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正直的吕蒙正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洛阳人 宽厚正直吕蒙正</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吕蒙正画像。</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洛阳伊滨区佃庄的相公庄吕蒙正故居。</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吕蒙正居所寒窑,寒窑已塌陷,只留下一通半掩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吕蒙正的《寒窑赋》。</p> <p class="ql-block">  吕蒙正,(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是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他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昇州,后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位。</p><p class="ql-block"> 端拱元年(988年),吕蒙正成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兼修国史,正式成为宰相。他在淳化二年(991年)罢相,但在淳化四年(993年)再次出任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罢相,出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吕蒙正第三次拜相,咸平六年(1003年)因病罢免,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后封徐国公、许国公。祥符四年(1011年),吕蒙正逝世,享年68岁,谥号文穆,追赠中书令。‌</p><p class="ql-block"> 吕蒙正三次罢相,又三次复位,不能不说他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纵观吕蒙正的一生,除了他的宽厚正直外,有三个方面值得后人汲取。</p><p class="ql-block"> 一、“不记人过”‌。吕蒙正在担任参知政事时,有人嘲笑他资历浅,不适合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吕蒙正假装没有听到,避免与人争执。他的同事们对此非常愤怒,想要替他出头,但吕蒙正制止了他们,认为知道对方的姓名会让自己终身难忘,不如不知道。这种宽容和大度让当时的人都佩服不已。</p><p class="ql-block">‌ 二、“不谋私利”‌。在北宋初年,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高官的儿子进入仕途会比寒门子弟的官职高。吕蒙正的儿子步入仕途后,他上奏皇帝,诉说这个规矩的不公平,认为这样会打击有才华而不得志的名士。他主张取消这个特殊待遇,力求公正。</p><p class="ql-block">‌ 三、“举贤不避亲”‌。吕蒙正晚年辞官后定居洛阳,宋真宗外出巡游路过洛阳时,探望吕蒙正并询问朝堂之上谁可以担当重任。吕蒙正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推荐了有真才实学的、自己的亲侄子吕夷简,认为他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干。后来,吕夷简果然成为了昭勋阁功臣,这显示了吕蒙正的识人之力。</p><p class="ql-block"> 四、任人唯贤。一次,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且可以担负重任的人,吕蒙正上奏人选名字,皇上不批准。后来,皇上又三次问到此事,吕蒙正三次以此人选作答,皇上怪吕蒙正固执,吕蒙正辩:其他人都赶不上他。最后皇上还是任用了此人。事实证明,这个人果然称职。皇上感叹:“吕蒙正的气量是我不如的呀”!</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展示了吕蒙正的宽容、正直和识人之明,体现了他作为北宋贤相的高尚品德和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