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63年7月3日,一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青年携带新婚妻子毅然登上了赶赴中国的轮船。轮船在波涛中颠簸不止,向前眺望海天茫茫,回观家乡美洲大陆渐行渐远,最后在视野中消失。他紧偎妻子,低声说道:“我将死于中国”。这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位青年便是狄考文,他的妻子叫邦就烈。以后虽然数次返美,但最后狄考文于1908年病逝于青岛,葬于烟台毓璜顶,而他的妻子则早在10年前就于登州(今蓬莱市)远离了人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美国宾夕法尼亚人,神学和法学博士,基督教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著名教育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登州文会馆的创建者和首任监督(校长),1908年病逝于青岛,葬于烟台毓璜顶美国北长老会墓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邦就烈(Julia Brown,1838~1898),美国俄亥俄州人,著名教育家,登州文会馆主要教师和管理者,被登州人民称颂为“育英寿母”。她在文会馆开设音乐课程,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64年1月,狄考文夫妇来到山东登州。同年9月26日,他们利用观音堂四合院创办了男童寄宿学校(Te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也称“蒙养学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登州文会馆教学楼(左)、小教室(中)、校铃和备斋小教室(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76年,学生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3人完成了全部10年的课程。狄考文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并将学堂更名为“登州文会馆”,取以文会友之意,狄考文担任监督(校长)。这批毕业生后来被齐鲁大学追认为首届毕业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登州文会馆讲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82年纽约长老会总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学院)为学校英文名称,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的诞生。它为齐鲁大学的创始阶段,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登州文会馆外国教习宿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95年,狄考文因担任官话和合本圣经修订委员会主席,主要精力已转移,所以赫士接任登州文会馆监督(校长)。1901年11月,应山东巡抚袁世凯之聘,赫士率文会馆6名毕业生赴省城济南创办山东大学堂,因此文会馆监督(校长)由柏尔根继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赫士(Watson Mcmillen Hayes,1857~1944),美国宾夕法尼亚人,基督教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著名教育家。1883年来登州文会馆任教,1895年担任第二任监督(校长)。1901 年受山东巡抚袁世凯之邀,到济南参与创办山东大学堂,被委任为总教习。创办山东第一家报纸《时报》。1944年在潍县日本侵略者集中营病逝,享年87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柏尔根(Pall D. Bergen,1860~1915),基督教美北长老会传教士,1893年到登州文会馆任教,1901年出任第三任监督(校长),1904年随文会馆一起迁潍县,被选为广文学堂校长,1915年病逝于潍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2年6月13日,美国北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商定,联合成立“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并成立董事会,学校分为文理科、神科和医科,各科在省内不同地区办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4年,登州文会馆大学部和青州广德书院大学部的文理科合并,分别由登州和青州迁往潍县乐道院,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的文理学院,取名“广文学堂”,又称“广文大学”(Wei Hsien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柏尔根被选为校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潍县广文学堂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1904年,登州文会馆共有正式毕业生208人,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多达60%,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他们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份,先后任教于200多所学校,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金陵大学、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1901年,赫士(正中)应袁世凯之邀带领王锡恩(赫右)等6名西学教习前来济南筹办山东大学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07年,英国浸礼会收到英国阿辛顿基金会的9000英镑捐款,美国北长老会也募集到部分资金。1908年,浸礼会在趵突泉南侧购买了16英亩土地并开工建设医学新校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医学大讲堂(现齐鲁医院新兴楼)和诊病所(现齐鲁医院求真楼)竣工后,于1911年4月17日举行庆典,宣布山东共合医道学堂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这一天被定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建院日和山东医科大学建校日。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出席典礼并捐赠白银千两(相当于7万美元)。至此,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有了固定的办学地点,青州、邹平和沂州的医校也陆续迁来济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山东巡抚孙宝琦(前排中)出席医学大讲堂落成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2年,教会征得中华民国时期第一任山东都督周自齐同意后,在济南南圩子门外名为永租实为强购600余亩土地用作建立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新校区。募集建设资金的功劳首推路思义(Henry W. Luce),其长子鲁斯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始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路思义(Henry W. Luce,1868~1941),美国宾夕法尼亚人,耶鲁大学毕业,基督教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著名教育家。1897年10月来登州文会馆工作,善于募捐和大学行政管理,曾任齐鲁大学副校长和燕京大学副校长。其长子鲁斯创刊美国《时代》周刊。1941年12月7日,73岁的路思义在美国溘然长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9月,济南新校区初步建成。潍县的文理学院(广文学堂)和青州的神学院、师范学校迁来济南新校区,与1911年在济南建成的医科一起,以“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 )为正式校名举行了开学典礼。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北长老会的正式文件中齐鲁大学的英文名称始终被称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齐鲁大学第一座教学楼-柏根楼旧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登州文会馆被当地国民党政府拆除。2012年8月,登州文会馆纪念馆建成于山东蓬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登州文会馆是齐鲁大学的最早起源和主要源头之一。它的创办和发展,不仅牢固地塑造着山东的高等教育格局,而且对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担任教师,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登州文会馆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也是第一所现代大学。它在创办初期就引入了西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知识体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模式,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它首先引进了班级授课制和阿拉伯数字,并设置了数理化、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学课程,将西方自小学直至大学的近代教育体系和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治学理念、办学体制、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登州文会馆诞生于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的世界历史大潮中,而且为官话和合本圣经修订委员会的主席单位,不仅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与技术书籍,而且也翻译了相当多的基督教书籍,对促进西方基督教与东方儒释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登州文会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深入研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