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山路(广元路~天佑里)街面,已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这爿店叫“新时代百货店”,百货百货乃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百货中百客”。店堂柜台排列敞开,面向马路,进店便了然商品的类别。“三衫一巾”柜占了一长列。“三衫”即卫生衫(厚棉绒的类运动衫裤)、棉毛衫裤(内衣)和汗衫背心,“一巾”指毛巾浴巾等。后来发展成长短衬衫和丝巾,应该说传统行话指前者。</p> <p class="ql-block"> 化妆品有一个专卖玻璃柜台,雪花膏、百雀灵、冷霜、甘油、蛤蜊油……有扁圆铁壳装和小瓶装。也可以带着用完的铁盒子另拷。后来在柜台上放容器,另售洗滌剂。店堂一侧卖牙刷牙膏香肥皂花露水,还陈列着跑鞋和套鞋和雨衣洋伞。旁边柜台有售热水瓶搪瓷杯热水袋……商品繁多,满足生活的一般需求。但凡季节交替,换季购物生意好。到了大年三十,特别赶在吃年夜饭前,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前来买三衫一巾,洗个澡理个发,烫个头发,大年初一换上新装,新年新世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隔壁是茶叶店,单开间狭长走道傍着柜台,店名不知道了。生意比较清淡,空气倒是股茶叶香。柜台上有玻璃格里放置各种茶叶,也有柜台上放置的长颈玻璃瓶,里面放着另售的茶叶。茶叶从贵到便宜各种档次,绿茶有碧螺春、毛峰、龙井、旗枪等,红茶有祁门红茶、鸟龙等,还有茉莉花茶、袋袋花和茶杆。买茶叶都是称几两,装入细长牛皮纸小袋,不像现在买盒买听装。我们家买的是旗枪,龙井老了的叶子烘制的,味浓价廉。</p> <p class="ql-block"> 再下家也是一开间烟纸店,“久盛里”,卖香烟、草纸、肥皂、鞭炮和小朋友喜欢的小零食(如咸橄榄、盐金枣、棒头糖)。香烟是主营,牡丹牌、前门牌、光荣牌、飞马牌、劳动牌、生产牌……。我下乡那时,还有买阿尔巴尼亚香烟,吸一口,一股羊骚臭。还有无牌白色包装的香烟(上海卷烟厂烟末卷制)。我带了几包外烟和白包烟送给生产队伙计抽,大家评价白包烟尚可,阿尔巴尼亚烟实在难闻,味重,抽之不悦,弃之又可惜。改革开放前香烟是凭票供应的,而且分大户小户不等,几包上等烟(牡丹、前门)加几包一般烟(飞马、光荣等),我去苏北乡下外调出差,带上五、六包飞马牌香烟,递上几支,事情好办得多了。1998年和区上山下乡办公室同事去黑龙江嫩江农场,联系调回病退知青,各级的盖章几经波折,扔下一条飞马,章盖得快,上海产香烟的作用真是神奇。</p> <p class="ql-block"> 大华祥洋布店在烟纸店隔壁,是华山路上几爿布店中北面的一家。店面两个开间,店堂两侧前后放置四只大的长方形台子,上面排列匹匹布料,靠墙壁也是上下大的框格,竖起一匹匹料作。布料的放置分类别,需要买啥可以直接到专门的区域选购。龙头细布、滌棉、卡其、斜纹、人造棉……呢绒、毛革、绸缎……毛料和仿毛混纺等。人们看中哪匹布料,领着家人小孩让营业员用把长木尺,丈量腰围、腿和手长以及胸和臀的围长,营业员会娴熟地告知应扯多少尺料和几尺做内袋的衬料。那年头发布票老少一样,童叟无欺,所以家有小孩用料少合算,当然人们喜欢拣门幅宽的布料(有2尺4和2尺7)节省布票。1969年春,我到这爿店排队搶购了一块滌棉布料,白底子上格子和花纹,很清秀,请裁缝做了两件夏天衬衫,凡回市区家或不干农活到公社街上出客穿穿。黑黝黝皮肤配上亮清清衬衫,多少还有点上海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讲讲隔壁的“明华药房”,华山路上南面还有一爿也叫明华药房,是分店还是记错?我们总把这两家叫一样的名字,药房售西药和简易器材(如注射针管、针头等)。也是两开间,玻璃柜台一字排开,柜架贴墙,有日光灯照明,弥漫着酒精气味。小辰光怕这种味道,因为小屁股上扎针时闻到此味。那年头买药不像现在,动不动买瓶装盒装。到药房对着柜台里穿白大褂的人,讲自己或者家人哪儿不适宜,咳嗽、呕吐、腹泻、发热……营业员仔细听,用温度计量,测血压,听心脏甚至压舌片查喉咙,免费诊断,决定配售药片药剂,需要多少买多少,一点不会药物过期。营业员拿出小小的药片纸袋,写上日服几次的用量,把笔杆倒过来,上头系着小勺,把药片舀出瓶子装进小袋袋。他们的便民服务非常周到,可以去药房打针注射,也可上门服务,仅收一、二毛钱。在天佑里弄堂转角处墙上开了小窗,24小时日夜服务,满足居民夜间发病的不时之需。那时我们小毛小病不去医院,到药房买阿斯匹林、安乃近、土霉素、炭片、食姆生等即可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