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名人榜一中共早期党员陈亚峰

行行

<p class="ql-block">人穷志不短,磨砺志益坚。</p><p class="ql-block">山高人为峰,斗争敢为先。</p> <p class="ql-block">陈亚峰像</p><p class="ql-block">陈亚峰(1900~?),本名陈家安,又名伯伦,号亚峰。1900年生于江苏省铜山县棠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上不起学,十三岁时到棠张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因贫穷辍学,经老师耿明达努力活动,本村两个大户供给上学。毕业后报考了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并参加革命活动,与郭子化、郭清杰三人号称“七师三杰”。1919年,省七师以陈亚峰为首的学生成立了徐州学生联合会,领导学生声援北京“五四”运动。1920年下半年,陈亚峰等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和北大、湖南一师等学校都有联系。1921年初,陈亚峰等建立了“赤潮社”,创办《赤潮旬刊》,宣传共产主义理论,被军阀陈调元查封。七师校长将陈亚峰等学生开除,学生罢课声援,斗争三个月获得成功。陈亚峰秘密组成徐州共产主义小组。</p> <p class="ql-block">陈亚峰家境贫寒,小时候上不起学,就请一个秀才晚上来教他,一个星期只来一次,免收学费。十三岁时到棠张小学读书,成绩优异,终因家中贫穷学费无着而辍学。后经老师耿明达(号贯一)的努力活动,才由本村两个大户周茂元(开酒坊和油坊)和魏老超(在徐州开洋钱庄)出钱,供给上学。</p><p class="ql-block">陈亚峰小学毕业后报考了免费的江苏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并参加革命活动,与郭子化、郭清杰三人号称“七师三杰”。1919年,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消息传到铜山,青年学生大受鼓舞。省七师以陈亚峰为首的青年学生怀着满腔义愤,冲破重重阻力,走出校门,积极投入这场爱国运动,很快成立了徐州学生联合会。</p> <p class="ql-block">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21年,陈亚峰代表徐州共产主义小组去沪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另说“一大”前的酝酿会议)。陈亚峰退出预备会并返回南京,徐州支部夭折。1925年,陈亚峰入党,被徐州党组织派去邳县开展建党工作。1927年初,陈亚峰在汉口举办江苏党务训练班。1929年,陈亚峰在上海与方谦结婚,写了《亚洲弱小民族运动》一书并出版。1930年,被国民党通缉,7月,亚峰夫妇经上海党组织帮助,到新加坡,在华侨中学教书。1938年,陈亚峰组织学生募捐支援祖国。1940年,南洋形势危急,方谦带着家人先期回国,陈亚峰未能离开。据华侨中学教师林参天回信方谦,亚峰在新加坡沦陷后即被捕入狱,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为反对军阀政府媚日卖国外交,分赴四城讲演。是日起,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一千多人。为了声援北京学生“六三”运动,在陈亚峰和学联会长郭子化的领导下,6月9日徐州各校学生罢课集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随着运动的发展,徐属各县学生选代表到徐州集会,成立各县学生联合总会。在学联总会的号召下,各校纷纷成立宣传队,到街头宣传。在游行中,陈亚峰走在最前边,带领学生呼口号。他还带领学生跑到二、三十里外的乡村中去讲演,散发传单。陈亚峰和培心教会中学的马汝良、省立十中的徐彬如、石民宗以及第一高等小学的陈子坚等,还组织了查禁日货的小分队。他们冲向火车站货场、各大商店及其仓库和各大富商家中,搜查日货,市民无不拍手称快。学生们称之为徐州的“虎门事件”。</p> <p class="ql-block">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在北京大学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派陈德荣等来徐州找到第七师范的陈亚峰、郭子化,是年下半年在七师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员有陈亚峰、解慕唐、徐怀云、苏鸿鉴、张继超、郭子化、冷启英等十余人。小组的任务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学说。他们经常研读《新青年》、《新潮》等新杂志和《民国日报》、《每周评论》、《时事新报》等报纸,还喜欢阅读《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唯物史观》(中华书局出版)等进步书籍。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断寄来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刊,也时常有人(陈德荣、毕瑞生)到徐州了解、指导。</p> <p class="ql-block">陈亚峰除和北大联系外,还和湖南一师(长沙)、山东一师(济南)、浙江一师(杭州〉等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校取得联系,互寄书刊,交换意见。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常寄到七师来。后来七师出版的《赤潮旬刊》也寄给各校。1922年王尽美去苏联学习时,也曾函请徐州同志去苏留学。</p><p class="ql-block">1921年初,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为核心,陈亚峰和苏鸿鉴等人又发起建立了公开的群众组织——“赤潮社”(“赤潮”取意赤色的潮流,喻指共产主义思想),参拥的有:陈亚峰、苏鸿鉴、刘传鼎、解慕唐、何维振、戴蔚霞、郭子化、刘荣芹、梁以植、苗汝春、刘志锐、徐怀云、张继超、周锡麟、石民宗等三十余人。“赤潮社”成立后,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活动逐渐为“赤潮社”的活动所代替。</p><p class="ql-block">“赤潮社”创办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传共产主义理论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该刊由于思想新颖,内容通俗易懂,讲的又是青年们所关心的问题,徐州青年学生订阅的很多,并发行到外地,每期印数四、五百份,在徐州地区影响很大。当时的军阀、徐州镇守使陈调元惶恐不安,亲自带领一连士兵到七师恐吓,不许再办。刊物出四期后,被陈调元强令查封了。</p> <p class="ql-block">七师校长陆裕楠对“赤潮社”也十分仇视和害怕,便与军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将陈亚峰等十余名学生开除学籍,其布告称:“查陈亚峰、解慕唐、郭子化……等思想不端,印发《赤潮旬刊》,散布不经之谈,屡教不改……”布告贴出后,激起学生极大的义愤,纷纷拥向学监室,要求收回成命,学校当局不接受学生意见。在“赤潮社”的发动下,实行罢课,声援被开除的同学。校方仍置之不理。学生忍无可忍,即由学生会出面,宣布开除校长陆裕楠,将将其驱逐出校。斗争坚持三个月,省教育厅不得不宣布撤销陆裕楠校长职务,并派张宏业来接替他,还答应了学生的两个要求:(1)撤销开除学生的决定,恢复他们的学籍和名誉;(2)聘请北大教师来任教。在陈亚峰等人的领导下,学生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络与促进下,陈亚峰把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秘密组成徐州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夏间,陈德荣通知徐州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另一说是,参加“一大”前的酝酿会议),且要以《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图案(一个地球,前面对握着两只手)为式样,下加中、英文“中国共产党徐州部”字样,刻一圆形图章,作为写代表介绍信的印证。由陈亚峰等人集资,由苏鸿鉴拿着图样到鼓楼前一家刻字店,通过他亲戚夜里秘密刻制了印章。徐州共产主义小组推举陈亚峰为代表去沪参加会议。</p><p class="ql-block">陈亚峰在赴沪途中路经南京时,与南京代表同行。抵沪后,在预备会上,南京代表未待会议结束,便自动退出会议,亚拉陈亚峰返回南京,以致徐州支部没有与党的全国组织联系在一起而天折。直到1923年夏,南京高等师范毕业生吴亚鲁受党的指派到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当教员,发展党的组织,批判了陈亚峰等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陈亚峰也很快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并于1925年加入了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邳县学生运动也在蓬勃兴起,青年人思想十分活跃。徐州党组织认为邳县已具备建党的条件,便于1925年派陈亚峰去邳县开展建党工作。陈亚峰到邳县后,担任邳县师范教务主任,10月中旬发展学生范玉贤为邳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接着范玉贤介绍姜景义、索延珍、刘俊毯、解慕唐四位同志入党。后来又发展了孙文源、周存朴、戴锦泽、王秀田、刘润林、李良益、冯昭彬等人入党。至此,党员已发展到十二人。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精神,邳县师范学校于1925年12月成立了邳县第一个党支部。</p> <p class="ql-block">1927年初,陈亚峰在汉口水塔后江苏省同乡会址举办江苏党务训练班,他负责教务工作,郭子化担任总干事,张曙时任训练班主任。徐州党组织为了培养干部,曾输送部分党员去汉口学习,其中有方谦(女)、丁若兰(女)、吴振英(女)、秦雅芬(女)、秦雅芳(女)、徐伟(沛县人)、沈娄(沛县人)等。在训练班中,亚峰与方谦结识。方谦因患伤寒病被送进武昌同仁医院治疗,亚峰常去探望,关怀备至,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住院不久,亚峰突然到医院对方谦说:“接上级通知,蒋介石在上海已经叛变,汪精卫在武汉也可能叛变,风云突变,时局紧张,训练班快要解散,我可回徐州转入地下斗争。”他把铜山家乡地址留下来。八月间,方谦出院后去汉口,见训练班已被查封,他回到了家乡安徽省芜湖市,按照亚峰留下的地址写信到铜山县,但一直杳无音信。1928年12月,突然接到陈亚峰从上海的来信,但当时父亲病情危重,一时不得脱身。到1929年3月,方谦父亲病故,料理完丧事之后,她急奔上海。</p><p class="ql-block">陈亚峰在上海与方谦结为夫妻。他还写了《亚洲弱小民族运动》一书、 由上海群众书店出版。</p> <p class="ql-block">1930年,国民党在报上通缉陈亚峰。当年7月,亚峰夫妇与其他十几名党员经上海党组织(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是董必武)办理出国手续,乘法国邮船到新加坡避难。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师陈子实介绍陈亚峰在华侨中学教书。他还任过新加坡《南洋商报》编辑一年。</p><p class="ql-block">1938年,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陈亚峰组织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搞募捐活动,通过爱国华侨陈嘉庚把款汇到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1940年,南洋群岛时局紧张,日军有侵占新加坡之可能。方谦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先期离开新加坡去缅甸仰光。亚峰也打算料完手头上的事务之后同其他同志一起离开新加坡,但海面已被日军封锁,无法动身。方谦带着老小辗转异国,终于回到祖国广西柳州,投奔兄嫂。</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方谦即去信新加坡等地朋友处询访亚峰的消息。据吉隆坡华侨中学教师林参天(亚峰的好友)同信告知,陈亚峰在新加坡沦陷后即被捕入狱,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