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菓局”重温往日时光

默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默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524498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咱北京城有条被誉为“金街”的百年商业街王府井,王府井有家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百货大楼,百货大楼的地下二层藏着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区景观的“老北京”——和平菓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龙年春节,我们姐妹三人走进了“和平菓局”,去重温老北京生活的“往日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登上通往地下二层的电梯,就像站在了正在下行的时光隧道,穿过这面墙洞,就回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年那月那胡同,那种年代感、怀旧感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走似曾相识的煤厂胡同、看看住在大杂院里的“军属之家”、跟坐在商店门口的大妈聊上几句家常,往日鲜活的生活碎片便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您瞧那竹子婴儿车,可是大多70后80后的最初座驾;那朴素的红漆木门、用铁棍简单弯成的脸盆架、还有架上放着的搪瓷脸盆,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家的标配;那位四季都戴着红箍的胡同大妈,透着古道热肠、也透着火眼金睛,典型的“老北京”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卖冰棍的手推车装满了诱惑!“红果小豆,三分一根”、“奶油冰棍,五分一根”的吆喝声,就是那个年代清凉甜蜜的记忆;那三轮车上的《北京晚报》,是当时最接地气的报纸,“看晚报”是皇城根儿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咱四九城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再看那墙边的“二八大杠”,是许多人成家立业的“招牌”。它记录了青年男女的恋爱浪漫、承载了多少家庭的美好回忆!流动在大街上、胡同里的二八大杠,成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糕点铺里“凭票供应”几个大字,瞬间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那时吃穿用行都离不开票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家具票、自行车票五花八门;手表、电视、冰箱、缝纫机等家用电器更是一票难求。小小票证,方寸之间折射出时代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大北照相馆”情有独钟,它就在我家附近。走过路过我都要盯着橱窗里的“全家福”、“肖像艺术照”看上半天。可以说,从前来大北拍照是一种时髦,现在来大北拍照更是一种怀旧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姐仨在弥漫着烟火气的街巷胡同穿行。那糕点铺里传统京味的槽子糕、桃酥、萨其马、酥皮点心;那小吃街的炒肝、卤煮、豆汁、焦圈,无不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只属于北京的味道!当看见保温桶旁“大碗茶,2分”的大牌子,更是思绪万千。脑海里闪现的关键词就是:“待业青年”、“创业”、“老舍茶馆”。“大碗茶,老二分”一直传承至今,成为独特的京味文化。想到这,我们姐仨不由地哼唱起那首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北京胡同”里寻找着曾经住过的胡同;在耳熟能详的俏皮话前尽情发挥: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长城不是垒的,泰山不是堆的……在“麻将馆”戏谑调侃的广告词中,感受着“老北京”骨子里的幽默风趣,以及乐观豁达的人文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绿皮火车前追忆着光阴的故事、岁月的温情;在通往未来的站牌前,遐想期盼,只愿留下的都是美好,走过的都是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平菓局是一个能让你体验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场所,更是一个“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地方。我们姐仨置身在曾经的胡同街巷、触摸着那些层层叠叠的记忆,感受着最真实、最地道、最亲切、最温情的“老北京”,沉浸在往日时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