鼠感兴趣的能人,捣鼓的捕鼠神器旺销,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定点生产厂家。1980年代因产品出口创汇结算业务与当地外贸出口专业银行结缘(县中国银行创建时还得益其提供建址大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老鼠“克星”的失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5年6月,贵溪上清镇发生鼠疫(一种以鼠尿为传染源的钩端螺旋体病)。《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娱魔”,说的就是一千多年前张天师在这里禳除瘟疫的故事。这次疫情更严重。全域封闭,白衣天使逆行,直升机空运急救药品。疫情控制后,传染源老鼠依然活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留下善后的省防疫专家来到县城一家小五金厂,拿出捕鼠夹样品想要订做。但女学徒告诉他,本店只修表补锁雕章。年轻的厂长得知后气得吼了起来:“这又不是造火箭那么难。送上门的生意给弄跑了”。第二天即找到专家订购一万只捕鼠夹,万元订购款汇到五金厂账上(该厂一年产值也不过5万元)。没有冲床,到县化工厂借用,开夜班生产。还做出改进,比样品捕鼠效率更高。省防疫站专家带着厂长进京汇报,全国流行病研究所即订购30万件。此行开拓了眼界,明确了“鼠口夺X”不仅仅是防疫的意义(X=粮、林、草……),确定“鼠在我在,捕鼠为业”发展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7年,县里开展“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活动”。路教工作组发现了投机倒把线索:厂长每月才32元工资养5口人,从没听说家里吵闹过。别人搞不到钢材,他能一车车搞到。宣布他靠边站,白天劳动,晚上检查。驻厂内查外调白忙活了半年,生产却越来越糟。意识到厂长的价值,请他重新出山。这一务实的“解放生产力”之举,给老区贵溪带来一抹亮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创制的各类捕鼠器械远销美、澳、韩和东南亚,成为全国捕鼠器械定点生产厂。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贵溪灭鼠研究所”,全国爱委会在此设立“全国灭鼠技术培训中心”,建成由厂长担纲的科研、生产、培训“三位一体”全国灭鼠中心,创造了比化学灭鼠生态更友好的综合捕鼠效益,为林区保林、平原保粮、草原保畜、机场港口宾馆防入侵,立下汗马功劳,贵溪因此得一全国“灭鼠大王”盛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而,正当厂子年产值1000万元指日可待之际,这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在那与谈“资”色变一样谈“色”色变的1980年代,稍一疏忽被算计,行业竞争者,产品仿冒者趁隙一哄而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鼠害与虫害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灭鼠专家汪诚信,当年对老区贵溪的灭鼠事业给予大力支持。2013年9月,这位贵溪籍的老专家不顾80高龄,专程参加“纪念我给过力的”江西贵溪捕鼠器械厂成立40周年庆祝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愿除害利民的捕鼠事业再造辉煌!(综合自《上海经济区工业概貌 鹰潭市卷》、专题报告文学、当时见闻等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当年的捕鼠器械厂大楼,一楼银行网点灯火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 其时,该县一名重点培养的30岁不到的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干部,奉调离开机关筹建出口竹笋罐头厂(财政专款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允建成后流动资金支持),因出口检测未达标及国际市场变化,建成不久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年轻干部重回机关。</p> <p class="ql-block"> 引入企业家资源,企业联姻如同嫁娶,须两厢情愿,双方“对眼”。</p><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大道苍茫》记载了引进企业家资源之不易:1998年元旦,顺德有位企业家回到家乡,当地希望他能买下几家企业,甚至送一两家企业给他,最终打“退堂鼓”。同年3月,另一企业家应邀到江西玉山县考察,街头频见“学习顺德精神”标语横幅,县里表达诚意:“我们想卖企业,但是没有人买,你们能来买吗?”</p> <p class="ql-block"> 民间有把牛卖了自己又跑回原主人家来的趣事。企业并购改制后,即使所有权全部转让(转让资金还可用作其他资本投资),也不会“离家出走”,仍在域内生产、纳税、用工(就业)、履行社会责任。县市国有小企业属充分竞争型非垄断企业,自己做不好引入企业家来做,卸掉旧包袱,“负数”变“正数”,总比收不上税,发不了工资,靠银行贷款和本就不宽裕的财政维持要好。作为县域经济实际工作者,玉山县的诚意考量确有其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种邀请企业家上门考察的招商方式,效率有待提升。1988年,根据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企业产权有条件转让作为深化改革重要措施”精神,各地开始设立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但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几经限制、关停。到2004年后,因应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需求再度兴起。</p> <p class="ql-block"> 全国产权市场交易总额从2003年的不到1万亿元,20年后超25万亿元,资产优化配置增长之快,展示了力图摆脱弗里德曼花钱矩阵——“资源劣后组合陷阱”的大规模量化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但在时下,县市招商则以玉山模式和邻县的贵溪模式(团队到发达地区登门招商)为主。</p><p class="ql-block"> 新世纪到来前夜,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面对须矫正的旧体制遗留问题,如何抓住契机深化企业改制,存量增量双管齐下快速有效发展,摆在“二次改制”面前,摆在贵溪这个老区的新班子责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同样,“二次改制”亦是一个几任父母官持续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知青赤脚队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接任者中的一位是先前提到的那位因吃米糖得产权理念启蒙的中学同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年的少儿理想主义者。一起在校传达室订阅《参考消息》,并以会否影响学生、工人学习上班为题,对全城人半夜常因某事通宵游庆作过讨论。也有过“认字认半边,不用问先生”把阿根廷读作“阿根延”的经历。知青时当生产队干部,冬天也打赤脚。同窗受指派为其总结撰写参加全镇(时为县级镇建制)知识青年表彰大会先进事迹发言材料。采访时正值冬天,见此情景。同窗解释说,和贫下中农一样打赤脚,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于是,先进材料的标题是“知青赤脚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军退伍,一次着全副退伍呢大衣军装,一同信步街中心广场,邂逅政治课老师,“咔嚓”一声立正,标准化的军礼把老师敬得一愣一愣。待到一次招干考试,跨入体制一展干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世纪之初,有一年春节期间邀约,电话里说在贵溪乡里忙,发生H5N1致病性禽流感,部里和省里都派专家来参战,组织封闭管制扑灭禽疫,几天几夜没怎么睡觉。</span></p> <p class="ql-block"> 而在当下,正在进行“二次改制”的良好开局。 </p><p class="ql-block"> 关于该市“二次改制”直接的宣传报道少见。但从主要责任者带队到发达地区引资的一张表格,可见扩大县域开放,引入企业家资源决心之大,怕当市外企业“殖民地”的观念误区业已洗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纸在手,信息尽知:区位及资源优势;工作效率之高;敞开家底,诚意招商,利好赚钱,投资速来。</span></p><p class="ql-block"> 引进企业家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技术、商誉、管理、市场份额等。基于合作标的,让拿出真金白银投资的企业家拥有“属于他的那一份”,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上确保“以厂为家”,投入产出高性价比,利好投资者、企业员工、地方财税、社会就业多赢。</p><p class="ql-block"> 来自当事企业、行业的讯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制情况。</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父母官”虽已退休,对企业改革仍记忆犹新,再现了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贵溪水泥厂先是置换职工身份(实行合同制),然后向来自全国水泥之乡的浙江兰溪科华集团招商引资,搞“股份制”,我们30%、兰溪70%,设立江西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改制后的公司当年投资,第二年投产,仅到2003年8月,销售收入2.48亿元,缴税2200万元,并在本地设立“希望工程科华助学基金”。2004年再投资1.8亿元建的更先进的日产2500吨生产线投产(10天产量超过改制前水泥厂一年的产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1年疫情期间,压缩产能过剩政策性因素,公司与全国1200多家企业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予延续。对企业家来说,其集团公司继续在其他地方运营。对老区贵溪来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与企业家合作的佳话。(综合自《中国水泥网》等)</span></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入新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全面推进。2006年,新的公司法明确规定“承担社会责任”,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及至一个老区的企业改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亦助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海利贵溪化工农药有限公司,1997年由贵溪市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和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在原贵溪农药厂改制基础上合资组建。1970年代末贵溪农药厂所需化工原料在运输过程中曾发生过重大泄漏事件。进入新世纪前后,作为国有控股子公司,不断完善改制工作,加大投入,降低生产污染,直至将化工农药生产线整体迁到西北。(摘自中国化工报)</span></p> <p class="ql-block"> 外部性是经营者(如厂商)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贵溪海利化工农药生产线整体迁出,并转型为新材料科技公司,优化了生态环境,履行了社会责任,但对企业当期收益影响大。这在改制前,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难以做到。</p><p class="ql-block"> 企业改革增强了经济活力,老区贵溪市上了全国百强县区榜单。</p> <p class="ql-block"> 改革转型期,若一粒灰尘落到个人身上,难免有难以承载之重。智慧实干的责任者总是有办法为之拂尘。二次改制,完善改革,亦通过发展解决遗留问题,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长期专责机构处理机制。</p> <p class="ql-block"> 遗留问题的反映、处理、反馈通过平台运作,信息公开,且可监督。尽管这类问题仅见两三例,亦反映处理效率。2015年5月,有购房户向市委书记热线反映,买的改制企业职工住房办不了房产证。后经多部门联手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在线问政平台信息, 2023年9月,一职工反映,1995年10月企业改制时下岗,2002年12月二次改制时,单位已为其缴齐先前的养老保险费。但后来在另一公司工作,换了一个社保账户,间隔7年未缴费,待退休时发现则错过了规定补缴时间(影响退休待遇)。市社保机构回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发现单位申报错误后,及时按流程修复了错误并对接了他两个参保的账户,因省社保中心于2021年7月关闭了灵活就业人员补缴历年中断期间养老保险费的通道,我社保中心也无法为其办理补繳。(摘自《问政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计算机广泛深入运用,甚或智能时代脚步声渐近,系统程序的限制性作用似乎对人与机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不断实践,企业改革继续新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岭北的贵溪市与岭南的顺德市,早在本世纪初因企业改制结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1年1月,贵溪电光源厂几经改制,联合域内相关企业设立美智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广东顺德美的集团合作伙伴,“专精特新”企业。后为美的集团并购,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寻求IPO上市。</span></p><p class="ql-block"> 美的集团入驻老区,百强市县榜单的顺德、贵溪两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域企业牵手,是否意味着岭南岭北改革开放延展,经济文化融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p><p class="ql-block"> 醒言芗溪“三盆水”,涤故更新犹可追。</p><p class="ql-block"> 二次改制大生产,现代企业头一回。</p><p class="ql-block"> 春来耘禾溪两岸,秋获稻香岭南北。</p><p class="ql-block"> 老区伢仔捎口信,百强榜单上贵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