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浩瀚宇宙太空的刘云飞

陈宗屏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不会忘记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好消息。从神洲1号到神洲5号,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智慧与梦想,让国人感到振奋,让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一令世界为之震惊和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的背后,有许多航天人的艰辛付出,其中有一位便是我们贵州大方县的女专家,她和她的同事们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和神舟1号到5号这一历史壮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她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云飞,她是从贵州大山飞出去的一只金凤凰。</p><p class="ql-block">刘云飞,贵州省大方县(马场)人,1975年大方一中高中毕业,同年上山下乡,插队到对江公社当知青,在民校担任教师代过课。刘云飞是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首届大学生,1977年参加高考并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4研究所参加工作,情系蓝天和太空,奉献祖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刘云飞是我在大方一中的高中同窗,人长得气质,温文尔雅,靓丽,大家都叫她“小娜娜。”“娜”这个名字是泊来品,外国的词汇,是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刘云飞,人如其名。她的理想和事业不仅仅属于蔚蓝色的天空和云端,而是向着更远的天际延伸,在浩瀚的宇宙太空。</p><p class="ql-block">刘云飞不仅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更是国家的高端人才,在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指引下,她的足迹遍及亚洲大陆和浩瀚的太平洋。把宇宙飞船像风筝一样牢牢牵在手中,这就是刘云飞和她的同事们要做的事情,从科技专业的角度称为航天测控。</p><p class="ql-block">载人航天工程是展示国家高科技水平,确立中国航天大国地位一项十分重要,十分复杂,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卫星要在几万里的高空顺利飞行,必须要靠精密和精准的地面测控系统来测量其运行速度和轨道,确保飞船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行和顺利回收。一些人形像地形容地面测控人员是放风筝的,他们手中那根使风筝保持一定高度并做出规定动作的线,就是测控系统。</p><p class="ql-block">1992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当时年仅33岁的刘云飞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地面测控系统中三套测控系统的副总设计师。测控系统由上万个控制器件,上万条线路组成,不少技术和原件在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而且均属于核心机密,建立如此的测控系统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刘云飞和课题组的同志们记不清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为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他们的眼睛熬红了,人也变瘦了。但是,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完成任务,使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早日上天。</p><p class="ql-block">船地对接是验证测控设备的一项关健性试验,就是将飞船上装载的电子设备与地面系统进行对接试验。一天正在进行试验时,她突然发现系统运行时信号间有干扰,这是一个严重的风险及隐患,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飞船的控制。当时正值夏季,石家庄的气温高达40℃,碍于条件限制,二十多年前试验场所的联试房没有安装空调。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的刘云飞的汗水湿透了衣裳,炽热的环境怎么办呢,用一块浸湿凉水的毛巾捂在头上,既可降温,又可擦汗,一块毛巾派上了用场。经过五天五夜不间断的排查分析,刘云飞终于查出了造成信号间干扰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了这一重大隐患。</p><p class="ql-block">正在她废寝忘食地工作时,贵州大方的老家打来电话,她的父亲已被确诊为肺癌并已经到了晚期。这简直是一个惊天霹雳,刘云飞自从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之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因而很少回家和照顾过双亲。癌症意味着即将到来的生死离别,如今身处困境的父亲多么希望女儿的照顾,哪怕是见上一眼,说上几句话,也是父亲的临别赠言。刘云飞当时正在陕西省的某试验站负责设备的校飞工作,即利用飞机模拟宇宙飞船,检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动态跟踪性能。她接到电话后,心里面既着急,又万分难过。在这种时刻,她多么想回到贵州,去行中国人的孝。按照中国的传统,跪天跪地,跪父母,为老人家送终。然而,神洲5号,倾国力之举,全国瞩目。刘云飞承担的这个试验项目,时间紧,任务急,耽误一个飞行架次,就要损失十几万元,更主要的是会影响到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计划。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神洲5号的发射,她强忍泪水告知事情的特殊,并承诺任务完成后一定回老家看爸爸,叮嘱爸爸千万保重!没想到的是,未等到校飞工作结束,刘云飞的爸爸告别了人世,既没有等来她的照顾,也没有看上最后一眼。刘云飞是我们时代的花木兰,为了祖国的强大,一雪百年之辱,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用知识与智慧报效祖国,在航天事业作奉献,走上建国强军之路。忠孝难两全,没有国,哪来家?刘云飞用悲伤和眼泪诠释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p><p class="ql-block">在神洲5号的征途中,刘云飞强忍心中的悲伤和泪水,和她率领的课题组的同志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完成了设备的研制,船地对接,进试验场恢复安装,性能校飞和精度校飞等大量工作,确保测控系统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到“神洲1号”试验飞船的首次发射之中,并圆满地完成了测控任务。</p><p class="ql-block">2000年,为增加载人航天飞船的测控覆盖率,又将测控范围从地面扩展到大洋,刘云飞被任命为我国“远望四号”测量船测控系统的总设计师,而且她是“远望四号”上唯一的一名女专家。</p><p class="ql-block">“远望四号”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地面测控站,要在浩瀚的大海上对运载火箭和飞船进行跟踪测量,能否保质按时完成,直接影响到“神洲3号”以及后续飞船的发射任务。在工作任务重,研制周期短的困难条件下,刘云飞率领课题组的同志们针对大洋上的气象条件及设备的要求进行了精密设计。确保了该系统按时研制完成。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远望四号”测量船成功完成了“神洲3号~4号”无人飞船的测控任务。刘云飞上天揽月,下洋捉蟹,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p><p class="ql-block">“神洲5号”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壮举,一次重大的跨越。为保证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洲5号”顺利升空,刘云飞又一次随“远望四号”测量船征战印度洋。印度洋海况复杂,风大浪高,从我国出发到任务海区需在大海上船行近20天。巨轮在大洋上就如同一片树叶,一会儿被托向浪尖,转瞬间又被吸入谷底,十几米的巨浪扑面而来,人根本就站不住。不少男同志开始晕船,呕吐不止,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少人病倒在床上。刘云飞是女科学家,但困难面前毫不退却。船上淡水有限,每人每天供应一桶水,十天开放一次澡堂,当时的刘云飞已是不或之年,她面临着比男人们更多的困难。由于缺乏蔬菜水果和维生素,刘云飞的嘴唇上起了大水泡,口腔溃烂,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输液补充营养外,更多的是靠对载人航天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祖国人民的一片忠心赤胆,始终坚守在岗位上。</p><p class="ql-block">据刘云飞回忆,晕船的滋味不好受,甚至是难以忍受。有一天值班的时候,晕船向她阵阵袭来,特别想呕吐。她索性将塑料袋挂在脖子上,解决一次次的恶心和呕吐,既解决了问题,又不污染仪器仪表和卫生。她全神贯注紧紧盯住仪器仪表,从显示屏捕捉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并不断发出一个个指令,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运行。</p><p class="ql-block">刘云飞是我们的同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薰陶的女性。刘云飞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丈夫是一位科技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干部,他同样是我们大方县的人,缘份的使然,二人在石家庄结为夫妻。不仅如此,她的丈夫同样也是届数高于我们七五届高中同学大方一中的学生。大方一中90周年校庆时,他还和我们一起照过像。更为特别的是,他喜欢文学和诗词歌赋,据刘云飞讲,他准备写一首《大方赋》,寄托对家乡的眷念和热爱,抒发游子的家乡情怀。</p><p class="ql-block">没有国哪有家。工作的繁忙,任务的特殊,刘云飞的丈夫,读大学的女儿大家都很忙,一家人平时难得聚在一起,在家庭上也有许多牺牲。</p><p class="ql-block">在“神洲5号”飞船测控任务圆满结束后,测量船在澳大利亚港口补给,指挥部指示参试人员可上岸作适当的休整。此时刘云飞的女儿张雪正好在澳大利亚读书,而这个时刻母女俩已经年余未见,异国他乡的亲人相见多么难得,正好利用此机看望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女儿。但是工作任务改变了这次异国相遇,研究所几项工作急需她返回国内,在事业与亲情之间,这位有二十八年党龄的母亲选择了前者。“远望四号”靠港后,她立即选择乘航班返回国内。此时此刻,同在一片国土,身在异国他乡,母女俩却不能相见,将和女儿擦肩而过,当妈妈的心情十分难过。她拿着电话的听筒是那么的沉重。母亲含泪对女儿说:“雪儿,妈妈很想见到你,因为工作太忙,我必须立即返回祖国。你在这里要多多保重,照顾好自己。”女儿虽然十分失望,但最终理解了妈妈的心。她告诉妈妈:“妈妈,你放心去吧,我知道祖国需要你。当我知道载人航天飞船发谢成功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里面有你的一份功劳。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更为有你这样一位妈妈而自豪!”她家张雪还告诉母亲:“过去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忘恩负义,辜负了祖国人民!我学成后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洲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成功进入太空,这一天已被载入中国的航天史,被世人铭记。此次“神洲5号”飞船飞行的14圈中,“远望四号”测量船负责承担从第5圈到第10圈的测控及通信任务。其中第7圈特别关健,按照设计安排,杨利伟要在此时向世界人民展示联合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由于飞船所处轨道的特殊位置,这个任务只能靠“远望四号”测量船单独完成。由于当时的海况,轨道仰角较低,测控覆盖时间仅几分钟,对捕捉飞船和跟踪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万无一失,刘云飞对设备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保障,在关健时刻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当杨利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联合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向各国人民问好的画面和声音清晰地传出时,令华夏儿女无比自豪,令整个中国振奋,令世界震惊。此时此刻,船仓中沸腾了,刘云飞和他的同事们高兴地手舞足蹈,这些放风筝的人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激动和自豪,因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功勋有他们的一份。</p><p class="ql-block">刘云飞是国家的科技专家,是恢复高考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虽然未穿军装,但她是建国强军的后盾。刘云飞从神洲1号到5号,世人瞩目,让世界震惊的中国航天工程有巾帼英雄刘云飞的参与。然而她为了衷爱的事业也作出了牺牲。她在父亲离世后说:“不管要付出多少牺牲,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有人可能会说刘云飞不是一个孝子,但家与国之间,她忍痛割爱,拂去眼中的泪珠,以牺牲小爱而为国家让路,尤其值得我们钦佩的是,他的爱国爱家的大义。</p><p class="ql-block">刘云飞的航天梦终于实现,先后担任十多项国家大型系统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级奖项1项,国防奖1项,军队奖1项,集团奖1项;参与的项目也多次获奖,并在探月工程中担任地面测控和数据接收技术顾问。为此,刘云飞先后获: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先进工作者,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三八知旗手,信息产业部载人航天工程个人二等功,首届全国IT十佳女性,2005中国经济女性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全国优秀女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云飞工作过的“远望四号”测量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神洲5号载人航天飞船</span></p> <p class="ql-block">我和刘云飞是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二(3)的同窗。那个年代特殊,一种无形的压力,相互之间往来少,男女之间更是如此。从外貌上很漂亮,学习成绩好,受老师同学的喜爱。刘云飞属于我们班上的成功者,为家乡争功,被贵州大方县列入乡贤名录。2015年我们举办40周年同学聚会时,几乎没有认出她来。但是,她说话十分谦虚。她说:“没想到我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做些事。”当问到成功的感受时,她说:“为国防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种神圣和庄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知识是所有学科基础的基础。刘云飞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功成身退之后,半年居住贵阳,半年居住石家庄。她不仅专程,还与省城的陈虹同学结伴到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看望老师和同学。我也在此过程中参与接待过她,同时觉得她十分低调。由于她学雷达的,老美的F22隐身飞机曾一度如无人之境,猖狂得不得了。我很困惑,也不服气请教于她。她说有矛就有盾,雷达肯定会能看见。在历史大潮的推动下,当年我们十七八的学子,来自农村的毕业后回去务农叫做回乡,而城市户口下到农村插队的青年叫上山下乡,知青是我们头顶上的一道光环。在回顾知青往事中,刘云飞最高兴的是她当年的这位代课老师,有几个学生都相继考取了大学,高兴的心情不亚于获得了工作中的一个大奖。她感慨道,知青很辛苦,但回想起来,人生中的这场磨练对我们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云飞,祖国航天事业与国防的参与者,贡献者,搏击于浩瀚太空的杰出女性。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二(3)40周年同学聚会,时光已然过去快十年,2025年的50周年同学聚会,希望能再次与刘云飞及同学们再次相聚。</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2015年40周年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修改于兰苑花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云飞参加大方一中七五届高二(3)40周年同学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学聚会在油杉河(前左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加大方一中建校90周年庆典(前排左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方一中建校90周年庆典同学合影(前左5,后左3为夫君张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节市七星关区看望恩师唐华清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老师同学合照(左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老师设宴招待弟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碧阳湖与师生合照(左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毕节的老师同学合影(左3)</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于国庆出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