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31日 江苏南京</p> <p class="ql-block">游完中山陵,时间还早,坐景区公交车3.2公里就可到明孝陵。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这个古都城市南京的一张名片。钟山风雨,浑然不觉间充当了见证一段历史的符号。古老的金陵,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仲谋跃马挥戈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要以一种独特而又不同凡响的面目,见证和记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多少事,历历如烟,弥漫了江南的这一方风水宝地。征战太平的主题,总是与王朝的盛衰岁月里的波光交流融汇,在此驻足,留下一些过去岁月里的足迹,让人在留恋之际,生发思古之情而绵绵不绝。南朝四百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人文荟萃的盛事,风云际会的烟尘,往往是历代诗人墨客念念不忘的话题。夕阳残照,暮鼓晨钟,种种物事,总是催生了这一方江山佳气郁然浓重的文明气息。回想当年,曾经使山河易色的一代又一代英雄人杰们,挥鞭蹈流,用三尺铁剑,横扫六合的壮怀与伟业,伴随着四海波平天下归一的欢呼声与功成意满,营构出一派天下太平化归王统的盛世气象。洪武大帝,这个从凤阳牧童成长起来的朱和尚,以一介平民天子,借红巾而统兵扫元,荡平天下之后,在平定东南,大势在握的日子里,运转乾坤,以雄视天下的王者气度,坐镇江宁,铺展着自己经天纬地的王皇事业。南京古城,在浩浩如江水的岁月里,上演了又一出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剧。</p> <p class="ql-block">江山草创,天下初定,是该休养生息的时候了。百姓历经战乱,情如慌慌之鸟,不可拔其羽,政事新立,恰如新栽之苗木,切切不可摇根。明初的一切,在开基建制的局面下,振天下之气而使山河顿改颜色。帝王的家业,在一片金戈铁马的音尘渐渐迹隐之后,面临的是一派百废待兴的科举大考。南京,又一次与历史的机缘遇合了。历数十年之久,动百万兵民,建构新王朝根基永固的帝都,当是他心里寂然默想的宏图蓝本。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场浩大的历史工程,就这样在人们的视野里铺展开了。钟山雄视,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总是让这些历史风云人物心思飞扬。洞穿和游移在千古帝业的梦想里,活着是天下之王,死后亦当成为荫庇子孙的宗神护持,巍巍钟山,佳山胜水掩饰不住的秀丽之地,拥江南王气浓郁的气象,当是朱洪武大帝梦寐以求的归宿和畅想。</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建筑建造贴切符合帝王思想,遵循风水理论,制定设计范式,宏大的建筑配以自然光景,营造出适合皇家礼治秩序的祭祀空间,陵园祭祀更加庄严神圣,陵上之庙献殿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直追宗庙,进一步实出了皇权和政治的至上,实现天人合一的追求。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两代500年帝王陵寝的形制。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周代,封土为坟;秦汉时期,“方上”,坟上部为四方台,下部为四方形大基础,如覆斗形;唐朝,以山为陵,陵为坟墓的别称就从此而起;宋代,小方上,与秦汉时期类似,但规模较小;元代,“墓而不坟”,地面上没有标志;明清,宝城宝顶,外加围墙,内堆山形圆丘并高出围墙,城即宝城,圆丘即宝顶。明为正圆,清为椭圆。陵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建筑雄伟,文物珍贵,环境优美,科研价值高,便于凭古吊今等。明孝陵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笫一陵”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买好票,来到明孝陵的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循着指示牌,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廓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古人曾说:“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所以很多帝王都会在陵墓前面修一条神道,然后两侧放上石人石兽,象征自己生前的仪卫。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为什么朱元璋要把自己陵墓的神道一反常规,来这么一出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呢?按照人们的猜测,一般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农民,所以做事风格比较的随意,因此对于陵墓的修建也是这么别出心裁。第二种,有人说朱元璋这是顺应自然,依照此地的走势,才把陵墓的布局设计成这样的。第三种,因为孝陵的这条神道环绕梅花山,而梅花山又有孙权葬于此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span>所以就有人说,朱元璋的目的是让孙权为他看守陵墓。但是这三种说法,却都有一些缺陷,根本站不住脚。</p> <p class="ql-block">据科学考证和测定,明孝陵的神道与其他各处的王陵相比,自有它不同于常景的独异之处。地下的玄宫,浸透了中国古代风水地理论天人合一的哲思和人文气息。北斗七星之象,顺天承运,一代帝王的雄图大略,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其建筑设计融入了祖荫护佑子孙基业绵长不尽的期望与心思。这些不同的神思,折射出历代帝王子孙世代永昌的江山之感。孝陵的独到之处也正在这里。它一改其他各地王陵的中轴线对称的神道格局,而是依山傍势,利用山形地势高低起伏的天然地理布局,呈现出弯曲一如斗杓般的形状。这足以让人联想起天空浩远的夜幕之下,七星在座,斗柄指北的人文之思,魏巍皇家气象,由此可见一般。其实如果按照星宿的说法,古代帝王陵墓的设计一直都会采用天宫天象以及星宿。朱元璋更是非常喜欢天象,所以这才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神道部分恰好就对应了北斗七星的“勺头”,而规整的陵寝建筑恰好对应了“勺柄”部分。七星则依次对应了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p> <p class="ql-block">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路旁种满了灌木丛,并点缀以各种花卉,增添了一份生机盎然的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行道树,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曾经发生的岁月风云,浸润了江南佳气的熏陶与化育,处处流溢出不可掩饰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回响。以致让人在走过的瞬间,留恋沉思,品味出昔日盛衰相替的凝重与繁华。蓝天白云下,远处层叠起伏的山峦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span>游人们或轻声交谈,或静静欣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处的一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壮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踏上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在这里介绍一下“歇山顶”,它是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样式之一,宋朝称九脊殿,清朝改称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红色墙面的正门(殿),(殿)有三个为拱形的门洞,中间的拱形门略大一点,朱红色的门,门上镶嵌着128只黄色铆钉,门是敞开着。两边是略小的门,同样镶嵌着铜铆钉。正门(殿)顶部铺盖了黄色琉璃瓦。正门(殿)上方悬挂着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治隆唐宋”碑高3.85米、宽1.42米,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题写,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曹寅立碑,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远超唐宗宋祖。作为清朝开创“康乾盛世”的皇帝,康熙为何要如此诏示天下?其中自然有对朱元璋的尊崇敬佩之意,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用心。据史料记载:康熙六次下江南,五次专程绕道拜谒明孝陵,而且“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究其原因,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二是</span>由于清廷平定江南时残暴无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历历在目,虽然康熙年间江山稳固、国泰民安,可是自清朝统治以来,江南的士人一直采取离立拒斥态度,这对重视礼教文治的康熙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因此,为了拉拢江南乃至天下士人之心,屈尊谒陵。这一跪可谓是对明太祖的跪拜,也是对江南士人的跪拜,更是对汉文化的跪拜,借此笼络人心,缓解满汉矛盾。据说当时康熙拜谒孝陵,江南人民万人夹道观看。</p> <p class="ql-block">“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两块立碑下没有龟趺,而是巨大的石质基座,上刻龙纹浮雕,碑上所刻字迹均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谒陵题写谒诗。乾隆皇帝也学其祖父,六下江南次次躬行拜谒孝陵,西侧石碑谒诗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题写,诗云:“金陵莅止为巡方,展谒龙蟠奠桂浆,保护遗规崇胜国,绍承家法礼前王。开基洵是过唐宋,继叶无能鉴夏商,形胜不须矜壮丽,惟天佑德慎周防。”东碑是乾隆三十年(1762年)春,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所题一首七律:“嬗谢都关天运乘,攘除非自本朝兴,代为翦逆当方革,岂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阑采木,还教卫户谨巡陵,省方近抚前王迹,殷鉴惟怀惕倍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谒陵情形,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及两江总督陶岱所书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站立在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一通碑石前,那雄劲洒脱的笔迹,“治隆唐宋”的四个大字和小体墨宝御笔,在历史的足音已杳然离去的今天,依然使人揣想着当时康乾二帝六下江南的盛况与行踪。字里行间,读解出一代明君圣主在鼎新立政之际,渴望人心归化的治政理想和文化之思。“治隆唐宋”碑应该是对朱元璋一生执政最高的评价。这可以看出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很崇拜明太祖。石碑的存在,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联结了过去和现在,尽管岁月流转,它依旧坚定地宣告着明太祖的功绩和康熙对这位前朝帝王的敬意。今天到此一游同样感到很敬畏!</p> <p class="ql-block">碑殿之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如今殿内早已没有神主牌位,正中挂的是朱元璋的画像,两侧挂有“戡乱安民,得正统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宋”,横批“开基定制”的对联,可谓是对朱元璋一生功绩的写照。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过了桥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壮观的部分:方城、明楼、宝顶。</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方城非常壮观非常坚固,恍惚可见大明盛世的风采,令人望而生畏。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在方城中穿越,有种奇怪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似乎在地下行走,似乎这里就是地宫,阴森之气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最有神秘感的地方就是这里了。明太祖留下的这座宏伟建筑实在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在南面石壁上,我看到了「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字体不是很明显,据说这是民国时期所刻。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成椭圆形。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近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城门上的明楼已显现在我眼前。明楼很有“故宫”清朝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明楼南面为三道拱门,其余三面各一道拱门,门内扇门均为81钉朱红大门。楼内四周摆放着明祖陵、皇陵、孝陵和十三陵的介绍。这里有明孝陵的历史资料可售,四面均挂着介绍历史皇朝陵园的相关资料。殿宇中央是明孝陵的建筑模型,楼顶则有四周大红木柱支撑,绘有富丽高贵的和玺彩绘。站在明孝陵方城明楼上,眼前展现的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古老的砖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遥想当年,帝王的威严与荣耀或许在此尽显,无数的故事被封存在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从明楼里出来,站在城墙上俯瞰整座明孝陵,古树参天,松柏茂密,整个陵区仿佛置于原始森林之中,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其陵区建筑与布局极为讲究严谨。此前我们走过的三座桥下流淌的御河,将陵区划分为引导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宫区,又通过河上的御桥将四个区域连成整体,不但未因河流破坏陵区空间的完整性,而且将陵区装点的浑然天成、富有生机、匠心独运。进入陵区的神道则区别于唐宋皇陵的直线,而是形成一个“勺头”形,既没有破坏梅花山的风水景致,表示了对东吴大帝孙权的尊重,又巧妙地将孙权墓置于孝陵门口,让孙权给孝陵当永远的守陵人。直线布局的主陵区又成了“勺柄”,让整座孝陵从四方城到宝城呈“北斗七星”状,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石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城、享殿和宝城,而宝城正是这勺柄末端最亮的一颗星,执掌着这把勺子。</p> <p class="ql-block">除了陵墓本身,明孝陵周边的自然风光,更是让人陶醉。四季变换,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美。春天的明孝陵,万物复苏,鲜花盛开,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夏天的明孝陵,绿树成荫,清风徐来,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天的明孝陵,红叶满山,层林尽染,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而冬天的明孝陵,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那些古老的树木、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溪流……</p><p class="ql-block">每一处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我漫步在其中,感受着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我仿佛能听到那溪水潺潺的声音、那竹叶沙沙的响声,偶然有飞动的鸟儿傍地而飞,穿过废旧的台亭残迹,叽叽喳喳一声鸣唤,遗落在行道门洞旁边一处井亭的树影里,让人在寂然而卧的陵寝之地,感受到一种天籁音声的活泼与生动……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那些古老的建筑、石碑、石刻,那些残存的汉白玉立柱,柱体雕龙画凤,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我想象着当年工匠们精心雕琢这些石刻的情景,他们的巧手与匠心,让这些石刻历经数百年仍然栩栩如生。而那一座座陵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守护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独运。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真谛。<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如梭,风云变幻,</span>而今,尽管历史的风云已经远去,但明孝陵这座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后人缅怀先祖、感悟历史的圣地</span>。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让人深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