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秋日感怀

量力而行

其实,不论从节气还是从实际的气温上讲,现在该已是冬季了。可今年的秋,显得格外地顽强,过了小雪都十来天了,还是满树的金黄,而且阳光总在青睐着大地,好像它们是在眷顾或等待些什么。<div> 早晨起来,一推开窗,我便想出门走走;午饭后,外面暖暖的,我还想出去。为啥?就是因为房前屋后的那个"秋"。</div><div><div> 面对这极美又不忍离去的秋色,我当然会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把它给留住,但又觉得这仅仅是个记录而缺少了什么。于是,经过连续数日的"寻思之苦",我填写了一首《浪淘沙》。 </div></div> "浪淘沙"作为词牌的名称,来自于我国唐代时期的教坊曲名,据称是源于早年南方水边的民歌。"淘"是将物用水冲洗以除去其中的杂质,而"浪淘"则指用的是江河中的水。"淘沙"为何故?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见,"淘沙"实为"淘金",即劳作人借助水流淘去泥沙而最终采得金子。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且从事者众多,由此便产生了对其吟咏的小调,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类小调或是哼唱淘金中无尽的辛劳,如白居易诗中所言的"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也或是抒发像刘禹锡所表达的那种慷慨及想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当然了,每个歌者的具体表达,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而且一定不只限于这些。 关于"浪淘沙"的作品,我最先读到的是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学这首词的时候,我是个中学生,不懂得去领会,而词牌又被说成只是词的某一曲调"制式"的名称,与词义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更没有去留意。<div> 近些日子,我和一帮老年的朋友在一起学古诗词,辅导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多首历代词人《浪淘沙》的作品,都是以景抒情或借古喻今的,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最让人感动;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被人评价为"深情如水,行气如虹",读后自然令人心叹;而王安石的"伊吕两衰翁"则是通过对伊尹、吕尚两位古人"汤武偶相逢"的歌咏,抒发了他获明君知遇后春风得意、欲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情怀,更向人传递了一种超然的气息。</div> 也许相对而言,有更多朋友会知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其结尾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作者正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李煜,还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也是出自他的笔下。这位曾经的一代国君,后沦落为"臣虏",据说就是他的词作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生命结束时才四十二岁,但他的作品用情真挚,形象生动,风格鲜明又含意深沉,在五代的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至深,不愧有"千古词帝"的美誉。<div> 北宋的欧阳修是以文章负一代盛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仕宦之途极其曲折与坎坷,但却以一种风趣诙谐的态度对待其屡遭诋毁贬谪的不幸,表现出了"古之圣贤才具有的修养"。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在中国家喻户晓,其自号“醉翁”就像一张文化名片传世古今。从这个层面读他的"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就更显有"情致"了。</div><div> 同是北宋的王安石在文学上是当然的"成就斐然",但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按现今的说法,他是从地方走向中央的"干部",了解社会实际,为了改变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提出并实行了多项改革,如颁布"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 ,在科举上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及三传明经取士,等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只能通过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信任"来实现抱负,可在推行的过程中虽有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最终并未相逢照其还乡的"明月"。但是,他的一举却为后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借鉴,也为他"一洗五代绮靡旧习",形成其"高峻"的词作风格提供了一种必然。</div>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读了前面几位古人的词作,你还想着毛主席这里所指的仅是东汉末年为平定天下而戎马征战的曹操吗?在毛主席的这首《浪淘沙》里,一定还有李煜,有欧阳修,还有王安石!<div> 为何会有如此的感觉呢?因为毛主席是我们中华从未有过的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心中装满了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他所考虑最多的是人民的幸福,对当时正在全面开展的社会及经济两方面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是位伟大的改革者。面对滔天的巨浪和秋风的萧瑟,他有"把酒祝风"式的从容,而对于李煜为自己的家国破亡而发出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则直接将其化作了"换了人间"。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豪迈啊!</div><div> 想到这里,我突然认识到"词牌"是件很神奇文化要素。词作能感染读者的不只是其中的词句,"浪淘沙"词牌的本身就为作品提供了无形的张力。那不同的词牌、不同的作者构成了文化星空的一条银河,在我们的心中闪烁。</div> 纵观历史,放眼今朝。我们当前生活在安定、有序又物资充裕的时代,我们的前人还留存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加之自然及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国会更加强大、未来会更加的美好。但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我们自己也要为社会添光彩,绝不能被进步所淘汰!为此,我填写的《浪淘沙》是这样的:<div> 秋里意重重, 映日临风。</div><div> 今年更比去年浓。</div><div> 金叶玲珑垂满树,</div><div> 是乃谁功?</div><div> </div><div> 莫道事匆匆, 天地从容。</div><div> 八方来贺九州同。</div><div> 明里自知身是客,</div><div> 不负芳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