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新疆第二大城市,探秘楼兰古城

陇南人余松敏

库尔勒是新疆第二大城市,以库尔勒香梨著名,又名梨城。<div>“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让很多人知道了楼兰古国,震惊世界的“楼兰美女”古尸,更为楼兰故城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去楼兰故城遗址,一般都是从库尔勒出发。我们从库车乘火车,二个半小时到了库尔勒。</div> 库尔勒的巴州博物馆,藏着楼兰故城的秘密,也是了解库尔勒历史的场所。巴州博物馆的外观,以楼兰佛塔为设计蓝本,一楼展示巴州历史,二楼展示楼兰历史,三楼展示东归历史。 楼兰历史文物展,揭开了楼兰故城的千年秘密,通过大量文物和墓葬文化,展示了生活在巴州范围内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及生产状况,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楼兰的古代文明。 楼兰故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持续800多年的历史,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2004年,楼兰故城小河墓地出土一具女性干尸,距今约4000年,干尸身高144米厘米,仰身直肢,身裹毛织斗篷,足蹬皮靴,全身都涂有一层乳白色浆状物质。体形较瘦小,宽颧骨,眼窝深凹,鼻梁小巧,腮部稍尖,嘴紧闭略前突,亚麻色短发,自然披于脑后。可惜此女尸不是“楼兰美女”,“楼兰美女”被新疆博物馆借走了,无缘一睹芳颜。 博物馆展出的库尔勒历史资料和实物。 巴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地毯,地毯上有狮纹,精美绝伦,见证了库尔勒历史的渊源流长。 东归英雄纪念塔,矗立在龙山公园的山顶,是库尔勒标志性建筑,为纪念蒙古族土尔扈特人脱离俄罗斯统治,回归大清帝国的壮举而建,2007年‌‌建成。1771年,面对沙皇俄国的威胁,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毅然东归,最终返回故土,得到了清朝乾隆帝的优待‌。<br> 楼兰故城距离库尔勒大约600公里的车程,且参观楼兰故城需要提前提交资料,经审批后才可进入,故决定放弃楼兰故城的实地参观,改去库尔勒体育公园内的楼兰驿站,假装在古城楼兰。 楼兰驿站,为私人投资的项目,以实景再现了楼兰古迹,需单独购票入内参观。 楼兰古国的古城堡,仿佛穿越了时空,又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楼兰古国的建筑特色令人瞩目,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对称性和几何美学特征。古城堡的楼阁和塔楼是楼兰古国建筑的常见元素,外观上采用了复杂的几何设计,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堡内的大屏幕,重复播放着考古发现楼兰故城的资料,揭开了楼兰国神秘的面纱。其中介绍,著名的“楼兰美女”出土于1980年,当时,考古学家在罗布泊(楼兰国所在地)的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距今已3800多年,红褐色皮肤,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由于这具女尸是在神秘的楼兰故城附近被发现,被称为“楼兰美女”。关于女尸属于何种民族,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楼兰驿站,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场景,著名的三间房地标前,骆驼商队满载货物,忙于中西交流贸易。坐在路边的草垛上,耳听驼铃声声,梦回楼兰故城。 二千多年前楼兰国,曾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古代国度,生存了一千多年,在唐代以后突然消失,至今仍是个谜题。枯朽的胡杨木,默默地等待着谜底的揭开。 仿建的楼兰古国,佛塔、民居、关防等一应俱全,等比例按照图片资料和实物建造,如同真实的古代场景,展现了楼兰文化的独特魅力。 巍峨的关城高耸,当年楼兰人巧妙地运用了当地的土坯、木材等资源,构建出坚固而美观的关城,作为坚不可摧的城堡,屯垦守备,抵御了外敌的侵犯。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了这座古城遗址。之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日本僧人橘瑞超也相继进入楼兰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察。1927年,斯文·赫定倡导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这里,楼兰的印记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学者黄文弼的名字。1980年,中国学者侯灿率考古队走进了楼兰,对楼兰故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1988年,楼兰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现代考证,古城消失的原因,大概率是气候变化导致周围水源枯竭,土地沙化,人们迁移之后逐步废弃,多年后终于被黄沙掩埋。当然还有五、六种其他的消失原因的说法,一家之言,没有定论。 梦回楼兰,重走丝绸之路,真正的感受和体会楼兰故城,只有实地探访了。而对于我们,已无可能,假装在古城楼兰,也值得一游。 库尔勒体育公园,除了楼兰驿站,还有民族体育赛马场、东归文化广场及主题生态公园等游乐场所,时常举办知名歌手的表演,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公园内,看到少见的羊驼,据说还有可爱的小马驹。羊驼最早起源地在北美洲,1980年后,羊驼开始出口到其他国家。如今,在美国,欧洲多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都可以找到羊驼,2002年,中国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 博格达沁古城遗址,位于焉耆县外二十公里的城子乡,是汉至唐时期的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不对外开放。 广阔的田野里,铁栏栅围着的土城墙就是博格达沁古城遗址,曾出土过陶罐、陶杯、金铜饰件、料珠、石珠、东汉五铢钱币,东汉的开元通宝等文物。 古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汉、唐时期西域的历史,研究古代中西贸易的交流,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按照国保地图,找到了这里,期待着以后对外开放。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是一处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对外开放。 七个星佛寺遗址博物馆内,有博格达沁古城的复原三维图像。看过了博格达沁古城的遗址,再看古城的复原三维图像,深感历史的神秘,繁华的古城突然就消失了,由于博格达沁古城不如楼兰古国有名,所以研究的人不多。 博物馆复原的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唐代泥塑菩萨头像。 博物馆展出的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唐代泥塑菩萨头像。 七个星佛寺,始建于晋代(266年—420年),一直延续到宋、元(1271—1368年),当年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 寺院遗址分南、北两大部分,即南大寺和北大寺。从景区入口乘坐电瓶车到达木栈道步道,沿步道通往各处遗址。 遗址多为夯土寺庙建筑,比较高的土块堆砌的建筑是佛塔,南大寺和北大寺各建有多座佛塔。 少部分是石窟,但都没有标注,也不会对外开放。遗址对游客来说,大多观赏性不强,但在喜欢古文物的爱好者眼里,这里曾经辉煌,留下的遗址依然呈现悲凉粗狂的美感。 据资料介绍,唐代高僧玄奘也来过七个星佛寺,并记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当年唐僧来此实属不易,西天取经确实充满艰险。 遗址出土文物众多,包括陶器、佛头像、菩萨头像、铠甲武士像、陶菩提树、木雕、铜钱等类别的重要遗物近三百件。 尤其振撼的是遗址内还残留着一座佛像的双腿,在大自然的风雨侵蚀下,表面彩色的外涂层均已剥落,但依然保持了艺术品的风范。 这是一座佛寺的遗址,为防止进一步风化,外面搭建了钢结构保护玻璃棚架。 1895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最先发现七个星佛寺遗址,并重点记录了7座洞窟的基本情况,使得七个星佛寺遗址被学术界所知。20世纪初,德国、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众多探险队纷纷而入新疆,接连进入焉耆,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盗掘。中国学者黄文弼参加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1928年也到过七个星佛寺遗址考古发掘。 和静县的满汗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左侧大门立柱上的文物保护标志牌,却是我们见过的国宝标志中最小的一块。 满汗王府具有中俄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是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在新疆各大王府中占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可惜我们去时闭门谢客,留下遗憾。 只能围绕着蓝色的栏杆转一圈,过过眼瘾,也算到此一游。 巴伦台黄庙古建筑群,位于和静县北部60公里的天山深处的老巴仑台沟,是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伦台黄庙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但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十年动乱后,仅存黄庙、却金庙、避暑王府三座建筑为清代古建筑,其余都是现代新建的。 巴伦台黄庙,中国最西部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遗迹,是东归后蒙古人生存发展的重要见证。据说,土尔扈特部落的满汗王在位时,派人去西藏请示达赖喇嘛庙,并求得光绪皇帝同意,于1888年修建了黄庙。修庙的能工巧匠远从内蒙,西藏请来,共花费了500两黄金。 黄庙,又称“永安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轩宇昂然,是东归后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的总庙,正殿矗立着一尊塑金“麦得尔佛”(弥勒佛)坐像,传说是从北京运来的,是黄庙最尊贵的神佛。 却金庙内供奉的是名叫却金的大将,是专门守护麦得佛的将军。 十年动乱期间,巴仑台黄庙古建筑群遭遇了严重破坏,佛像和经书被焚烧,殿宇皆空,有些成为公社的集体仓库,有些成了牛棚。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庙宇的正常活动,并扩建成现在规模。 从黄庙回库尔勒途中,路过哈布齐海山口,这里是翻越天山山脉巩乃斯达坂的起点。 哈布齐海山口巨型石碑的附近,有座新建的大型敖包,下部被五颜六色的神幡挂满,不仅是装饰,更是精神寄托的象征,祈求神明保佑‌。<br> 新疆戈壁滩上的红柳,路边随处可见。柳枝可用作多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烤羊肉串,滋味独特。 戈壁沙棘树,沙棘果可用作制作沙棘汁,是一种养生饮料,以前喝过,却不知沙棘长什么样,这次总算见到了沙棘树的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