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八日游(3)

贤明晚霞

<p class="ql-block">9月13日下午,我们离开陕西,回到山西。当天游览的景点是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黄色瀑布。</p> <p class="ql-block">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它以汹涌澎湃的水流和独特的瀑布形态,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壶口段,平整的谷底冲出一道深槽。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万里黄河流经此地,水面由300米宽收窄为50余米,飞流直下,浩浩荡荡地汇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不仅是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在壶口瀑布,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已经分别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游览观赏过壶口瀑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来到壶口瀑布,精神还是为之一振。</p> <p class="ql-block">受上游降雨增多和水库汛期调节放水影响,眼前的壶口瀑布水量大增,河滩大部分都已淹没在黄河水中。山西景区最负盛名的龙洞也已关闭。</p> <p class="ql-block">只见河水沿着河岸排山倒海般呼啸而下,主瀑布与副瀑布携手并进,水势磅礴,紧密相连,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连绵数百米、金黄璀璨的瀑布群画卷。</p> <p class="ql-block">水流在壶口处激烈碰撞,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轰鸣之声震耳欲聋。溅起无数细碎而晶莹的水珠,水珠在空中飞舞,最终化作一场铺天盖地的水雾,将整个瀑布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此时的壶口瀑布,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气势磅礴,这是自然与力量交织的壮丽诗篇,即使最多的词汇,也形容不出它那波澜壮阔的气势。现场观瀑的气吞山河之势是从视频和照片里很难感受到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不是旅游旺季,但游客熙攘,在观瀑区,人人都举着手机,有的拍照,有的给亲友打着视频:“这就是壶口瀑布,壮观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行在迷离的霏霏细雨中,衣服都湿了,还是看了一处又一处,舍不得离开。在壶口瀑布,我再一次感受到震撼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夜宿山西吉县壶口蓬莱山庄。</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上午,游览王家大院。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民居,又以晋中富丽气派的大院著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的</span>王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非常值得游玩的高品位景点。</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现向公众开放游览东宅院高家崖和西宅院红门堡,以及王氏宗祠等,面积8万余平方米,仅为整个王家大院的四分之一。游览从高家崖,也称视覆堡开始。作为景区入口的东堡门,是一座三层砖砌门楼,门楼上“王府”字样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着,两座石狮子伫立在门前,门上镶嵌着石雕的“寅賔”两个楷书大字,一是有“迎宾”之意,二是寓意紫气东来,迎接日出。</p> <p class="ql-block">沿坡道上行,两侧墙上挂着王氏家族“家规家训”,以及在这里取景拍摄的一些影视作品图片。</p> <p class="ql-block">视覆堡建筑群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王家鼎盛时期,由十七世两个官至正四品、从五品的兄弟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兄弟俩的房子均为三进式四合院,各有厨院、塾院,也有共用的书院、花院、护院。</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王汝聪居住的敦厚宅,王汝诚居住的凝瑞居以及桂馨书院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占地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计有大小院落123座、各种房屋1118间,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每个来过王家大院的人都会发出“真是太大了”的感慨。更因为其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为赞誉。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等美称。</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高家崖,出西门,便见不远处横亘着的,巍峨壮观的红门堡。</p> <p class="ql-block">两堡间隔一条深达数丈涧沟,一座宽阔的石拱桥横跨涧沟,连通两堡。</p> <p class="ql-block">红门堡与高家崖一样,也是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p> <p class="ql-block">城堡四周筑有高大坚实的堡墙,用青砖砌筑,墙顶上是两米多宽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初只是王氏家族的一处普通宅院。王家先人王石以卖豆腐起家,买卖做的非常实在,为人也很善良。随着王氏家族在明清两朝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到了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王家凭借其在官商两界的显赫地位,开始大规模建扩建宅院,最终形成了如今占地庞大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这里见证了王氏家族从普通农户到显赫官商的华丽蜕变,也反映了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整个布局就是一个大写的“王”字。里面遍布着参差绿树、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沿着坡道攀登至城堡高处,放眼望去,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房顶,与远处的青山绿树相接,让人有在城墙上俯视一座城池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特点,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庭院建筑“前堂后寝”的传统风格,形成了层楼重院,鳞次栉比,高下叠置,错落有致、庭院幽深的外观轮廓,又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大院四周砌筑墙垣,强化其封闭性。</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传统思维中的院子,而是一座“城堡”。</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洋溢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又有着皇宫的气派与宏大。</p> <p class="ql-block">大大小小的院落,各具特色,但总体风格又保持统一,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值得关注的还有大院内各处楹联及匾额。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字数寥寥,意境悠远,充满儒雅之气。王家族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识礼守制,坚守家训的熏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游客到这里,也会眼界大开,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大院,砖雕、木雕、石雕等“三雕”艺术随处可见。它是王家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特色之一。“三雕”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工艺精湛;将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它们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工艺,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教化、警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大院里还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宝,一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二是嘉庆年间,皇帝颁发给王氏家族人的一道圣旨。三是道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中华民居典范,它的设计和建造都充满了中国的民间智慧,是可以传递中国灿烂文化的不朽之作。王家大院见证了王氏家族28代人的辉煌历史。其往昔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个小院、每条巷道、每处雕刻,都是信念与文化的传承。扣响王家大院的门环,漫步在院内幽长的巷道,贴近青瓦灰墙,抚摸楼宇花雕,走进那一段沉淀百年的家族史,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览绵山。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国家5A级景区。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和大多数旅友一样,对绵山的了解为零。</p> <p class="ql-block">绵山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知名度起源于春秋时期,因晋国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得名,故又称“介山”。这里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的发源地。景区大门前高耸着介子推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绵山山势巍峨,起伏绵亘,水源丰富,天然植物茂密,多处悬崖峭壁,形势险峻。自然景观“奇、险、秀”。坐在大巴车上,进入绵山风景区,沿着新建的旅游公路蜿蜒而行,只见周围是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深不见底。</p> <p class="ql-block">水涛沟,一条曲折的溪水,延伸到至峡谷深处。大小瀑布一个接一个,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名人雅士的摩崖石刻遍布山间岩石之上,为北方少有的山岭秀水景观,是绵山秀丽自然风光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览线路,先坐车到最里面的水涛沟游览,但多数旅友感觉,与南方的山水风光相比,水涛沟比较一般,尤其人造痕迹太多。所以,走了不远就折返了。</p> <p class="ql-block">从水涛沟出来,我们是分散自由游览。因为绵山景区范围大、景点多,游览时间又只有半天,所以,只游览了部分景点。</p> <p class="ql-block">绵山拥有众多古代寺庙和人文遗迹,其中不少建筑和艺术品可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时期。绵山上的古代传说不少,但真正留下的古迹并不多,大多数佛寺道观都是近10多年来兴建的。绵山的现代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但也有人说,这些东西在山西这个到处都有古建筑的省份意义并不大。</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在抱腹岩而得名,为绵山第一胜景。抱腹岩是天然生成的巨形岩洞,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为天下“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云峰寺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古建筑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龙殿、明王殿、马鸣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及僧房、客舍等近百间。</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因地势走向分上下两层,朝向不一,高低参错,高处全修以悬空的栈道,连通各个殿宇。</p> <p class="ql-block">寺内保存有历代精美彩塑70余尊,其中有“三绝”之一“包骨真身像”3尊。</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二是“挂铜铃”。铜铃是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雇人挂上去的。山风吹过,就会传来一阵叮叮咚咚的铃声。据说挂铃者在岩顶用绳子系住身体,慢慢往下,吊在半空,然后前后晃动,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的第三绝就是上山的铁索。据说抱腹岩侧的铁索在唐代时就存在了,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曾攀爬过这条险径,并题诗“百丈危崖垂铁索,千年古道天下奇”。</p> <p class="ql-block">栖贤谷,是一条由九曲、一线天、悬空铁梯、飞瀑组成的峡谷。是颇具趣味性、挑战性的景点。谷外有皇家气派的“封侯亭”。</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复修于唐玄宗时,后因战乱,只留残迹。现在的大罗宫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的,为依山而建的十三层仿古建筑,高110余米;建筑群总面积为三万余平方米,为全国庙观之最。大罗宫供奉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诸神。</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设计精巧,依山而建,层层往上,造型独特,金碧辉煌。陈列、珍藏大量塑像、画像、壁画,以及中国百名书法家木刻《道德经》,内容丰富,珍品云集。</p> <p class="ql-block">绵山栈道,崎岖陡峭,多悬于崖壁之上。天桥栈道,是我国最古老栈道之一。长300余米,宽1米多,上离峰顶80余米,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危岩之上。</p> <p class="ql-block">八仙洞,是一处自然形成的溶洞,因传说中八仙曾在此修炼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寺内有八尊高僧、四位高道的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具灵气,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龙头寺有20余个景点,但因是我们游览绵山的最后一站,时间有点紧张,所以只游览了路边的唐营大门、圣迹亭、铜骏马等。</p> <p class="ql-block">虽然游览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亲身感受到,绵山名声显赫,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比较遗憾的是,我拍摄的绵山部分视频和照片不慎丢失。不然,呈现的绵山就会更迷人,更震撼。古老而又神奇的绵山,像一部读不完的书,静待人们来翻阅。</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傍晚,我们来到平遥古城。在城外换乘电瓶车进入古城,入住松盛长客栈。</p> <p class="ql-block">客栈位于古城南大街,整洁的四合院院落,古老的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布局传统,庭院深深。木质内饰的中式客房,传统土炕,古色古香的家具,装修考究,极富民俗特色。处处显示出那份古老、纯朴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落,就能感受古城氛围。是拍摄古城美照的理想场景。</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们就近逛了南大街,观赏平遥古城绚丽多彩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夜晚被灯光点缀得格外迷人,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灯火通明。各种颜色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古建筑在夜晚也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古老的宅院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夜景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灯光和建筑,更在于它所散发出的历史和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摩肩接踵的人们,呼朋引伴,顺着古街走走瞧瞧,好一派热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小酒馆独自静谧却又不失光芒。</p> <p class="ql-block">平遥的夜色,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繁华。我们漫步在街道上,感受着古城夜晚的宁静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我们“晋陕八日游”旅友中,很多人不是第一次到平遥,所以,第二天上午在平遥的行程是自由活动。我第一次到平遥古城,已经游览了北门、西大街、票号和县衙等景点。这次主要考虑游览离客栈比较近的景点,就选择了南门城楼和雷履泰故居。</p> <p class="ql-block">南门又称迎薰门,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迎薰门出城,游客可以看到巍峨高耸的城楼。城楼頂高悬着“四省通衢”的蓝底金字,青绿琉璃瓦展盖的三重檐歇山顶木构架楼阁尽显肃穆。其正面非常适合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城墙始建于西周,而盛于明清。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城为方形,墙上筑垛口,墙外有护城河。巍峨壮观,防御设施齐备,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称于世,历经沧桑,依然雄风犹存。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南门城墙视野比较好,登上城墙,又是另一番景象。放眼望去,古老的小城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着古城形制。</p> <p class="ql-block">还可以观赏城墙上古时的铁炮、铁人、投石器等。</p> <p class="ql-block">城墙以外是新城。形成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并存的局面,别有一番风景。</p> <p class="ql-block">城外护城河桥头,则是威风凛凛的铁甲武士持枪挺立,虽然锈迹斑斑,但是不减威严。</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城墙下,抬头仰望那高耸的城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震撼。城墙的厚重感与历史的沉淀,让我仿佛听到了岁月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在去雷履泰故居游览途中,我们被邀进入一家醋坊参观,了解了山西醋的原材料、制作过程和产品种类。</p> <p class="ql-block">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山西醋并非只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调味品,还包括了多种养生功能醋、醋膏。</p> <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们对山西醋并无兴趣,主要是不忍心让老板白忙活,离开时,我们也带上了几种养生醋。</p> <p class="ql-block">雷履泰故居位于古城书院街11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始人雷履泰的居所。2013年,雷履泰旧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雷履泰故居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是雷履泰发迹后修建的院落。后半生20余年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由4座院落组成,共有房屋40余间,布局精巧,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对外开放的西主院是"故居"的主体,建筑格局属于平遥典型的“三进两院过道厅”的组合形式。是研究票号创始人雷履泰及晋商文化为数不多的实物依据之一。是平遥传统民居建筑的珍贵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内部陈展采用实景陈设予以复原,细致、全面地展现了雷履泰当年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票号时创立的独具晋商特色又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近的企业结构及治理方式。陈列还增加了晋商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到平遥是10年前,曾留下这样的感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可圈可点的景观实在太多了……,带着敬仰和不舍离去,期待下次相遇”。时隔10年,我果然又一次来到平遥古城。以后,我还会再来平遥古城吗?可能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