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出版社 <b>碾盘沟</b><br> 2024年12月27日 22:58 河北 <b>一批照片,70年的辗转之路,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回到祖国。<br></b><br><br><br>一套影集,精心打磨,最大程度保留及呈现原件的历史原貌,为您掀开尘封历史的一角。 1946年,毛泽东和党中央认为,让美国人民了解根据地的全面情况,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在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1946年7月第五次来中国并与毛泽东多次会面时,毛泽东特别委托安娜要把她所知道的八路军及根据地情况向世界各地传播,特别是要向美国传播。当时边区还没有现代化照片传真设施,对外发稿只能用照片直接传递的方式,由于这批照片体量较大,只能请安娜携带回美国。<br>安娜接受中国人民委托,带着反映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和民主建设、人民生活、国际交流等的一批照片到美国,却因麦卡锡主义横行而未能发表。1958年,安娜第六次来中国前,将这批照片精心制作成影集藏在洛杉矶一座教堂的储物间内。1970年安娜在中国去世,几年后这批照片被教堂拍卖。 晋察冀边区影集原件<div><br>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藏品被拍卖时,曾经作为战地摄影师的乔•施瓦茨因为拥有对日作战的经历,一瞬间就对这批照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他敏锐意识到这批照片具有极高的摄影艺术天分和专业水准,不会仅仅出自一般摄影师,加上对战争的理解,他知道照片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历史及政治意义非凡。成功拍下后,他立即联系斯蒂芬·弗里奇曼博士,后者在安娜还活着的时候是保管其物品的教堂的牧师,是她非常亲密的朋友。施瓦茨通过将影集中的一些笔迹与安娜和弗里奇曼来往信件中的字迹比对,确认了所拍下的影集及笔迹均属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弗里奇曼博士的一封安娜来信中,曾提到这些是她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获得的照片。<br>由于对中国不了解,施瓦茨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这批照片,他向多家机构(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学者和出版公司)写信求证这些照片的来源,以求揭开这批照片背后的故事,但一直未果。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新民晚报》驻洛杉矶记者徐逸鹏了解到情况后到乔·施瓦茨家中采访,根据采访结果写成的报道引起国内极大关注,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后联系美国,希望能抢救性带回这批照片,但苦于施瓦茨老人不忍割爱,照片第一次与中国失之交臂。<br>2014年洛杉矶摄影节上,施瓦茨的家人联系到中国See+画廊询问是否对这批中国抗战照片有兴趣。后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其家人最终同意这批照片回到中国。施瓦茨的家人写道:“我不认为我们继续持有这批藏品是正确的,它们应该对中国更有价值和意义。”<br>2016年,照片在漂流70年后最终回到中国。</div> 2017年3月,这批照片从美国辗转回国后,高大鲲(左)到太原拜访顾棣(右)<br><br>2017年,影像研究者高大鲲带着影集到太原,拜访了原晋察冀画报社干事顾棣。经过顾棣老前辈的仔细考证和回忆,逐步揭开了这段尘封70年的历史。据顾老回忆,这套影集中的照片是在1946年6月前后,应组织要求因对美发稿的需要在张家口洗印的。由于战时相纸属于军用物资,非常难获得和买到,所以对外发稿或者一般展览交流最多洗印6 英寸相片,重大场合(例如重大展览或者国际交流)才洗印8吋。为了完成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像这样因为对美国发稿需要洗印12吋的是唯一一次。洗印完成后,由他亲自交由驻张家口的边区政府交际处送出。<div><br><b>以下文字根据顾老口述整理:</b></div> 当时我在晋察冀画报社摄影科当干事。我的任务一个是接待,一个是展览,一个是发稿。什么叫发稿?就是定期编一些照片,编成一套一套的照片,一次一套的放几十份,我负责发到部队。除去部队之外,还要发到延安、重庆,发到晋冀鲁豫,八路军领导的各个解放区,都要发。……我(拟)标题啊,刻蜡版,后来搞洗印。(我拟)标题,然后贴在(照片)背后,装一包,装成纸袋,把照片装到里边,糊上以后,写上地址,涂上胶油,交给部队。部队又不同于地方,地方是邮局,军队由军邮发下去。<br>后来,咱们收到美国一批照片,咱们也应该给人家寄点。边区政府因为没有摄影单位,就委托《晋察冀画报》给美国回赠一部分照片。因为美国人给咱们大照片,咱们不能给小照片,就专门放大了一批……放的也不知是16吋也不知是12吋,比较大的照片,放得比较大。这一套照片的内容,是有关晋察冀各个解放区战斗、政权建设、文化生活、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是综合起来编辑了这么一套照片。也有单独的照片,单独的也有内容,又把它组织成一个组。<br>因为咱们部队不可能和人家自个儿联系。我就把这个放在交际处,交际处就是晋察冀边区交际处,负责外交,专门和外国人联系……照片(由)沙处给了我,我就带着照片送到了张家口解放饭店。原来叫中央饭店,咱们改成解放饭店……我去了以后,委托交际处给美国新闻处。美国人在解放饭店三楼住,我送到了一楼,在一楼柜台交接,没看见美国人。再以后我就闹不清了。<br>后来……现在我又一次在这儿看见了,再使眼回看,哟,这不是我发出去的照片吗,怎么在这儿啊?因为我已经说了我送出去的,后来说是从美国买回来的,才连上了……哎,没想到几十年以后又回到我祖国,我又看到了。<br> 顾老把洗印好的照片散装打包交到边区政府交际处后,就不知道它们的去向了。但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照片被精心做了编排和归类,增加了英文的图片说明。编写英文说明使用的便笺是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的信笺纸制作的,说明这批照片后来由边区政府交际处转到了军调部并改变了使用的用途。<br>从照片上留有的安娜修订笔迹来看,可以大胆推测这批照片到达北平军调部的时间应该在1946年7月份,因为安娜刚好于7月底在北平军调部驻留,又因为安娜此行是访问过张家口,安娜最可能访问张家口的时间就是7月底在北平军调部停留期间,所以也有理由相信,是她将这批照片从张家口带到北平,参与了照片的编排、图片说明的英文翻译及修订。<br>这批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除了主体晋察冀边区影集4本以外,还附带了一部分零散的照片,共计55张,开始它并没有引起收藏者的注意。后来刘力群老师关注到其中18张照片背后的说明文字有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手迹,后经查证,基本验证了这一判断。据现有的信息来看,这部分照片大部分都没有发表,我们精选出部分照片附在书后呈现给读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发更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揭开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br>一批照片,70年的辗转,中美几代人的努力,折射出不同纬度下的真实历史,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真实而丰满的历史故事。以上文字,仅仅是掀开尘封历史的一角,很多细节仍然存在一些疑问,望广大读者和学者能够持续关注和研究。 <b>相关介绍:<br></b><br><br>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Anna Louise Strong,1885—1970),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她年轻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她曾5次到中国访问,1958年,冲破重重阻力第六次来中国并定居。她一生写了大量新闻报道,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参与报道省港大罢工;首次向国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有力阻止了抗日阵营的破裂;首次对外发表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被誉为“纸老虎女士”;她还是向国外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她一生出版30多部书,《中国大众:1927—1935年间的革命斗争》《人类的五分之一》等著作具有一定国际影响,被称为“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br><br><br>乔·施瓦茨(Joe Schwartz,1913—2013),美国摄影师,著有个人摄影作品集《民间摄影:我从未写过的诗》。乔·施瓦茨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出生并长大。他19岁时开始拍摄布鲁克林社区的黑白照片。在20世纪30—40年代,他把相机的镜头聚焦在家乡的街道和人们身上。1945年,他曾作为随军摄影师参加太平洋战争,其拍摄的琉璜岛战役影像获得1946年美国摄影年鉴“年度最佳照片”。后来他加入了纽约的摄影联盟组织,在那里,他通过摄影联盟的同事们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好的认识。乔毕生致力于以一种尊重的方式揭露社会上的“穷人”,以便使社会变得更好。 <b>首度公开出版限量珍藏版</b><br><br>《影像中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br><br><br> <b>王少军另附:</b><div><br><div>在2019年开平首届沙飞摄影周献给祖国70周年的特别大礼物中,其中就有《晋察冀画报》珍藏作品展:</div></div> 高大鲲为王雁、李洁军介绍《晋察冀边区影集》 202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80周年纪念日,晋察冀边区影像展在平山县碾盘沟村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文化广场展出。 值此晋察冀画报社成立和《晋察冀画报》创刊80周年之际,在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展出《晋察冀边区影像集》部分照片,使得这组影像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回声回到了碾盘沟村,实现了影像的回家。今天,让我们再次以凝视的方式与敬畏的态度,回望《晋察冀画报》那段历程,回望那段属于全民族的抗战史诗;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