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酒酘酒,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青海的男爷儿们,隔三差五喜欢喝二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过去人们喝的酒大致两种:</p><p class="ql-block"> 一种是自家酿制的低度酒,叫“酩馏”,因为是民间土方酿制,大伙儿亲切地叫它“尕酩馏”。</p><p class="ql-block"> 这种酒,名曰“酒”,但在青海人眼里不能算“酒”,上不去“台面”。</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就是白酒,以互助县威远镇作坊烧制的“互助”酒为上乘。白酒由于度数高,口感辣,青海人叫“辣酒”。</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青海人喝酒,辣味越足越喜欢喝。60°以上的烈酒,味儿冲,刺激味蕾,叫“扎哇”,意思是辣劲儿像针扎一样。越“扎哇”,越被视为好酒。</p><p class="ql-block"> 如,赞扬人家酒好,说:这酒很“扎哇”。</p><p class="ql-block"> 婚丧嫁娶等正规场所,一定得备辣酒,除非个别客人有所求。现如今,酒席上配红酒,也只当果汁饮料类。</p><p class="ql-block"> 虽说“无酒不成席”,但38°以下并酩馏均不算作“宴酒”。</p><p class="ql-block"> 喜欢喝烈酒,与气候有关。青海的冬季很漫长,供暖期一般都是10月中旬开炉,到来年4月中旬停暖,足足半年。</p><p class="ql-block"> 而且,供暖前半个月,和停暖后十来天,早晚仍然是“准”冬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寒冷,也有“喝两口暖暖身子”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农耕时代,漫长的冬季冰冻三尺,又缺衣少食,农活儿少,大伙儿赋闲在家。左邻右舍,相约小酌几杯,即能抵御严寒,又可亲密邻里关系。</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喝酒,图个喝高兴,很少有醉得不省人事的现象。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酒,所谓“酒海不干”,“海量”等,只是一个说法而已。</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人们不论做什么,规矩很多。一场酒局,一整套讲究,从不含糊。如果没有较高的修养,千万莫去参与。</p><p class="ql-block"> 就拿我小时候亲眼目睹的一场普通酒局来说。</p><p class="ql-block"> 家父偶得互助酒,就邀来四邻八舍。七八个人围坐一炕,过去的青海人小酌,都没有下酒菜,最多一碗清茶,甚至是“干喝”。</p><p class="ql-block"> 比如,许多人酒局前,吃饭喝水。一旦酒局开始,便不吃不喝。他们的理念是:酒乃是神物,不能与食物和水混食,否则,失去了酒的淳味儿。</p> <p class="ql-block"> 我守候在炕沿跟前,边看热闹,边给大伙儿添茶。</p><p class="ql-block"> 大家坐定,父亲作为主人家提议“酒司令”人选,大家谦让一番,共同推举平日里就是大家“主心骨”者为“酒司令”。</p><p class="ql-block"> 接着,“酒司令”,提议“量台官”人选。平时一贯做事“公当”者当选。“量台”,即斟酒并负责监督者,酒场重要的角色,有“量台不公醉死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掌控整个酒局的负责人就被确定下来了,主人家也就成了众酒友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酒司令,量台官的话,所有参与者必须无条件服从,这叫“酒令大似军令”。</p><p class="ql-block"> 酒司令按照老规矩,“约法三章”并当堂宣布。</p><p class="ql-block"> 组织领导,章程已定,进入酒局开启模式。由酒司令端杯,量台官斟酒,给每人把盏,叫“敬酒”,敬酒一般喝双数杯。喝敬酒,必须干净利索,“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打这儿来的。</p><p class="ql-block"> 敬酒毕,由酒司令制定一人为“通关”,酒局进入“实战”阶段。 </p><p class="ql-block"> 通关,得顺时针方向挨个儿和在坐者搳拳(猜拳行令)。顺时针,民间叫“顺怀揣”,不仅方向顺当,还有美好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搳拳定输赢,输者喝酒,一般六回合六杯酒。这个过程叫“走关”,“打关”,或叫“打通关”。应战者叫“应关”,或“打应关”。</p> <p class="ql-block"> 通关打完一个轮次,交给下一位接着“过关”。所有人都当过一轮“通关”,叫“圆关”,可以随意搳拳,叫“江湖乱捣”。</p><p class="ql-block"> 年少者和长辈搳拳,得特别注意酒场礼节。因为古人有“醉之以酒,以观其性”的识人术。开局时就谨言慎行,即便喝醉了也不会撒酒疯。</p><p class="ql-block"> 酒司令,量台官还会根据每个人的酒量,控制场面。酒量小者,可以只当“应关”不当“通关”,或减半。</p><p class="ql-block"> 敬酒时得斟满杯,喝的时候允许留点。这叫“酒海不干,喝个膀肩”。</p><p class="ql-block"> 搳拳的酒,只倒七八分满,但必须得喝干,这叫“坎量吃清”。如果杯底有剩余,量台官依“律”给予处罚。</p><p class="ql-block"> 喝到尽兴即止,从不酩酊大醉。</p><p class="ql-block"> 酒至半酣,酒局进入娱乐阶段。借酒力,以娱乐为主。</p><p class="ql-block"> 如,花样搳拳,有“官拳”(大拳),“哑拳”(赶羊,压指头),“官哑一字拳”,“猜包嗤”,“满堂喜”等。</p><p class="ql-block"> 有“数麻雀”,“飞凤凰”等对唱形式,进行智力比拼。</p><p class="ql-block"> 接着,酒局进入高潮阶段。载歌载舞,唱《尕老汉》等酒曲小调。下炕《扭秧歌》,表演《社火》片段。</p><p class="ql-block"> 见好就收,留下意犹未尽的美好。最热闹处,酒司令宣布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家感谢主人家的款待到,家父也得客套客套。</p><p class="ql-block"> 酒局结束,大家结伴回家。有点醉意者,父亲嘱咐我送到他家,并交给家人才放心。</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喝酒的理念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到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县城亲友同学们的酒局变成了“不醉不归”。</p> <p class="ql-block"> 喝酒无疑是一桩美事,喝醉了飘飘欲仙,超级忘我。</p><p class="ql-block"> 但是,醒酒的过程太遭罪了,要多难受有多难受。</p><p class="ql-block"> 酒汉们开玩笑说醒酒犹如“死了没埋”一样。此时,没有一个人不追悔莫及的。前些年有顺口溜说:</p><p class="ql-block"> 喝酒时,欢天喜地;</p><p class="ql-block"> 喝高了,吐天哇地;</p><p class="ql-block"> 喝醉了,哭天闹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怨天怨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快速解除这种痛苦,“酒汉”们纷纷想出各种醒酒方法。</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收效甚微。最好的办法,还是少喝。</p><p class="ql-block"> 古训里就告诫人们“勿饮过量酒”,可见,饮酒过量的害处,古人就已经明白。</p><p class="ql-block"> 但饮者还是相信“李白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于是“若要喝好,必须喝倒”。</p><p class="ql-block"> 我有酒友,“解酒”方法是,第二天大清早,空口里再喝几杯。</p><p class="ql-block"> 这个作法叫“酘酒”,在青海,流行一句醒酒的顺口溜叫:“酒酘酒,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此处“酘酒”的“酘”,读“投”,本义为“复酿”。</p><p class="ql-block"> 何为复酿?</p><p class="ql-block"> 酘酒,又叫“更酿”。古时候,酿酒作坊大多自己烧酒,但有时候也会把别的酒坊的酒购买来,重新按操作程序再酿造一次。这个二次酿造,就叫“酘酒”。</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有一家人,善酿尕酩馏。一次,我给他送去外地酒坊的二十斤酩馏酒,他一尝,说“火候”不够。于是,当场开炉“复酿”。即把那酩馏酒当水,倒如蒸锅,再加入一些配料,重新蒸馏出的酒,口感更好。</p> <p class="ql-block"> 这样酿出的酒,虽酒精度低,但不能贪杯,一旦醉迷糊了,三天方醒。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透瓶香”,“出门倒”。</p><p class="ql-block"> 清人写的有关“酘酒”(复酿)的文字云:“吾乡造酒者,既漉復投以他酒更酿,谓之酘酒”,说的就这个事儿。</p><p class="ql-block"> “酘酒复酿”,并不是把别酒坊的“毛酒”收购来,经过“调酒师”勾兑,调成自家特有风味的酒,而是重新蒸馏。</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某酒厂大量收购小作坊酿制的“毛酒”。人们误认为酒厂走捷径,低价收购,经勾兑后高价出售。</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收购小作坊的酒,再重新蒸馏再酿,可以理解为收购“半成品”,或经过初加工的原料进行精加工,使之上档次,成为独特风味的好酒。</p><p class="ql-block"> “酘酒”,古代典籍里还有一种解释:“再饮”。</p><p class="ql-block"> 何为“再饮”呢?</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饮酒过多,次日须再饮一点,才会舒服一些。因此,称酒后再饮为“酘”。</p><p class="ql-block"> 看来,“酒酘酒”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代人早已用此法缓解醒酒过程中的不适了。</p><p class="ql-block"> 如,元代有一出戏叫《朱砂担》,戏词里有这么一句:“前面有一个小酒务儿,再买几碗酘他一酘。”</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头一天喝醉了,第二天难受得路都走不动。于是,同伴建议去前面的小酒肆里再买几碗喝,酘一酘。</p> <p class="ql-block"> 酒酘酒,的确是“好朋友”。我有亲身经历,有一次酒后头疼欲裂,四肢无力,不思饮食,那难受劲儿无法名状。</p><p class="ql-block"> 实在没辙了,只好接受朋友的建议,硬着头皮,再喝下几杯,酘一酘。</p><p class="ql-block"> 这个方法,非常灵。大凡喝酒的朋友,都可能有这个经历。最难的,是那酘酒的第一杯,闻到味儿就想吐。</p><p class="ql-block"> 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喝下两杯,酒后的各种不舒服全部缓解。</p><p class="ql-block"> 人说酒和肉是“好朋友”,因为喝酒时有肉吃,可以减缓酒醉。酒和酒,也是“好朋友”,因为,酒醉后最快捷的缓解方法就是“再饮”。</p><p class="ql-block"> 酒酘酒,为什么会缓解酒后的难受劲儿呢?其实是由于酒精对身体的二次麻醉,相当于服用了“麻醉剂”。</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认为,酒后的各种不舒服,是因为酒再腹中瘀堵,与积食不消化的道理一样。只要像水渠河道一样疏通,酒后解除不适。疏浚方法,自然是用一种东西“捅”开。</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上酒后难受,是由于酒精中毒造成的。酘酒,属于“二次中毒”。</p><p class="ql-block"> 经过酒徒们千百年的实践,“酒酘酒”是“无痛”醒酒的最佳方式。</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种人,一喝就是连续数日长醉不醒。</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中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醒酒过程中为了减轻难受劲儿,再“酘”上几杯,结果“酘”多了,又把自己给干醉了。如此反复往来,别人眼里就成了“只愿长醉不愿醒”的“酒仙” 。</p> <p class="ql-block"> 据老中医说,喝醉一次,相当于得了一次轻微的急性肝炎。完全彻底恢复,需要至少30天时间。按中医说法,想要两个疗程。</p><p class="ql-block"> 那么,连续喝几场,不就病入膏肓了吗!</p><p class="ql-block"> 过量摄入酒精,对人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的。但同时,对精神方面的刺激安抚,那更是巨大的,也是其它食材不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精神的力量在起作用。而且,痛饮过程中,大部分酒精因多种因素,派出体外。因此,利弊抵消,伤害也就变小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喝酒,感觉那么高雅,关键在一个“量”字上。一场酒局,哪怕仨人对酌,也有“量台官”。</p><p class="ql-block"> 醒酒时死去活来的不适感,用酒一“酘”,立马消失。因此,这个方法被人们接受。而这种再次酒精中毒,危害更大。偶尔一两次也无大碍,但经常这样,无异于饮鸩。</p><p class="ql-block"> 酒是神品,不可不饮,但别过量。活在当下,偶尔喝醉,在所难免,酘酘酒也未尝不可,但需要掌握酘酒的次数。</p><p class="ql-block"> “酘”,在青海方言里还有把堵塞的洞孔“捅开”之意。</p><p class="ql-block"> 比如,酘水洞眼,酘炉子烟筒。</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