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叫“万安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广济桥、赵州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漫步洛阳桥,刻在桥边石柱上的文字或图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些或许承载着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印记。</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古老的石桥上,桥下的小舟融入其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古桥在建造前,先在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这一构造类似于现代建筑构造中的“筏型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桥墩部分被建造为船尖造型,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桥梁见证了无数人的脚步,桥上的每一块石板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桥中小岛上有一座"海内第一桥"祠堂,祠堂外碑石林立,从宋代到民国、新中国,出自文人墨客和政府官方的碑刻,其中包括"江襟海带""万古安澜""亘海长虹"等等碑刻,距今最早的石碑"万安祝"已经有900年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石头上刻着“江襟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span>”“万安桥”字样,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身处现代都市之中的古桥,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古朴气息。</p> <p class="ql-block">利用牡蛎可以在岩礁间密集繁生的特性,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养<span style="font-size:18px;">蛎固基</span>这一创新方法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也为后来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是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p> <p class="ql-block">蔡襄在1056-1059年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修建洛阳桥并完工。</p> <p class="ql-block">蔡襄雕像立在桥头,默默守护着古桥。</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洛阳桥展现出古色古香的美。它静静地横跨在水面之上,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两边,一边是城市的繁华景象,另一边则是宁静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踏过长长的石板,仿佛穿越了时空,像古时的人们一样行走其中。</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中被毁后重建,现存的镇风塔为1935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古塔矗立在那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span>默默地陪伴着洛阳桥度过了漫长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西川甘雨亭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作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它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也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矗立在那里,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与古桥来张合影留念,祈祷这座桥能够永远屹立不倒,继续见证光阴流转和时代的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