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漳卫新河:岁月长河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文/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省宁津县,有一条古老的河流静静流淌,它就是漳卫新河。这条河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萦绕着神秘的气息。儿时的我,和伙伴们一样,对它的来历充满好奇,如今,通过查阅诸多资料,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现在,就让我把这段探寻到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一、漳卫新河名称的历史迁变</b></p><p class="ql-block"> 漳卫新河在悠悠岁月里历经三次更名:鬲津河、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其正式得名漳卫新河是在 1971 年(实则 1968 年已初步确定此名)。回首往昔,1968 年以前,它被唤作四女寺减河,这一名称饱含着浓郁的封建历史文化底蕴。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 1968 年,它被赋予了漳卫新河这一新名,这其中无疑有着特定时代的深刻烙印和历史意义。此后,我们还将踏入德州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村,去挖掘那里隐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沿着历史的轨迹逆流而上,四女寺减河的前身乃是鬲津河。鬲津河之名可远溯至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它隶属于古黄河河道体系,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条主要入海河道之一。据传说,鬲津河因古鬲国而得名,是大禹为疏导黄河干流、减轻黄河汛期洪涝压力所开凿的九河支流之一,其名称从大禹治水的远古时代一直沿用至明朝永乐年间(1412 年)。</p><p class="ql-block"> 然而,早期的鬲津河作为四女寺减河的雏形,下游河道走向模糊不清,水流多呈散漫无束的漫灌之态。直至明弘治二年(1489 年),黄河决口向北汹涌泛滥,户部侍郎白昂(其官职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财政与民政等部门的长官)主持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开凿疏通了 12 条减河,四女寺减河便是其中关键的一条。</p><p class="ql-block"> 简言之,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漳卫新河,于 1971 年正式定名。在此之前,1968 年至 1971 年间被称作四女寺减河,而 1412 年的明朝永乐年之前则名为鬲津河。每一个名称背后,皆是一段独特而鲜活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串联,共同编织出了这条河流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往昔岁月。</p><p class="ql-block"><b>二、漳卫新河于宁津县的流经脉络</b></p><p class="ql-block">踏上逆流而上探寻漳卫新河的旅程,宛如翻开一部生动的地理方志。</p><p class="ql-block"> 漳卫新河奔腾不息,最终在山东滨州无棣县的大口河汇入渤海,其河道全长 257 公里。沿着它的水流逆向追溯,依次流经河北沧州的海兴县、盐山县,山东的庆云县、乐陵市,河北的南皮县,而后进入山东宁津县,再流经河北东光县、吴桥县,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在武城县的四女寺枢纽处,它与南运河交汇相融,继而汇入卫运河。倘若沿着卫运河继续向上游探寻,便能追溯到在馆陶县徐万仓汇聚的漳河与卫河两大河流,只是此处距离我们较远,暂且不做赘述。</p><p class="ql-block"> 在宁津县境内,漳卫新河自西向东潺潺流淌,沿线串起了众多村庄:<b>寨子大桥</b>东侧<b>长官镇</b>的张凤巢村、小高村、果子赵村、<b>寨子桥西:</b>小候村、刘宅村、艾庄村、盐头李、李名杨村、东西曹塘村,<b>张大庄镇</b>的刘辉村、李七村、前徐村、<b>张大庄桥</b>张大庄村、杏行村、王庄村、李屯村、冯庄村、刘营伍乡的大鱼李村、前宗村、张庄村、<b>龙潭大桥</b>、龙潭村、赵庄村、<b>相衙镇镇</b>的楼子李村、曹庄村、杨老头村、梳头李村、张道口村、朱道口村、西纸房村、邢庄村、惺悟寨村、谷白桂村、张程庄村、编席杨村、王凤宇村、<b>保店镇的</b>西东哱罗寨村、<b>大曹镇</b>的屠张村、邢庄村、<b>沟店铺大桥</b>、小乔村、小徐村、赵竿竹村,以及河北沧州吴桥铁城镇的张计鲁村、千佛阁村。</p><p class="ql-block"> 各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对照地图,沿着漳卫新河的轨迹,探寻这些村庄的分布,感受这条古老河流与大地交织的独特魅力,去领略它所孕育的一方风土人情,仿佛能听到岁月长河中那不息的水流声,与岸边村庄的烟火气息相互交融,奏响一曲动人的历史与生活的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b>三、四女寺的传说孝义流芳传千古</b></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西汉景帝时代,安乐镇有一对傅氏夫妇,二人仿若人间的善者,心怀仁爱,宅心仁厚,一生广行布施,将温暖与善意播撒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奈何岁月匆匆如流水,转瞬即逝,他们已悄然迈过知天命之年,膝下却未迎来期盼中的儿子,唯有四位如花似玉、娇俏可人的千金相伴。这四女个个生得貌若天仙,仿若天宫下凡的仙子,不仅容颜绝美,更兼慧心巧思,灵秀聪慧。自幼目睹父母因无子而略显落寞的神情,她们心中早早便萌生了坚毅如磐的志向。待到豆蔻年华,本是青春烂漫、憧憬婚嫁之时,她们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决定:毅然改扮男装,矢志不嫁,唯愿常伴双亲左右,以尽那最纯粹的孝悌之道,日夜祈愿父母福泽深厚、松鹤延年,仿若守护着心中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时逢春日,暖阳融融,惠风和畅,四姐妹仿若心怀神圣使命的使者,为表侍奉双亲的赤诚诚心,于庭前亲手植下四棵槐树。那槐树亭亭而立,仿若忠诚的卫士,身姿挺拔,守护着这片充满爱的庭院。四人面向苍穹,对天盟誓:“槐若枯败,便许嫁他人;槐若繁茂,则长留亲侧。”此誓一出,仿若震动天地的洪钟大吕,天地可鉴其心之诚。然姐妹情深似海,皆不忍见他人因己贻误终身,于是各自在心底悄悄萌生一念,暗中以热水浇淋她人之槐,满心期许槐树枯萎,以成全姐妹的姻缘,让她们能寻得如意郎君。岂料,这一番饱含深情与善意的举动竟似有神秘的天助,热水灌浇之下,槐树不但未损分毫,反而愈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仿若被注入了神奇的生命力。那蓬勃的绿意,恰似四姐妹坚如磐石的孝心,无论遭遇何种艰难,皆坚韧而蓬勃,不可阻挡,在岁月的风雨中傲然挺立。</p><p class="ql-block"> 自此而后,四姐妹仿若遁入尘世的修行者,更是心无旁骛,同处一室,将全部的心思与精力都倾注在精心侍奉双亲之上。仿若与晨光中的神灵对话,祈求庇佑;暮送余晖西下,专注诵经礼佛,手不释卷,心无杂念,声声佛号皆为父母祈愿,句句经文皆为亲恩颂德,仿若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着一曲孝义的赞歌。岁月悠悠,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一朝功成,仿若羽化登仙的仙子,竟超凡入圣,举家皆得白日飞升,留下一段令人传颂千古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虽人已离去,仿若化作天边的云霞,但那仙踪遗风依然在世间萦绕。那四棵槐树仿若忠诚的守望者,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依旧身姿挺拔,屹立不倒,仿若在默默诉说着这段传奇佳话。世人有感于她们的孝义之举,仿若被一场春雨滋润心田,遂将安乐镇更名为四女树,以此铭记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后人为使四姐妹之美德如永不熄灭的火种,永传后世,代代相颂,后人不仅大兴土木,建祠塑像,让她们的容颜永驻人间,成为世人敬仰的楷模;更树碑立传,将她们的事迹精心镌刻于金石之上,仿若铭刻历史的华章,昭告四方。岁月流转,仿若不息的车轮,又将四女树之名更为四女寺,从此,这一美名仿若穿越时空的星辰,流传至今,成为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的佳话,时刻警醒着世人要秉持孝道,传承美德,让这颗孝义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芬芳。</p> <p class="ql-block"><b>四、龙潭庙会 一个古老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很久以前,东海龙王庆寿。这天,水晶宫装扮铺设的整整齐齐,金光耀眼。五彩描金的龙案上,珍肴异果,色香味美。尤其那上天的蟠桃,谁看了都会嘴馋。在殿门口守卫的一个虾将,两眼凝视着蟠桃,不由得流起口水来,他想,这蟠桃人吃了会长生不老,吃了能与天地齐寿,何不趁机偷吃它几个。想到这儿,他一看周围没人,便悄悄遛进殿内,抓起金盘里的大蟠桃,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第二个蟠桃还没吃到一半,传来蟹将的喊声:“龙王驾到”!</p><p class="ql-block">虾将把咬到嘴里的那个蟠桃,赶紧咽到肚里,蟠桃蜜汁噎得他两眼凸出,流出了眼泪,随即又把吃剩的那个蟠桃藏在衣袋里,慌忙遛回殿门口。龙王来到龙案前坐定,眼往龙案上一扫,便发现金盘里少了两个蟠桃,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原来,龙王每次庆寿有七个金盘盛蟠桃,每盘七个,七七四十九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龙王怒视着分列两旁的龟鳖竜鱼虾鳖蟹,喝问:“谁来过龙宫? ”下边鸦雀无声。龙王两道锋利的目光,逼视着那个守殿门的虾将。怒斥道:“谁来过!快快讲来!”常言道:做贼心虚。那虾将在龙王目光的威逼下,身子不由自主地筛起糠来,吃剩的那块蟠桃像似有意做对,他一下跪“啪”的一声便从口袋里滚到地上。人证物证俱在,有何话讲。旁边众臣,大眼瞪小眼,没敢言声。龙王气得红胡须翘了起来,喝道:“大胆,竟敢偷吃本王寿桃!”“搅了龙王爷的寿辰,该当何罪!”龙母气愤地说。</p><p class="ql-block">“打入水牢!”龙王命道。</p><p class="ql-block">后来,经一个蟹将说情,龙王赦免虾将的死罪,把他点化为一只蚂蟥(水蝎子)。命小白龙带着兵将,把虾将打入远离东海的一个村旁的池塘里。塘内水浅而混,怕蚂蟥浑水摸鱼,干出一些不轨行为,小白龙吐出一口清水,池塘内顿时水清如镜了。随后,命两名蟹兵注意看守,并嘱咐道:“池塘虽点化成龙潭,但他可能贼心不死,要严加看管。”</p><p class="ql-block">虾将被发配到这儿,不但不感龙恩,反而憎恨起来龙王来了,决心修炼成精,寻机报复。要修炼,就得吸食人畜血液。这样,每到夜深人静,趁那两个看管他的蟹将打瞌睡时,便爬进周围的百姓家中吸食人畜之血。久而久之,这里百姓人死不知因,畜亡也不知故。一次小白龙出外路过这儿,看到蚂蟥长得粗壮,精神振作,觉得蹊跷,回宫向父王禀告。龙王大感恼怒,告诉儿子,这是吸食了人畜之血。四十九年以后,伤害七七四千九百条人命或牲畜后,就会变成蚂蟥精,神通广大,力大无穷,难以对付。小白龙说:“我把池塘点化成了龙潭,深而无底,水清晶莹,并将池塘边的那个村命名龙潭村,以好找便记。”</p><p class="ql-block">“他在龙潭里已经待了二十一年了。”龙王听到回禀,如梦方醒,断定已害了不少的人畜。又速派兵将到周围村庄 查询。兵将回来禀报,附近方圆百里之内,人畜尸骨断续皆有,所剩百姓已寥寥无几。龙王听了,深感内疚。</p><p class="ql-block">他一面派小白龙带三个弟弟押送那蚂蟥到边远的湖南,一面亲自带领众水卒来龙潭帮助这里的百姓耕种田地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从此,每年阴历二月初二,龙王君臣都要来此耕种十日,由龙母亲自带人送饭。</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三个年头,潍县(现在潍坊市)有个叫张明善的人经过这里,看到此地人烟稀少,但庄稼油绿茁壮,回去便和当地百姓学说。后在他的带领下,迁来了不少的人。龙王看到后大喜,用手一指,龙潭旁便出现了一条河,嘴一张喷出巨大的水柱,把河里的水灌满,并给这条河取名洁净河,意味纯洁、干净,再没有邪恶来捣乱了。接着,龙王用手朝河两旁一点,两堤之间出现了一座桥,起名叫普及桥,意味河两边的普通老百姓任来任去,畅通无阻。从那时开始中,河里的水没干过,庄稼旱涝保收,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再说小白龙和他的三个弟弟在押送蚂蟥的途中,有两 条小龙不小心,被咬伤了尾巴,成了秃尾龙。多亏四弟火龙口吐火焰,烧得蚂蟥没再动,小白龙才没受伤。龙潭周围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纪念龙王和他的四个儿子的功德,在龙潭村北修了座庙,起名龙王庙。庙堂正中是龙王,两旁是他的四个儿子,即小白龙、两条秃尾龙和火龙。另外,就是十八罗汉,守门神当然是哼哈二将,脚下踏着那只害人的蚂蟥。每年二月初二,方圆百里内外的百姓纷纷到庙里烧纸、敬香、叩头,在龙潭村赶起了庙会。天长地久,赶龙王庙会的人越来越多。清光绪年间,把那座小龙庙改建成了大庙。</p><p class="ql-block">现在宁津县龙潭村龙王庙没了,但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前来赶庙会的 人不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