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8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日。</p><p class="ql-block"> “十二集”政工总队后人及家属三十余人追寻父辈的足迹,来到从化。</p> <p class="ql-block"> 从化是抗战时期粤北第一、二次会战的主战场。我们的父辈曾受中共广东省委的委派,进入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当年曾参加了这两次粤北会战。</p> <p class="ql-block"> “同年(1939年)12月,广州日军分两路进攻粤北,第十二集团军起而迎击。政工队转入战时工作,出入枪林弹雨,或到前线鼓励官兵杀敌,协助指挥和联络工作,或组织群众搬运弹药,输送给养、抢救伤员。日军撤退后、政工队负责收容伤病员,掩理尸体。这种“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对提高士兵的抗战情绪和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0年5月,日军再次向粤北进犯,第十二集团军在清远、佛冈、从化、新丰一带迎敌。经过11天激战,些将日军逼回广州。是役,政工队员大多数被派驻连队,临战时随同连排长检查战备设施,战时协助连排长指挥战斗,传达军令,安置和抢救伤员,并成立军民合作站,组织运输队、担架队、锄奸队等。两次粤北会战,第一次打破日军策应昆仑关作战的企图,第二次打破其扩大广东占领区、打通粤汉路的企图。政工队在两次役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 《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中央党史出版社 2021. P365~366</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二次粵北战役中,广大政工队员在党员的带动下,斗志昂扬,不避艰险。有的跟连队上火线参加战斗,激励官兵英勇杀敌,在危急情况下,还代连排长指挥作战;有的在前线附近组织群众,输送给养弹药,抢运救护伤员;有的还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军入侵。为粉碎日军进攻,保卫粵北大片抗日基地,做出重大贡献,使广州沦陷后低沉的士气民心重新振奋起来,显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引起了余汉谋等各级军政人员对政治工作的重视。在粤北两次战役和其他地方对日作战中,政工队员有的光荣负伤,有的壮烈牺性。他们的爱国热情、忘我工作,以及不怕苦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受到全军上下的赞扬,在广大官兵中起着良好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当时广大党员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积极热情,对党赤胆忠心。为了抗日救亡,在情况复杂、环境艰险、斗争尖锐的国民党军队中,以民族大义激励士气,以坚持抗战振奋军心……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出第十二集团军内中共地下党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p><p class="ql-block"> ——《战斗在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内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广东党史资料》第十四辑1988.)</p> <p class="ql-block"> 此行,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策划、踩点,在从化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相关镇、村领导干部的积极协助下,终于顺利成行。</p> <p class="ql-block"> 上午8时广州出发,10时即到达吕田镇新联村。吕田镇是革命老区,也是粤北会战的重要战场。新联村胡书记带着村干部在村委会等候,从化区有关部门干部与我们同行,他们已先期抵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在村委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再和胡书记等人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胡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抗日战争粤北第一、二次会战战地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粤北第一、第二次会战战地医院旧址(1939年12月)位于吕田镇新联村石坝社,是官洞肇基第罗姓村民于民国初年建的宅院,原名“德庆第”。于2012年9月被公布为从化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20年3月被从化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从化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粤北第一、第二次会战是抗战中日军为了攻占当时的广东省战时政府驻地韶关,打通粤汉铁路,分别于1939年12月、1940年5月发动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德庆第就是当年第四战区(1940年8月后属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六十三军一五一师、一五三师和一五四师的战地医院,曾挽救了数以千计中国军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德庆第坐东南朝西北,是一座背山面水的传统客家围屋,平面呈正方形。围屋以中堂为中心,四角均有角楼,后墙正中建有高大的碉楼,可俯瞰全屋。德庆第机关重重,具备暗锁和枪眼,是居住和防御功能为一体的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粤北第一、二次会战战地医院旧址全景(空中拍摄,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地面拍摄旧址实景。</p> <p class="ql-block"> 德庆第的正门上方、房屋内外墙壁、天井东西阁楼等地方都遗存有抗战时期军队书写的标语、文字和战士所绘的纪实铅笔画,这是抗战精神的点滴体现。</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方绘有五角星和光芒组成的军徽。军徽内的五角星铅笔描边,原本填有蓝色颜料,已褪色。五角星周围以黄色光芒环绕。</p> <p class="ql-block"> 围屋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斗门。</p><p class="ql-block"> 左斗门</p> <p class="ql-block"> 左斗门外墙有文保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 左斗门内外墙、小窗外墙、枪孔外墙上都遗存有不同时期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东侧角楼外墙上蓝色标语是抗日时期留下的,现字迹已模糊不清。据资料记载为“再立战功”,落款为“陆军一五···九区···”。红色标语为建国后书写。</p> <p class="ql-block"> 右门外墙上可见蓝色标语,字迹难以辨认。</p> <p class="ql-block"> 左门外墙上的蓝色标语:大家一条心杀退敌人。</p> <p class="ql-block"> 进入围屋。</p><p class="ql-block"> 大门内为下堂,仍保持初建时的模样,墙壁上刷有建国后的红色标语。</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下堂,是一座天井,前为中堂,东、西两侧均有二层阁楼,是战地医院伤员住宿的地方之一,也是抗战标语、文字和绘画保存最为集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因房屋损坏严重,我们没能上二楼看一下,很遗憾。</p> <p class="ql-block"> 天井东侧巷道</p> <p class="ql-block"> 五颜六色的鸡鸭,为这所破旧的围屋增添了色彩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巷道内这口井,是当年用水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 围屋后部正中建有一座高大的碉楼,是围屋中防御能力最强的建筑。楼高三层,正面二层以上开有小窗,四面外墙上均设有枪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碉楼外墙极厚,门上嵌“永安楼”石匾。</p> <p class="ql-block"> 永安楼主体结构基本完整,一楼正中主体部分完整,左右两边曾用于收治重症病人的房间还在,但木质结构损毁严重。二楼以上曾用于收治一般病患。</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旧址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损毀较为严重,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 房檐下的陈年标记。</p> <p class="ql-block"> 战地医院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前往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一师一旅驻地旧址(1938年)——肇基围大宅院,位于新联村罗水楼。</p><p class="ql-block"> 肇基围大宅院始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门楼正向东,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的整体为“院中院”布局:封闭的院墙内包含两座独立的院落和一座五层高的碉楼。两个院落呈方形,外围还建有排屋,形成大院套小院的格局。大院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碉楼与角楼遥相呼应,层层设防,每幢大门预留枪眼。整个府邸布局独特,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 1938年至1941年,肇基围大宅院是中国军队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一师一旅的驻地。抗战期间特别是两次粤北会战,六十二军一五一师一旅长期驻守,在周围开挖了许多工事,曾多次与日军在此地交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既是战场,又是战地医院,因此成为日军攻击的重点目标,曾多次遭到侵华日军的轰炸和攻击。五层碉楼及多个建筑被严重震裂,但碉楼依然屹立不倒。后因无力修复,终于1992年坍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肇基围大宅院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抗日激战遗迹,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和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所谓“肇基围”,即开村始祖所建的祖宅。这是在广州地区非常“罕见”的“肇基围”建筑,又可称为广府围屋。整个建筑是在客家围屋的基础上,融合了许多广府文化元素,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融合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很想找張全景相片,网上搜寻无果。</p> <p class="ql-block"> 角楼。</p> <p class="ql-block"> 精致的灰塑和彩绘图案遍布于屋脊、门头、墙面,透露出昔日奢华。</p> <p class="ql-block"> 大院中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碉楼,及以“德垂第”“嵩龙围”“和乐地”等命名的多间房屋。</p> <p class="ql-block"> 德垂第</p> <p class="ql-block"> 嵩龙围</p> <p class="ql-block"> 和乐地</p> <p class="ql-block"> 围屋西门楼的墙基上刻有建围人姓名和时间。立碑的是新联村罗氏的开村始祖,即肇基围的缔造者罗克已的儿子罗文钜。</p><p class="ql-block"> 上书(疑似):“军功侯补分州罗文钜竖”“道光二十七年立”。</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弹孔显示肇基围经历的抗日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不同角度拍摄。</p> <p class="ql-block"> 杂草丛生,荆榛满目。</p> <p class="ql-block"> 在围屋废墟上顽强生長着的植物,构成了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驻地旧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 肇基围大宅院是吕田镇最精美的建筑群之一,又经历过抗战烽火岁月,成为象征民族精神的客家建筑瑰宝。按理说应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里却没有挂文保标牌。放眼望去,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 我问胡书记,肇基围为什么没有申请文保?胡书记说,申请了,但上面没批准。我们不知道原因何在,只是衷心希望这些珍贵的遗址能得到适当的保护和修缮,让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能够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中午到莲麻村就餐。</p><p class="ql-block"> 餐后,莲麻村卢书记先带我们去观看两部录相片。</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片: 莲麻村简介</p><p class="ql-block"> 莲麻村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生态文化和特色“酒”文化。村内建有莲麻村党群服务中心、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红船初心馆和学习书屋。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对莲麻村的粗浅了解,来源于11月28日去从化踩点,区有关部门的干部同行。</p> <p class="ql-block"> 一到村委会,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两面“荣誉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这面墙,是莲麻村所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的荣誉称号。其中,国家级的七个,省级的六个。</p> <p class="ql-block"> 这面墙,是市级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区档案馆、莲麻村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片:粤北会战</p><p class="ql-block"> 片名:南粤抗战丰碑第四集:粤北会战</p><p class="ql-block"> 制作时间:2015年</p><p class="ql-block"> 制作单位:广东省民政厅(曾在广东卫视播出)</p><p class="ql-block"> 主要播放内容:介绍发生在广东从化地区的两次粤北会战的情况,以及其中的重要战役,讴歌了南粤战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黄沙坑,参观革命史馆。</p><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从化大队活动基地旧址(1945年7月)——黄沙坑,位于吕田镇莲麻村黄沙坑社。</p><p class="ql-block"> 1942年始,共产党在黄沙坑建立抗日和解放战争革命活动基地。1945年,从化县独立大队(简称“从化大队”)成立,陈江天任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大队隶属于江北指挥部,由从潖(从化、潖江)指挥分部领导,以黄沙坑等村庄为基地,活动于从北地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后扩改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黄沙坑也是活动基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 黄沙坑是从化乃至整个广东地区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在这里,莲麻人用平凡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革命的钢铁长城,书写属于莲麻人的革命战歌。</p> <p class="ql-block"> 黄沙坑革命史馆,依托黄沙坑最古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光裕第”客家围屋修建而成。2016年正式揭牌对外开放,2018年进行升级改造。凭借多媒体展厅、骁勇善战、峥嵘岁月、星星之火、薪火相传、燎原烈火六个展厅,向观众展示了众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从多个角度回顾了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在从化和粤北的战斗历程,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粤北会战”展厅在燎原烈火部分,详情参见下述链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1epoaa?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20015" target="_blank">参观黄沙坑革命史馆之“粤北会战”展厅</a></p> <p class="ql-block"> 在父辈当年所在政工队隶属的部队,参加粤北会战的战斗介绍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展馆外墙宣传标语: “重走东纵路”。</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多钟,到达本次行程最后一个目的地——位于从化区良口镇塘尾村石榴花山的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1946年),良口镇的干部早已等候多时。</p><p class="ql-block"> 公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第二次粤北战役中牺牲的第六十三军将士而建,共安葬其历次战役殉难将士忠骨3000余具,并立碑以祭。墓地所在的石榴花山是当年阻击日军的主要阵地之一,六十三军将士与日军曾在此浴血奋战十昼夜,重创日军,歼灭日军逾千人,取得了巨大胜利,为第二次粤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余汉谋令六十三军军長张瑞贵在此修建公墓,以“览战争之遗迹,悼逝者之以往”。</p><p class="ql-block"> 墓碑曾被损毁,1985年在原址重修了纪念碑。2002年,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墓山脚下凉亭。</p> <p class="ql-block"> 公墓远景。</p> <p class="ql-block"> 该墓坐东北向西南。</p><p class="ql-block"> 碑座为正方形,正面两行横刻隶书“抗日阵亡将土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碑为锥形,高9.65米,正面行体刻“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下刻“端州余汉谋题”。</p> <p class="ql-block"> 公墓东侧竖立一青石碑,为张发奎撰写的《六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之铭》。</p> <p class="ql-block"> 墓前阶梯下东侧立有三块青石碑,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撰文、第七战区中将参议吕鉴周书丹的《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碑记》。</p> <p class="ql-block"> 墓前阶梯下西侧立有第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撰写的《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墓碑记》。</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右后侧竖有一块小墓碑,上刻“钟旅长芳峻廿七年九月”,两旁刻有“精忠报国,百世流芳”伴联。钟芳峻(1898-1938),广东河源人。1920年加入粤军,屡立战功。1938年日军进犯广州,钟芳峻率部与日寇激战,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在从化良口壮烈殉国。牺牲时为六十三军第一五三师第四五九旅少将旅长。</p> <p class="ql-block"> 从化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县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向抗日英烈致哀。</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映红了石榴花山,犹如烈士的鲜血染成。</p> <p class="ql-block"> 借用王小卓兄弟创作的一首小诗结束本文。</p><p class="ql-block"> 甲辰冬月石榴山祭六十三军抗倭英烈</p><p class="ql-block"> (王小卓)</p><p class="ql-block"> 丰碑一座正朝阳,</p><p class="ql-block"> 将士三千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落日熔金山静默,</p><p class="ql-block"> 缅怀英烈史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