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徐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州作家邵国阳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获悉《湖州晚报》编辑部官宣,创刊于1999年的《湖州晚报》,将于2025年1月1日停刊。这个消息我早已知晓,多么希望是个假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又上网查证得知,《湖州在线》12月17日报道:一直以来,《湖州晚报》秉持“主流价值、百姓情怀”的办报宗旨,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本地资讯、民生热点、文化动态等内容,与大家共同见证了湖州的发展变迁,也收获了众多读者的支持与喜爱。在此,我们向每一位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最后,再次感谢您的一路陪伴与厚爱!我们会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努力,书写湖州故事,传递温暖与力量。落款为“湖州晚报编辑部”。停刊已是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州晚报》陪伴了一代人,留下了我的许多青春回忆,也为无数文艺青年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我回顾盘点了一下,在《湖州晚报》副刊发表散文作品就有50余篇,清晰的记得2001年我在晚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永远的遗憾》,是怀念我父亲的文章,至今仍珍藏着,那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青春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识晚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年我同一个单位机关的何老师特爱写作,投晚报的作品几乎是百发百中,受此影响,我试着写了一篇小稿邮寄给晚报《太湖人家》专栏编辑马红云女士,没过一个月,稿件被刊用了。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晚报上刊登的初女作,心中多少还是有几分激动的,反复品读了N遍,并收好珍藏。从此,我有什么随感所得,就写成稿件投给晚报,不经意间陆陆续续上稿50余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与晚报相处的日子里,晚报成了我每年必定的报刊,不仅可以品读醉美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是我个人锻炼文笔的最好平台,让我收获满满。这些年,我尽管与晚报编辑马红云、黄水良、柳自成、邢诗瑶老师等都是神交,却从未见过面,更多的在电话中交流稿件,但他们的工作认真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作者投递的每一篇稿件,只要有刊用价值的,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与作者沟通,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每篇稿件刊发都能成为精品。在作者和读者的心目中,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幕后英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各位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晚报刊发的稿件中,有写军旅生活的,如《从军》《人生最美是军旅》《三角梅》《那房那塔那湖》《山中那座老营盘》《有一个地方叫赵湾》《三十年大院情》等;有写亲情的,如《我的父亲母亲》《姐姐出远门》《全家福》《宝贝,我想对你说》《梦圆北京》《妻子是个“智多星”》等;有写友情的,如《文章先生》《兄弟从未走远》《人生太匆匆》等;还有写乡愁的,如《故乡的老屋》《故乡是座富矿》《半斤米饭》《缺衣少食的年代》《农村是我生命的根》等。这些作品都凝聚了编辑的心血和汗水,才得以完美地奉献给广大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湖州晚报》即将停刊,尽管让人猝不及防且难以接受,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媒体的风起云涌,一些传统纸媒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网上阅读更便捷,淘汰成了必然。浙报集团《潮新闻》将几大媒体平台融合,趟出了一条新媒体高度集成、做大做强的成功之路,值得学习借鉴。相信《湖州晚报》将以另一种形式在融媒体平台上延续血脉,一定也能绽放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愿晚报的停刊,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是一次勇敢的蜕变。晚报陪伴我们的25个春秋终身难忘,即将成为美好回忆,此时有太多不舍,晚报再见,再也不见,难说再见!作为一名读者和作者,致敬办刊25载的《湖州晚报》;致敬晚报所有编辑老师,你们的付出是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我相信这一定也是所有热爱和喜欢《湖州晚报》的读者、作者的共同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完稿于2024年12月31日太湖之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