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2024年是我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队圣佛村五十周年难忘的岁月。1974年10月16日我们48名霍县矿务局永红矿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在霍县城关公社东新大队开始了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我们26名男知青1975年9月9日招工到了霍县矿务局工程处。作为一名煤矿子弟,我们一直生长在以农村村名圣佛村命名的圣佛矿,文化大革命中圣佛村改名为东新村,圣佛矿改名为永红矿。文革结束后才又恢复了村名和矿名。沧海桑田,圣佛村仍安在,圣佛矿已经不存在。但是,我们作为圣佛矿子弟插队到圣佛村,全国独一无二的吃住在矿上家里,劳动到农村队里的知识青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冬春夏秋,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尝到了农村劳动的酸甜苦辣咸,我们在一年四季的劳动中以我们青春无悔为我们的十八岁成人礼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大地为纸,双手为笔,日出而作出工,日落而息收工。天天写勤劳的双手写人生答卷,村民老百姓就是我们的阅卷人。我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感召下,让自己的青春活力在农村的黄土地折射出青春的风采。我收获了一年的丰硕成果,我们小队就是每个工分0.45元,我一年的工分分红了147块钱,我满怀喜悦的心情如数交给了敬爱的爸爸妈妈,这些钱为大哥大嫂结婚典礼而用,这是我为我们的大家庭做出的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为孝敬父母亲做出的的奉献。这就是劳动的付出和回报,这更是劳动的汗水收获的喜悦。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知青岁月在眼前。红红的霍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光荣证成为我永远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一、1974年10月16日永红矿在俱乐部召开欢送我们上山下乡大会,我和李霞同学作为知识青年代表在大会表态发言,我自己写的发言稿,我第一次站在俱乐部舞台上对着麦克风话筒发言。只可惜没有保存发言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誓言已经成为我的初心。永红矿团委书记路耀华对我这个永红矿家属连团支部书记说的一句话三个字:好好干,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第二天我们48名知识青年在知青带队干部姚尽录和郭瑾莲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了东新村大队学校的广场,永红矿团委书记路耀华代表永红矿欢送我们到村里。在东新村大队欢迎我们的仪式中,村党支部书记武国焕、村革委会主任李秋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作为知青团支部书记代表知青发言,我没有带昨天欢送大会的发言稿,路耀华书记鼓励我就按昨天的发言表态。我人生第一次脱稿在农村的学校广场上发言,大家的鼓掌就是认可。用今天微信的语言就是点赞。实践证明: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没有昨天的大会书面发言,就没有今天的脱稿表态发言。热情的东新村为我们杀猪压饸饹面,我们吃两碗就饱了,村民有的吃四碗,这就是能吃才能干。这就是我上山下乡的第一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二、第二天我们就扛上村里:发的铁锹到地里去干翻地的活了,开始了我们吃住在家里,干活到队里知青生活。带领我们集体劳动的是村党支部委员拜武生,非常负责任的老党员。我们紧接着就开始了汾河滩造地劳动,我们从村里铁路边的山头取土,担着两筐土往返于汾河滩边,这就是从南同蒲铁路的一侧到霍县公路边上的汾河滩,这一去担着重筐的土,刚刚开始还可以的,几个来回真的是很累了,满头大汗,我身穿大哥消防队发的绒衣都湿透了,好在外面是棉袄,就这一天下来肩膀都是红红的。这就是不担担子不知重,要担担子就不能嫌重。我们都是矿山子弟,从小就开始了劳动,帮着家里上矸石山拣煤,到锅炉房外拣没有烧尽的炭,到木料厂剥树皮剥桦皮,还有到选矸楼皮带上选买煤块用平车拉回家。这就是矿山子弟都要干的活。我们不是城市里的孩子,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帮着父母亲劳动干点活,这也是我们的孝道。没有劳动创造不了财富,也不会孝敬父母亲。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参加下井支援高产劳动,我们一个暑假同永红矿采三队的工人们一起两班倒同上同下劳动,煤矿八百米深处有我们的身影。我们还参加每周四的政治学习。一干就是一个暑假,一分钱没有的劳动,那时候的班中餐一铁饭盒,真的是好香好吃。我在下井劳动中看到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我也由衷的为我们所在的采三队特别能干的韩瑞老大哥赞美。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还到矿安泽农场劳动,住在点马灯的土窑洞,挖土豆,拉水车。在大山深处感受到广阔天地的味道。上高中劳动课是必修课。高中毕业干临时工当泥瓦小工,拣矸石推矿车,烧煤泥炼焦炭。这就是上山下乡插队前的演练。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冬天肩挑黄土汾河滩造地练硬了肩膀;春天在黄土地里为春种挥铁锹磨硬了双手老茧;夏天割麦子担麦子龙口夺食;秋天收获的是风调雨顺成果。一年里除了下雨天可以休息,在美好的下雨天时光没有更多的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人生的遗憾。不遗憾的是劳动中锻炼了身体,收割了一天的垣上麦子,挑肩担走在山里的土路上,靠着路边的坡休息一下,担着麦子到麦场上,小队会计闫生福给我们称重后记上重量,凭此再给加工分,这就是付出汗水回报的工分。你也可以不用肩担麦子,那样倒也轻松,但是额外的一点工分也没有。我不是为了挣额外的工分而担麦子,而是考验自己能不能担起一担麦子的能力。自己给自己找苦累受,这就是心甘情愿,这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忍受力。这就是人生中的记忆时光。天黑了村里从堡子上回家,吃着母亲做的饭,看着父亲的笑脸,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快乐,不觉得吃苦受累。这就是生命在于劳动。我在劳动中还品尝了烈日炎炎口渴的滋味和喝着水库里的黄泥水的味道,这就是人生经历。我在还劳动中感受到了十里铺高灌水渠过水沉降决口的那一泻而下的惊心动魄的一刻,那一刻让我铭记于心,责任重于泰山,什么时候都要安全劳动干活,平安永远是人生的幸福,注意安全永远伴随着人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三,在插队的岁月里,1974年11月我们11名圣佛村插队知青代表参加了霍县知识青年代表会议,我们和辛置矿在闫家庄、义旺插队的知青,南下庄矿在成庄插队的知青,曹村矿在阴底村插队的知青,工程处在南东村、东湾村插队的知青代表们住在霍县招待所,那是我们霍县知识青年四面八方的大团聚。霍县招待所的二楼还在那里,我们的记忆仍在心里。我还于1975年3月参加了霍县双先代表会,珍贵的城关公社全体代表合影的老照片成为美好的记忆时光。照片里有我一个村的武文忠和我高中同学城关公社插队知青王允奇、初中同学姚村插队知青史瑞秀。我还和红星厂在王家岭村插队的知识青年陈国荣合影留念。我在城关公社团代会上当选了公社团委委员,城关公社团委书记米国兴召集我们团委一班人1975年9月8日欢送我参加工作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让我一生一世记忆着我十八岁的青春风采,让我记忆着我们一起做农村团的工作的友情。我们48名知青分配在圣佛村11个小队,我和谷保全、周志明、何桂琴、刘润兰五个知青分到了圣佛村七小队,也就是圣佛村最高的地方堡子。我们在小队长武大夫带领下实行记件劳动管理,干多少活记多少分。我在和村民一起劳动的日子里,记住了年龄相当的武桃杏、武文忠叔侄俩,还有汉民、华民、棍棍等,特别是在窑洞里认识了正在看报纸的武桃杏父亲武国民老人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在夏收的时候吃了一碗武桃杏母亲做的手擀面条,真的是很好吃。在武桃杏去洪洞甘亭上农校的时候,我们一起欢送他入学合影留念。我们在离开圣佛村的时候没有合影留念,倒是我们的花名册永远的保存在霍州市档案馆。我在担任知青团支部书记的时候经常参加大队的会议,我和村团支书丑牛一起做村里团青工作。我们发展了许多知青光荣加入共青团,赵风翔、王进、赵计成等。我也会同村干部一起协调处理好了知青和村民打架的事情,这就是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什么事情只有去做了才能感受到对自己的历练。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吃的苦。吃苦耐劳就是上山下乡五十年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四,我在上高中和干临时工以及上山下乡插队的时候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我感受到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我的老大姐知青团支部副书记罗玉芳在没有插队的时候就是矿家属连党支部重点培养对象,罗玉芳1975年成为我们上山下乡插队入党的第一人。这是我们圣佛村插队知青的光荣和骄傲。我在插队的时候村干部曾找我谈话想我去村学校当代课老师,这是对我的厚爱,当时带队干部认为我担任知青团支部书记,需要协助带队干部做知青工作,因此让我先后推荐两名高中同学王红星、李霞知青当了村学校老师。到后来学校实在缺老师了,让我临时干一个月学校代课老师,我感受到农村孩子们叫我赵老师的分量,当老师真的是不容易。我一直干到上完了最后一节早自习后,我才去参加了霍县矿务局工程处大招工我们上山下乡148名知青体检。这就是我上山下乡站好的最后一班岗,这也是我当了一个月农村学校老师难忘的经历。若干年后圣佛村我教过的学生仍叫我赵老师,我心里是难以忘怀。我从上山下乡插队算起一直到退休42年工龄。我曾经以《经历与记忆,感恩与感悟》写了自己的奋斗路程,上山下乡是我人生奋斗事业的第一站,这第一站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光阴,真的是值得我回忆和纪念,更值得我骄傲和自豪。我要用一句话概况:知青岁月是人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负韶华,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31日修改并发布于江西宜春温汤镇矿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