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似箭,2024年只剩最后一天了,但心中却有一件让人堵得慌的未解之事,如影随形,压迫得人到了非吐出来才能有所释重的境地。这件事情已经在心里缠绕两年多了,虽然做过努力,但无济于事。家乡村落前方的一座关山,那是我记忆中的依靠,如今真的被残忍地挖断了,于是在心中涌起了难以诉说的无尽哀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情的人都知道,那座万古千秋的关山,呈东西向横卧村前,是当地山水画卷中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那是我故乡家园的门面,是乡愁的寄托,如今却变得满目疮痍。每一次回望,关山中的那道缺口,都像是在揭开一道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让人心痛不已。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眷恋,在无情的挖掘中,变得支离破碎。不堪回首,是对原本美好家园的怀念,是对“六九”洪灾的伤感,是对原本美好家园的怀念,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奈告别,也是对残酷现实的悲观和对未来环境的深深忧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家乡大院前方,关山山脉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静静地铺展在天地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首先是一道挡风聚气的墙。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道屏障,更是人们心中的一道防线。关山以其雄伟的身姿,矗立在家园的前方,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抵御着来自远方的风沙与寒冷,保护着家园的安宁与温暖。它的挡风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对气候的调节上。它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风,阻挡了凛冽的北风,使得山内侧的家园免受寒风的侵袭,保持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关山的庇护下,家园的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更加舒适。说它是一道聚气的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被视为聚集天地之气的地方,关山以其东西横卧的姿势,聚集了天地之精华,为家园带来了丰饶与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山也是一道精神的防线。它不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心理上的支撑。面对关山,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也激发了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关山的存在,让我们的祖祖辈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了依靠和勇气。所以,关山是我们家园的守护神,是我们心中的一堵不倒的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那座关山在拦洪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椒溪河南北走向,在雨季,东西横卧的山脉能够阻挡和减缓洪水的冲击,减少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在“六九”那场洪灾中,关山北面坝子由于河水冲毁了古老的河堤,河流改道后毁灭了百亩良田的坝子,而南面的坝子却因关山的存在安然无恙。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关山的存在,形成了此处山环水抱的亮丽自然景观,这本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一幅宁静祥和并赋予了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画卷。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还常常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许多文明的发源地都位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因为它们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这样的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画家灵感的源泉,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万古千秋的关山是上天的恩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必需条件,还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这种地理格局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当然也应该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美丽星球才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2002年6月9日那场百年一遇的洪灾,如同无情的巨兽,吞噬了曾经宁静祥和的村落,留下了一片百余亩荒芜的滩涂。站在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悲伤。曾经绿树成荫的小径,孩童嬉戏的大院落,老人闲谈的大枣树与石碾盘,如今只剩下乱石滚滚的废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回忆,每一粒沙石都诉说着过往。悲伤,如同这无尽的滩涂,无边无际。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温暖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却又遥不可及。家园,那个曾经给予我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让人心痛不已。洪灾的肆虐,不仅摧毁了房屋,更撕裂了人心,让那份对家的依恋变得支离破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片荒滩之上,希望如同顽强的种子,在绝望的裂缝中生根发芽。我们渴望重建,渴望恢复那片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土地。我们期望通过合理的设计,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让那些失去的家园得以重生。我们梦想着,有一天,孩子们能在新建的广场上再次追逐嬉戏,老人们能在新修的凉亭下悠闲地聊天,而我们,能在新家园中找到那份久违的安宁与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重建,更是心灵上的疗愈。恢复重建,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对人们情感的关照。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承载记忆,又能展望未来的设计。它应该能够反映出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舒适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我们希望重建,能够让人们在新建的家园中找到归属感,让那些悲伤的记忆逐渐被新的希望所取代。我们期望的重建设计,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它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的破坏,让这片土地再次成为生态的绿洲。土地是农民的力量和希望,路堤合一我们期望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的恢复重建规划的核心,应该是包容的,综合的,它能够考虑到地方村民的需求,无论老少,无论贫富,都能在这个新的家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期望的设计与规划,同时也是坚固的,不但不破坏自然环境而且还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保护每一个村庄的安全。两年来,在这片荒滩上,我们一季又一季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它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曾一度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智慧,这片曾经遭受灾难的土地,将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家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事与愿违,我们的希望破灭了。这份本已伤㾗累累的宁静再次被无情的破坏,那份悲伤犹如当年的山洪暴发,汹涌而至,使得那片土地雪上加霜。曾经,山是翠绿的屏障,水是清澈的镜面。山与水的拥抱,是天地间最温柔的对话。山峦起伏,如同大地的脊梁,坚毅而庄严;溪流潺潺,如同自然的血脉,灵动而鲜活。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图景,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沉醉其中。但如今,这份和谐再次被无情地撕裂。山不再绿,水不再清。挖掘机的轰鸣声取代了鸟鸣,混凝土的灰色取代了自然的五彩斑斓。关山的山体被切开,以腾出空间给那些寒流、洪水作通道,河流没有能够回到祖先曾经改去的方向,期盼的路堤合一、恢复土地重建家园的期望等等都没有实现,那里只多了一座跨越其间的高架桥。那座高架桥,不伦不类地斜跨在月亮湾,与古朴的河流、弯月的地形格格不入。它那冷硬的线条,只是让原顺山环绕走月弓的道路改在了月弦前方的位置,表面上是解决道路避弯取直,然而却又不直,桥身的冷冽银灰,与河水的温婉碧绿,仿佛两个世界交汇的产物。既没有借此机会筑路成堤、达到恢复水毁土地的目的,反而因为桥的存在造成今后再也无法实施筑堤复地的设想了,纯粹割裂了水天一色、山环水绕的宁静与格局。就连路人都啧啧慨叹,心中也都满是不解、不悦的叹息。每当站在那不合常规、不合地标、不敬乡俗民意的桥上矗立仰望那不协调的景致时,心中不免涌起一丝刺痛,剌入眼目的只是无法愈合的关山伤口和恢复不了的荒芜滩涂,感叹自然之美被无情破坏,根本体验不到旅游观光的风情,心里更添几分突兀,让人不禁怅然若失、望天长叹,这无疑是现代文明与自然和谐的极大缺失与遗憾。山环水抱的美景,就这样在人类的无知与贪婪面前消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失去了什么?是清新的空气,是清澈的水源,是那些在山间跳跃的生灵,还是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片风景,更是心灵的慰藉,是灵魂的归宿。每当夜幕降临,我站在这片曾经山环水抱的土地上,心中涌起的不是宁静,而是无尽的悲伤。我仿佛能听到山的哭泣,水的哀号。它们在诉说着被破坏的痛苦,对未来的恐惧。这份悲伤,如同夜色中的迷雾,笼罩在家乡那片土地上每个人的心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这不是在反思,也不是在暗示我将有所行动。因为,我累了,无能为力不让这份悲伤继续蔓延。只希望我们的后人能记住这里的过往,能一代一代铭记这里的昨天。如有可能,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有能力再去修复那里被破坏的山环水抱格局,去恢复那份宁静与和谐。因为,自然不仅是我们的家园,更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罢了,岁月匆匆,明天又是一年。本已舍得放下的人,在龙年的最后一天,不妨用这些文字释放一点心里这份沉重的负担,从明天开始与过去慢慢地和解,向未来轻轻地微笑。愿每个梦想都不被辜负,每份努力最终都能开花结果。让我们带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