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昆明金殿景区

石宁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号下午,妹妹陪我游览昆明金殿景区。妹妹为我拍照留念。我只管拍摄景物。</p> <p class="ql-block">  昆明金殿名胜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771号。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在鸣凤山创建吕仙祠、太和宫、三元官3组道观建筑群,占地面积1773亩。东临金殿水库,南接中国'99世界园艺博览园,西南邻穿金路与昆明城区连接,北有金黑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昆明金殿名胜区,拥有太和宫金殿、明清古建筑群等及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旅类园、水景园、蔷薇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等12个植物专类园。1982年2月23日,“太和宫金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昆明金殿名胜区被第一批列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公园依托昆明金殿名胜区拥有全国最大的铜殿、云南最大的古钟,形成青铜文化主题。围绕青铜主题文化,开发了“中国金殿博览苑”“青铜文化园”、东化川天南铜都“云南铜魂”展览馆等一系列青铜文化景区、展室。以吴三桂重建铜殿为依据,将秋园开发为陈圆圆文园,充分展示和发掘金殿名胜区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形式,在鸣凤山创建吕仙祠、太和宫、三元官3组道观建筑群。建一、二、三天门,太和宫内筑紫禁城,铸铜建北极真武殿,铜殿为单檐硬山铜殿。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迁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重榭歌山铜殿,供奉北极真武铜像。康熙二十年(1681年),太和诸宫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进行大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昆明地震,太和宫部分建筑被毁。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十八年(1848年),两次重修紫禁城、天门及诸宫楼阁。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咸丰八年(1858年),三元宫毁于兵燹。清同治五年(1866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历次对太和宫进行过修葺。民国七年(1918年),辛亥护国将领庾恩旸被葬于三元宫遗址。1950年至1958年,先后隶属昆明市文教局、建设局和文化局管辖。1958年,成立昆明市园林局,金殿名胜区移交园林局管辖。1966年,太和诸宫遭“扫四旧”劫难,神像被毁,殿阁倾圮,荒烟蔓草。1968年,划属昆明力车胎厂作宿舍区,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1950年至1975年,金殿名胜区设“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党组织关系隶属黑龙潭党支部。有职工3至5人,有名胜区管理的道人、道姑3人。管理范围东至石瓦沟箐,西至迎仙桥,南至栗花箐,北至羊清河(金殿水库),总面积约1200亩。有不少属金殿的山地被农民自由耕种,山界林权不清。1976年,金殿名胜区组建党支部,到1977年底,职工增加到13人。1978年,恢复园林局后,金殿名胜区由园林局管辖。1972年至1983年11年间,昆明市城建局、昆明市园林局,逐年维修3座天门及棂星门,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修葺钟鼓楼、魁星楼,翻修环翠宫,修筑达太和宫公路。工程浩大,持续时间久。1983年,新建鸣凤山顶之钟楼,总投资27万元,1984年10月1日开放。1983年至1986年,先后征用五家村、云山村轮歇地、山林地273亩,收回被农民耕种的山地,依据历史档案,划定金殿名胜区山界林权,总面积达1773亩。1984年至1991年,建设“昆明园林植物园”。1997年至1999年,为迎接世界园艺博览会,昆明金殿名胜区大规模进行整治修建。</p> <p class="ql-block"> 天门鸣凤山竖一座四墩三门石牌坊,正面坊额“鸣凤胜境”,背面坊额“玉虚孔衢”。石坊东面,有明代陈用宾所立“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石碑。过胜境坊,沿石阶登山到太和宫山门,240多米的松荫石级曲径上,建筑3座“天门”牌坊,“天门”均为四墩三门。一天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柱拾梁无斗拱;二天门和三天门斗拱装饰,雕梁画栋,巍峨轩昂。1998年,新开辟金殿西门,位于鸣凤山西麓,石阶蹬道逶连而上,连接二天门。西门系三重檐四墩三门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坐落在鸣风山巅,坐东向西,历史上是云南较为著名的道观。太和宫山门,是五间厅琉璃瓦屋面歇山门厅,红墙黄瓦,系1978年在原址重建。“太和宫”匾系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遗物。门外八字墙上,重拓明代书法家所书“鹦鹉春深”4个大字,笔锋圆润丰满,为书法珍品。进山门,是斗拱飞檐的四墩三门牌坊——棂星门。棂星门悬挂—幅隶书对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p> <p class="ql-block">  环翠宫鸣凤山,太和宫居中,北面山腰悬崖之上为环翠官,即明万历年间始建的吕仙祠。环翠宫是一组四合院建筑群,大殿坐南向北,东西厢房为两层民居式木结构建筑,北面门楼为歌山戗角屋面,二层木结构建筑,与厢房回廊相通。前殿系“慈航殿”,楼上为中国道教历史展览;大殿供奉道教三清、玉皇、吕真人等神像。入棂星门,一方宽敞庭园,南北为对称的陈列室,即原雷神殿,1978年重建后辟为“金殿博览"和“昆明揽胜"展览馆。由雨道向东,上石台阶,即为明万历年间所筑紫禁城。城坐东向西,西门为正门。城西门外两侧,对称建有四方重檐琉瑞屋面的钟鼓楼,鼓楼前石砌花坛有明代茶花——狮子头—株,钟楼前花坛有白玉兰一株,两边各有一株古刺柏。紫禁城西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楼,楼上有木雕魁星。</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了节省体力,没走中路直接登顶,而是沿着右侧环路缓步上行,因此与常规游览顺序不一样,所见景物都是逆向的。沿途风景很美,看到了高大的玉兰花树,白色的玉兰花开满枝头,远远望去一片洁白,像极了我们东北冬天的枝头白雪。</p> <p class="ql-block">梅园  </p><p class="ql-block"> 金殿因大殿用黄铜铸成,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又称为铜瓦寺。在金光灿灿的映射下,一抹抹紫红在这个时节与褪色的酒红色墙壁在一起显得恰逢时宜,来金殿看梅花,太绝了!花期是12月至下年的3月</p> <p class="ql-block">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 昆明金殿名胜区内,古树名木众多,拥有古树名木4千余株,后续资源3千余株。紫禁城内的紫薇、梧桐、银杏,紫禁城西门外的茶花,均植于明代。庭院内外,大量扁柏、银杏、梧桐、罗汉松、刺柏都是明清古树。老君殿南侧,有一株云南省最大的麻栎树。风景林内,大量云南油杉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鸣凤山麓,有羊清河由东至西绕鸣凤山,转南注入金汁河。1958年建金殿水库后,河水千涸。跨羊清河,明万历年间陈用宾建单孔石桥,名迎仙桥。金殿的茶花驰名中外,金殿茶花园有数千盆茶花,茶花又名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其栽培历史已有500多年。云南被称为山茶的故乡。茶花也是昆明的市花,冬末春初,树叶凋落,唯茶花吐艳盛开。</p> <p class="ql-block">钟楼景区</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鸣凤山最高点,海拔2058米,于1983年破土动工,1984年10月建成,钟楼高29米,3层,平面呈“十”字形,每层12个戗角,3层36个戗角。施工时不通车路,所有建筑材料均靠人力挑上山。建盖钟楼,开辟钟楼景区时,迁走用地内坟墓273冢。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1口大铜钟。铜钟原挂昆明城南门宜化楼,铸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是昆明现存古铜钟中最大的一口。永乐大钟最初用于报时,后又用以报警。1953年拆宣化楼,将铜钟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1970年迁金殿名胜区。1984年铜钟挂上钟楼,是用3台“绞磨”提升悬挂。挂好铜钟,再上屋面椽子和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南滇福地</p><p class="ql-block"> 当你登上钟楼,俯瞰昆明夜景的美丽景观时,你会发现金殿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制高点,让你尽情欣赏这座城市的灯光璀璨。</p><p class="ql-block"> 七星宝剑和钟楼,则是金殿中的一对璀璨明珠。这把宝剑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珠光闪烁之间,仿佛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光辉。而悬挂在钟楼的古老铜钟,在岁月的冲刷下,依旧回响着古老的钟声,述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鸣凤晨钟</p> <p class="ql-block">  金殿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是金殿庙会。道教传说,正月初九是真武帝君得道飞升之日,又是玉皇大帝圣诞,因此成为太和宫传统庙会。过去逢正月初九,“析晴祷雨,禳灾迎福”,烧香拜神的人如潮水涌上金殿。新中国成立后正月初九传统庙会发展成游春赏花盛会,花灯歌舞、狮子、龙灯、游艺活动、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 平时这里是个商业区,有各种小吃和云南特色小吃店,我们在这里吃了煎豆腐,味道还不错。稍作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秋园</p><p class="ql-block"> 太和宫南面的三元宫,清咸丰七年(1857年)兵燹身毁后,民国七年(1918年)曾建作为云南护国起义将领庾恩肠的墓园。1966年庾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4年辟为秋园,挖池理水,平桥拱桥,大量种植秋景植物。秋园仍保持了庾恩肠三台慕园的格局。秋园东面,1998年重建三层重檐古典式餐厅,回廊环绕,亭阁簇拥,掩映在绿树丛中,与秋园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昆明园林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鸣凤山南面建有600多亩的昆明园林植物园,分为茶花园、杜鹃园、花卉温室区、木兰园、蔷薇园、珍稀濒危植物区和菠类园等园区,共种植园林植物2500多种。茶花园为最大的专题园,占地20多万平方米,种植着一万多株茶花。杜鹃园占地60亩,以种植云南杜鹏为主。</p> <p class="ql-block">青城茶花甲天下</p><p class="ql-block">试问谁家甲春城</p> <p class="ql-block">青铜历史文化景廊</p><p class="ql-block"> 1997年至1999年的环境整治中,把登钟楼游路改为秋园至钟楼轴线甬道。甬道两侧,仿制云南出土战国至汉的青铜器——铜枕、牛头、贮贝器、葫芦笙、牛虎铜案及滇王金印,成为云南青铜历史文化景廊。此外还有铜铸年牛、西周青铜器展室等景点,均突出了昆明金殿名胜区青铜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船纹铜鼓</p> <p class="ql-block">铜牛头</p> <p class="ql-block">牛虎铜案</p> <p class="ql-block">铜孔雀,西汉晋宁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牛虎铜贮贝</p> <p class="ql-block">二豹噬猪铜扣饰</p> <p class="ql-block">铜枕</p> <p class="ql-block">滇王金印</p><p class="ql-block"> 滇王金印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枚印章,这枚印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古滇国的秘密。它的发现还与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有关。</p> <p class="ql-block">金殿博览苑</p><p class="ql-block"> 天师殿西面,北雷神殿花园于1995年新建“中国金殿博览苑”,将中国武当山、五台山、泰山及北京万寿山的古代铜建筑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木雕仿制,仿锕处理,荟萃一园。景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挖池堆山,叠石理水,拱桥牌坊,栈道蹬道,植物造景,形成殿阁辉映,小巧玲珑的中国古典式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平西王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平西王文化馆,介绍吴三桂的一些生平。吴三桂在清初归顺大清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p> <p class="ql-block">日月七星铜旗</p><p class="ql-block"> 铜殿平台前北面,竖有日月七星铜旗,系清同治年间增建。七星旗之旗杆、旗斗、旗子全为钢制。旗星三角形,上方有镂空日月,旗边呈狼牙状,—周镶二十八宿,中间镶有北斗七星。日月之间偻空刻“天下太平”4字,铜旗的飘带上,镂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老君殿、三丰殿紫禁城东门外,为老君殿,庭院回廊环绕,院内种植桂花。老君殿坐东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现辟为老子历史文化展厅。紫禁城南门外,为三丰殿,上下两幢大殿,南北厢房围成四合院,1979年重建后辟为茶水、小卖、冷饮、工艺品服务部。院内有“三丰仙师”石碑刻像;上层大殿内塑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像,悬“三清殿”匾。</p> <p class="ql-block">平西王吴三桂</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的的先祖本是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大约在他祖父时,迁居山海关外的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有学者推测是经营马匹贸易。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或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生于中后所(关于吴三桂籍贯及生年的争议,参见人物争议目录)。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吴三桂的生母不详,吴襄奉旨调进北京,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天师殿文物展馆</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北门外为天师殿,民国年间建西楼,形成四合院二层楼房。1984年维修紫禁城东北角,拆除天师殿南厢房。天师殿曾作名胜区管理处办公窒,1993年开辟为金殿文物展览馆,设有吴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剑展室,太和宫文物展厅,陈圆圆、吴三桂画展和西周青铜器展室。“七星宝剑”,重30多公斤,两面剑锋上镶7颗铜星,原挂铜殿内,“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是真武的“镇山法宝”,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吴三桂重铸铜殿时所铸。木柄大刀,重12斤,系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建铜殿后留下,炫耀其武威。太和宫还保留有不少明万历年间创建以来的重要碑刻,如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的创建碑、功德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太和宫碑记》等。还有反映明、清太和宫道观的楹联、古字画、铜器、磁器等。</p> <p class="ql-block"> 在昆明金殿的历史长廊中,吴三桂是一位不可忽视的角色。他的涉足,不仅让金殿历经沧桑,更因其对陈圆圆的影响而显得分外深刻。金殿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辉煌,吴三桂的介入为其赋予了崭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始于明朝末年,两人因缘际会,最终结为夫妻,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因其英勇善战而闻名。陈圆圆则是江南名妓,以其美貌和才艺闻名。两人相遇后,吴三桂对陈圆圆一见钟情,并决定将她赎出,娶为妻子。‌</p><p class="ql-block"> 在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陈圆圆成为他的牵绊。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陈圆圆被其手下掳走。为了追回爱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一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吴三桂的这一行为被视为背叛明朝,开启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纠葛,更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吴三桂的决策和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也对整个国家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穿越历史的长廊,金殿见证了吴三桂为心中爱人而建的决心。这位历史英雄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殿梁上,为爱情、为信仰,他竭尽全力将金殿打造成一座美丽的城堡。这里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如同城市中的明珠,璀璨而耀眼。</p><p class="ql-block"> 房子后墙上的《圆圆曲》</p> <p class="ql-block"> 陈圆圆虽远不如梁红玉英姿飒爽,但她以美貌倾倒了吴三桂,倾倒了刘宗敏,倾倒了大顺王朝。即便李自成不敌悍满,但吴三桂若不投降多尔衮,满人最少要晚入关几十年。所以说,陈圆圆以她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别人从而改变了历史。在随后的日子里,身负国贼之名的吴三桂以陈圆圆作为精神支柱,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克西安、平李闯、定云南、驱永历,可谓风尘仆仆,东征西伐,为清廷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曲苑烟雨</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 院外有一株古树“栓皮栎”,苍劲挺拔,绿荫蔽日,雄姿邈世,堪称稀世之瑞。远远望去给人一种震撼。树龄250年以上,树高33米,冠幅26米,胸径121厘米,海拔2046米。云南省II级重点保护古树名木,编号00200000009。</p> <p class="ql-block">寂静亭</p><p class="ql-block"> 昆明金殿风景区寂静亭的对联上联:尘劫中不昧本来,朗月仍辉性海;</p><p class="ql-block">下联:迷障里能开觉悟,净莲更出污泥。</p> <p class="ql-block">廊顶的天花板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老君殿,净乐天宫</p><p class="ql-block"> 老君殿位于紫禁城东门外,庭院回廊环绕,院内种植桂花。老君殿座东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现辟为老子历史文化展厅。老君殿门上悬“净乐天宫”匾,为光绪三年岁在丁丑孟秋月吉日,昆邑弟子李国宝敬立。楹联“出关留着五千言老子骑牛去也,过海全凭三尺剑先生跨莺来耶”。外联:“古殿重游问青牛去未,名山小憩望彩凤来耶”。</p> <p class="ql-block">老君殿前这块巨石,名“丹炉石”。</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砖城周长365尺,城内中部二层平台上,为铜铸北极真武殿。殿为重檐歌山,高6.7米,宽7.8米,深7.8米,16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装饰龙纹火焰宝珠。戗脊饰人、马、鱼等。殿四壁为36扇格子门组合。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左右璧和后壁门铸“寿”字几何图案。殿内铸有八角云龙浮雕藻井。殿正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体字1行。整个铜殿,包括神像、帏幔、匾联等,全部用铜铸造,据史学家方国瑜考证,铸铜殿用铜为250余吨,是中国最大最重的铜殿建筑。殿内,中间铜铸真武祖师坐像,两侧为铜铸金童、玉女和龟、蛇二将立像。铜殿安装在石砌的平台上。上层平台、栏杆、云龙阶石、地坪等全部用大理石镶砌;下层平台基石、栏杆及云龙镂空阶石用墨石、砂石组合,基座及栏板浮雕飞禽走兽、花鸟及二十四孝故事。下层平台两侧,有铜铸水、火二将,置于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阁内。水火二将两侧,有清代青石雕刻的大石狮1对。铜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炉,石香炉移至文物馆保护,新铸铜香炉1个。</p> <p class="ql-block">北极玄天,南滇福地</p><p class="ql-block"> 金殿的背面(东立面),上有“灵光巍然”匾,下有“北极玄天”匾,楹联:“北极玄天灵物龟蛇驯玉座,南滇佛地名山鹦凤拱金堂”。壁上亦均铸浮雕“寿”字。</p> <p class="ql-block">  老君殿内的玉兰花</p> <p class="ql-block"> 太和宫,看城墙的老旧程度,才是真正有年代感的太和宫的原址。</p> <p class="ql-block">金殿朝晖,仁威之殿</p><p class="ql-block"> 金殿周边的大理石雕刻、凭栏、台阶、茶树等各种装饰,彰显着建筑的独特格调。殿前的悬挂牌匾上刻有“南无无量寿佛”,更为这座建筑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古香古色钟毓灵秀的金殿。金殿端坐在二重汉白玉崇台上,四周围以两层石制栏杆,金碧辉煌,宛如金銮宝殿,蔚为壮观。眼前这座金殿是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吴三桂重建。这座重檐歇山式铜殿,长、宽均为7.8米,高6.7米,全部铜铸,重250吨,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楹联:“入天门无限清光尽收眼底;来金殿几多灵气皆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金殿上方“仁威之殿”匾,落款为:总督云贵等处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范承勋拜手敬书。下方有三匾:中间“南无无量寿佛”,两旁为“福神治世”和“真武灵应”。</p> <p class="ql-block">春醉蓬莱</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这座青砖城墙叫紫禁城,迄今已有421年的历史。这座城墙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中受到损坏,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过。因此,城上面的大城砖是明朝的砖,小城砖就是清朝的砖。城上的小楼叫魁星楼,供奉的是掌管文运的魁星。</p><p class="ql-block"> 过棂星门,眼前巍然屹立的砖城,城墙一周365市尺,象征周天,紫禁城坐东朝西,开四座城门,标识四方。</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门前石碑黑底金字:紫禁城是保存完整、周长365市尺的明代古城墙。城墙青砖砌筑,砖城周长取一年天数,暗喻日日平安。紫禁城坐东朝西,西门正上方城楼奉魁星,称“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  在金殿的内部,七星宝剑和吴三桂用过的木制长柄大刀成为了馆藏中的珍品。钟楼内悬挂的明永乐二十一年制作的铜钟,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各具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  从金殿往西看到的“魁星阁”的东立面(背面)。上有两幅楹联,其一为“七宿旌旗指溪碧,五龙雷电绕玄都。”其二为“轰轰震起群山籁,隐隐鸣来百里雷。”</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匾的下面有红底金字“福”字,两侧为“洞天”、“福地”。两侧石柱上雕有一对石狮。</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背面第二层中间有红底金字“寿”。</p> <p class="ql-block">春园</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p> <p class="ql-block">寒林</p> <p class="ql-block">三天门</p> <p class="ql-block">俯仰尽收三逸景</p><p class="ql-block">扶摇直上九重天</p> <p class="ql-block">二天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魁星门</p> <p class="ql-block">福星门</p> <p class="ql-block">  昆明金殿名胜区内,古树名木众多,拥有古树名木4千余株,后续资源3千余株。紫禁城内的紫薇、梧桐、银杏,紫禁城西门外的茶花,均植于明代。庭院内外,大量扁柏、银杏、梧桐、罗汉松、刺柏都是明清古树。老君殿南侧,有一株云南省最大的麻栎树。风景林内,大量云南油杉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鸣凤山麓,有羊清河由东至西绕鸣凤山,转南注入金汁河。1958年建金殿水库后,河水千涸。跨羊清河,明万历年间陈用宾建单孔石桥,名迎仙桥。金殿的茶花驰名中外,金殿茶花园有数千盆茶花,茶花又名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其栽培历史已有500多年。云南被称为山茶的故乡。茶花也是昆明的市花,冬末春初,树叶凋落,唯茶花吐艳盛开。引种驯化金殿园林植物园结合各专类花卉园区植物分类的特点,引种驯化云南野生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杜鹃园大量引种大规格露珠杜鹃、云南野生杜鹃,扦插繁殖锦绣杜鹃。茶花园引种睡美人、粉牡丹、雪娇等珍贵茶花品种,逐年扦插白秧茶,靠接各种茶花。温室花卉区引种30多个野生品种及20多个园艺品种的海棠,广泛搜集各种观叶植物。树木园在引种驯化乡土行道树种的基础上,大量繁殖三角枫、栾树、樟树,为丰富昆明行道树开展前期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2024年12月20号</p><p class="ql-block">文字完成于2024年12月31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