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李庄

陈晓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庄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于多数未曾经闻者或许以为多少夸大其词,而凡知道一点的都说是名至实归。我对它心仪已久,早就想来此地看看。甲辰龙年3月初从滇北泸沽湖、四川西昌,而宜宾,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当然要来。</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抗战血与火沸腾燃烧、枪与刀抵死鏖战的历史,学人背负学术奋发蹈厉、可歌可泣的践行中,这是一段传奇。因此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与重庆、成都、昆明等名城并列而四,被称为抗战后方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因为旷世雄奇的一些人,因为如烟散去的往日事,因为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映照生辉的那一方……他们襟怀学术,赉志以身的家国为念、焚膏继晷足以惊天地泣鬼神。</p><p class="ql-block">​ 作为后学,追溯先贤遗踪,是向他们致敬的方式之一。</p> <p class="ql-block">  3月5日下午到的李庄,在古镇兜兜转转到入夜,走马观花看了李庄战时新闻社、同济大学工学院、医学院旧址,有梁思成、林徽因领衔的中国营造社。</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视线被梁思成、林徽因所吸引,多集中在中国营造社这类网红热点上。栗峰板栗坳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院、国立中央博物馆,还在流量观注之外,向当地人打听一问三不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6日)打的到了坐落在栗峰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读到全所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凌纯声、张政烺、夏鼐等50多个学者)立碑、陈槃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丹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 </p> <p class="ql-block">  “……本所因国难播越,由首都而长沙而桂林而昆明,展转入川,适玆乐土,尔来五年矣。海宇沉沦,生民荼毒,同人等犹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诸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籍助,有不可忘者。今值国土重光东适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倦,用是询谋佥同,醵金伐石,盖弇山有记,岘首留题,懿迹嘉言,昔闻好事。玆虽流寓胜缘,亦学府一时故实。不为镌传以宣昭雅谊,则后贤何其述。铭曰:</p><p class="ql-block"> 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p> <p class="ql-block">  1928年至1934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那时已经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抗战军兴,1940年,董作宾与18000余片甲骨文一起辗转“逃难”到了板栗坳。在这里,他和助手完成了“凿破鸿蒙”的《殷历谱》——使用计算日程表,借甲骨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记录,破解了殷商的年代问题。成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重要的参考资料。1945年受当时条件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编号。蒋介石亲自签发嘉奖令以兹表彰。主张学术研究应“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胡适,认为该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表示“佩服”;陈寅恪则认为,“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p> <p class="ql-block">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也完成此时;于商务印书馆1944年初版,列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种。是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p><p class="ql-block"> 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从统治阶级氏族、政治革命党派、外患内政关系等重要角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精辟论述。尤其系统阐述了种族及文化、关中本位政策、中古史盛衰转折点“安史之乱”等许多中古史重要问题,奠定了后世学者理解中古史、唐代政治史的基本框架,为治史者所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赵元任为主任的史语所第二组语言组,积极进行了汉语方言(两广、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调查与材料的整理;汉语史方面以古代语音系统的考订为基础,兼有古语语法现象的解释;在实地调查台语、苗语、倮倮语等基础上,做汉藏语系与其他各语言的比较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蜚声中外的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庄胜迹看不尽,先贤的学术传承道不完,我们只能把它藏进心里,涵泳优游,期盼着转换创造。以它的精神,指引自己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近年兴趣转向当代史,做文革语言研究,努力复现陈年语义并探究流变陡转原因,无意中有追随先贤的旧踪。在他们著述中,看到“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的睿智探求。生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孺慕之情,却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一代代后人的意旨沉潜、学术传承,大概就是这样默默地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