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三)西亚(波斯),东南亚,尼泊尔,中国西藏艺术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里中国与印度的展品最为丰富,也最为精彩。但是还有其他地区的展品也相当不错,所以这篇就作为遗补来整理一下。睁开眼睛,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西亚(波斯)地区。</p><p class="ql-block"> 古代波斯也属世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之所以算不上四大古国文明,可能人们认为它属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一部分。在这里,古代波斯的展品不太多,但也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高足杯</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000-35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西部,可能为锡亚尔克遗址</p><p class="ql-block">陶器,带泥釉装饰</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P</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宝贝,距今6000年左右的艺术品,而且山羊的形象画得如此生动!】</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p><p class="ql-block">1)双耳水囊形容器</p><p class="ql-block">可能为公元1200-8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北部,可能为阿姆拉什</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带角的鸟状生物形容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900-8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北部,阿姆拉什</p><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3)鹿形容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200-8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北部,可能为马尔利克或卡鲁拉兹,阿姆拉什</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牛形容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900-8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北部,可能为阿姆拉什</p><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些青铜艺术非常有趣!</p> <p class="ql-block">两件描绘“万兽之主”形象的旗杆顶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750-7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卢里斯坦地区</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件青铜器的造型真是绝了!估计也是公元前7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些是公元10世纪左右的陶瓷艺术</p> <p class="ql-block">《饰有马与猎豹图案的盘子》</p><p class="ql-block">约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东北部,尼沙布尔</p><p class="ql-block">陶器,釉下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68P7</p> <p class="ql-block">《饰有野山羊图案的碗》</p><p class="ql-block">约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东北部,尼沙布尔</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时期(819-1005年)</p><p class="ql-block">陶器,釉下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P1897</p> <p class="ql-block">《饰有鸟类图案的碗》</p><p class="ql-block">约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东北部,可能为尼沙布尔</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时期(819-1005年)</p><p class="ql-block">陶器,釉下泥釉装饰</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P1859</p> <p class="ql-block">《饰有骑马武士图案的碗》</p><p class="ql-block">约900-100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东北部,可能为尼沙布尔</p><p class="ql-block">萨曼王朝时期(819-1005年)</p><p class="ql-block">陶器,釉下泥釉装饰</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P1886</p> <p class="ql-block">《饰有乐师与侍臣图案的水罐》</p><p class="ql-block">约1200-122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卡尚</p><p class="ql-block">复合陶体(釉陶),釉上金属光泽装饰</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5P</p> <p class="ql-block">《缠头巾的青年雕像》</p><p class="ql-block">1550-1650年</p><p class="ql-block">伊朗西北部,可能为大不里士</p><p class="ql-block">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1722年)</p><p class="ql-block">复合陶体(釉陶),釉下彩绘装饰(库巴奇陶器)</p> <p class="ql-block">《装饰有骑马猎鹰人的墙砖》</p><p class="ql-block">约1880-1885年</p><p class="ql-block">伊朗,卡扎尔王朝时期(1794-1925年)</p><p class="ql-block">釉陶;模制,带有多彩的釉下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M. Larry Ottis, M.D. 捐赠,F2009.17.4</p><p class="ql-block"> 一位年轻的贵族策马疾驰,准备放飞他的猎鹰捕捉兔子或猎鸟。</p><p class="ql-block"> 此类大型墙砖用于装饰19世纪后期德黑兰及其他伊朗城市中建造的豪宅和宫殿的墙壁。</p> <p class="ql-block">早期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教与印度教艺术的早期阶段</p><p class="ql-block"> 本展柜中的大多数展品与对“陀罗缽地”(Dvaravati)文化的研究相关,该文化从6世纪至10世纪(也就是中国唐宋时期)在泰国中部和北中部部分地区繁荣发展。这一名称源自中国史料及本地铸造的银币,指代一个王国或更可能是一系列小王国,其文化特征鲜明。陀罗缽地文化以砖制寺庙、饰有灰泥或陶瓦装饰,以及独立的石雕与青铜雕像(主要为佛像和菩萨像)而著称。陀罗缽地地区的居民似乎使用孟语,这种语言与高棉语(柬埔寨语)有一定亲缘关系,但与泰语无关。至今,孟语使用者仍分布于泰国中部及缅甸(蒲甘)南中部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陀头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700-90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中部,前陀罗缽地王国</p><p class="ql-block">灰泥</p><p class="ql-block">【蛮有意思的是,这个佛陀像就有东南亚人的面貌特征!】</p> <p class="ql-block"> 《罗摩衍那》这一印度史诗中的故事在柬埔寨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已流传千年以上。这是故事后半部分的一个场景。英雄罗摩深爱的妻子被兰卡的魔王罗波那掳走。罗摩与盟友—猴子们——一起进攻兰卡以救回妻子。在随后的战斗中,罗波那的兄弟库姆巴卡纳(画面中最大的形象)与猴子战士们交战。数千只猴子对他进行撕咬、抓挠,但始终无法打败他。库姆巴卡纳重创了数百只猴子,还吞食了数百只。屠杀持续未能终结,直到罗摩本人(可能是头像已断裂的形象)加入战斗。他使用最强大的武器,最终将库姆巴卡纳斩成碎片。</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块浮雕很可能曾被安置于一座庙宇的门楣上。在博物馆创始捐赠者埃弗里•布伦戴奇购藏之前,前任收藏者曾完全修复了中央人物的面部和头部。我们已将修复部分进行了加深处理,以便与原始部分区分开来。</p><p class="ql-block"> 【非常生动的画面,尤其猴子的各种姿势与动作。,】</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25-975年</p><p class="ql-block">柬埔寨,前吴哥王国</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68S1</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吴哥王国的雕塑面容展现出一种由内心发出的一种稳定而又温暖的强大力感。尽管这些面容很具有其特有的风格化。这尊头像也充满神秘感,其尺寸超过真人大小的两倍。根据头饰前方的坐佛像,可将其辨认为慈悲的菩萨——观音菩萨(Avalokiteshvara)。大约1500年前,佛教传入柬埔寨,并常常成为重要的文化因素。然而,这件雕塑所属的早期或中期10世纪,那时的佛教艺术作品遗存极少。</p><p class="ql-block"> 这尊头像来源的雕像若是站立,推测可能有约10英尺高(因此该头像被展示在较高的位置)。我们无法确定这尊雕像来源于哪座寺庙,甚至无法确认其寺庙是否仍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如下面类似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九位神祇》</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000-1100年</p><p class="ql-block">柬埔寨,前吴哥王国</p><p class="ql-block">石雕</p><p class="ql-block">爱德华·纳格尔捐赠,B7159</p><p class="ql-block"> 九位神祇坐在各自特有的坐骑或王座上,位于拱形壁龛中。仅有少数神祇可以被明确辨识,例如最左侧的太阳神苏利亚(Surya)。</p><p class="ql-block"> 在古吴哥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九神石雕群像。学者们长期以来对这些雕像所描绘的具体人物争论不休。印度教传统中有一组九位行星神祇(Navagraha),每一位都与古代天文学家所知的一颗“行星”相关联,例如太阳、金星或彗星,这九位神祇有时会在印度雕塑中被共同描绘。而柬埔寨发现的九神群像很可能是对这一组行星神祇的再现。</p><p class="ql-block"> 目前尚不确定这些九神石雕群像在寺庙中的具体展示位置及方式</p> <p class="ql-block">《轿舆装饰件》</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200-1220年</p><p class="ql-block">柬埔寨</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1992.346.1-5</p><p class="ql-block"> 这些装饰件用于点缀一种便携式吊床式轿舆,贵族们由轿夫抬着用以出行。钩环被连接到一根杆子上,吊床悬挂于其上。中央的装饰件除了装饰作用外没有其他功能。</p><p class="ql-block"> 钩子的装饰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格斗场景。一名人物一手持短武器,另一手抓住对方的头发。他们上方有一位双手作礼拜姿势的人物,其两侧是两头大象。最上方饰有精美的抽象形式的植物和云状图案,风格中透出中国艺术的影响。每个钩子的外端饰有精致的蛇头。中央的装饰件同样饰有华丽的云状图案。一位女性神话人物手持圆形象征性器物(可能是镜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吊钩装饰非常精致,生动!蛮好看!】</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适应与创新:东南亚对印度风格的继承与改造。</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来,商人们不断穿梭于印度洋各地。从许多方面来看,这片辽阔的海域不仅起到了分隔区域的作用,更是连接各地的重要纽带。商人们除了交换纺织品、香料等商品外,还传播了许多文化和宗教思想。这些思想在印度兴盛发展的同时,也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开来。本展厅中的大部分艺术品都代表了来自印度宗教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印度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思想如何以及为何在东南亚变得如此重要,目前尚未完全明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柬埔寨的扶南、真腊和吴哥,越南的占婆,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室利佛逝等有组织的国家兴起,其王室宫廷逐渐采纳了印度宫廷的礼仪与形式,各种印度教和佛教的学派也得以繁荣发展。诗人们运用印度的古典语言——梵语,以极高的技巧赞美国王或歌颂神祇。为了提高威望,统治者们建造了充满雕塑的寺庙,正如您在此展厅中所见到的这些作品,反映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思想。印度尼西亚的佛教遗迹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印度教寺庙吴哥窟都展现了极高的雕刻与建筑艺术水平以及复杂的宗教理念</p> <p class="ql-block">《佛陀头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800-8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中爪哇</p><p class="ql-block">石材</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0S379</p><p class="ql-block"> 这尊头部原属于一座佛陀像,与旁边的毗卢遮那佛(Vairochana)像类似。它与婆罗浮屠(Borobudur)佛陀像的头部相似。婆罗浮屠是佛教世界现存最大、最复杂的遗迹之一。婆罗浮屠是一座巨大的梯形金字塔结构,拥有五个方形平台,上面是三个圆形平台。圆形平台上有72座小佛塔,整座建筑的顶部是一座大型佛塔。在方形平台的壁龛内以及小佛塔中,共有504尊佛陀像</p> <p class="ql-block">《度教神祇毗湿奴》</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40-965年</p><p class="ql-block">柬埔寨,前吴哥王国</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埃弗里·布伦戴奇收藏,B65S7</p> <p class="ql-block">《石狮》</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150-1225年</p><p class="ql-block">柬埔寨,前吴哥王国</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76S1</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狮子成对守护寺庙的入口通道。</p><p class="ql-block">【这个狮子脸谱化非常特出!】</p> <p class="ql-block">《湿婆头像》(来自林伽的覆盖物)</p><p class="ql-block">约公元800年</p><p class="ql-block">越南中部或南部,前占婆王国</p><p class="ql-block">金银合金,配以黄金、玻璃和乌木装饰</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滕森基金会捐赠,BL</p> <p class="ql-block">《站立的冠冕与珠宝装饰佛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100-1300年</p><p class="ql-block">缅甸(蒲甘王国)</p><p class="ql-block">柚木,带有漆与颜料的残迹</p><p class="ql-block">雷蒙德·G·汉德利与米拉·L·汉德利捐赠,B86S7</p><p class="ql-block"> 在缅甸蒲甘城的寺庙中,发现了多尊与这件相似的站立冠冕佛像,这些佛像均由整棵树干雕刻而成。蒲甘曾是一个强大王国的首都。</p><p class="ql-block"> 1989年,这件雕像取了一小块木材样本进行碳-14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其年代范围为720至860年之久前,证实了学者们对该类佛像时间范围的推测。</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1300-1800)</p> <p class="ql-block">大陆与岛屿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约1300年至1500年间,东南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曾经繁荣数百年的王国,如柬埔寨的吴哥、缅甸(蒲甘王国)、印度尼西亚的室利佛逝和满者伯夷,以及越南的占婆,都逐渐衰落并灭亡。</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古典语言——梵语,停止用作礼仪语言。婆罗浮屠和吴哥窟这样的大型石质建筑不再建造。除越南外,大乘佛教逐渐消失;印度教则只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继续存在。</p><p class="ql-block"> 大陆与岛屿地区的文化变得日益不同。在大多数新兴的大陆王国中,无论是皇家宫廷还是普通民众,其主要宗教都是上座部佛教。同时,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和群岛地区传播,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伊斯兰王国。16世纪,西班牙的征服者和传教士将菲律宾的许多人改信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尽管经历了这些变迁,某些文化传统仍然保留。尽管梵语不再被直接使用,但东南亚的大多数主要语言都吸收了数百个梵语的术语,就像英语从拉丁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一样。</p><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神祇与史诗故事也未被遗忘。正如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或阿波罗的故事在信仰犹太教或基督教的欧洲仍被流传一样,《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或象神伽内什的故事也在信仰佛教的缅甸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尼西亚继续传颂。</p> <p class="ql-block">《神话人物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可能来自中爪哇的苏库寺庙(Candi Sukuh)或切托寺庙(Candi Ceto)</p><p class="ql-block">石材</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滕森基金会捐赠,BL77S4</p><p class="ql-block"> 这尊头部可能来自爪哇的苏库寺庙或切托寺庙(“Candi”意为“寺庙”)中的一个建筑群。它们是爪哇印度教-佛教文化建造的最后一批纪念性建筑之一,与以宏伟雕刻闻名的婆罗浮屠(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同属这一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几个世纪以来,雕刻风格逐渐趋向更为简化和程式化。这里的头部形状被规整为蛋形,嘴、眼睛和眉毛的上翘曲线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物的耳朵上挂着环形装饰,可能是花蕾状的饰物,并向面部延伸。</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下一个展厅中展出的爪哇皮影偶的头部和面部特征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对门神雕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300-14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东爪哇</p><p class="ql-block">石材(安山岩)</p><p class="ql-block">鉴赏家委员会、沃尔特·贾里德·弗罗斯特和大卫·萨尔曼捐赠,1997.6.1-2</p><p class="ql-block"> 这些门神雕像手持武器、露出獠牙、目光凶狠,原本守护在满者伯夷王国(约公元1300-1500年)一座印度教寺庙的入口两侧。满者伯夷王国以东爪哇为中心。在满者伯夷灭亡后,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转而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教文化如今主要在巴厘岛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1910年至1915年间,在东爪哇的莫佐科托地区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这些雕像被发现。随后,当地的爪哇摄政官将这些雕像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荷兰东爪哇总督范·阿尔斯特先生。1918年,范·阿尔斯特退休,并获准将这些雕像出口到他定居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对门神雕像辗转于多个收藏者之手,并在多个博物馆展出,最终被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男女祖先雕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400-16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巴厘岛</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鉴赏家委员会及肖恩和布鲁克·拜尔斯捐赠,以及博物馆购藏,B86B6.a-.b</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巴厘岛的雕塑为石材或木材雕刻,青铜雕像较为罕见。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雕像的确切来源,但一组类似的雕像曾被视为神圣之物,长期隐藏在一座寺庙中,直到1928年因一次盗窃企图才被发现。这些雕像的用途尚不完全确定,但它们很可能代表已故的祖先,并被用于葬礼或纪念仪式中。</p><p class="ql-block"> 巴厘岛的居民在一千多年前接受了印度教。然而,他们将印度教与当地信仰相结合,其中对祖先的崇敬占据重要地位。巴厘岛至今仍保留着这种混合形式的印度教,而印度尼西亚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在几个世纪中逐渐改信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带有魔鬼头的建筑碎片》</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200-13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东爪哇</p><p class="ql-block">石材</p><p class="ql-block">杰克·安德森为纪念威廉·K·埃亨费尔德博士和南希·霍克博士捐赠,1990.82</p><p class="ql-block"> 这种巨大的凶猛头像通常被放置在印度尼西亚寺庙的入口上方,用以驱赶不吉利的力量。这种悠久的传统在印度寺庙中也有体现。在爪哇,这种形象通常被称为卡拉(Kala)的面孔,卡拉是毁灭之神。在东爪哇和巴厘岛,这些形象常被描绘为带有下颌,并且有时(如本例所示)会用手摆出威胁性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微型塔》</p><p class="ql-block">1300-1500年或更晚</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东爪哇 陶器</p><p class="ql-block">较小的塔:沃尔特·贾里德·弗罗斯特和大卫·萨尔曼捐赠,1991.7</p><p class="ql-block">较大的塔:约翰逊·S·博加特夫妇捐赠,1991.197</p><p class="ql-block"> 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陶器制品为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尽管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此类作品,但科学发掘的此类作品却相对较少。这些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是赝品。通常,可以通过科学测试来确定陶器的年代,但由于印度尼西亚的粘土具有一些特性,测试结果往往并不确定。此外,许多烧制的粘土制品,包括这两件在内,都曾多次破损并修复,这进一步使得年代的判断更加困难。</p><p class="ql-block"> 这些用石头或烧制粘土制成的微型塔再现了寺届塔建筑的特征。它们的用途尚不明确。石制的例子有时会像炮塔一样被放置在平台和寺庙底座的角落处。一些烧制粘土的例子(如这里较小的那个)有可以拆卸的上部部分。据推测,这些可能被用作储存遗物的容器。然而在此处的例子中,下部内部并没有地板,因此很难想象它能储存任何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较小的塔(1991.7): </p><p class="ql-block"> 门上方有一个守护的恶魔面具。附近墙上展示了一种寺庙建筑中的石质面具,这与之类似。</p><p class="ql-block">较大的塔(1991.197): </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的装饰与东爪哇满者伯夷博物馆中的一座石塔非常相似。这座塔可能与印度教的“搅拌乳海”神话有关。在这个神话中,神灵与恶魔合作,使用背负着山的巨龟搅动大海。</p> <p class="ql-block">《魔罗军队的恶魔士兵》</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470-1480年</p><p class="ql-block">缅甸(蒲甘),阿贾帕拉寺,勃固(Pegu)</p><p class="ql-block">陶器,带釉</p><p class="ql-block">乔纳森·科布捐赠,1992.198</p><p class="ql-block"> 在即将成为佛陀的伟大苦行者坐禅期间,魔罗(Mara),邪恶与死亡的化身,派遣恶魔军队攻击他,但这些恶魔最终被他的修行功德所征服。正如这里所表现的,恶魔士兵有时被描绘为在战败后表现出谦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这块浮雕可能来自已毁坏的勃固寺庙群,该寺庙群曾是孟族王国的一部分。在皇家赞助下建造,该建筑群包括一些用于纪念佛陀成道期间及其后的重要事件的圣殿。寺庙群在很久以前被废弃并逐渐荒废。</p><p class="ql-block"> 这件浮雕中的恶魔鼻尖部分在进入博物馆收藏之前曾被略微修复。</p> <p class="ql-block">《神话蛇形建筑装饰》</p><p class="ql-block">约1400-155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中北部</p><p class="ql-block">釉面陶器</p><p class="ql-block">詹姆斯和伊莱恩·康奈尔泰国陶瓷收藏,1990.184</p><p class="ql-block"> 前泰国素可泰王国(约13世纪中期至1438年)的寺庙装饰有各种釉面陶瓷元素。像这样的神话蛇形装饰被用作屋顶装饰以及楼梯扶手末端的装饰。附近墙上可以看到另一件陶瓷屋顶装饰,其展示位置较高,以暗示其原始的高位安装</p> <p class="ql-block">《佛像头部》</p><p class="ql-block">1350-145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中部;前大城王国</p><p class="ql-block">石材</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415</p><p class="ql-block"> 在大城王国(1351-1767)的首都废墟中的寺庙里,可以发现许多大型的石质坐佛像。这些石像有时位于佛堂的显眼位置,但通常排列在环绕寺庙的方形回廊内。</p><p class="ql-block"> 这些佛像通常由多块石头拼接而成。毫无疑问,它们表面曾覆有一层灰泥,以掩盖石块之间的接缝并提供光滑的外表面。灰泥表面通常涂有漆(通常是黑色),再施以镀金处理。一些石质残片,例如这一件,仍保留着这些涂层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这件佛像头部原属于一尊约五英尺半高的佛像(不包括底座)。底座的高度可能为三英尺至五英尺不等。这个佛像头部被安装在墙的高处,以便让观众能够仰视它,体验雕刻者原本意图呈现的效果。的</p> <p class="ql-block">八个世纪之前柬埔寨与泰国的相互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1100年至1300年代柬埔寨和泰国的佛像时,常常难以判断它们的具体来源地。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有时柬埔寨伟大的吴哥王国控制着泰国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而在其他时期,地方性的王国或公国则掌握着权力。</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和泰国之间的文化影响是双向的。快速的宗教变迁进一步加剧了情况的复杂性。吴哥的印度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逐渐被来自泰国中部和北部、缅甸(当时称为蒲甘)以及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这些佛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反映了这一时期复杂且尚未完全理解的历史趋势。例如,将右手放在膝盖上的姿势在泰国佛像中变得极为流行。此外,佛像头顶喷出的火焰形装饰也变得普遍,这一特征似乎是从斯里兰卡引入的</p> <p class="ql-block">《佛像头部》</p><p class="ql-block">约1350-145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前素可泰王国</p><p class="ql-block">含铅青铜,带有漆和镀金痕迹</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197</p><p class="ql-block"> 前素可泰王国(13世纪中期至1438年)位于泰国中北部,其佛像之美至今仍被许多泰国人视为理想之美。这尊佛像头部来自该王国的一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从约1350年到1440年,素可泰和位于泰国中部的大城王国同时繁荣发展。这尊头部和旁边的一尊头部体现了这两个王国的风格差异。素可泰的椭圆形头部优雅流畅,曲线和谐,结合了宁静与辐射能量的感觉。而大城的方形头部则强调水平线条,展现出坚定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热释光测试显示这件作品的可能年代为400至650年前。这种科学测年方法帮助博物馆判断一件物品是否为真品。在本例中,风格证据表明这尊头部可能制作于较早的时间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佛像头部》</p><p class="ql-block">约1350-140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中部;前大城王国</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568</p><p class="ql-block"> 大城王国于1351年建立,在泰国中部统治了四百多年。其独特的文化似乎源于当地多种思想和形式,与东部柬埔寨语区以及北部泰国素可泰王国的文化相融合而产生。</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像头部带有方形的面部、相对宽大的鼻子和宽阔的嘴巴,可能让人联想到吴哥王国的柬埔寨雕塑。然而,头顶呈尖刺状的放射形装饰却是泰国的特征,最初源自斯里兰卡。大型坐佛像通常排列在环绕寺庙的回廊墙壁旁</p> <p class="ql-block">《湿婆神像头部》</p><p class="ql-block">约1500-160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可能来自前素可泰王国</p><p class="ql-block">含铅青铜,镶嵌贝壳,并带有镀金痕迹</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18</p><p class="ql-block"> 这尊头部可以通过额头上的第三只眼以及头饰上与湿婆相关的新月符号辨认为湿婆神。尽管泰国各王国的国王和民众主要信奉佛教,但印度教的诸神及其传说依然为人熟知。印度教神像似乎被用于由宫廷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皇家仪式中。此类神像有不少留存下来,大多数传统上被认为制作于泰国中北部的素可泰王国(13世纪中期至1438年)。然而,其年代的确定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神像的具体制作地点尚不明确。</p><p class="ql-block"> 为这尊头部断代提供线索的是一尊来自素可泰地区的冠佛像(收藏于泰国一博物馆),该佛像带有相当于1541年的铭文。其面部特征和冠饰与这尊头部相似,因此推断其年代相近。</p><p class="ql-block"> 热释光测试表明这件作品的可能年代为350至600年前。</p> <p class="ql-block">《冠佛头部》</p><p class="ql-block">约1500-160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前大城王国</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13</p><p class="ql-block"> 在泰国,佛像是否戴冠取决于不断变化的宗教观念。冠佛像在12世纪和13世纪曾被制作,但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并未再出现,直到16世纪才重新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头可以与上面的湿婆神像头部相比较。佛陀与湿婆的威严都通过其冠饰得以强调。这两个头部约在同一时间制作,但来自泰国的不同地区。尽管冠饰的形状和装饰有所不同,但两者的面部仅在造型和比例的细微之处有所差别,显示了跨区域风格的一定连续性。</p><p class="ql-block"> 热释光测试表明此件作品的可能年代为250至450年前。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与相关雕塑的广泛比较,将这个时间范围进一步缩小</p> <p class="ql-block">《戴冠守护神头部和躯干》</p><p class="ql-block">约1400-1550年</p><p class="ql-block">泰国;斯里萨查纳莱</p><p class="ql-block">釉下彩绘</p> <p class="ql-block">《恶魔造型的匕首架》</p><p class="ql-block">1800-190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巴厘岛</p><p class="ql-block">木材,带有彩绘</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滕森基金捐赠,2005.102.23</p><p class="ql-block"> 在巴厘岛,重要的克里斯匕首架有时会被展示在雕刻成人物、动物或神话形象的匕首架上。这件匕首架以恶魔为造型,其所持的克里斯匕首配有精美的金柄,以及在鞘上端的精致彩绘横梁。靠近恶魔的一侧横梁上描绘了以皮影戏风格刻画的传说人物。像这样的精致匕首架通常只会出现在富裕或贵族家庭中</p> <p class="ql-block">匕首(克里斯)展示板(Blawong),饰有克里希那的形象,背面可能为阿周那</p><p class="ql-block">约1900-1950年</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爪哇</p><p class="ql-block">木材及颜料</p><p class="ql-block">托马斯·默里赠予,以纪念“新亚洲”,F2000.39.18</p><p class="ql-block"> 关于此物品用途的线索可以从面板左上角的两个钻孔中找到。曾经有一根绳索固定在这两个孔之间,形成一个环,匕首的主人可以将带鞘的武器放入其中。在印度尼西亚的某些地区,尤其是爪哇,这样的展示板可能会被悬挂在家中,用来存放仪式用的匕首。这些展示板通常装饰有雕刻或绘制的形象,这些形象来自于Wayang(皮影戏)传统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公元1800之后)</p> <p class="ql-block">《黄金之岛》</p><p class="ql-block"> 古代印度文本中描述了一个名为 Suvarnadvipa(意为“黄金岛”或“黄金半岛”)的地区,这一名称被认为指的是印尼群岛,尤其是苏门答腊。</p><p class="ql-block">苏门答腊盛产金矿,黄金被出口到整个群岛地区。黄金因其光泽、可塑性和抗腐蚀性而长期备受珍视。在这些岛屿文化中,黄金往往与太阳和祖先神灵相关联。黄金的物理特性,例如可被锤打成薄片或拉伸成细丝,使珠宝匠能够运用多种工艺技术。邻近地区甚至同一区域内的珠宝风格可以截然不同,既包括醒目的大胆设计,也有细致入微、工艺复杂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展柜中的所有物品均来自苏门答腊(世界第六大岛),除了黄金腰带,这件作品是跨越马六甲海峡在马来西亚制作的。该地区不同族群的独特文化体现在这些珠宝作品的多样风格中。马来西亚的腰带由多块铰接的面板组成,上面描绘了牡丹、蝴蝶、金鱼以及其他吉祥动物,这些艺术图案体现了居住在东南亚许多沿海地区的华人社区熟悉的美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件艺术品非常之美!】</p> <p class="ql-block">《戴冠与镶珠佛像及其宝座》</p><p class="ql-block"> 如此精致的宝座和佛像在19世纪的缅甸佛教寺庙中是重要的陈设,类似的例子在今天的寺庙中仍可见到。戴冠并镶珠的佛像的意义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有所不同。在泰国和缅甸(旧称“蒲甘”),有一个故事解释了这种形象的起源:据说佛陀曾现身,戴着王冠和皇室饰物,高坐宝座,以回应一位名叫Jambupati的傲慢国王。这位国王试图用自己的豪华来炫耀,但佛陀以此教训他,表明佛陀的辉煌远远胜过世俗的王权。</p><p class="ql-block"> 这座宝座与佛像于20世纪60年代被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兼名人多丽丝·杜克(Doris Duke)购得。她曾收集了一大批东南亚艺术品,计划在檀香山建立一个东南亚文化园区,将这些藏品向公众展示。然而,她的计划未能如愿,最终这座宝座和其他藏品被安置在她位于新泽西的庄园中,访客有时可以在那里看到这些艺术品。在她去世几年后,许多艺术品被捐赠给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还有少量艺术品被分配给全国其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即是美”:寺庙中堆积供奉物品</p><p class="ql-block"> 这座宝座和其周围艺术品的布置,意在大致营造出缅甸或泰国佛教寺庙的氛围。在寺庙中,主佛像周围通常密集排列着来自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物品,例如雕塑、供奉容器和信徒捐赠的物品,有时甚至包括古钟之类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西藏,尼泊尔一带(喜玛拉雅山地区)的佛教艺术</p><p class="ql-block">【西藏佛教艺术,其形象生动,怪诞,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藏与印度边界的加德满都谷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宗教传统的交汇点和大都会。在这里,佛教与印度教的仪式和哲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般的神祇与教义体系</p> <p class="ql-block">《佛教女神白度母》</p><p class="ql-block">约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尼泊尔</p><p class="ql-block">铜镀金,镶嵌绿松石、青金石、其他宝石及玻璃</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22+</p><p class="ql-block"> 根据第一世达赖喇嘛的说法,白度母是“所有佛陀以美丽女神形象显现的智慧、慈悲与觉悟的行为”。她是尼泊尔和西藏的重要女神,对她的崇拜可以追溯到7世纪。当时,西藏国王松赞干布(约627-649年在位)的两位王后被神化,并被视为度母的两种化身而受到崇拜。白度母的右手摆出施愿印,象征她赐予弟子灵性成就和佛果的恩赐。她的左手摆出施无畏印,表明她保护弟子免受一切危险和灾难。她手掌和足底的眼睛象征她掌握了解脱四门,通过这些解脱之门,她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Dipamkara)(左侧)</p><p class="ql-block">约1600-1700年</p><p class="ql-block">尼泊尔</p><p class="ql-block">铜錾刻镀金</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购藏,B71S6</p><p class="ql-block"> 在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中,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佛陀教师中的一位。每位佛陀都在其前任佛陀面前发愿成佛。据说,一位名为法藏(Dharmakara)的僧人曾在燃灯佛(其名字可以翻译为“光明者”)面前立下成佛的宏愿。最终,法藏因其誓愿而成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因此,燃灯佛是佛陀传承链中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环,这一链条最终传递至释迦牟尼佛的诞生,但并未止于此。释迦牟尼在燃灯佛面前的发愿很可能成为许多佛教入门修行实践的原型,包括依赖口传或活佛转世(tulku)体系的传承方式。</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祇那罗延辛哈》(Naramsimha)</p><p class="ql-block">1500-1600年</p><p class="ql-block">尼泊尔</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匿名捐赠,B78B2</p><p class="ql-block"> 毗湿奴神(Vishnu)摧毁了一位骄傲而暴虐的魔王。由于苦修,这位魔王从诸神那里获得了特殊的保护力量,使他既不会被人类或动物杀死,也不会在白天或夜晚、室内或室外被杀害。</p><p class="ql-block">为了惩罚魔王的傲慢,毗湿奴巧妙地化身为半人半狮的形象,于黄昏时从门槛上的柱子中显现,将魔王撕裂,成功破解了他的保护力量。</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苏利耶神龛》</p><p class="ql-block">1800-1900年</p><p class="ql-block">尼泊尔</p><p class="ql-block">铜镀金,镶嵌宝石</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79</p><p class="ql-block"> 方形神龛内的圆形浮雕象征太阳,雕刻着太阳神苏利耶(Surya)乘坐战车的形象。他的车夫是阿鲁纳(Aruna),即迦楼罗(Garuda)的无腿兄弟。苏利耶身旁伴随着他的四位妃子,其中最左和最右的是曙光女神与黄昏女神,象征着黎明前和日落后的双重光明,与黑暗抗争。她们摆出弓箭手的姿态,用箭矢驱逐黑暗</p> <p class="ql-block">《佛教神祇金刚萨埵》</p><p class="ql-block">1800-1900年</p><p class="ql-block">尼泊尔</p><p class="ql-block">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S46.a-.f</p><p class="ql-block"> 金刚萨埵(Vajrasattva),其名字意为“闪电存在”,是喜马拉雅密宗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金刚萨埵的起源可追溯至印度古老经典《幻网经》(Magical Net),他是一位普遍佛陀,将所有佛陀的身、语、意凝聚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此处的金刚萨埵在胸前持金刚杵(vajra),象征智慧;在左臀部持倒置的铃铛,象征慈悲。这两件法器分别代表智慧与慈悲的融合,象征觉悟(菩提/jangchub)。</p><p class="ql-block"> 在这尊尼泊尔雕塑中,金刚萨埵与他的明妃一同被刻画。他在喜马拉雅佛教宗教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其作为心理与灵性净化的主要象征而备受推崇。在修行中,修行者观想金刚萨埵位于头顶,同时诵念他的百字明咒(Hundred-Syllable Mantra)。这种修持被认为能够净化即使是最严重的过失及其业力后果。</p><p class="ql-block"> 这种观想与诵咒是藏传佛教中广泛推荐的“前行”(ngondro)修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高级冥想前的准备阶段。这也部分解释了金刚萨埵为何在几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历史中占据如此显著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佛教神祇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p><p class="ql-block">约1600-170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或清代(1644-1911)</p><p class="ql-block">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B179</p><p class="ql-block"> 胜乐金刚是喜马拉雅地区一种象征性的神祇,通常在冥想中观想。当他与其女性明妃金刚亥母(Vajravarahi)以性结合的形式(yab-yum)出现时,这对神祇象征着非二元觉悟的状态,即主客体相互构成一体。胜乐金刚的名字意为“极乐轮的缚持者”,这一名称与佛教体系有关,其中脊柱被认为有一系列能量轮(chakras)。</p><p class="ql-block"> 根据佛教信仰,像胜乐金刚这样的忿怒冥想神祇(vidam),以其暴力和性的特质常会唤起危险的潜意识进入有意识的觉知。因此,观想此类神祇的具体指导通常仅由授予被认为具备资格的修行者(喇嘛)进行。</p><p class="ql-block"> 这些形象绝非是对暴力或性行为的认同,而是被视为对治产生此类行为的心理状态的解药——用传统的话来说,这些神祇是具有“与所需调伏的状态”相等的力量。【我想就是“以毒攻毒”!】</p> <p class="ql-block">《佛教成就者毗卢巴》(Virupa)</p><p class="ql-block">1400-145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北京</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p><p class="ql-block">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2B20</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描绘了伟大的成就者毗卢巴(Virupa)坐在一张鹿皮上,靠着身子,显得悠然自得。他的瑜伽带勉强束住他微微隆起的腹部,而他瞪大的眼睛和微笑反映了他的得意之情。这位名字意为“丑陋”的修行者刚刚获得了觉悟,正在享受他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毗卢巴还是印度北部那烂陀寺的大住持,当他已辞去职务,终于摆脱了制度上的束缚。传说毗卢巴来到了一处酒店大量畅饮。他手中的头骨碗(现已缺失)是用来盛酒的。紧张的酒馆老板向毗卢巴讨要酒钱,毗卢巴则承诺在太阳落山时付清账单。然而,毗卢巴施展神通(siddhi),让太阳静止在天上,以便他可以无限期地继续畅饮。</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萨迦派视毗卢巴为其印度的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Mahakala)</p><p class="ql-block">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西藏;拉萨</p><p class="ql-block">镀金铜</p><p class="ql-block">杰弗里·莫伊捐赠,以纪念雷蒙德和弗朗西斯·布什内尔,2003.19.a-.b</p><p class="ql-block"> 大黑天(Mahakala)的名字意为“伟大的时间”,是守护佛法(dharma,即佛教教义)的八大护法神之一。在此特定形象中,他手持一根横杆,这是喜马拉雅佛教萨迦派的特殊护法。这根横杆是指修行者在冥想中观想环绕身体的发光金刚杵(vajras)或闪电的天盖𣛟杆。</p><p class="ql-block"> 萨迦派艺术传统以其精确的技艺和尼泊尔风格的影响而闻名,在13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占据了西藏的主导地位。当时密宗(Vajrayana,或称藏传佛教)通过蒙古人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十五尊镀金青铜像神龛》</p><p class="ql-block">约1600-1800年</p><p class="ql-block">西藏中部</p><p class="ql-block">木材,彩绘及镀金</p><p class="ql-block">唐纳德·布赫曼和路易丝·拉塞尔捐赠,1995.72</p> <p class="ql-block">《佛教神祇狮面空行母》(Simhavaktra)</p><p class="ql-block">约1600-1700年</p><p class="ql-block">西藏</p><p class="ql-block">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05553</p><p class="ql-block"> 狮面空行母(Simhavaktra),又称“天空行者”,是藏传佛教八大护法神之一“吉祥天母”(Palden Lhamo)的随从。狮面空行母行走于血海之中,血海象征轮回,即无尽的生死循环。与鳄鱼头空行母一道,狮面空行母协助吉祥天母努力解救众生脱离轮回。狮面空行母手持弯形刀,用以斩断束缚众生于轮回中的迷惑。她全身赤裸,背披剥下的人皮,象征她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局限;腹部的法轮则象征佛陀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佛教神祇密交》(Guhyasamaja)【欢喜佛】</p><p class="ql-block">约1400-150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北京</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p><p class="ql-block">镀金青铜</p><p class="ql-block">阿维里·布伦达奇收藏,B64B23</p><p class="ql-block"> “密交”的意思是“秘密结合”,此雕像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象征多种秘密的结合。在这些秘密中最重要的是,这对处于性结合中的人物象征“智慧与慈悲”(佛教觉悟状态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p><p class="ql-block"> 原本,这尊大型男性密交像的中央双手分别持有象征空性的铃和象征方便的金刚杵。他的其他手本应持有对应四方佛的象征物,使密交成为所有佛陀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这件是明朝时在中国的作品,所以也反映了中国与西藏之间延续了数个世纪的重要关系,超越了文化的界限,通过两地社会之间的宗教造像的精美交流得以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