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连退役战友金华聚会的散记和联想

曾伏虎

<p class="ql-block">  在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壮烈牺牲74周年之际,部分1968年前后入伍、四五十年未见面的杨根思连战友汇聚浙江金华,共同缅怀老连长的英雄业绩,回忆在这个红军连队朝夕相处、一起学习成长的经历,许多当年的往事、小事、趣事乃至糗事都重回脑际……</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的20军58师(172团1营3连)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英雄辈出、将星闪耀的老部队,其前身是老一辈革命家陶铸、邓子恢、叶飞、曾志等创建于1932年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孤悬敌后,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党保留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战略支点和一批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全面抗战爆发后,奉命下山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1938年底根据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指示精神挺进苏南,划归陈毅、粟裕的江南指挥部领导,积极打击日伪和反共顽固派,收编民间抗日力量,组建抗日义勇军,夜袭浒墅关、虹桥机场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又渡长江北上,先后改编为挺进纵队、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一师一旅,参加了驰援罗炳辉、保卫郭村、黄桥决战、反扫荡、反清乡、反顽讨逆和车桥等著名战役战斗,成为令敌望风丧胆的头等主力;1944年底跟随粟裕、叶飞师长挺进浙江,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参加孝丰战役和二渡富春江等著名战斗,与谭启龙、何克稀领导的第二纵队(即长期孤悬敌后的浙东游击纵队)胜利会师,并参与了对日伪军的战略反攻,收复苏浙地区大片国土;1945年底奉命北撤,在江苏涟水组建新四军第一纵队,编为一旅。</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一纵一旅、华东野战军一纵一师,第三野战军20军58师,转战苏鲁豫地区,参与宿北、莱芜、鲁南、孟良崮、豫东、淮河、渡江和上海等著名战役,攻守兼备、长于穿插、屡建功勋,涌现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代表的英模人物和“人民功臣第一连”等众多荣誉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58师参与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在9兵团、20军领导和27军协同下,重创美陆战一师,涌现出志愿军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在第五次战役后的北撤途中主动发起华川阻击战,挡住美军的穿插攻击,掩护了兵团机关和兄弟部队安全,体现了全局观念和英勇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从这支部队里走出了一批开国将军。如上将叶飞、赖传珠、钟期光,中将张蕃、刘先胜、刘飞、张翼翔,少将乔信明、廖政国、曾如清、罗维道、孙克冀、黄朝天、朱启祥、谢忠良、张潮夫、陈挺、栗亚、王祥……;还有多位省以上地方领导干部,如陈丕显、陈伟达、谭启龙、何克希、王萱春……;著名烈士马立峰、占如柏、吴琨、蓝阿嫩……这些都是20军战友们心中引以为豪的榜样和偶像!</p> <p class="ql-block">  家父曾如清也是这支部队的一名老兵,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在这里战斗了近10年。1940年初,他从江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科长调任挺进纵队一团政治主任。不久就在陈毅、粟裕、叶飞指挥下,和团长兼政委乔信明、参谋长王萱春一起指挥全团投入黄桥决战。皖南事变后,他先后担任一师一旅一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一纵一旅副政委、政委,一师政委,20军58师师长兼政委,直到1949年解放上海后调任27军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家父亲身经历了把杨根思从普通新兵在战火中逐步锻炼、培养成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的全过程,所以对杨根思和这支老部队有很深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家父1967年底找了南京军区和20军分管征兵工作的首长,把我送到58师当兵。事后才知道,他此举既是出于对老部队的热爱和信任,也是在预感自己将遭受迫害而对我采取的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  家父是1967年初奉军委命令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党委副书记的,赴任前先到北京接受时任军委常委的老首长粟裕和总政分管干部任免的副主任徐立清谈话(肖华主任当时挨整靠边站了),并接到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电话。叶帅当时协助周恩来总理解决新疆问题,他概括地介绍了此次任命的大背景,交待了到兵团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苏关系已十分紧张,苏联在边境地区驻军百万,剑拔弩张。毛主席、党中央和军委决定要加强一线防御力量建设,在新疆兵团组建8-10个现役武装值班师。兵团领导班子除已任命的党委第二书记、第二政委裴周玉和党委第三书记、第二司令员丁盛外,又选调了部队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作战指挥水平的副政委曾如清,副司令员孔瑞林、杜海林及副参谋长朱铁谷(原任20军59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那时新疆兵团属于地方建制,开展“文化大革命”,农垦部副部长兼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翰已被免职挨整,国民党军起义将领、兵团第一司令员陶峙岳上将和副司令员陈实等一批老干部也靠边站了;干部、职工群众分为“革命派”和“造反派”两大派,矛盾突出、武斗严重……;四位新任兵团领导到职后一边调查研究、勘察地形,制定组建值班师的方案,一边协助丁盛司令员、裴周玉政委做制止武斗、稳定局面、促进群众组织大联合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逐步了解到丁、裴在处理“石河子事件”中不当动用武力,在“文革”中打一派、拉一派,对一批艰苦创业的老干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讲政策,调动武装值班连介入地方武斗等,于是在个别谈心和常委会议上提出批评建议,导致丁、裴的不满和打压。</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指示兵团到北京召开党委扩大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此时发生了“杨余傅事件”,杨成武代总长、空军政委余立金、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被打倒,叶帅此前也因“二月逆流事件”而挨批斗、靠边站;黄永胜升任总参谋长、军委办事组组长,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司令员李作鹏、总后勤部长邱会作都是成员,他们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新疆兵团党委扩大会上一边倒地支持丁盛,批判、攻击曾孔杜朱“保张仲翰”、为“石河子事件”翻案等,并逼迫交待与叶帅的所谓“黑关系”。这些都是我当兵后发生的事情,当时并不了解。</p> <p class="ql-block">  我当兵时杨根思连正在接替浙江省军区独立师蔡永祥英雄连队守卫钱塘江大桥的任务,连长是李战国,指导员是姚忠明。我被分配到二排四班,驻扎在桥南营区,属于萧山县,不通自来水,两个排几十号人吃用水都是大家轮流到江边挑到水池里。我至今都难忘,我第一次轮到挑水,早晨5点起床,挑第一担水在跳板上没站稳,连人带桶都掉进江里。还好会游泳,爬上岸继续挑,一直挑到大家起床出操才把水池挑满,两个肩膀都被压得又红又肿,但还是很开心完成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  李战国连长已经83岁了,也很开心地来参加这次聚会。我们当兵时都知道他是参加西藏平叛和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也是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老大哥,经常对我们说他“喜马拉雅山上站过岗、雅鲁藏布江边放过哨。”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给我们讲单兵战术课时,边做示范动作,边趴在地上抓一把泥土用山西话大声说:“别小看这把土,在作战中就关系到自己的性命!”</p> <p class="ql-block">  这次一见到老连长,他就笑呵呵地说:“小曾我记得,虽然是高干子弟,但自身要求严格,生活不讲究,经常不穿袜子,赤脚穿解放鞋……”</p><p class="ql-block"> 李连长见到这么多老部下也很兴奋,饭后在公园散步时迈开了六亲不认的队列步伐,把手仗当步枪,唱起了当年熟悉的军营歌曲。</p> <p class="ql-block">  穿粉红色衬衣的是我的班长吕岩禄,他1966年入伍,是团学毛著积极分子,对战士们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把从小不爱吃的肥肉挑出来扔在桌子上,他马上严肃批评说:你不爱吃肥肉可以给别人吃,别浪费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部队中流行在军用挎包上用彩色丝线刺绣毛主席头像和“为人民服务”字体,表达对领袖的忠诚和爱戴。我对此有不同意见,说绿色挎包是掩护色,刺绣彩色头像、字体会暴露自己,不符合作战要求。他听后没批评,也没强求我刺绣,只是笑笑说:小伙子还蛮有想法的嘛!</p><p class="ql-block"> 我们副班长也是1966年入伍的,安徽人,文化水平不高。团宣传干事葛余凯经常到我们连采访,也喜欢编笑话。有一次班会政治学习,葛干事带来一张报纸指名副班长读新闻报道文章。头版头条的大标题是《西哈努克亲王八日到京》,副标题是“——外交部长姬鹏飞到机场迎接。”副班长很紧张,大喘气,硬给读成了“西哈努克亲,王八日到京。外交部长姬鹏,飞到机场迎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党的九大后,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点名杨根思连到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丝联)执行支左、支工任务,我也在这年接任四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杭丝联是浙江最大造反派组织头子翁森鹤的起家单位,厂长兼党委书记吴竹山当时被打倒,关在“牛棚”(造反派私设的关押走资派的场所)里受审查,我是专案组成员,与他接触较多。吴厂长抗战时期入伍,是新四军浙江纵队四明山游击支队的老兵,也就是我们20军60师178团的前身部队。我在对他所谓的历史问题审查中坚持事实求是,最终把他“解放”了。</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我加入共产党,7月被提拔为三连四排长。四排下设一个炮班(配备2门60破击炮),二个40火箭筒班。事后得知,师党委下达的任命我是一连(莱芜战役命名的“人民功臣第一连”)一排长,是杨根思连指导员姚忠明要求把我留在三连的。我后来参加师教导队新任排长集训,学会了60炮和火箭筒的射击操作与指挥,在实弹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p><p class="ql-block"> 上面照片中左是这次聚会的组织人汪庆华,当时任四排炮班长,身材很壮,膀大腰圆。他大概是看到我这个白面书生城市兵来当排长,第一次见面就提出和我比赛扳手腕。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还记得此事。后来杨根思连跟随团队到安徽宣朗广山区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每个连负责在山腰部打一条坑道。一排打孔爆破,二排推运石土,三排搭架背服,我们四排在外面用石块、沙子、水泥搅拌混凝土。大家团结奋斗,每天都干得腰酸背痛,一身泥土一身汗,饭都在山上吃,晚上在水沟里洗冷水澡。虽然很苦很累,但大家都很开心。当时喊的最多的口号就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四排来了多位战友,在双龙洞前合张影。</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都已七老八十。岁月如歌,友谊长存!杨根思精神万古长青,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