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事之·喊魂

歐土·蓮🌸

<br><br> “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这张嘴。”至少有一部分女人是相信有鬼的。鬼,就是人死了以后的灵魂在一定区域活动的形式或方式。魂,则是潜在或附着在活体内又可以游离人体的一种精神、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就是能感受到的“物质”。如果没有鬼,故事传说、词语条目、影视戏曲...无不充斥着鬼文化?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化有多悠久,鬼文化就有多深厚。<br>  乡间百姓的“喊魂”也就不足为奇又顺理成章了。<br><br> 喊魂,先决条件自然是“出了魂”——也就是“生人丢了魂”,或是一个人在外、尤其夜晚,在某个阴森的地方被吓了,多半是破庙烂祠、深山老林,或世代流传的过地方、邪地方;再有就是小孩,下河玩水、祠堂“躲笨(藏)”,打打闹闹,人吓人地“吓出了魂”。乡俗常言:“人【yín】吓人【hāyín】冇药治【zàn】”。既然“冇药治【zàn】”,那就只有把魂找回来了。民间专业人士上门做法术那叫“招魂或受魂”,那是要花大价钱的,不是家底殷实和久治不愈是不会请“法师”的。普通人家则就是采用经济实惠又实用的“喊魂”了,针对的多是小孩。这“喊魂”远不是那么大声喊一喊就有效果,魂就能回来,而是有很严格的程式或规则。首先,负责喊的人是第一主角,一般是被喊小孩的母亲、伯母或奶奶,有深情厚谊,喊声悠长,连续不断,充满护犊之情。重要配角是在家与喊相呼应的人,应是小孩的姐姐或哥哥。角色安排很有主次。一般是奶奶或伯母在外喊,则妈妈在家应;母亲喊,则姐姐或哥哥应。(奇怪的是成年男性在其中从来不出演角色?)其次,喊得方式有讲究。如果明显知道或判断在哪里“丢了魂”,那就是定向喊,在夜幕降临时,备好钱纸、香火,到那个地方,一边焚香烧纸作揖,一边崽啊崽女啊女地不停地喊——天黑了,回家喽,回家吃饭喽,爹爹阿母在家等哦...边喊边往家回,慢慢走不回头,一直喊到家。在家接应的配角,要抱着孩子,在“灶边(乡间烧火煮饭炒菜吃饭的地方)”炉灶上或火塘边,竖起耳朵,一听到屋外有喊声了,就拉长调子答应——乃哩(妹哩)回来哩!这样连续三天。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地,那就在屋大门口,靠墙挨屋檐,架起长梯,“喊角”上梯,爬到不能再上为止,扯开喉咙拉长调,喊得家家户户都听道、前村后庄有回音才好!里面应的,要与喊的一喊一应,配合得不差丝毫。这样也是连续三天。有时,还要掌着灯,埋头伏在“泮里(储水的池或缸)”喊,屏息静气轻声地喊。<br><br> 我家孩子多,又是男孩,在外打闹的多,家境又贫寒,自然“东哩倒哩”(即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不舒服)多,喊魂是家常便饭。记忆里,我的奶奶似乎从来不帮我们哪个兄弟喊过魂?每一次都是我娘在外喊,我在家里应。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很有一股使命感、神秘感和庄严感!现在想来,都觉得难以理解。问题是,无精打采的,喊了两天魂,还真好了、有精神了、又活蹦乱跳了。反过来说,真有魂魄,真被“无常”带走了,喊得回来吗?如今的孩子精贵,一点小烧、两声咳嗽,不要说找“赤脚医生”,连乡镇医院都少去,直接到街上去县市医院了。这证明真有病了,“喊魂”是不可能喊好病的。所以,回到乡下,叙谈旧事,年轻点的媳妇都摇头晃脑,不知“喊魂”竟然还有那么都的名堂。“喊魂”,作为一个词语却不绝于耳——当一个人喊他人喊得急喊得响的时候,被喊的人,或旁边人,就会禁不住说上一句:喊你个肚!喊你个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