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之思陵外围随笔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的永陵、思陵终于面向公众预约开放。游客可通过“明十三陵景区”抖音号等官方预约渠道预约讲解入园参观。加上之前开放的长陵、定陵、昭陵、康陵,如今十三陵中的6座陵寝已经向公众打开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这新开的永、思二陵,并没有达到敞开参观的条件,除了需要网上预约,更是有很多限定。例如想要去看永陵就只能预约一、三、五、日这四天,想看思陵就只能二、四、六这三天,你说想一天两个陵都看完还不行。</p> <p class="ql-block">  另外每天还限定预约名额为二十人,而且是分为上下午各十个人。上午十点半,下午一点半入园,参观二陵还需要收取讲解费。看清了这里可没有说是门票,也就是您来这里会有专门人员带着您并有讲解的。</p> <p class="ql-block">  永陵预约讲解费用每人299元,思陵讲解费用每人199元。这个价格看起来有点贵,但这可是含资深讲解员讲解费的,而且是小团精品讲解,还是可以的。再说如果您对明史不是很了解,也对文物没啥兴趣,只是来猎奇,那恐怕会大失所望,这个价格就会屏蔽掉这些人。如果只是想看看明陵是啥样,那早已开放的定陵与长陵要更为出彩,也便宜得多。</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预约,但您在二陵周围看看那是不用花钱的。思陵位于十三陵悼陵监村东侧,那为啥思陵的地方又叫悼陵呢?说来话长,这悼陵位于村北,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原配皇后陈氏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  陈皇后因宫廷争斗而去世,最初被葬在村北,她的谥号为悼灵,故称为悼陵。每座陵墓都有一座神宫监,负责司香火、供洒扫、掌管陵园锁钥、管理各陵皇庄(香火地)、果园、菜园等,所以这村子就被称为悼陵监了。但朱厚熜死后,作为原配的她,获得了应有的尊荣,又被迁葬到了永陵,但悼陵监的村名却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说回位于村东的思陵,车是可以开进来的,但最后一段水泥路很窄,建议就停在不远的小树林简易停车场,沿着陵园西墙走过去。小路两侧的油松也是一景,这些油松高大粗壮,但树顶平齐或歪斜。有人说,因崇祯自缢而死,怨念颇重,此地经常招引雷击,故树尖被毁,还被称为“叹天松”、“歪脖树”。我看倒也未必,这树顶虽然平齐,但并没看出有啥雷电击焚的灼痕。而且这油松的老树,树冠本就应该平顶的。</p> <p class="ql-block">  没几步就能走到陵园前,早年间这里几乎被夷为平地了,只剩下遗址,石碑和石五供等,村民们已经把这里当做了果园。如今作为国保已经收回,并做了必要的修整。</p> <p class="ql-block">  原本的陵门只剩下基址,基址上已经被筑墙封堵,但还能看到乾隆年间再次修缮时,陵门中门由面阔一间扩成三间的柱础石。陵门西侧开有小门,就是现在游客出入的地方,只是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  但陵园外也是有的可看,最重要的就是正对着的神功圣德碑,碑亭已毁,如今被栅栏围起,阳光太好,反而看不清文字,但知道那是清顺治年间明朝旧臣奉敕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其中有“明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祗以任用非人,卒致寇乱,身殉社稷”,“嗟乎伤哉,有君无臣”。总之就是崇祯自己说的,朕不是“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p> <p class="ql-block">  此碑方首方趺,尤其是方趺碑座的雕刻很是精美,南侧正中是龙头朝外,四爪外伸的坐龙,也叫正龙,是帝王最尊贵的龙纹,正龙龙身裹住一只火焰珠,上面两爪还各有一个火焰珠。这两火焰珠侧还各有一只小一些的降龙,正张嘴欲吞。而在这两降龙下面,还各有一只升龙,闭着嘴鼓着气,似乎正要腾起身形,抢夺珠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趺北侧石雕也很有意思,正中是常见的麒麟,龙头、鹿角、躯体覆鳞、颈部飘拂起鬃发,鼻翼处伸出触须,肩部出现了火焰披毛,尾巴端部肥大,而其四蹄长得如牛蹄一般,呈卧姿回首状。</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这正中麒麟边上还围着四只小麒麟,但各个又不同,有兽爪凤尾的、有鸟爪狮尾的、有象鼻生翅兽爪的、有长了三只角的。据说这些小麒麟也是特有的神兽,各有不同的名字和能力,可惜无法对上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趺东西雕刻更可爱,西侧的狮子是侧卧的,头上的鬃毛披散着,脑门正中有一个发旋,身躯上有两个发旋。面相和善,有一只小狮子趴在母狮背上,露出一顽皮的脑袋。还有一只小狮子则趴在地上耍赖啃着母狮的爪子。</p> <p class="ql-block">在方趺东侧同样有一大狮子带两小狮子,同样披头散发,只是这是只公狮子,左脚下踩着一个绣球,那代表权利与力量,也是区别雄雌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在陵门东侧墙外还有另一通较为低矮的是“恭纪盛典之碑”,是为纪念顺治皇帝祭奠明陵修建的,在碑文中,顺治皇帝写道,“惟帝英姿莅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励精靡懈。讵意寇乱国亡,身殉社稷,向使时际承平,足称令主”可见顺治帝对崇祯还是很敬重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思陵“恭纪盛典之碑”碑额:恭纪盛典之碑</p><p class="ql-block">碑文:维顺治十六年岁次己亥十一月戊午朔越十有七日甲戌,皇帝致祭于明庄烈愍皇帝曰:惟帝英姿蒞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励精靡懈。讵意寇乱国亡,身殉社稷,向使时际承平,足称令主,只以袭弊政之,余逢阳九之运,虽才具有为,而命移莫挽,朕恒思及悯惜良深。今因巡幸畿辅,道经昌平,陵寝在兹,顾瞻增感,特以牲帛醴齊庶品之仪,用申祭享尚其歆格。</p><p class="ql-block">石碑碑身下半截为载笔官记载:皇清顺治十六年,上时巡畿,旬首历军都吊望明代诸陵,自长陵而下展祭,以遍及庄烈愍皇帝尤加厚焉,盖念十七年忧勤宵旰卒殉社稷。嗟乎!图治得乱难瞑目于九原,有君无臣留伤心于千古。爰命有司备物致祭,既代为雪耻除凶已葬,以天子之礼用加显谥,勒石建亭乃犹銮辂至止悯焉,悲悼所以慰英灵,而彰异疑者盖亦至矣。臣聖聪等职领率上,幸逢盛举,敬勒贞珉,亦与三辅,父老共誌,感诵已耳,若夫光昭,信史垂示。来兹则自有簪笔纪载,非臣等所能赞一词者也。</p><p class="ql-block">钦差整饬昌密等处兵备兼屯田督饱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加一级臣戴聖聪。</p><p class="ql-block">钦差督理通昌草阳税课分司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臣崔抡奇</p><p class="ql-block">钦差管辖昌平居庸等处地方军务参将臣王应龙</p><p class="ql-block">顺天府昌平州知州臣蔡廷辅州判臣田雨口,吏目臣品一伟,儒学学正臣姚时俊,训导臣于之奇,昌密道標中军守备臣李应弟,昌平营中军守备臣黄斌,巩华城守备臣苏洪 仝立。</p><p class="ql-block">3、顺治皇帝敕谕工部圣旨</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六年岁在己亥十一月十七日上谕工部前代陵寝神灵所栖,理应严为守护,朕巡幸畿辅道经昌平,见明朝诸陵殿宇墙垣倾圯已甚,近陵树木多被砍伐,向来守护未周,殊不合理,尔部即将残毁诸处尽行修葺,现存树木永禁樵采,添设陵户令其小心看守,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阅,勿致疎虞,特谕钦此。</p> <p class="ql-block">  在思陵的西南方向不远,还有一处坟茔,坟前有三通碑,一块民国的,上面写着王承恩墓。这王承恩正是最后唯一陪崇祯身边的人,最终也在景山自缢而死。另两通也是顺治帝写的,碑文赞颂王承恩忠君节烈不事二主的精神,并“御制旌忠”。这也是十三陵区域唯一的太监墓,可以算崇祯的生死陪伴了。</p> <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走向了历史的终点。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军,朱由检坚持到“国君死社稷”。三月十八日,起义军已攻入城中,朱由检在宫中撞钟召集群臣,但无一人上朝。终于,朱由检明白自己已走投无路,遂穿上蓝色道袍,命皇后与嫔妃自尽,然后带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登上紫禁城后的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悬绫自尽,王承恩随后也在对面一棵海棠树上自缢殉主。据《明史》记载,在朱由检的怀中夹有遗诏,上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p><p class="ql-block">朱由检的遗体被起义军找到后,由昌平州吏赵一桂主持丧仪。赵一桂东拼西凑,最后以募捐来的二百二十六两白银,将朱由检与皇后周氏的遗体一起葬入皇贵妃田氏的陵寝。(北京晚报文章许馨予复制)</p> <p class="ql-block">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清朝,自然不能对崇祯帝的后事置之不理。为收买人心,清廷将田妃墓改名为“思陵”,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旨以礼改葬崇祯皇帝,并开始营建思陵地上建筑。</p><p class="ql-block">由于负责营建思陵的官员消极怠工,工程所需银两也迟迟不能到位,原任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曹化淳奏报顺治皇帝。在顺治帝的命令下,思陵地上建筑的修建才勉强完成,但“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顺治十六年(1659年),对思陵进行了再次修缮,将崇祯皇帝重新入葬,并改谥为“庄烈愍皇帝”。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了思陵的享殿、垣墙。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新修葺十三陵时,特命“重为修葺,悉如别陵”。在这次修缮中,其他帝陵的享殿面积均被缩减,只有思陵享殿从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扩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享殿扩建后,二门、院墙及碑亭整体后移,最终形成了如今所见的格局。(北京晚报许馨予文章复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