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递,书香里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法桂/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口,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屹立于秋阳之下,仿佛在向来往穿梭的人群诉说着这个村庄几百年来的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 同时,它也在告诉远道而来的游客,西递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递唯一幸存的一座石牌坊,是为纪念西递人胡文光刺史所修建的。胡文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中举,曾任万载县的县令,后官至荆州王府长史。明万历六年皇帝恩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p><p class="ql-block"> 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初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雍正乾隆时期,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因村西3华里处设有徽州府专门递送邮件的“铺地所”而改名西递。整个村落依附山势地形宛如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形成船体,村口高大的乔木和耸立的牌坊好似船上的桅杆,村四周的百亩良田簇拥着整个村庄,好像是一片平静的港湾,连绵起伏的山峦好似波涛巨浪。那么,是谁撑着这条大船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航行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舵手便是西递的胡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西递胡氏的先祖胡士良世居徽州婺源考水村,今属江西。北宋皇祐元年,胡士良从婺源前往金陵,途径西递,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为之大喜,不久便携家迁居到此。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在西递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历史。日出日落,春去冬来,风雨烟云,岁月沧桑,经过胡氏子孙近千年的薪火传承,西递村已成为黟县境内一个巨大的村落。最鼎盛的清代“乾嘉”年间,西递宅院多达600多座,有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34座祠堂,13座石牌坊,人口近万人,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西递的版图最大时,总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多。</p><p class="ql-block"> 翻开西递历史,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西递胡氏原来并不姓胡,而是姓李,这其中有一段不同凡响的来历。据记载,西递始祖胡昌翼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世孙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904年,梁王朱温兵变,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途中皇后产下皇子。唐昭宗知道此去洛阳凶多吉少,便嘱托近侍郎胡三将皇子带回家乡徽州婺源胡村,并认胡三为义父,改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期望他日后时来运转,可振翼高翔,吉祥昌盛,飞黄腾达。公元907年,朱温篡位,自立梁朝,唐昭宗一家300余人除胡昌翼避居徽州幸免于难外全部被杀。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胡昌翼二十二岁时考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世后,就终生不愿做官,依旧隐居徽州婺源,寄情于山水,安然自乐。</p><p class="ql-block"> 义父胡三去世后,胡昌翼知恩图报,留下遗训,李改胡姓要代代相传,“儿孙不得复宗,义祖大于始祖”。所以,西递胡氏家族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历史上“真李假胡”的传闻,说的就是这支胡氏。如今村中的追慕堂内就立有李世民的塑像。因当时胡昌翼考中的是明经科进士,所以这支弃李改胡的胡氏被称之为“明经胡”。村口的“明经湖”便是“明经胡”的谐音,表明西递胡氏是胡昌翼的后裔,是皇族血脉,他们也因自己是帝王之后而深感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递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224幢,其中124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中国明清博物馆”的美誉。西递与宏村同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与宏村的惊艳之美相比,西递的人文气息更为浓厚。古迹也保存得更为完好。所以,西递是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西递的徽派民居除了外形极具特色,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古建筑与儒家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代表了西递先人们的人生价值和实用的现实思想。这里的徽商大都是“贾而好儒”,从小雅好诗书,知书达理,儒家的思想理念根深蒂固,他们在涉外经商的过程中,学以精华,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表达在家乡的建筑之中,表达在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上,表达在一幅幅的楹联字画上,表达在淡雅闲逸的生活细节上。</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徽商泰斗胡贯三的故居,太师壁上方高悬着“惇仁堂”三个大字,“惇任仁人”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可见惇仁堂的主人在经商中一直奉行仁义。在厅堂的楹柱上还刻有两幅对联,一幅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另一幅是“寿本呼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两幅对联完全继承了儒家的衣钵,正是“儒雅修身人为本”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走进胡氏宗祠,一眼就看到祠堂大厅上方的“敬爱堂”匾额。启示后人要尊老爱幼,族人要相互敬爱,和睦相处。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村落的形成大多以姓氏聚族而居,宗祠主要是摆放先祖灵位,以便后人祭祀。族里有大事都要开祠堂门,比如族老议事、红白喜事、训诫子孙等等,无一不体现了的宗法礼教。敬爱堂也不例外,它是胡氏实施宗法礼教的场所。在敬爱堂的后大厅,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大厅的两边墙上挂有“忠孝廉义”四个大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朱熹书写的“孝”字匾,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幅画。“孝”字的上半部分,往右看,酷似一个人脸的侧面,并双手作揖,跪地拜敬长辈。往左看,则是一副猴子的嘴脸。整个字表明能孝敬长辈则为争气儿孙,不能孝敬长辈则为畜生,这种字画的巧妙结合,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儒家“孝悌”的真正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追慕堂的后大厅,可以看到两幅字屏,一幅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知道这是出自于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征的名句。另一幅是“去奢省费,轻征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为君道,必须先存百姓”。这两幅字屏教育子孙后代无论经商还是为官,必须先学会做人。如若为官,必须要善于纳谏、以仁治国、抚民以静的施政方略。</p><p class="ql-block"> 走进西递村,无论是白墙黛瓦,门楼庭院,漏窗天井,还是雕梁画栋,楹联匾额,都渗透着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内涵,飘散着儒学文化的芳香。这里不仅是徽派建筑的集中地,更是一本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教科书。有人说“宏村是画,西递是书”,堪称恰到好处的比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递自古学风日盛,鼎盛时有东园、西园、百可园、笔啸轩、桃李园等数十处私塾和蒙馆。其中西园、东园和桃李园是西递至今尚存不多的几处私塾人家。</p><p class="ql-block"> 东园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一处最能体现西递人教育观的宅子。据说胡氏有一后生自幼酷爱读书,虽立志考取功名,但因家道贫困辍学。后外出经商发达后,他将自己的功名之梦寄托于儿子身上,但儿子身居闹市游手好闲不思读书。于是他弃商携儿子回西递,建东园陪儿子读书。</p><p class="ql-block"> 东园大门上有画轴形门额“东园”二字,设计成书卷状隐含“开卷有益”之意。东园有凉厅、正厅、前厅三进,其中凉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开办私塾的场所。凉厅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也称“冰裂”图。冰楞寓意“十年寒窗”,冰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希望儿孙刻苦攻读、获取功名的理想和追求。后来,这个回乡读书的儿子最终做到了四品官,成为西递读书成功的典型代表。功成名就后,这个儿子修建了至今尚可一见的西园。</p><p class="ql-block"> 桃李园是西递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私塾旧址,建于清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传说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共同构思后而建造的,取名“桃李园”有“桃李满天下”之意。与商人和官宦的宅邸不同,桃李园不以奢华气派见长,而以小巧雅致取胜。前厅中的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逍遥游”,不仅意蕴深厚,而且也显示了主人豁达开明的闲情雅趣。后厅为私塾厅,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板壁上的漆雕书法作品《醉翁亭记》,这组书法作品为古黟西武黄村书法家黄元治的手笔,字体透逸,遒劲传神。加之漆雕工艺纯熟,刀法精湛,连枯笔飞白的墨痕也一一雕出,为徽州漆雕书法作品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西递自古人文荟萃,书法造诣高超者数不胜数,为何要在此悬挂一位并非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呢?原来西递先人一直以帝王后裔而自豪,教育孩子忠君爱民,开设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课,聘请清官良吏给一代代读书人现身说法。黄元治当时是百姓交口称颂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称为“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部分资助了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两袖清风,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将其请到西递讲学,并悬挂其书写的作品,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做一个忠君爱民的清官。</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桃李园这幅漆雕《醉翁亭记》选用书法作者的深刻用意,不难看出西递先人们对文化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纵观西递千年村史,这里确实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末清初到道光年间的三百多年里,西递入仕的廪生、贡生、监生多达三百余人。还有郎中、员外郎三十多人,县丞二十六人,知县九人,知府九人,翰林院编修四人,赐封四品官中宪大夫、三品官通议大夫、二品官通奉大夫共有七人。尤其值得一题的是,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尚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一千多位签名人中,安徽有8名举人,而其中黟县4人里3名就是西递人,分别是:胡殿元、胡嘉楷和胡腾逵。</p><p class="ql-block"> 此外,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和民国一代国学大师胡适也都出自“明经胡”这一支胡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递是一本书,也是一首静美的诗,当你漫步在西递的小巷深处时便会有这种感觉。西递的弄堂狭窄幽长,只有雨巷诗人的油纸伞尚可通过,绝容不下策马而行。蜿蜒的小巷隐藏在一个个转角处,当你走进一条幽深的巷子以为前方要到了尽头之时,又会有另一条弄堂豁然出现。踏着青石巷道,抚摸着古老质朴的老墙,总有一股淡淡的书香时刻氤氲在你的周围。这些老墙上的白粉早已斑驳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多重复色,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散发出一种古老的气息,仿佛千年历史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夜安睡。一个个园林式的庭院里,不知隐藏着西递人多少创业的艰辛历史,高低不一的楼舍,流传着多少徽商儒士辛酸的故事。那高高的山墙,分明是西递先祖的脊梁,是他们扛起了往日徽商的辉煌。那缓缓流淌的溪水,分明是他们的汗水在回旋、闪光。那路径上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分明是他们世世代代留下的坚实脚印。那一幅幅典雅精致的匾额、楹联,分明是他们深厚的村落文化、宗法制度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如此的宁静安逸,未染纤尘,又水色充灵。越向村落里深入,就越惊叹于她那积淀了历史的一缕缕古韵,仿佛无论世纪怎样轮回,她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用充满包容的温柔眼光接纳着一切,却从不曾改变了自己的模样。古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时光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那种古色馥郁的气息让人不知不觉中沉下心来,忘了任何牵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