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湖南篇·长沙)(一)寻访城南旧事,感受人间烟火(2024.10.30)

雪松

<p class="ql-block">岳阳到长沙距离并不远,也就150多公里,因为两个城市都处在南北交通的主要节点上,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即便不乘座高铁,也不过个把小时。</p> <p class="ql-block">从长沙站出来,再次看到火车站钟楼上高高耸立着的火炬,立马想起了10多年前第一次来长沙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那是2010年,我和单位的同事一起来湖南考察,返程时在长沙待了一天一夜,当时就住在长沙火车站附近的宾馆。第一次看到火车站钟楼上的标识,我以为是一根朝天椒。湖南人爱吃辣椒人尽皆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将本省饮食文化的特色物化成一个特殊的标识,融入到建筑物的构思不能不说很有创意。</span>很钦佩设计者创意的独到之处呢。</p><p class="ql-block">后来,无意中看到长沙火车站的相关资料,才对“朝天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长沙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原名小吴门火车站;抗日战争时期,小吴门火车站化为一片瓦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吴门火车站逐年改造;1975年7月,长沙新车站破土动工;1977年7月1日,长沙站成通车;2015年,长沙站进行了改造。</p><p class="ql-block">长沙站的设计方案主要结构是“方盒子+钟楼+火炬”,方盒子是指下面的主楼,钟楼是为了方便大家看时间准时乘车,火炬则是为了体现长沙元素。长沙站为前后错层、地道进站的田字形平面;带有民族风格的钟楼<b>火炬</b>,象征着长沙是毛主席最早点燃革命烈火的地方。车站的火炬燃烧方案是由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最终拍板:没有风,火炬火焰冲天燃烧,体现“风平浪静,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看来没知识真可怕,是要闹笑话的。现在再看火车站钟楼上高高耸立着的火炬,依然鲜红,挺立向上。</p> <p class="ql-block">长沙轨道交通始建于2009年9月,目前共有9条线路营运,其中长沙火车站是轨道交通2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车站。</p> <p class="ql-block">有了轨道交通,城市出行十分便捷。我乘坐2号线抵达预定的7天优品酒店(五一广场地铁站店),安排好住宿后还不到15点,和同学联系,他还在上班,要到晚上才有空见面。于是,我搜索宾馆附近可转悠的地方,最终确定了天心阁。</p> <p class="ql-block">从宾馆到天心阁只有2公里的距离,我骑车前往,途中偶遇长沙市的一条老街---都正街。‌</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西部解放路南侧的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东临天心阁、西靠蔡锷路、北至人民西路、南到县正街,是背靠天心阁仅留的“老城根儿”,一个体验老长沙风情的好去处‌,人文历史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都正街‌得名于1743年长沙协都司署迁来此处,全名应为都司口正街或都司正街,简称都正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当时的都司署是一个军事指挥机关,负责地方军事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正街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军事用途转变为教育用途,再到现在的旅游和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牌楼石门柱上的这副对联,“尘封一页神游湘楚乌衣巷,回味千年梦绕长沙美食街”,短短两句话形象的概括了都正街的前世今生,把这条百年老街的岁月悠长和古巷韵味诠释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的街口旁边,一群摄影爱好者正在围绕一个汉服女子拍照,便凑过去看。只见着装女子倚在“桃花井”的石栏杆上摆造型,几个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专心致志的拍照,还有专门的遮光板,一看就挺专业的。</p><p class="ql-block">我感兴趣的是镜头中的“桃花井”。原有的老井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这口是后来复原的,只是其形态引起很多争议,很多老长沙人形容其建得太假。长沙的水井井口多有井圈石,也就是把整块的石料凿空成一个圆筒型扣在井口上,而并非用砖砌成。且辘轳一般为北方水井配置,有辘轳的井必建有井亭,辘轳需要架设在井亭顶部的横梁之上方可。真是有点不伦不类,南辕北辙了。</p><p class="ql-block">桃花井是井名,也是曾经的巷名。在未被拆除之前,桃花井虽为一条幽深小巷,却有婉转戏腔萦绕,是旧时戏班荟萃之所。</p><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桃花井曾是长沙梨园最为鼎盛之地。民国元年(1912)徐辛园组织“豫园”于桃花井,当时的桃花井汇聚了大量来自上海、武汉的京剧名伶。如今虽然豫园旧貌不在,但由原“长沙第三机械厂”老厂房改造的“得乐社”又重新搭起了传统的戏台子,精彩好戏正在一幕幕上演。</p> <p class="ql-block">从都正街北入口的牌楼进入,特意回望了一下它的背面。匾额上书“天下都正”,落款是欧阳询。据说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曾在一千多年前在长沙都正街挥笔写下“天下都正”‌。</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不长,只有三百多米;也不宽,只有五六米的样子,说是仄逼一点也不为过;游客也不多,与许多著名的步行街相比,算得上是比较冷清了。但这里的建筑风格保留了老长沙的特色,青砖灰瓦、麻石小径,木质雕花门窗与麻石巷路相映成趣,显得古韵悠长,安逸闲适。两边站立着画了门神的老墙,一家家汉服店、茶楼、老酒馆林立,老味道和新气息组合在一起,走在街上,感受最深的便是老长沙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历史气息。幽深的巷道、青砖黑瓦、苍翠的绿叶,交织成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街的</span>店户们在门口打牌,十分的悠闲,似乎生意在这里成了他们生活的陪衬。</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古巷之中,你能感受到天心阁城墙下的古城韵味和闹中取静的市井气息。</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上的“得乐社”,2023年底开业,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奇志担任艺术总监,长沙顺口溜唯一代表人物、奇志先生的得意弟子君风担任社长。不但有奇志、何晶晶、严爹严婶、德哥等湖南老牌本土相声演员和全国知名曲艺名家经常登台,还有众多北派著名笑星客串,可谓大腕云集。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叫响北有“德云社”,南有“得乐社”品牌。</p><p class="ql-block">这家由原长沙第三机械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来的剧社,<span style="font-size:18px;">阵容新老结合,内容创新融合,表演内容以传统经典、滑稽小品、对口相声、爆笑脱口秀等节目为形式,线上线下已聚拢粉丝500多万人。剧社每天晚上都有表演,在为都正街带来更旺人气的同时,也为无数市民游客带来欢乐,受到长沙、湖南全省乃至全国观众所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都正街,蜿蜒古朴的街道,是偏于闹市一隅独有的古风诗意。抬眼望去,静谧与韵味一直是都正街最显而易见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上有许多汉服店,“钟灵记”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汉服店为那些想体验穿越的少男少女们提供了方便。当你身穿汉服行走于都正街,方能感受到时空交错的美感,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华夏千年的文化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慢悠悠的走着,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拐就进入了县正街。</span>被众多明星都曾打卡的盟重烧烤,霸气的门头呈现出笑傲江湖,煮酒论英雄的店铺气质,与街巷里古韵正气的风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县正街很短,也就百十米的样子,但这里聚集了许多烟火气十足的店铺。先说这家“周记粉店”,创始于1938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央视四套的《美食中国》等节目,味道醇正熨帖,口碑很好。</p><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县正街还散落着许多热络鲜活的生活方式,小酒馆、采耳店里的闲暇慵懒,将日子拉的缓慢,让人驻足流连,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走出街口,回望赫然眼前的“县正街”牌匾,不觉就到了蔡锷南路。县正街的名由是善化县县署,善化县有800年历史,消失于民国元年,清代善化县署,原址在如今蔡锷南路的县正街与小古道巷交汇的街口,距离都正街极近。</p> <p class="ql-block">沿蔡锷南路的步道行走,不远处就看到一个老人正坐在一把老式椅子上给两个年轻人讲述长沙的《城南旧事》,喔,原来是街头雕塑。</p> <p class="ql-block">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些花花草草,与近在咫尺的优雅闲适的氛围很和谐。</p> <p class="ql-block">一口古井,石栏相围,正面石刻“凤凰台”。相传明代之时,长沙吉王有女,冰雪聪明,温婉贤淑,倾国倾城,取名凤凰。吉王疼爱有加,为公主筑高台,建梳妆楼,名曰:凤凰台。</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就到了高正街的南头。高正街与都正街相连,以县正街为界,是唐代连通护城河上高码头的街道,故称“高正街”。</p> <p class="ql-block">高正街也保留着麻石板路,雕花门窗的怀旧古风,与都正街底色一至,虽然只有约120米长,却也蕴藏古韵历史。据民间说法,乾隆十一年,城南书院入驻天心阁城墙下后,阁内的文昌帝君和奎星备受士子们顶礼膜拜,天心阁也成了长沙乃至湖南科举人才兴旺的象征。也正因为长沙方言“高中”音同“高正”,有高中榜首、步步高升之意,士子们在天心阁拜过之后,还会来高正街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高正街与县正街,是如今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骨架,它们互相通达,睦邻相守,加上与之相连的小巷曲径通幽,共同构成了城南这片宁静、安逸的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离开高正街,旁边一处热闹的地方吸引了我的注意。说是热闹,其实也就是人多,但并不嘈杂。一块汉白玉板材上刻着“槐树巷5号”,旁边有介绍:1947年,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第三工作委员会将湘鄂赣三省指挥部设在槐树巷5号,在此成立了湘鄂民主联军,三工委主任徐楚光兼任政委。同年,中共中央上海局湘鄂特别委员会湖南领导机关也设在此处。徐楚光离开长沙抵达武昌后被捕,1948年10月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徐楚光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长沙人民的解放事业唯一一位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的烈士。专此纪念,告慰先烈,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市民们在这处红色遗址改造的街头公园里休闲娱乐,享受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到了“天心阁”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正中匾额上“天心阁”三个金色大字,在初冬的阳光中熠熠生辉,仿佛闪动着历史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景区,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它位于长沙市东南角的古城墙垣之上,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天心古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并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新潇湘八景、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等称号。景区内的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为一组抗战纪念性建筑,均建于1946年,为纪念在长沙会战中牺牲的将士们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上台阶,便来到了古城墙下的西厢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最醒目的莫过于“文夕大火”警世钟了。大钟由青铜铸造,上铸夔龙纹,重达一吨,悬挂在断壁残垣造型的铸铜雕塑横梁上,庄严而肃穆。2005年11月12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文夕大火”67周年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文夕大火”警世钟揭幕仪式,以铭耻励志,助力长沙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据钟上的铭文及旁边的石刻介绍,才对“文夕大火”有了大概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军犯湘,省会长沙骤临战区。11月11日岳阳沦陷,12日,日军进逼新墙河北,长沙警备司令部秉承最高当局焦土抗战之命部署焚城,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大火燃烧五日之久,千古名城化为一片废墟,城区建筑毁之七八,死难同胞3000余人。长沙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倾刻间化为灰烬,损失无可数计。由于12日电报韵目代码为“文”,史称“文夕大火”,又称火烧长沙事件。“文夕大火”发生后,舆论大哗。蒋介石为了平息民愤,一面拨款收容救济灾民,一面查处肇事者,20日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枪决了之。</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景区的门票价格是30元,这是西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上一段台阶,迎面是一个湖南独有的猫弓背山墙,中间拱形门,门额题“壮观”,两边对联“天高地迥,心旷神怡。”是由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题写的。背面“远眺望”。</p> <p class="ql-block">进入壮观门,我没有直奔天心阁主楼,而是先从南边的月城看起,先做一下铺垫,主角总是最后出场的嘛!</p> <p class="ql-block">月城又称瓮城,因形似月而名,为旧时屯兵与设置炮台之所。月城内有上下两层炮台,分置远近射程火炮。作为天心阁古城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筑在城墙内,用以增强城池防御力量。</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湖南巡抚李尧栋将天心阁从二层加建为三层,并在阁下加固南北两个月城,旧时月城有暗道两条,一通城外,一通城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城墙上俯瞰的南月城,虽然不大,但防御功能还是具备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心阁的西南角,可以完整的拍摄天心阁的全貌,这里是游客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到古炮台,两门远程“红袍大将军”架在城墙垛口上,正对东南方向,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被“红袍大将军”击毙于天心阁下。</p> <p class="ql-block">“红袍大将军”炮,又名“红夷大将军”,铸于明末,大者长一丈,重三千余斛。清代曾置于长沙西北城上,“颇具灵应,祷祀者香烟不绝”。咸丰二年(1852)八月,太平军攻打长沙。清军提督向荣移城内旧存“红袍大将军”至天心阁城头,猛轰太平军营垒,致其不易攻击近城。太平军久攻长沙81日不克,遂绕道北去,使长沙成为太平军入湘以来唯一没有攻破的城池。</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阁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天心阁一名由此而来。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p><p class="ql-block">天心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后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2002年,天心阁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心阁北边的月城。</p> <p class="ql-block">绕到天心阁的西面,距离开阔一些,有大片空坪,看到的更加全面、壮观,拍摄效果也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天心阁主楼原为一层建筑,至清乾隆年间加高到两层。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后复修城垣,将原两层扩建为三层。阁楼由主阁及南北两副阁组成,中间以游廊连接。1983年,天心阁重新复建于30多米高的明城垣之上,占着城区最高地势,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属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天心阁主阁三层,高14.6米,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846平方米,南额“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两翼副阁两层,高10米,左边“南屏”,右边“北拱”,主阁与辅阁之间通过连廊串联在一起,呈弧状布局,如鸟张翼,浑然一体,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南屏”的一层匾额:“沙水澄心”,两侧对联:“千秋人杰数今朝,岂只是屈贾文章,朱张性理;一阁城南开胜境,应不忘毛刘伟业,黄蔡丰功。”</p> <p class="ql-block">进门看到墙上主题为“星火之城”的天心阁历史简介;二楼为“长沙印象”视频资料展示。</p> <p class="ql-block">离开南屏,进入天心阁主楼。一楼东侧匾额“湖湘胜境”,由湖南安仁籍唐天际书。</p> <p class="ql-block">站在一楼东侧,看到下面的炮台与对面的高楼同框,画面有些违和。</p> <p class="ql-block">一楼西侧匾额为“荆楚名区”,由湖南益阳籍历史学家周谷城书。</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一楼大厅内,供奉着“文昌帝君、魁星”神像,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是保长沙文运昌盛之举。</p><p class="ql-block">两尊神像的两边石柱牌匾上刻有曾国藩题写的对联:上联是“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下联是:“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从曾国藩的这幅对联可以看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不经过科举,士子们是不可能获得一官半职和有所作为的;而要获取功名,还得靠自己读书的刻苦和对纲常名教的执着。上方题有“文运昌盛”四字牌匾,预示着湖南人杰地灵,文运昌盛,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塑像右边墙面青石板上刻有“历代湖南状元名录”,左边刻有“历代长沙进士名录”和“明清长沙府著名科举人才名录”,再显天心阁“振人文而答天心”的博大胸怀。细心的游客朋友都会发现,湖南历朝历代金榜题名考中状元者只有15人,而考中进士之人达1300人以上,同时,位居显赫,大有作为之人均在进士之中!</p><p class="ql-block">一楼的电子大屏上,有游客在为上学的孩子祈福,保佑孩子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廊墙上有1984年3月碑刻《重建天心阁记》。</p> <p class="ql-block">来到二楼,首先看到的是西侧题匾“涵江揽岳”,由湖南湘潭籍音乐理论家吕骥书。</p> <p class="ql-block">二楼东侧匾为“拔地擎天”,云南文山籍书法家楚图南书。</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是主题为“人文盛会”的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楼的走廊里,凭栏俯瞰长沙城,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访胜上层楼,美景宜人,览物莫忘家国事;凭栏思屈贾,高风在抱,放怀须继古贤心。”</p> <p class="ql-block">上到三楼,西边的岳麓山清晰可见,南边的贺龙体育中心,像一个降落在市区的飞碟,东边高楼林立,北边的长沙国际金融中心、长沙世贸广场,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天心阁,当然不能像过去一样,可以俯瞰整个长沙城,但在钢铁混凝土包裹的城市,有这样一处飞檐翘角、红柱黛瓦的阁楼,是不是更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从天心阁下来,看一群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拍照,便好心地帮他们拍了一张,画面很和谐嘛!</p> <p class="ql-block">来到“北拱”前,看一层匾额“麓屏丛翠”,两侧对联:“溯史迹以兴怀,剧怜马氏园荒,定王台圮,却幸贾生有赋,杜老留诗,奕世慕余风,不朽宏篇张楚望;登城头而极目,最爱橘洲浮绿,岳麓送青,更添大厦摩空,长桥跨浪,清时多胜事,重新古阁壮星沙。”</p> <p class="ql-block">进门便看到墙上主题为“阁下天心”的天心阁历史简介。二楼以视频方式,介绍长沙城南往事,内容就是前边介绍过的“文夕大火”。</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至建阁以来,屡毁屡建。1926年,著名建筑师刘敦桢重新设计天心阁及门楼,增建了两附阁和连接主附阁的弧形走廊,1928年修建完成。又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现天心阁为1983年原址重建,仿明清建筑风格,主阁楼三层,南北各有一个附阁,即南屏和北拱,主阁和附阁之间以廊连接,雄伟壮观,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离开“北拱”,我特意从旁边的台阶下到北月城之内,只为感受一下曾经的炮火硝烟与如今的静谧安宁的反差氛围。</p> <p class="ql-block">看着拱形藏身洞内的这门火炮,耳边依稀响起隆隆的炮声,眼前是守城官兵紧张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捕捉到一个宁静的画面——白色的石子地面上,三棵树郁郁葱葱的挺拔在月城之内,枝叶在灰砖墙合围之内绿意盎然,一名清洁工人劳动结束,正在走上台阶。这幅画面让我感到一种静谧与生机。</p><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历史的变换与时间的流转。一砖一瓦还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一草一木已经开始讲述现在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回眸天心阁,加深一下对这片长沙古迹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猫弓背山墙,墙上有拱顶门,门额“居高明”。</p> <p class="ql-block">正面匾额为“雄镇”,出自宋朝苏轼《奏乞封太白山神状》,意为镇守长沙城,不受外敌侵略,门联为“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由现代词学奠基人夏承焘书。</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城墙继续向前,一个三人小组正在录制节目,不用说肯定是在介绍天心阁景区。现在的自媒体真是发达,设备也升级换代,而且也有不少受众。</p> <p class="ql-block">离开景区的收费范围,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古朴庄重的亭子。亭子这边的匾额“崇德”,仔细看“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据说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楷书大家长沙人欧阳询的欧体写法而题。</p> <p class="ql-block">崇烈亭为十字交脊八角歇山顶亭阁式建筑,麻石亭柱间以双重额枋连接,檐下斗拱装饰华丽。北向檐下“崇烈门”匾额为蒋介石所题,廊柱上有一副楹联:“百战清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增色;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蒙,神弦迓甲马来时”。亭内的柱子上还有一首藏头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心到无私心自宽”。亭内正中顶部有二龙戏珠的图样。</p> <p class="ql-block">崇烈亭的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崇烈亭。</p><p class="ql-block">崇烈亭不仅是抗日战争历史的见证,也是长沙市的文化遗产,对研究抗战胜利后长沙地区纪念性设施建设及传统亭阁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4年被公布为长沙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离开崇烈亭,走一段青石板下坡路,两边的千日红开的正艳。</p> <p class="ql-block">千日红,是苋科千日红属的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花期长,达6-9月,花色艳丽有光泽,且花后不落,色泽不褪,仍保持鲜艳,经久不变,所以得名千日红,被称为“不灭之爱”。</p><p class="ql-block">千日红原产美洲热带,中国长江以南普遍种植,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花卉。千日红对环境要求不严,性喜阳光,生性强健,早生,耐干热、耐旱、不耐寒、怕积水,喜疏松肥沃土壤,为优良的园林观赏花卉。</p> <p class="ql-block">把千日红栽植在这里,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优良的园林观赏花卉,更主要的是千日红的习性、特征,与前后的崇烈亭、崇烈门等纪念性建筑寓意吻合,昭示“长沙会战”中牺牲的英烈们精神永存,万古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崇烈门为牌坊式建筑,采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始建于1946年,为纪念长沙三次抗日大会战中的阵亡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提倡领导捐建。</p><p class="ql-block">牌楼上共有二副对联,居中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侧联为篆体所书:“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两联对抗战将士们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勇于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p><p class="ql-block">牌楼上的“崇烈门”三个字,以及居中的对联“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为蒋介石亲笔所书,字体遒劲有力、端庄秀美,属书法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崇烈塔,又名白塔、守望塔,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由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崇烈门、崇烈亭、崇烈塔,为纪念长沙会战而建,是一组抗战纪念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长沙会战,又称“长沙保卫战”,是指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长沙三次会战歼灭日军11万,中国军队损兵9.4万。</p><p class="ql-block">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侵略取得的重大胜利,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逸響(响)亭在崇烈门的旁边,为八角亭,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亭子小巧玲珑,仿木结构,歇山攒尖顶,飞檐翘角,盖栗色琉璃瓦,深藏在苍松翠柏之中,环境十分幽静。内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赵家寰题逸响亭联颇有“逸响”之意,联云: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p> <p class="ql-block">定湘门在崇烈塔的西侧,是连接天心阁景区与都正街的便捷通道,不仅为周围的居民来园游玩锻炼带来了方便,也为广大的游客体验古城长沙的风土人情带来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天心广场北边的这小片水域名曰“湘遇水镜”,与周边的亭、桥、塔、树相得益彰,面积虽小,却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水境的岸边是一座小亭---熏风亭。熏风亭始建于1932年,原为木构古亭。熏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意。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7年于原址复建,为全花岗岩结构方形四柱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心阁景区导览图</span></p> <p class="ql-block">从天心阁景区的东北门离开。两侧对联:“湘流北去,岳色南来。”大气磅礴,意境深远,由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书写。周谷城(1898~1996),长沙益阳人,历史学家,著有《中国社会史论》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双龙戏珠”石雕</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心阁景区,沿人民西路西行,路遇火药局巷。</p> <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湘抚张亮基采纳左宗崇建议,向城内富户借银充饷,解了一段燃眉之急……长沙之围虽解,张亮基犹有后怕,经奏准,在长沙设火药局,命黄冕主持在长沙府城隍庙内铸火炮造火药,火药局巷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见路旁的清香亭后,便拐了进去,有没有景倒在其次,总比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强一些。</p> <p class="ql-block">好巧不巧的又遇上了刚来时在桃花井边摄影的那个团队。</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这枝蔓一样的小巷里,即便白天,巷子里也很幽暗,更能让人感觉到幽静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来到巷口,才发现刚才穿越的小巷叫清留香巷。</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都正街比成一条主干的话,像清留香这样的小巷,就像枝蔓一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都正街上,正对清留香巷口的街景塑像旁,一个团队正在拍广告片。</p> <p class="ql-block">美女顾盼生辉,使得古街静谧的氛围中一下子增添了青春靓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离开都正街,还不到17点,回宾馆只有1公里多点,时间尚早,我选择沿蔡锷南路步行。</p><p class="ql-block">18点,在宾馆等到下班赶过来的同学“小龙子”。大学时,我们在一个宿舍住了4年,1991年毕业后便一直没有见面。他乡遇室友,回想起大学期间的点点滴滴,自是唏嘘不已,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在宾馆房间聊了半个小时,我们一起上街找吃饭的地方。毕竟他在长沙工作,尽管不常逛街,但对周围热闹又有美食的地方还是比我这个外地人强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五一大道向西,经黄兴中路,最后来到了位于坡子街的火宫殿。</p> <p class="ql-block">火宫殿是湖南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是一个媲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的地方,这里经营饮食者最多,特别是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为老长沙居民及南北美食家所称道,享誉三湘,闻名全国。</p> <p class="ql-block">火宫殿同时也是一家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这里可以吃到各种长沙和湖南小吃,比如长沙臭豆腐、正宗红烧肉、糍粑、荷兰粉、姊妹团子等等。火宫殿作为美食城在长沙有5处,1家总店,4家分店。</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来的地方是总店,食客众多超乎想象。</p> <p class="ql-block">一楼没有位置,在二楼大厅里服务员帮我们找了一个地方。毕竟我们只有两个人,小桌子还是好找一些。</p><p class="ql-block">现在是19:05,你瞅瞅里边的情形,就知道这里的人气有多旺了,而且就餐环境也没得说。</p> <p class="ql-block">尽管食客很多,但这里的上菜速度还是很快的。安顿好之后,我们点了几样特色小吃,便开始推杯换盏了。</p><p class="ql-block">尽管我们彼此都已鬓角斑白,韶华不在,但一回想起在大学时的青春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免不了感叹岁月流逝,谈毕业之后各自的艰辛历程及现在的状况,少不了唏嘘感慨。然而人生的阅历和积淀又是我们已经能够看得开,放得下了。此时此刻,唯有把酒言欢,才能表达久别重逢的心情。</p><p class="ql-block">晚餐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周围的食客换了一茬又一茬。20:45,我们才起身离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量还是让我十分震撼,人气真的很🔥🔥!近两年来,我先后去过武汉、重庆、成都、广州、沈阳等大城市,并都到它们的知名步行街上转悠过,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足。长沙真的是一个网红城市,无愧“时尚之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走到西湖路,原想着就此做别,让他乘地铁回家,但“小龙子”明显的意犹未尽,说要陪我到湘江边上的杜甫江阁看看。</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就看到暮色中灯光璀璨的杜甫江阁了!杜甫江阁是一座为纪念“诗圣”杜甫所建的园林仿古建筑,是游客感受历史,追忆杜甫的故事,品读诗圣佳作,感受湖湘文脉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河东城区西湖桥湘江边上,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是湘江风光带的一处风景,长沙市地标性建筑之一,2006年被湖南旅游协会评为“新潇湘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后因仕途不顺,常年漂泊,过着贫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唐大历三年(768年)晚秋,杜甫从蜀中前往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杜甫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而后,杜甫寄居在常停南湖港的舟中。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也就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不久后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即“江阁”。自此,江阁成为杜甫唯一可以安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诗圣”杜甫晚年在湖南漂泊了两年多,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段岁月。两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诗篇,其中在长沙所作的就有50多首,包括知名的《江南逢李龟年》以及点出“长沙”之名的《发潭州》。</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长沙有文人名士提出为杜甫修建江阁、诗碑,立塑像,以纪念诗人。此后,这种呼声一直没有停过。</p><p class="ql-block">2002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正式修建杜甫江阁,在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向市民进行试开放。2006年1月1日杜甫江阁正式对市民开放。</p> <p class="ql-block">杜甫江阁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一层为诗词书画纪念品商店;二层为杜甫纪念馆,馆正中立杜甫塑像,大厅正面为大型木制浅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展示杜甫在湖南生活时的行踪;三层主要展示杜甫生平。其中以诗画形式,着重展示杜甫在湘三年的诗作;四层为以文会友和精品展示场所。</p><p class="ql-block">杜甫江阁的开放时间:9:00-22:00,门票11元。</p> <p class="ql-block">杜甫江阁的北边是一座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记述长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p> <p class="ql-block">站在杜甫江阁的湘江岸边,可以看到对岸的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离开杜甫江阁,我们沿着岸边的园林景观带行走,至解放西路后折向东行,也就10多分钟就来到了太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p><p class="ql-block">太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长沙城区中部,街区以太平老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街区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也给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注入生机。</p> <p class="ql-block">太平老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全长375米,宽不过7米。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便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其鱼骨状街区布局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是“古老长沙”的一个缩影。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主街有门店87个,经营面积近3万平方米,以名老字号、字画、民族工艺品、文化休闲产业、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吸引了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大师李伏雨、李早父子、脸谱艺术大师曾金贵、书画家陈羲明等一批著名人士入驻设立工作室。2019年被评选为大众点评必吃街。</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太平老街里,感受到的是喧嚣热闹的人气,烟火气息热烈浓郁,与下午游览都正街的那种静谧祥和的氛围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重新回到五一大道上,我和“小龙子”道别。尽管没有“执手相看泪眼”,但互道珍重时的那种低落情绪还是难免,毕竟此一别,再相见便不知何年何月了。</p> <p class="ql-block">回到宾馆,已是晚上十点一刻。想这短短的半天时间,在长沙寻访城南旧事,感受人间烟火,与老同学相聚,互述别后友情,心情自然久久难以平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10.30 <b>记</b>于2024.12.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