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No.72《苏东坡传》

XZ

<p class="ql-block">👨‍🎓作者:许葆云</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传记类</p><p class="ql-block">🌈豆瓣评分:7.5分</p> <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历史作家许葆云撰写,以长篇历史小说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北宋时期文学家苏东坡的非凡人生。</p><p class="ql-block">从青年时期的崭露头角到官场中的坎坷经历,再到流放生涯中的思想转变,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成为一代文人的楷模。</p><p class="ql-block">书中详细描绘了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立场、反对变法的坚决态度以及在朝廷中的起伏变化,揭示了他与王安石、神宗皇帝等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p><p class="ql-block">此外,乌台诗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苏轼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流放期间的生活和创作则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晚年的苏轼在海南的经历,更是为他的文学成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本书不仅是对苏轼个人的传记,更是对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p> <p class="ql-block">一、苏轼的早年经历与仕途起步</p><p class="ql-block">1.苏轼及其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成功,家族背景影响仕途</p><p class="ql-block">苏轼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展现了卓越的表现。苏轼和苏辙分别考中榜眼和进士,而苏洵虽未能通过考试,但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寻求其他发展机会。苏洵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三个儿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他的努力与坚持为家族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们在学术和道德层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p><p class="ql-block">在京城的生活并不顺利,三人均仅被授予低级别官职。然而,他们凭借才华和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苏洵被任命为文安县主簿,苏轼和苏辙分别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和秘书省校书郎。他们不仅证明了自身的才干与实力,还展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的文章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苏轼的声名更是传遍天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这种家庭背景对苏轼的仕途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家鼓励创新和进取,注重个人品德和才华的培养,这些都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洵虽然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他的努力和对家族的支持为苏轼和苏辙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苏家的教育和支持下,苏轼能够在京城获得认可,成为一代文人的楷模。</p><p class="ql-block">苏轼及其家族的科举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才华,也与苏家的良好家风和家族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家庭环境为苏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仕途上取得显著成就,并影响了他的文学成就。苏家的成功故事体现了家庭教育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竞争激烈与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引自:《访我狂疏》: 奇文成就苏轼的官运</p> <p class="ql-block">2.苏轼在凤翔府的任职经历与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凤翔府的任职经历,是他初入官场的重要阶段。初到凤翔府,他担任签判一职,遇到了一位极具挑战性的上司,即知府陈希亮。陈希亮对工作态度和能力要求极高,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严格管理。面对这样的上司,苏轼在适应过程中感受到了压力。尽管如此,他在凤翔府的生活并非一片黯淡。他与章惇的友情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深,成为他工作中的乐趣之一。</p><p class="ql-block">然而,苏轼与陈希亮的关系很快出现了裂痕。苏轼对陈希亮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感到不满,尤其是对朝廷实施的“刺勇”政策持有异议。他认为这一政策过于严苛,不符合他的价值观。这种理念上的冲突导致两人之间的争执频繁发生,苏轼感到压力巨大。尽管如此,他并未选择回避或屈服,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苏轼与陈希亮的关系改善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他意识到,要化解矛盾,必须先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困难。通过多次的沟通和争执,苏轼逐渐学会了如何与陈希亮共存。他意识到,尽管两人工作理念不同,但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轼与陈希亮的关系终于得到了改善,两人成为了知己。</p><p class="ql-block">这一经历对苏轼而言是一段宝贵的成长过程。他不仅在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理解。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能力和才干,还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p><p class="ql-block">苏轼在风翔府的任职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通过与陈希亮的关系改善,他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成长,还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这段经历为他在官场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引自: 玉不琢不成器</p> <p class="ql-block">3.北宋政权更迭与苏轼的仕途波折</p><p class="ql-block">北宋英宗皇帝赵曙继位后的政治动荡为苏轼的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赵曙因精神疾病和与曹太后的矛盾,导致朝政不稳。韩琦等权臣抓住机会,通过逼宫迫使曹太后撤帘,使英宗得以亲政。这一过程中,苏轼的家庭生活也遭受了重大打击。他的妻子王弗病逝,父亲苏洵也在这一时期去世,使得苏轼的仕途和家庭生活都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如此,苏轼并未被困境打倒,而是调整心态,娶了妻子的侄女二十七娘为妻,开始了新的家庭生活。</p><p class="ql-block">英宗的继位过程预示着北宋政治气候的转变。颍王赵顼作为继承人,对变法充满期待,预示着北宋政治环境的变革。苏轼在这一背景下继续在京城任职,尽管家庭变故,他努力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神宗皇帝的继位迅速展现了对变法的渴望和决心,与先帝不同的政治风格预示着北宋政治的新的转折。苏轼作为一位有抱负的官员,可能会在未来参与到变法的大潮中。</p><p class="ql-block">神宗皇帝继位后,为了振兴国家,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王安石变法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事件。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许多文人和政治家对此表示反对。苏轼也是反对者之一,他认为新政过于激进,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他多次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反对,但观点并未得到重视,反而因此遭到贬谪,仕途受到了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权的更迭对苏轼的仕途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宗继位后的政治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变故共同塑造了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而神宗皇帝的继位和变法意图则为苏轼的未来仕途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苏轼在复杂的政局中努力适应,并展现出其坚韧的个性。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影响了苏轼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名士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思想挣扎与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引自:皇帝要夺权,苏轼要续弦</p> <p class="ql-block">4.神宗皇帝如何在变法与反对声中坚持己见?</p><p class="ql-block">在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与神宗皇帝的初次见面奠定了变法的基础。王安石应召进京,与神宗皇帝会谈,神宗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询问其来迟的原因。王安石提出治国应以“择术”为先的观点,强调治国不应急功近利。神宗皇帝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表示认同,并决定重用他。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的具体事务,熙丰变法由此开始推行。</p><p class="ql-block">然而,变法的推行并不顺利。御史中丞吕海上札子弹劾王安石,指责其变法不当,而苏轼也对此表示了不满,认为变法过于急功近利。尽管面对反对意见,神宗皇帝仍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坚信变法是国家大计,不能因噎废食。王安石因其变法的坚决态度和对神宗皇帝的影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在朝廷内形成了一定的势力。</p><p class="ql-block">随着变法的进行,朝廷内部的党争加剧。苏轼因反对变法被贬为开封府推官,失去了在皇帝身边的机会。朝廷内部出现了“三司系”和“旧臣系”两大政党,王安石利用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力量打垮御史台,削弱了旧臣系的势力。韩维与王安石割袍断义,标志着党争的公开化。神宗皇帝错贬吕公著,打乱了朝廷的平衡。他利用李定入御史台的机会,打垮了御史台,削弱了言官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神宗朝的政治环境充满了变法和党争。苏轼作为反对变法的代表,因直言不讳而被贬,显示了朝廷内部的分歧和斗争。神宗皇帝对变法的坚定支持,以及王安石利用权力打击反对派,进一步加剧了朝堂上的紧张局势。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不仅影响了苏轼的命运,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复杂的权力格局。</p><p class="ql-block">引自:神宗摆下一盘大棋</p> <p class="ql-block">二、苏轼在官场与变法中的角色</p><p class="ql-block">1.苏轼反对变法遭官场排挤,仍坚守立场与民生关怀</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北宋时期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才和鲜明的政治立场而闻名。他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和非凡的勇气。王安石推行的熙宁变法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苏轼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新法的反对。这一立场不仅触怒了王安石,也使他被排挤出朝廷,外放至杭州担任通判。</p><p class="ql-block">苏轼的反对立场不仅源于他对变法的直接不满,也是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深刻反思。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过于追求政绩和表面繁荣,忽视了民生的根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苏轼的才名和直率性格使他容易成为斗争的焦点。他的许多朋友也因政见不合而被贬谪,进一步凸显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p><p class="ql-block">尽管被排挤出朝廷,苏轼并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在杭州任职期间,他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地方治理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务实的官员。在与清顺和尚的对话中,苏轼对“无尽灯法”的理解,体现了他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仁义”即是“慈悲”,“慈悲”就是“仁义”,这种思想融合了对儒家和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在湖州的水利考察中,苏轼发现了杭州水质不佳的问题,并与沈括等水利专家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他在水利治理上的专业素养,也揭示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注。他对杭州水源问题的解决,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提升了他的政治声誉。</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反对变法的道路上,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对政治的深刻理解。他的遭遇不仅反映了北宋时期官场的复杂性和个人与政治的纠葛,也体现了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的挣扎和坚持。他的经历展示了文人在坚持原则和维护个人理想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p><p class="ql-block">引自:苏轼,反对变法的首脑</p> <p class="ql-block">2.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处理政务与情感</p><p class="ql-block">生活的挑战与感悟苏轼在杭州的任职期间,他的政务处理和个人情感生活都充满了挑战和复杂性。在杭州担任判官时,他细致入微地处理政务,但在情感上却经历了误解和失望。苏轼在望海楼上观潮时,对周韶产生了好感。然而,他误认为周韶对陈襄有情,便劝她脱离妓籍,从良。这种误解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失望,最终让周韶决定离开杭州。这一事件反映了苏轼在感情方面的天真以及对他人情感理解的不足。</p><p class="ql-block">在处理家庭事务时,苏轼选择放手让二十七娘打理,自己则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他对朝云产生了好感,但又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做出非分之举。这表明他在面对个人感情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智和冷静。在杭州的社交活动中,苏轼与邵迎、贾收等人互动,对欢场生活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家中享受着和家人的宁静时光。</p><p class="ql-block">在西湖游玩时,苏轼创作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了他的诗才和对自然的感悟。这一时期的诗作不仅丰富了苏轼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审美观。他在杭州的社交与诗歌创作,体现了他在官场与个人生活中的平衡。</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杭州的任职期间,他的政务处理和个人情感生活展现了他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细腻和理智,以及在个人情感上的成熟和反思。他在官场中的表现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使他在杭州的任职期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成果和深刻的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引自: 杭州城里的“无事忙”</p> <p class="ql-block">3.王安石失势后,北宋政治格局如何变化,苏轼扮演了怎样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在变法期间与宋神宗皇帝产生了理念上的分歧,这使得他在朝中遭到了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王安石的手下曾布和吕惠卿也因各自的利益和立场而内讧,使得原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王安石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神宗皇帝开始重新布局新的政治格局。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在当时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他对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他的辞职不仅标志着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束,也预示着北宋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辞职后,朝中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随着他的离去,宋神宗皇帝开始采取措施恢复朝廷的稳定。这一时期,苏轼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可能对这场政治动荡产生了一定的思考和感受。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言论和写作对变法提出了批评。在王安石辞职后,苏轼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逐渐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苏轼在北宋政治中的影响力,也表明他在政治动荡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p><p class="ql-block">在这一过程中,苏轼的生活虽然面临诸多政务挑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佛教的深入研究。通过与高僧海月大和尚和辩才和尚的交往,苏轼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加深,这使他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滋养。这种深厚的佛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在杭州的生活让苏轼感到非常悠闲和充实,他与家人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在离任前夕,苏轼得知海月和尚已圆寂的消息,这让他感到十分悲痛。海月和尚的圆寂不仅是一位高僧的离去,也意味着苏轼在杭州的一段珍贵友谊的终结。</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失势后的政治动荡是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影响了个别官员的命运,也揭示了宋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苏轼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政治态度和文化活动都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贡献。这场政治动荡也为苏轼等官员提供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和政策选择,预示着北宋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p><p class="ql-block">引自:《拣尽寒枝》:王安石要垮</p> <p class="ql-block">4.苏轼在密州的治理措施与对朝廷政治斗争的参与</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府期间,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朝廷的政治斗争,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民生关怀。他首先通过开仓放赈和暂停收取“青苗钱”来救济百姓,这一举措旨在减轻百姓的经济压力,特别是那些在新法“青苗法”下受到影响的农民。苏轼的反对立场不仅体现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上,他还坚决反对朝廷推行的新法《手实法》。在朝廷计划将密州盐收归官卖时,苏轼成功阻止了这一计划,展现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决断力和对民生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在司法方面,苏轼也展现了其为民请命的决心。在审理一起诬良为盗的案件中,他为百姓洗清了冤屈,这一行为不仅提升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反映了他的公正和责任感。此外,他还关心民生,制定了措施救助弃婴,体现了他深厚的仁爱之心。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密州的民生状况,也巩固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这些措施不仅是对地方事务的积极参与,也是对朝廷变法的间接抵抗。他在密州的作为,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也展示了他在面对朝廷政策时的独立思考和反对立场。这种立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难得,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支持。苏轼的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个人的政治生涯,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吕惠卿在政治上的崛起与失势过程中,苏轼的治理措施和反对立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吕惠卿利用《手实法》重新集结力量,试图在政治上重新获得优势。然而,他的崛起并未持久,最终因郑侠的弹劾而失势,这一事件显示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被捕入狱,导致王安石精神受创,最终请求辞职。这一事件对王安石的政治生涯造成了重大打击,也反映了北宋末期政治环境的动荡和复杂性。</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密州的政治参与不仅展示了他的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反对立场。这些举措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间接抵抗了朝廷的某些不当政策,为他的政治生涯增添了光彩。</p><p class="ql-block">引自: 穷在密州 </p> <p class="ql-block">三、乌台诗案与流放生涯</p><p class="ql-block">1.苏轼在徐州的文化与经济双重贡献</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责任担当,为当地的灾后重建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大洪水,他不仅成功抵御了水患,还主持修复了城市城墙,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苏轼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变能力,也为徐州的长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在灾后恢复过程中,苏轼积极寻求朝廷的支持,并动员百姓捐款,亲自捐出一半俸禄。这些举措不仅为徐州的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也展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百姓的关怀。苏轼的领导风格和责任担当精神,使得徐州在灾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繁荣。</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交流方面,苏轼在徐州结识了秦观、王巩等文化名人,并与民间艺术家如马盼盼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文化互动不仅丰富了苏轼的个人文化生活,也为徐州当地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与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苏轼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他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刻。</p><p class="ql-block">苏轼的文化贡献并不仅限于个人层面的交流,他还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他在徐州任职期间,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高了徐州在全国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这种对文化的重视和推动,不仅提升了徐州的地方声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的表现,展现了他在自然灾害应对、文化繁荣和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卓越能力。他的领导力和责任担当不仅为徐州的灾后重建和文化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引自: 惟愿一识苏徐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乌台诗案:北宋政治风波中的苏轼命运转折</p><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对苏轼的政治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熙丰变法时期,神宗皇帝对王安石的部分政策进行了调整,虽然停止了一些激进措施,但仍然保留了《免役法》。这些政策的调整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复杂变化,尤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苏轼的诗作被指控讽刺时政,这成为他入狱的直接原因。然而,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监禁后,苏轼最终被赦免,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判决虽然暂时结束了苏轼的政治生涯,但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创作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不仅仅是对苏轼个人的打击,还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章惇因支持苏轼而与三司系大将失和,被外放后又被召回重用。这一事件显示了北宋末年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游戏。乌台诗案还导致蜀国大长公主病逝,神宗皇帝迁怒于附马王诜,将其贬至边关。这一系列的政治变动反映了皇权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深层次影响。</p><p class="ql-block">此外,乌台诗案还凸显了皇权应受制约的思想。孔子名言“民无信不立”警示了皇权不应滥用。在苏轼的案中,精英文臣和贵人们阻止了神宗借文字狱谋杀苏轼的阴谋,维持了君臣共治的国策。这一事件表明,即使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北宋,文人士大夫仍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p><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不仅对苏轼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文人士大夫在皇权面前的抗争。这一事件不仅塑造了苏轼的历史形象,也揭示了宋代政治文化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引自:乌台诗案</p> <p class="ql-block">3.黄州时期苏轼的生活状态与文学创作:坚韧不拔中的文学热情</p><p class="ql-block">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和生活的重要阶段。他在这一时期,与妻子朝云和朋友陈季常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朝云在此期间怀孕并分娩,苏轼则经历了自身的病痛和康复。尽管如此,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乐趣。苏轼的儿子干儿的夭折,给苏轼和朝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苏轼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用他的才华和热情面对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在黄州,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黄州时期的生活虽然充满挫折,但苏轼的诗词却充满了力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他用文字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一个文学家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p><p class="ql-block">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社交圈也得以拓展,结识了陈季常等友人。这些美好的时光被记录在他的诗中,如《不系之舟》等。通过这些作品,苏轼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他用自己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挑战转化为创作的灵感,使得黄州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个人磨难,他依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苏轼的文学成就,也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通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学的热情,苏轼在黄州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世文学史上难以忘怀的一位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引自:《不系之舟》:黄州岁月醇似酒</p> <p class="ql-block">4.苏轼的政治智慧与坚韧精神在北宋末年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博弈与士人的命运起伏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苏轼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精神。元祐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引起了很多争议。此时,太皇太后掌握了朝廷大权,主张改革,并清除王安石变法的残余,即所谓的“三司系”。苏轼作为司马光的支持者和旧臣的代表,积极参与了这一斗争,表现出色,得到了太皇太后的赏识。</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司马光的去世,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以程颐为首的“朔党”逐渐崛起。他们攻击和弹劾苏轼,导致苏轼被迫辞去翰林学士一职。尽管遭遇这样的挫折,但由于太皇太后对苏轼的期待和支持,他的地位依然稳固,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太皇太后的坚定支持为苏轼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庇护,使其能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尽管个人的力量在朝廷的复杂斗争中显得有限,苏轼的职位虽有变动,但他对士人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太皇太后的庇护使得苏轼能够在遭遇挫折后,仍维持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影响力。这种坚韧的精神和太皇太后的支持,共同构成了苏轼在北宋末年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之道。</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朝廷的起伏变化及太皇太后的支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精神,也揭示了北宋末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士人命运的起伏变化。太皇太后对苏轼的信任与支持,使他在险恶的政治风云中得以保持其影响力,成为士人心中的楷模。这一过程展示了苏轼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也反映了北宋末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士人命运的起伏变化。</p><p class="ql-block">引自: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5.苏轼在杭州与惠州的生活与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通过一系列实际措施,疏浚西湖和整治运河,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状况,为百姓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他的治理工作不仅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他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然而,在个人情感方面,苏轼与琴操的交往成为焦点。他对琴操抱有深厚的情感,但因为身份、年龄和家庭等因素,他无法回应琴操的感情,这导致琴操失望地削发为尼。这种无法圆满的感情成为他内心深处的愧疚与遗憾。</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后,苏轼被贬至惠州,开启了他在岭南的生活。在惠州,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与朝云和苏过相互扶持,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在惠州的生活,苏轼保持了相对清闲的状态,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时间。他与朝云在惠州的日常生活中,朝云对苏轼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亲密的关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情感支持。朝云成为他诗词创作的第一位读者,并一起分享和探讨诗词创作,她对苏轼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惠州期间,苏轼还努力化解与程之才的恩怨。两人因家族旧怨而长期不和,但在嘉祐寺相遇后,他以豁达的态度与程之才和解,并邀请他来合江楼饮酒。程之才承诺为惠州百姓修桥,这种和解不仅改善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为苏轼在惠州的善举奠定了基础。他建放生池和修苏堤这些善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也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杭州还是惠州,苏轼的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文学性。他在这些地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他在杭州的治理成就和惠州的文学创作,共同构成了他流放生涯中最为充实和有价值的部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官员的多面性和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引自:苏子瞻的杭州梦</p> <p class="ql-block">三、苏轼晚年的生活与影响</p><p class="ql-block">1.苏轼如何在北宋后宫权力斗争中保持乐观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后宫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哲宗皇帝对孟皇后毫无兴趣,反而宠爱刘婕妤。刘婕妤因得宠而逐渐产生了争夺皇后宝座的野心,她利用郝随和章惇之力,诬陷孟皇后行巫术,导致孟皇后被废黜,成为女道士。孟皇后的废黜引起了朝臣的反对,监察御史董敦逸在良心不安之下进宫劝谏,希望哲宗皇帝能够重新审理此案。然而,哲宗皇帝坚持己见,并下诏废后,使得朝廷陷入了混乱。</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苏轼并未直接参与,但由于与朝臣的关系,他的命运受到了影响。章惇在得知哲宗皇帝对吕大忠的关心后,感到惊恐不安,决定痛贬旧臣以安抚皇帝。苏轼在这场风波中被牵连,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在惠州期间,苏轼依然积极修桥筑堤,为百姓谋福祉,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依然保持乐观态度,与苏辙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朝云的去世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朝云去世后,苏轼决定为她修建纪念性的建筑,以此来纪念两人深厚的感情。苏轼被贬至海南后,尽管条件艰苦,他依然保持乐观,与苏辙保持联系。兄弟俩在分别之际,依然相互关心和支持。</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北宋后宫的权力斗争中虽未直接参与,但因其与朝廷重臣的关系,他的命运受到了影响。尽管生活艰难,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和乐观精神。这场权力斗争不仅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促使他对社会和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p><p class="ql-block">引自: 浮屠是瞻,伽蓝是伊</p> <p class="ql-block">2.苏轼在海南的文化生活与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苏轼被贬至海南岛后,经历了从琼州到儋州的迁移。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通过共同酿酒、制墨等日常活动,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乐趣,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p><p class="ql-block">**在海南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和文章,如《老饕赋》和《菜羹赋》**,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反映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敏锐观察和热爱。他的人生态度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展示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生活困苦,他依然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创作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在海南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得到了当地官员张中的帮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张中对他十分敬重,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这种友谊不仅为苏轼提供了生活上的支持,也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在海南的经历,让他的人生态度更加成熟,也为其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苏轼的官职在海南期间也有变动。他被朝廷授予琼州别驾,发往廉州安置。最终,他被任命为舒州团练副使,量移永州。尽管这些官职的变动并未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太大影响,反而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让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海南的生活和创作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人生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启示。在艰难的生活中,他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引自:琼州羽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名句:</p><p class="ql-block">✨长辈面前说话要留心,不玩笑,不急躁,不揶揄,宁肯少说十句话,不能多说一个字。就算同辈之间开玩笑也不要涉及时政,不提闺阁内宅,不言腥恶丑怪之物,否则一句随便的话却惹对方记恨,最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劝人的话说一句是箴言,两句叫劝,三句就成了唠叨,四句惹人厌烦,劝到第五句就打起来了……所以适可而止。</p><p class="ql-block">✨逆境横来,顺受而已,人生的挫折无所谓大小,事大事小,全看他的心里怎么想。天大的事,心里当成草籽儿一样轻,就是小事;尘土一样的小事,心里当成比天还大,就成了大事。</p><p class="ql-block">✨凡有大才的人总是心比别人急,血比别人热,脾气比别人幼稚,办起事来顾头不顾尾。</p><p class="ql-block">✨鼓励人告人,刺激人斗人,引诱人害人,真的会让人心变坏,把整个社会风气搞垮。人心一坏,风气一垮,几十年上百年都不容易恢复。对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p><p class="ql-block">✨女人比男人懂事,听女人的话小则能发财,大则能保命。凡是知道怕老婆的都是精明人,那些不拿老婆当人看的,多数没好下场。</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诗1:</p><p class="ql-block">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p class="ql-block">《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p><p class="ql-block">《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p class="ql-block">《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p><p class="ql-block">《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p><p class="ql-block">《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p><p class="ql-block">《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诗2:</p><p class="ql-block">《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p><p class="ql-block">《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p><p class="ql-block">《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p><p class="ql-block">《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p><p class="ql-block">《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p><p class="ql-block">《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词1:</p><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p><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p><p class="ql-block">《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p class="ql-block">《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p><p class="ql-block">《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词2:</p><p class="ql-block">《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p><p class="ql-block">《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p><p class="ql-block">《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p><p class="ql-block">《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p><p class="ql-block">《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p><p class="ql-block">《浣溪沙·荷花》: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p><p class="ql-block">《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p><p class="ql-block">《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p class="ql-block">《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p><p class="ql-block">《卜算子·感旧》: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p><p class="ql-block">《江神子·恨别》: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词3:</p><p class="ql-block">《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p><p class="ql-block">《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p><p class="ql-block">《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p><p class="ql-block">《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p><p class="ql-block">《行香子·秋与》: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p><p class="ql-block">《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p><p class="ql-block">《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p><p class="ql-block">《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p><p class="ql-block">《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p><p class="ql-block">《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p><p class="ql-block">《渔父·渔父醒》: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p><p class="ql-block">《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