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本文最早发表在2016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文缘”版,后收入202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品味·印迹》一书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牙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29年2月11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正式建成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它的建立实“藉以保存我国固有之文化,促进我国今后之文化,实启我国文化之曙光,而市民亦足以欣幸也”,且“破我国之新纪元。”(时任广州市市长林云陔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博物院的成立,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文化盛事。</b>随后,博物院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民或捐赠资金,或捐赠藏品,其中“孙中山的牙齿”这件珍贵文物就是在博物院开馆后不久由市民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2月19日(星期二)第五版读到一则通讯,题为《市博物院市民纷纷捐送珍品(总理遗牙及文具、刘思复之假手、林文李文甫之遗墨、罗节军诗稿及手札、老少良千余年之庇鲁古水罂等等之珍品)》,该条通讯写道:</p><p class="ql-block">博物院自开幕后,市民见该院正初成立时,已有相当之成绩,咸为赞赏不已,故连日市民均纷纷捐送品物,兹将捐送珍品者,择录于下:</p><p class="ql-block">牙科医博士刘体志捐送总理生时在刘子威医牙馆所脱下之遗牙一只,<b style="color:rgb(237, 35, 8);"><u>谢心准捐送总理在生时日用之铜笔架、压纸玻璃条、钢笔及总理之遗字。</u></b>谢英伯捐送刘思复烈士当日谋炸李准失慎断手后所用之假手。朱夫人捐送朱执信烈士之眼镜。林直勉捐送林文李文甫二烈士之遗墨及映本。又罗烈士亲属捐送罗节军遗下诗稿及手札等。又有老少良捐送千余年之古水罂一个。</p> <p class="ql-block">这条通讯明确提到“孙中山的牙齿”这件文物是孙中山先生生前在刘子威医牙馆所遗下、由牙科医博士刘体志捐送的。<u>这件文物后来一直陈列在广州五层楼第五层《革命纪念物》展览中。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广州沦陷后,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藏品损失很大,许多藏品不知去向,“孙中山的牙齿”这件珍贵文物从此也不见了踪影。</u></p> <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4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组织下,我有幸拜访了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我带着问题,请求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同行帮我寻找“孙中山的牙齿”这件珍贵文物,并代为询问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是否藏有这件文物。11月13日,我在广州很快收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谢政达先生的回复,“孙中山的牙齿”这件珍贵文物确实收藏在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这着实让我兴奋异常!</p> <p class="ql-block">据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介绍:“孙中山的遗牙,被国民党党工称为‘国民党的舍利子’,于1923年8月上旬脱落。孙中山因牙痛,请侍卫邀广州名牙医刘体志到大元帅府治牙,当年孙中山牙齿状况不佳,上下都有镶牙,错动之下掉落所留下的,原由牙医师自己保留,后来捐给了党史馆。虽说是遗牙,但其实是一片牙齿🦷,而不是整颗。”很显然,这里的记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事实是刘体志先捐赠给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后才转入党史馆。</p> <p class="ql-block">与“孙中山的牙齿”一样是由社会捐赠入藏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还有“温生才烈士脚镣”(上图)。据1935年11月12日《广州市政公报》第561期记载,“温生才烈士脚镣”是由番禺县政府赠送给市立博物院的。目前,“温生才烈士脚镣”这件珍贵文物也珍藏在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u>由此我们推测,原藏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孙中山的牙齿”和“温生才烈士脚镣”等一批革命文物是在民国某年从博物院转出入藏(台北)党史馆的。</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撰稿:程存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由此推测,“谢心准捐送总理在生时日用之铜笔架、压纸玻璃条、钢笔及总理之遗字”由于战乱,是否也辗转收藏在了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此可能。因为孙中山的牙齿与孙中山生前所用物品都是珍贵藏品。</span></p> 广州市市立博物院资料 <p class="ql-block">——1913年3月,胡汉民主持的广东政府提出筹建博物馆,为筹建图书馆和博物馆,派商人关彦超赴海外募捐。</p><p class="ql-block">——1927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林云陔倡议重修镇海楼,次年5月动工,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镇海楼修缮期间,林云陔等人提议设立市立博物院,并有意将镇海楼作为馆址:“举凡动植矿各物标本模型、世界古今特异之物,尽量搜罗陈列。”</p><p class="ql-block">——1928年10月,广州市市政会议讨论了时任教育局局长陆幼刚的提案,“查各国都市,均有宏伟之博物馆……革命策源地之广州,自应极为创办” “借以启发民智,引起国民研究学术之兴趣”。</p><p class="ql-block">会议拟定镇海楼为博物院馆址。</p><p class="ql-block">11月6日,博物院筹委会成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筹委会其他常委、委员也都是各界名人或资深的文物收藏家,为博物院的建设增加了很多人气和资源。</b></p><p class="ql-block">——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筹备时间只有短短数月,重头工作是藏品、展品的征集。一方面,教育局呈请市府,要求各市、县、区采集各类文物交给博物院,另一方面,谢英伯等人亲赴各地搜集。</p><p class="ql-block">——征集工作卓有成效,广州市第十三小学内之宋元丰二年(1079年)制天庆观铜钟、明黎民表书碑刻、旧法国领事馆内石质日晷、市北郊弥勒寺内之藤造大佛等文物陆续运到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市内文化名人温幼菊、司徒槐、高剑父、李耀屏等人捐送了多种古物,中山大学教授、德国人叶格尔珍藏的矿物标本,中山大学考古学会主席商承祚考察东山松竹岗南越大墓所得的数件古物也先后到来。丁衍镛在上海征得蔡元培、于右任、何香凝、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的作品200多件,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11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以越秀山镇海楼为馆址,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同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在镇海楼举行了开幕仪式。当年,全国仅有10座博物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新开张的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楼分五层,第一层 (第五层) 陈列革命伟人烈士遗像及其纪念品,第二层陈列两粤名人字画,第三层陈列动物标本,第四层陈列植物标本,最下一层陈列矿物标本”。</p><p class="ql-block">——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占驻镇海楼,院址损毁严重,藏品散佚,博物院解散。</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恢复,回迁镇海楼。</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因经费无着,博物院撤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