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贵州的水陆运输</p><p class="ql-block">早在秦汉时期,贵州即有省际间的运输,秦代临邛“程郑冶铁贾椎髻之民”,汉代蜀产枸酱“出市夜郎”而转销南粤,唐蒙通夜郎率领千人,万余人运粮食辎重。梁代宁州刺史徐文率数万人援荆州。及至宋代,在广西邕州、宜州等地买马,“蛮马之来,他货亦至”,云贵所产的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种药物运往外区,而外区所产的锦缯、食盐、豹皮、文书及诸种日用、工艺品运往边疆,以盐马贸易为大宗。元代在贵州开设驿站,主要运输军用物资和过往官员。明、清两代,驿运除供军旅及接送官员而外,主要是运粮、盐、铜、铅,大抵皆以官运为主。到了清末,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民间运输组织“麻乡约”。驿道运输一直沿用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州公路开通后才逐渐为汽车运输所代替,但在山区仍利用驿道、大道运输。贵州古代的运输方式与山区地形有很大关系,或用马驮,或用人力背挑,平地用箩筐扁担,山地用高挑或背篓,背盐时增加一根木杵,以便中途停留休息。明代引入轿子作为运输旅客的工具,明人王士性《黔志》载:“辰州以西,轿无大小,舆者皆八人。其步行山中,又多蛇行”。民间将轿子简化,改为“滑竿”,形状如同担架,人坐其上,两人抬竿前行。清乾隆年间,在乌撒、叙永间运铜,将道路修平,使用牛车,清末在威宁一带也用牛车运铅,但因贵州山路崎岖,使用车辆运输的地方极少,长途运输多用马驮。</p><p class="ql-block">一、粮运</p><p class="ql-block">元、明以来,贵州战事频仍,境内所产粮食不敷军用民食,每遇战争必须从省外调粮,以此粮运所占的比重很大。明朝指定四川、湖广两省每年“额解”粮秣“协济”贵州,战乱期间更大量运输粮饷。如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贵州卫称岁计军粮7万余石,本州及普定、播州等处发征粮12000石,军食不敷。永乐十年(1412年)五月,四川按察副使周南称贵州都司各卫所俱于重庆民仓支给粮米。弘治十二年(1499年)五月,四川布政司运米8万石济贵州。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巡抚贵州都御史蔡文条奏催解四川、湖广粮饷,因本省夏税秋粮屯科粮米,每岁所入不足供一二月之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调兵30万,运夫30万,用饷800余万,明朝官军的俸禄,皆以粮米计算,需粮甚多,如景泰元年(1450年),贵州奏请朝廷济粮17万石。明代粮食运量极大,运输路线有以下8条:①贵州四川驿道,由重庆经遵义至贵阳丰济仓;②贵州湖广驿道,由湖广沅辰船行经沅江,㵲水至镇远仓转陆行至兴隆卫仓;③泸州永宁毕节乌撒交水驿道,从四川各地沿长江、永宁河至永宁卫仓,转陆行沿毕节、乌撒驿道,供应西北部各卫所;④贵州云南驿道,从云南经交水至普安州(今盘县近)普济仓,并沿贵州云南驿道转运沿途各卫所;⑤重庆兴隆卫驿道,由重庆经遵义、湄潭、白泥(今余庆)、黄平州(今黄平县旧州)至兴隆卫仓,转运附近卫所;⑥湖广沅辰铜仁水道,由湖广沅州、辰州溯沅江、辰水至铜仁府;⑦湖广沅辰铜鼓水道,由湖广溯沅江、清水江达铜鼓卫仓;⑧靖州铜鼓驿道,从湖广靖州经永坪、石家、西楼、三星、江团、铁炉驿至铜鼓驿(今锦屏县近),设有铜鼓卫仓。明朝在贵州等地施行由粮户将赋粮运赴指定地点交纳的办法,运力都由地主转嫁给贫苦人民。熹宗时四川巡按御史张伦奏:“肩挑背负之众,山路阻绝,日行不过三十里,一人所负不过三斗余”“攀山缘崖,霪霖弥月,河水之泛滥,或夫去而米存,或米去而夫存……,僵仆盈壑,非饥死则疲死,非溺死则毒死,酸目伤心……”。清代贵州农业有所发展,平时运粮稍减,但遇战争,粮秣亦由两湖、四川等省运入供应军需。</p> <p class="ql-block">二、盐运</p><p class="ql-block">贵州素不产盐,人民所需食盐,皆仰赖于四川、广东、云南及两淮,所以食盐运量甚大。明初,普安、普定、乌撒、乌蒙杂给淮、浙、四川、安宁等盐,并未划定销区。永乐年间(1403-1424年),镇远等六府改隶贵州,食用川盐。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贵州按察使应履平建言奏称“所辖镇远等六府,洪武年间(1368-1398年)俱隶湖广,食用淮盐,永乐中改隶四川,食用川盐。且诸府去四川陆路月余,盐商素所不至,士民经年不知盐味,乞许其仍食淮盐”。朝廷令两淮官盐听各盐商于贵州地方货卖盐引于镇远销售,镇远以西各地则食邻近之川、滇盐。万历年间改行“纲法”,规定只有名列“纲册”的盐商才有营业运销的权利。据郭子章《题征路苗善后疏》记载:“贵州镇远、铜仁等府,原近湖广,向食淮盐;思南以至永宁等卫原近四川,向食川盐”。可知万历年间,贵州各地已划分了食盐销区。其运销量各年不同,如景泰元年(1450年),由云南、四川等地运销贵州的井盐13万余引,弘治四年(1492年)两淮、浙江、四川、云南运销贵州盐209500余引,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川等地运销贵州盐179500余引,故每年从省外输入贵州的淮、浙、川、滇盐约20万引。盐运路线各地有所不同,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六月,郭子章《题征路苗善后疏》称:“食盐一在富顺自流井等处收买,内分运于永宁发卖;一在射洪、胡才、清平渡、杨滔溪、古井口等处收买,内一半运于綦江发卖,一半运于思南发卖。楚中盐于辰常收买,一在镇远、偏桥发卖,一在铜仁发卖”。明代川盐运黔的集散地为永宁(今四川叙永)、綦江、涪陵三地,由永宁走驿道销运贵州西部及西北部,由綦江走驿道销运贵州北部及贵阳、都匀,由涪陵沿乌江运销思南及黔东北。淮盐运黔的集散地为镇远、铜仁,据清《柳州府志卷九·摧税》记载:“怀远分两江通湖(广)、贵(州),商民往来,贩盐贸易,立镇抽收”。故怀远为粤盐销黔的集散地,从怀远(今三江)经古州江(今都柳江)达古州、三脚屯(今三都县境),为粤盐入黔的路径。</p><p class="ql-block">清代食盐的边岸、销区、运输路线和运量较明代有所发展。清初贵州局势混乱,烽火连年,近川地带食川盐,近湘地带食淮盐,近滇、粤之地分别食滇、粤盐。其后政局稳定,食盐销区趋于固定。康熙二年(1663年)黎平就近食淮盐。二十五年(1686年)普安、安南等处原食滇盐,三十四年(1695年)黔督王继文疏请普安、安南等州县改食川盐。雍正十年(1732年)粤西委效力吏目刘士龙押运生息盐五百包赴古州试销,其时推行计口售盐,以县为单位,招商承办食盐运销。乾隆四年(1739年),沅、辰以南抵黔之镇远府皆食淮盐。乾隆九年(1744年),黔抚纪山以镇远府属之省溪、提溪、乌罗、平头四司,思州府属之都素司均食川盐,请增引纸。独黎平府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前,向无额销引盐,听民自洪江挑盐至黎平售卖。《四川盐法志》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将川盐行销贵州地区绘制成图,川、粤、滇、淮食盐分道运输入黔。</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派唐炯整顿盐运,确定永(叙永)仁(仁怀)綦(綦江)涪(涪陵)四大盐岸,督办官运商销。《清盐法志》载,每年川盐销黔水引11574张,陆引25293张,共计约合食盐92000余吨。仁岸自合江溯赤水河至仁怀厅(今赤水县),经猿猴、二郎滩、兴隆滩至仁怀县属的茅台村,须经三段航运,才能到达茅台。茅台起岸后,沿驿(大)道分为二路:一路由茅台经仁怀、鸭溪走川黔驿道至贵阳,再分运都匀、下司或罗斛、定番销售;一路由茅台经鲁班场、打鼓新场(今金沙)、滥泥沟、牛场至安顺销售。綦岸即经綦江河水运至綦江转运黔省路线。川盐运至綦江后,沿驿(大)道分二路入黔:一路由陆路运至贵州正安州的安常;一路经赶水至松坎转遵义;到遵义后又分二路,一路陆运至刀靶水转运贵阳(见前),另一路陆运至草塘、平越、余庆、黄平销售。涪岸从涪陵溯乌江用厚板船运至龚滩,然后经沿河、德江属新滩、潮底等地经三次起岸换船而达思南,如遇洪水则改由沿河陆运至思南;另一路从思南陆运至石阡、镇远集散;运铜仁府则由沿河起岸,陆运经甘龙口、寨英而分销府属各县。永岸由永宁河水运至叙永,分二路陆运:一经赤水河(川黔交界处毕节县境)至毕节分运威宁;一经毕节到水城、普安厅、兴义府属集散。此外还有渝岸,富(顺)、萦(经)、犍(为)等地所产盐,从泸县用长船运至重庆,经海棠溪循綦岸路线入黔遵义、贵阳、都匀等地集散。自雍正十年(1732年)从广西融安、环江溯都柳江驳载小船运粤盐至古州试销后,次年始请于丙妹、来牛、三脚屯(今三合)各设一埠销售。乾隆四年(173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准以古州为总埠,分拨三个子埠销售。其后每年额引3800道,计4封(每封配盐1488包零50斤,每包重159斤),约共533吨。十年(1745年),增引2封2分零。二十六年(1761年),粤民陈圣功挽埠商张清渠代领余引2封在黎平城开店。三十三年(1768年),将余引2126道改作正引计6封2分零,约合粤盐671吨。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合县由古州购盐砂舟运而上,熬成盐块贩发荔波,再从荔波转运独山、都匀私销。上述运盐路线称为融岸。粤盐又由八渡岸私运册亨,然后沿大道运销百层一带。又由坡脚起岸,沿驿(大)道运至贞丰、者相、永宁、捧蚱、新城(今兴仁)、安南(今睛隆)销售。滇盐自安宁盐场循陆路运黔,一路沿黔滇驿道经沾益入贵州普安厅集散,行销于北盘江以西一带。另一路经罗平、江底入贵州黄草坝(今兴义)集散,转销于兴仁、兴义、贞丰。因质差价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销川盐后,仅有少量私运滇盐在市场出现。淮盐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黔东镇远府所属均有销售,其运输路线以湖南省辰溪为口岸分三路运黔:一路溯辰水至铜仁,沿大道分销松桃、玉屏等地;一路溯沅水至镇远集散;一路溯清水河船运至邦洞起岸,沿驿(大)道陆运至天柱、锦屏、黎平销售。</p> <p class="ql-block">三、铜铅运输</p><p class="ql-block">云南是我国著名的铜产地,清廷户部《钱法堂掌圜法》记,每年额定滇铜进贡及各省采购数量达120万斤,如计私商贩运数,其量更大。运输线分两路:一由东川入川至泸州;一由寻甸经威宁、毕节至永宁,船运泸州转运北京。陆路以马驮为主,划定路段由沿途州、县价雇夫马包运,武装护送。其中黔境可渡河至赤水河一段,历经改修平直,省行一站(原为15站)。据《铜政便览·陆运》载,寻甸一路铜斤,由贵州威宁运至四川永宁而止,寻甸店系寻甸州管理。乾隆十年(1745年),镇雄州罗星渡河道开通,将寻甸由威宁发运永宁铜斤改由罗星水运泸店。自威宁至罗星渡陆路10站,每站100公斤给运脚银0.1292两,驮银马脚盘费照旧给。三十五年(1770年),改归镇雄州管理。四十年(1775年),将寻甸店发运威宁铜斤改归寻甸、宜威二处分运。四十四年(1779年),改归威宁州管理。自威宁至镇雄州陆路五站,每站百斤给运脚银0.11292两,每168斤给筐篓木牌1付,银0.015两,每300斤准折耗铜3两,赴省请领运脚。自威宁至省10站,应需马脚盘费,照例按站支销。四十六年(1781年),改归曲靖州承运。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派平夷知县黎询运一起京铜,于七月二十日起程,次年八月二十日铜运抵京。自滇城至永宁陆路共1422里,永宁至泸州水路410里。由黔滇交界的倘塘驿入黔境,经可渡河、箐口铺、威宁、清水塘、齐家弯、牛滚塘、白岩至川黔交界的赤水河,计675里。黎询本次运铜1104450斤。又据《滇南矿厂图纪》记载,寻甸至威宁计十五店,皆系牛车挽运。贵州产铅锌矿,清廷规定黔铅(锌)进贡及各省采购量岁额470余万斤。凯里永兴寨产铝沿湘黔驿道陆运至镇远换水运至京师;威宁州属莲花、马街、妈姑、可乐、黑泥、三家弯、羊角、新发、白岩及水城厅属福集,大定府属水峒帕、兴发等地所产的铅,集运于威宁、毕节两地、循运铜道路以驮运至四川永宁,水运泸州转北京。以上铜铅两项运量,以滇铜定额每年120万斤计,清代运铜约3亿斤,铅的数量更多,都由驿道和水道运往北京等地,用于造币、军工以及民用工业。</p> <p class="ql-block">四、麻乡约行运输</p><p class="ql-block">清以前贵州民间有组织的运输很少见于记载,清末商品交换与商旅交往日益频繁,需要传递信息,流通货币,运输货物,原有专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驿传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民办的递信和运输行业相继兴起,驰名西南的“麻乡约信轿行”就是其中之一。“麻乡约信轿行”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歇业于民国34年(1945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设总号于四川重庆,设分号于成都、贵阳、昆明、乐山,并沿驿道设站。在贵州境内的大站有松坎、遵义、盘县等地,主要经营川、滇、黔三省递信、客运及货运(包括货物、银钞、棺柩、代招运工等)业务,远及上海、汉口。由于信誉卓著,受到当时官、绅、商的信赖,历时百余年。麻乡约行客运项目,有过街轿子和长路轿子(或滑杆)两类,而以长路轿子为主。过街轿子采取出租办法,即轿夫在夫头或商号担保下,向其租用轿子交纳租金。宣统年间(1909-1911年),每人日抽铜钱120文,一般抬轿的轿夫每日可净收入500-600文。长路轿子由麻行交雇客清单一张,写明轿夫数日、运达地点及运价,并请雇客每5天给轿夫打一次牙祭,完成任务后,雇客退回清单。轿夫的工资在用银币支付时规定为:贵阳至重庆行程15-16天,运价17元;贵阳至昆明行程20-21天,运价22元。麻行在运价中抽取1元作为管理费。</p><p class="ql-block">麻乡约行的货运,全部使用人力,分帮挑抬和背背。大帮百余挑,小帮数十挑,由工头管理,并直接对麻行负责,接受其支使和分派。运力的组织安排、运价的衡量及运工的生活全由大帮工头主持办理。除水火灾害及匪抢外,货物若在途中有损坏则由工头赔偿。这种工头在麻乡约营业极盛时有百多人,它对运工的管理是按帮牌秩序轮流运客货。一个运帮有二名二把手,受工头的支配管理运工。货运工实行计件工资,分为快班、慢班两类。如规定重庆到贵阳快班行走18天,每百斤运费21元;慢班行走23天,运费18元。贵阳至昆明快班行走21天,每百斤运费27元;慢班行走26天,运费23元。关税归雇客自理,由麻乡约行代办归垫。每批货运,预收七成运费。货物中百货占绝大部分。每天的行程规定80里为大站,60里为小站,如筑渝线就有大小15站,每天约行50-60里。</p><p class="ql-block">递信是麻乡约行最先开展的营业项目,有寄递信件、包裹和钱钞。由于麻行资金雄厚,各地互寄的增多,寄钱钞发展成为汇兑。递信以重庆为起点,可以寄到成都、嘉定、泸州、贵阳、昆明、打箭炉、上海、汉口等,每月逢三、六、九日走信,从各地发出,并规定日程和信资,如贵阳至重庆快班七昼夜,慢班11天,信资72文(清有眼制钱),包裹每斤150文。重庆至昆明15昼夜,重庆至上海30昼夜。快班专人走运,慢班随货附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废除驿递创办邮政后,取缔私邮商号,客户如有委托麻乡行约寄信者,转交当地邮局办理。</p> <p class="ql-block">代招运工也是麻乡约行业务之一。官员上任、卸任,招用运工抬轿运送行李,麻乡约视抬工多少,派一名总工头负总责,由二、三名工头、约集若干人承运。工头从中抽取运费,总工头与二、三工头分别提成一定比例,运工实得最多不超过力资60%。运工在途中患病不能充当运力时,轻者仍徒手随队步行,重病则在工头指定客栈住下医治,如因病死亡则由麻乡约负担丧葬费用。该行还在重庆建有货栈,在綦江建有家祠兼充货栈,附设茶馆宿舍,供洽谈生意及住宿。</p><p class="ql-block">麻乡约经营管理的特点是:①对货主实行承揽运输负责制,货主交清了货物品种数量和运价,不需货主跟随货物,到期即送货上门,除天灾人祸外如有损失一概赔偿。②货运特别注意包装,如改大包为小包,拼小包为大包,使之不致过重、过轻、过大、过小,并依货品不同而采取不同包装式样,对精致的工艺品、玻璃、瓷器等易碎品的包装尤其细致。不管大小货件、必紧扎牢捆,加盖骑缝印章,开列清单,防止脱落散失。③无论晴雨,均需运行,按规定行程日期到达目的地,提前到达者在所提管理费内给奖,迟到者按比例扣发力资。④组织管理上实行以帮为核算单位的分层负责制。</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贵州开始架设威宁至贵阳电话线,其后相继兴办主要电路,至民国14年(1925年)止,贵州有6府9县两镇设局通电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清廷举办邮政。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刘坤一又疏请废驿,兴办邮政。贵州邮政业务最初作为邻省的副邮界,设分局于部分府厅,湖南岳州邮局设分局于贵阳及镇远,四川重庆邮局设分局于遵义府,云南蒙自邮局设分局于普安厅及郎岱厅。三十三年(1907年),始设管理局于贵阳,统一管理贵州邮政业务,至民国7年(1918年)止,贵州已有12个府、14个州、30个县、14个厅、26个区镇,已分别设立各级邮局及代办所,至此贵州邮电已逐步取代官办铺递。清末贵州驿站尽裁,驿运由民办运输承担,驿(大)道渐渐失养,民国15年(1926年),贵州创建公路,许多公路均沿驿(大)道修建,原有路基多被利用作公路,继之开办汽车运输。</p><p class="ql-block">(选自《贵州省志·交通志》,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