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8月至9月16日,我和老伴应王关煜之邀,参加了富阳昆虫户外组织的“晋陕八日游”。8日18:15,我们乘坐MU5242航班,从杭州飞太原。</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太原锦江之星•风尚酒店。</p> <p class="ql-block">9月9日,游览芦芽山景区的万年冰洞。</p> <p class="ql-block">冰洞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它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约 300 万年的历史。冰洞深藏在地下,洞口被繁茂的植被所遮掩。</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的形成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环境,使得洞内的冰体能够长期保存而不融化。同时,地下水源的补给和冷空气的循环也为冰洞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走进冰洞,一股沁人心脾的寒意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洞中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冰柱、冰笋、冰瀑、冰花,形态各异,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有的如利剑高悬,有的似琼花绽放,有的像珠帘垂挂,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这些冰体晶莹剔透,纹理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纯净的材料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冰洞中的空间大小不一,宽窄交错。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而宽敞的地方则犹如一个巨大的冰厅。</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曲折的通道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当地季节正是夏末,洞内却是冰天雪地,我们一行,有的穿上了冲锋衣,有的穿上薄羽绒衣,感觉正好。</p> <p class="ql-block">如今,山西万年冰洞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秘。我们在欣赏这一自然奇观的同时,也应当珍惜和保护它,让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礼物能够永远留存下去,为子孙后代展现其神奇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冰洞,我们来到同属芦芽山景区的悬空村。</p> <p class="ql-block">悬空村,一座建造在悬崖峭壁上的古老村落,以悬空民居建筑和深山民俗为特色的旅游点。</p> <p class="ql-block">远望悬空村,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处常年不息的水源,一股泉水从后山一个天然洞穴中流出,寒冷彻骨,形成山脚泉水潺潺。</p> <p class="ql-block">村庄背倚悬崖,面临深渊,在近一华里弧形的绝壁上东西迤逦展开。</p> <p class="ql-block">因悬崖空间狭小,院落顺崖就势、高低错落,大致呈坐北向南、避风向阳。</p> <p class="ql-block">房屋建在崖石上,街道及部分院落则悬空而建,下面以竖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撑,上面由原木搭建而成,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民居建筑户户相邻,院院相连。</p> <p class="ql-block">房屋建筑以一层为主,少数为二层楼阁式。房基以石为主,梁架及门窗以当地松木构建,土石为墙。</p> <p class="ql-block">从谷底仰望,整个村落半悬空中,犹如贵州的吊脚楼群,构成一幅别致的山野幽居图。</p> <p class="ql-block">站在栈道上凭栏远眺,崇山远岭,松涛绿浪,炊烟袅袅,极似天上人间。</p> <p class="ql-block">每逢雨雪之后,悬空村更是云雾缭绕,云海茫茫,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游人走进悬空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村民们世代以耕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宁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也传承着悬空村独有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9月10日上午,游览北武当山。山西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境内。居吕梁山脉中段骨脊山的群峰环抱之中。</p> <p class="ql-block">北武当山是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以香炉峰、玄天大殿为精华主景,以道教文化、名胜古迹和岩石景观为主要特征,以朝圣祭祀、文化探源、观光游览为主要内容,具有认识求知、审美欣赏、养生保健等功能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吕梁山上的一颗明珠,素称“三晋第一名山”。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评为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岁月沧桑,多数庙观都经过多次毁坏和修葺。由此可见,北武当山的道教庙现建筑群,是经历了长达一千余年风雨变化遗存下来的,尽管现有建筑多系明清或近代遗物,但其表现了古老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包括万神庙、三官庙、观音庙、火神庙、龙王庙、黑虎庙、玄天大殿、太和宫等。整个建筑群隐于深幽的环境之中,而且布局十分得体,它们依山就势,化整为零,或独立于高山之巅,或座落于山腰之上,或突兀于向阳之坡,或横卧于山峰环抱的洼地之中,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游览北武当山,从游客中心到主峰脚登山石阶,有景交车。主峰四周几乎都是陡壁悬崖,只有一条1400余级就山凿筑的人造“天梯”可攀,山路虽不长却很陡峭。且游览结束后需要原路返回,体力较差的朋友不建议走完全程。</p> <p class="ql-block">步行不远便可见到万神庙。过万神庙,便来到了仙音阶。此阶是北武当山石阶路的开端,共430级。其中下部的305级是用石条砌筑而成,上部的125级是依山势就石脊崖壁凿成。也正是从这里,山路开始变得陡峭。</p> <p class="ql-block">过仙音阶不久,便是天梯阶。这段石阶路坡度最陡,险度最大,仰角接近70度。为保安全,在石阶两侧修建了铁索扶手。</p> <p class="ql-block">过“天梯阶”,便是“渡仙桥”。虽然叫桥却不是桥,是81级较为平缓的弓背形石阶路,两边有明代修建的花岗岩雕砌的扶手,路两面均为悬崖。</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不久,便来到了“聚仙亭”。这里是山路的中点,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北武当山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群峰耸峙,层峦叠嶂,主峰突起,巍峨挺拔,如神工鬼斧削劈。景区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尤为可观的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奇松和栩栩如生的怪石。</p> <p class="ql-block">二龙洞是一座高耸的山门门洞,地处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再经过一段陡峭的石阶,便看到了玄天大殿的石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间顶柱出头式的明代石牌坊。正面书“朝圣”二字,背面书“玄天”二字。过石牌坊,便是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也叫“三天门”,是通往玄天大殿的最后一道大门,门上刻了“武当山”三字。在南天门东面有一真修处,相传是真武大帝当年修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面就是香炉峰,这里有北武当山最重要的景点玄天大殿。殿内供奉真武玄天大帝铜铸坐像,附近有壁画石刻多处。海拔有1900多米,虽不是北武当山的最高点。但见远山苍茫,松风扑面,白云飄逸,依然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因为天气原因,青山隐隐,云雾缭绕,景致朦胧。北武当山,这座道教名山好像是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我们毕竟登上了香炉峰。望着脚下层层森林,呼吸着高空清爽的风,我们身处其中,得到身体的磨练,精神的享受,意志的洗礼,文化的熏陶,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山西临县碛口古镇。导游抓紧安排我们游览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黄河岸畔。碛口曾是黄河水运的重要节点,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一些财主就在李家山村建房落户,由此,村内修建了大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明清时期窑洞建筑群落。国画大师吴冠中曾在此进行创作,李家山村也因其画作被世人瞩目,扬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2009年1月,李家山村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其独特的原生态魅力和卓越的旅游开发成果,在山西省吕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成功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主要由西财主李德峰宅院群和东财主李登祥窑院群组成,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七十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村落设计精巧,窑洞与山体完美结合,因此也被称为凤凰村。</p> <p class="ql-block">窑院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远处看,好似一座小布达拉宫,从而被誉为北方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民俗特色浓厚,它们如同古老的乐章,在黄土坡上谱写着历史的沧桑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窑洞的土黄色与周围青山的翠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质朴而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窑洞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生活的温度,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韵味。李家山村民居形态多种多样,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著名画家吴冠中发现它时惊叹道“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老的窑院之间,会让人有种仿佛隔了一个时代的感觉。独特的村落景观,依山而建的窑洞,蜿蜒盘绕的村中小路,随处可见的排水沟,坡度差异很大的石头路,还有村民演唱的当地民谣,用手机随手一拍,每一帧都如画一般。</p> <p class="ql-block">悠闲漫步古村,品读品味其间,山体建筑结合之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李家山村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质朴与纯真,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李家山村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它的故事让人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夜宿碛口古镇。据说,古镇的夜色很美,晚饭后便去古镇逛了逛。可能是旅游淡季的缘故吧,我没有见到灯火阑珊的景像,也没有《如梦碛口》大型实景剧的演出。夜晚的古镇,幽暗中只有店铺的霓虹灯透着光亮,红灯笼在黑夜里熠熠生辉,广场上“九曲黄河第一镇”那几个字特别显眼。通透而又昏黄的光,婆娑的光影,妩媚而又神秘。我觉得,这恰恰是古镇本该有的模样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碛口古镇住的是窑洞民宿,我们住的那一间,有一个大土坑,两张单人床,一个卫生间,比较简单朴实。山西9月上旬的天气不热也不冷,土坑,自然就用不上。所以,难得住一晚窑洞,但还是没能真实体验到窑洞民居冬暖夏凉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这几位同伴蹲着吃早饭,他们这是在体验当地生活习俗吗?太逗了!</p> <p class="ql-block">早饭后,我们正式游览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临县城南约五十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与陕西榆林市吴堡县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它是历史上的晋商发源地之一,保存有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民居村落。</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建筑群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这颗黄河岸边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碛”,意为水中沙石。在碛口,黄河大量沙石聚积,河道变窄,河水咆哮。再往下游走,河道有暗礁险滩,船只只能靠岸,货物到此,也只能上岸,改走陆路。在历史的演变中,碛口古镇便承担了水陆码头的重任,成了水陆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凭借着繁忙的黄河水旱转运,碛口从一个小码头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成为黄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元素。</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辉煌,给碛口留下了灿烂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虽然因黄河水运的变化,碛口不再繁荣,但它的风貌依然得以完整保留。</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一条条街巷,处处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也有庙宇、民居、码头等。</p> <p class="ql-block">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青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端详那些老字号、老房子,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可以说是一座开放的明清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街巷两旁的商铺,做醋的、卖酒的、做手工艺品的,琳琅满目,时间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p> <p class="ql-block">古镇住的是原住民,居民生活形态原始质朴。古镇基本没有被开发,少了商业味,多了烟火气。正如专家所说,是个活着的古镇,在这里,让人感受到别样风情,感受到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碛口南面的卧虎山上,高踞着黑龙庙,这是全镇最高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站在庙门前,居高临下,环视周围,可见滔滔黄河,奔涌向前,湫水河蜿蜒曲折,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4800平方米,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碛口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修建于何时, 现在已无从考证。据乾隆二十一年的《重修黑龙庙碑记》中记载,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并在雍正年间增建了乐楼,道光年间进行了正殿和东西耳殿的重修,后续经历了多次修缮和增建。抗日战争时期,庙宇部分建筑被拆。现在的黑龙庙,是随着碛口古镇旅游开发,逐步修缮、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山门的对联是“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对联中的“物阜民熙小都会”描绘了当时碛口作为商贸重镇的繁华,“河声岳色大文章”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古镇的文化氛围。这副对联不仅展示了碛口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古镇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庙内乐楼是山西省保存最完好,设施最完善的一处古戏楼。舞台为三面观,两侧有包厢。据说戏台音响效果响彻数里,台上唱戏无须任何扩音设备,全场都能听得清楚;夜深人静时,连对面山上和黄河对岸的村庄都能听到;有着“山西唱戏陕西听”的说法。其声学原理已引起许多专家的关注,目前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p> <p class="ql-block">古镇之美美在真实,美在生动,美在它的原始朴素。碛口古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