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所见之“最”

南北方

<h1><b>▶ 中国地铁第一站</b></h1> <p class="ql-block">  北京地铁1号线玉泉路站,简洁明亮。</p><p class="ql-block">  站台上,有一块特制的站牌,四周金黄色的铜带环绕,一枚大大的“奖章”缀在一端。</p><p class="ql-block"> 北京地铁最早的标志图案,由两束银杏叶衬托着,底下是站名“玉泉路”,显示着这个地铁站的非同一般。</p> 站牌上写着:“中国地铁在这里诞生……”<br>  中国最早的地铁是北京地铁,北京地铁第一条线路是1号线,而开工的地点就在这座玉泉路站。 站台的立柱上,挂着很多历史照片,六十年前北京地铁开工和建设中的景象历历在目。<br>  那时叫“北京地下铁道”。<br> 地铁玉泉路站现在看起来相当简朴而低调,但门口的铭牌不简单,内涵满满,“经典车站”“建于1965年”,还特地注明,北京地铁当年开工典礼举行的地点——在玉泉路站A1出口的西侧,两棵银杏树下。 从玉泉路地铁站A1口西行约500米,果然见到了两株银杏古树。<br>  这两颗大树,树龄已达700多年,虽不太高但十分粗壮,直径超2米,枝繁叶茂,生气勃勃。这一带原是元代忽必烈建的灵福寺,寺内栽植银杏。光阴荏苒寺院早已不存,但银杏树还在。<div><div><br></div><div> 修建地铁时,原设计的玉泉路站口恰在这里,为了保护古树,地铁站建设方案经周总理批示作了修改,车站向东移到了现在的地方。<br></div></div> 树荫下,有永久性的石牌和展台,记述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北京地铁与银杏古树的往事,还陈列着1965年北京地铁开工时的建设规划方案。 北京地铁是1965年2月由中央领导批准建设的,7月1日正式动工。<br>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耳熟能详的八个字就是毛主席在对北京地铁的批示中提出的。不少中央领导人参加了开工典礼。<br>  四年后,北京地铁一期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br> 北京地铁是当时首都战备的重要工程,铁道兵为北京地铁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br>  玉泉路站作为中国地铁诞生地,也为自己的建造者做出了专门的表示,挂出铭牌告示:“北京地下铁道建设部队总部旧址……C1口东行240米”。<br>  走过去看,早先的“总部”现在是中国铁道建设集团公司。巍峨的大楼上高挂着几个大字“铁道兵纪念馆”,远远就能看到。<br> 2025年将迎来地铁开工建设60周年,北京地铁开出了纪念专列“时光列车”,扮着当年的模样,在中国地铁第一站和第一线上行驶,仿佛在时光隧道里穿梭。 <div><br></div><h1><b>▶ 最辽阔壮观的草原火山群</b></h1> 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大草原,平坦开阔,绿草如茵。<div>  在草原腹地,一连串山包平地凸起,像串珠点缀其间,与蓝天相互映衬分外吸引人的目光。<br>  2012年一群地质学家来到这里考察,确认这一座座山包不是一般的土山石山,是火山,是岩浆喷发时形成的火山锥体,这一大片一共有30多座这样的火山,是个火山群。</div><div> 乌兰察布火山的学名为乌兰哈达火山群,覆盖总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最近一次喷发大约距今6千多年,属于“年轻的休眠火山”。也正因这次考察,才使得乌兰察布火山被国内外所认识,成为国内最新发现的火山群。<br></div> 在广袤的草原上,火山成串,火山的形状样貌完美呈现。这样一幅景象,辽阔而壮观。 跟影视片里多见的火山不同,乌兰察布火山并没那么高耸峻峭,看起来似乎更加圆润饱满,少了暴烈,多了几分柔美。<br> 破开的山锥,显露出火山断面和熔岩冷却凝成火山石的样貌,科普价值和科幻的氛围满满。<br>  这种火山石中带有气泡微孔,当地人曾经把它开采下来作为轻体建筑材料加以利用。<br> 这一带砾石满地,是火山喷发时流淌的熔岩河。 乌兰察布火山群所在地,于2021年建成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目前开放的火山有8座。<br>  在三号火山,沿着木梯拾级而上,游客可以登上山顶探寻火山口的真容。<br>  圆形的火山口,直径足有200米左右,仿佛一只被山锥捧着的大碗。曾经是炽热熔岩沸腾翻滚的火山口里,现在长满了青草和灌木,生机盎然。<br> 火山下,悠然的马群羊群在晨光中吃草,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田连着天际线,夜色里的蒙古包和绽放的烟花,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h1><div><br></div><b>▶ 中国海拔的起点</b></h1> 说起高山有多高的时候,总离不开 “海拔”,比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86米……<div>  海拔,就是从海平面起算的高度。<br>  可以前没有细想过,潮起潮落的大海,海平面在哪里?海拔的起点怎么算?<br></div> 黄海之滨的青岛,城中有一座小山叫观象山。山上林草茂密,山顶平台上几座建筑物各有特色,有高大的欧式城堡,也有圆顶的观象台。其中最不起眼的,是中间一座独立的石头小屋,既不高也不大,但如果细加打量,便能觉出它的不一般来。<br>  小石屋是个正方形,真的很小,目测也就2米多见方。全花岗岩砌成,厚重坚实。西式屋顶,仅南边有门,四周没有一扇窗户。颇显神秘。<br><br>  中国海拔的基准点也称水准原点,就在这石屋里。每当要测海拔高度时,不必再到波涛起伏的海边去找海平面,而是以这个小屋里安置的一颗玛瑙球为第一点,从这里开始。<br> 青岛观象山水准原点最初设立于上世纪50年代。1985年又据多年黄海海平面实测值计算修订后,最终以海拔为72.2604米,作为全国海拔高度测量的基准点。<br>  小石屋保护得很严实,花岗岩的围栏在最外,内圈是铁栅栏,屋子两道金属门紧闭。它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并不对外开放。小屋本身没有标识,只在山路边有个指路牌,但一种“低调讲究有内涵”的气质似乎掩饰不住,门上金灿灿的装饰精致夺目。<br> 观象山在近百余年来,一直是海天风云的观测之地。<div>  小石屋东边是德国人强占期间建造的“皇家青岛观象台”,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这里诞生。西侧是1931年建成的中国首座穹顶式天文观测台,安装了从法国进口的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div> 在青岛市区东边的银海景区,矗立着这样一座设施,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拔零点”。<br>  开放式底座上一个测绘吊锤模型,直指正下方玻璃盖板下的海水井,井里4米深处有一颗石球,标示着海平面,也就是零米的位置。<br>  这是从观象山海拔原点测算过来的零点装置,让人能直接看到黄海海平面高低的平均位置,找到了中国海拔“零”的所在。<br> <h1><div><br></div><b>▶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b></h1> 青岛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海滨城市,也是天然的良港和著名的军港。 在距离网红打卡点栈桥不到1公里的海面上,停泊着一排军舰。它们都是披着特殊荣誉的退役战舰,现在开放参观,公众可以上舰,分享它们往日的威武和荣光。<br><br>  最边上两艘黑色的船,跟那些舰艏高昂、火炮导弹张扬的军舰比起来,显得低调,但其实这是很难得一见的海军潜艇。<br> 特别是体态浑圆粗壮的那一个,才更是“稀罕”,它是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br> 舷号“401”,舰名“长征一号”。<br>  它开始研制于1958年,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是1974年。<br>  作为首艘核潜艇,它是当年我国海军最大的战略重器,完成过重要的战备任务。曾经创下人民海军潜艇很多的高新纪录,航时、航速、航程、潜时等等 “第一”。它获得了荣誉称号“水下先锋艇”的殊荣。<br> 2003年,功勋卓著的首艘核潜艇光荣退役了。现在静静地停靠在此,打开了它神秘的船舱。<br>  舷梯上写着“走近核潜艇,探秘撒手锏”。<br> 岸上是海军博物馆,展示着人民海军七十多年来的发展航迹。<br>  这是我国1957年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潜艇。<br> 第一艘导弹核潜艇。 今天的人民海军,新型核潜艇和航母编队,威武浩荡。 <h1><div><br></div><b>▶ 最早的活字印刷物发现地</b></h1> 宁夏银川有一个美名,号称“塞上江南”。它虽然地处祖国的大西北,却与一般西部地区给人的印象颇有不同,大大小小的天然湖泊竟达约200个,确有点出人意料,故亦有“湖城”之谓。<br>  这一带是宁夏平原,西边贺兰山巍峨耸立,东边是黄河和毛乌素沙漠,北去是库布齐沙漠,往南则是六盘山区。银川城,多姿多彩。<br> 银川古称兴庆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之前曾扮演过独特的角色,是雄踞一方的“大白高国”西夏的都城。西夏的传奇的历史经历和斐然的文明成就,令人惊艳。这片塞上绿洲,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叶扁舟。<br>  西夏于1038年立国,延续了190年,曾与辽、北宋、南宋和金并列鼎立。因为西夏人的顽强不屈,成为蒙古铁骑的羁绊和最痛恨的眼中钉,文物存世甚少,在后世所修的正史中也被“无视”没有正式的记载,隐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贺兰山下残存的西夏王陵,一度被误认为唐代遗迹,直到在1971年才得到考证确认。<br> 此外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有一些佛塔了。<br>  老城里的承天寺塔,城南80公里黄河青铜峡的108塔……<br> 拜寺口双塔在贺兰山脚下。 贺兰山麓曾经集中了几十座西夏佛塔,是中华文化历史遗存的宝地。<br>  1991年在拜寺沟方塔废墟下,出土了一件国宝——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共9册约10万字。这部经书的藏汉文本都已失传,此为孤本,弥足珍贵。<br>  但是,更加珍贵和重要的,经考证确认,它是活字印刷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称为“20世纪印刷史上最重要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最早发明木活字印刷术实证的空白。<br> 这件西夏文的活字印本,被国家列为 “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首批64件珍贵文物之一。 <h1><div><br></div><b>▶ 最古老的军事地图</b></h1> 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文物发现之一。<br>  近千件工艺精美的漆器物品,数百件纤薄细作的丝衣织锦,数十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直接穿越了2100多年的岁月,向今人传递着时光背后的信息。<br>  这里出土的文物许多堪称为“最”。马王堆汉墓的历史研究价值,使得它在发掘40多年后的2016年,在国际上仍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br>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城区东侧浏阳河附近,主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的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家族。长沙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在湖南长沙这个粮草丰茂、兵家必争之地雄踞一方,存世209年,是湖南地区第一个西汉时代的诸侯封国。<br>  在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中,有两件地图创下“世界纪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军事地图。<br><br>  第一幅地图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br> 《地形图》绘在一张绢帛上,长97厘米宽93厘米近似正方形。图上画出了长沙国南部8个县(道),覆盖了现在湖南的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等地区。方位为上南下北。<br><br>  特别难得的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地形图的测绘亦可谓相当精准专业,用红、黑、蓝三种颜色绘制,比例尺是1:18万。<br>  图上有山脉、河流、居民点以及交通网四大基本要素。河流按流向由细到粗均匀变化,线条、图形、流向与弯曲等与当今地图相近。地貌采用闭合曲线表示法,山体醒目,位置准确。符号和颜色区分清晰,居民点用不同等级的符号,道路则用虚实两种曲线。红色标明9支军队的驻地、指挥城堡、关塞、烽燧,蓝色表示水面,等等。这些充分反映出了,我国汉代初期地图测量绘制已达到高超的水平。<br> 第二幅是《驻军图》。 《驻军图》的比例尺更大,约为1:8~10万。原件尺寸长约98厘米,宽约78厘米,材质为绢帛。<br><br>  此图在军事方面更加专业,内容包括军队的驻车营地、城堡、防区、兵器库、后勤基地及道路、民居等军事相关要素,还有河流、山脉等地理情况。军事要素统一用鲜艳的红色表示,而河流、山脉等则用浅色或暗色,山脉以“山”字加符号表示,河流用田青色、民居用红圆圈表示,并注明户数。<br>  这与现代专业地图的两层平面表示法极为相似,突出了军事内容,详细标注了城堡、障塞和营垒等军事要塞的位置,以不同形状的框格注明驻扎的9支军队的所在,还注明了军队的名称。<br> 有意思的是,这两幅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套图,《驻军图》是《地形图》中的一个局部,但是放大了,军情更周详,明显是军事指挥官专用的地图。 这两幅汉代的军用地图,不仅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且其绘制技术和表现方法,都超越了以往人们对古代地图的传统认识,被国际制图学界普遍认为是世界上地图学史上罕见的珍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r><br> 马王堆出土的珍宝并不止于此。<br> 比如,这里有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轻最薄的素纱禅衣,也是一件稀释珍宝。<br>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料,没有衬里。它的原料是精缫的蚕丝,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孔眼均匀清晰,显示了高超的织造和制衣工艺。通身重量仅49克,不到一两重,折叠起来可轻易放进一只小小的火柴盒,真正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br>  出土时此衣有相同的两件,后来不幸损失一件,现在只此唯一的一件。已被国家列入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br> 还有一幅帛画,颜色鲜艳,想象力丰沛,“充满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的愿望浑然融合” ,地下、人间和天上,在画面上依序展开,“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br>  这幅画意境奇特,虚实结合,天上红色的太阳中伫立着一只黑色的鸟,有国外天文学家甚至认为这是对太阳日班的描述,是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形象化表达。<br> <h1><div><br></div><b>▶ 一战离我们最近的战场</b></h1> 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到青岛,登上青岛山,才有了不同的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就在脚下,激战就曾在这山林间。<br>  这是一战在亚洲腹地的唯一战场,也是一战中最东边,离欧洲最远,但离我们最近的战场。<br>  中国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胜国,然而在大战伊始我国还没参战的时候,日本与德国,1914年就在青岛开战了。<br> 山顶上,德军建起的炮阵地,全套的设施留存至今尚基本完整。<br>  论时间,青岛山上炮台建造的时间要更早,德国人称俾斯麦山炮台,它是1897年德国武力强占胶州湾后,建起的军事要塞堡垒之一。<br>  日本为了抢夺在德国我胶澳地区的利益,1914年8月下旬对德国宣战,从胶东半岛多地登陆,交战不到三个月即占领了青岛。德国留下的军事设施,成了日本的战争工具。<br> 青岛山炮台的建筑厚实坚固,内部结构很复杂。<div>  看了才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炮台,而是一座战斗、指挥、观察、后勤各种功能齐备的炮兵作战阵地。</div> 里面回廊交错曲折幽深,楼梯通达上下三层,总面积达1600多平米。<br>  主炮炮位4个,弹药库、旋转瞭望塔、测绘室、指挥室、通讯室、维修室、休息室、蓄水池、锅炉房等等一应俱全。<br> 炮位宽大,原来安装的是280mm的大口径榴弹炮。现在已作为展厅。 山上高处的观察塔是钢制的,真材实料,厚度约10公分,整体重160多吨,足以抵御当时最猛烈的炮火炸弹。这么粗大厚重的钢铁堡垒,是在德国制造后运来拼接组装成的,其上的接缝清晰可见。<br>  顶部的半球形旋转塔帽,可360度全向转动观测。<br> 炮台所在的青岛山西邻老城,居高临下,紧扼胶东半岛方向和胶州湾的海上要道。 如今,青岛山成了一战遗址公园,人们在这里回忆百年前的屈辱不堪,享受今天的和平阳光。 <div><br></div><h1><b>▶ 最小的公交车</b></h1> 公交车多种多样,有大巴有小巴,有长的有短的,有汽车有电车,都是生活中必需的交通工具。<br>  在银川看到,公交车在整洁有序的街道上来来往往。<br> 路边停放着很多共享单车,扫码骑行,十分方便。主要是电动单车。 那天在路上行走,却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些共享电动单车上,大都有着几个字:“银川微公交”。这说明,它是公交车。<div>  以前没这么想过,现在看它这么说,想想倒也很有道理。</div><div> 既是“公交车”,那不管是论体量个头、乘客人数,还是论开起来的速度,跟那些大巴车小巴车相比,它都算是最小的公交车了吧。<br></div> 没想到只隔了一天,在街上又看到了更小的…… 这是传统的自行车,脚踏车,可是车身上明白地写着“银川微公交”。<br>  不止这几个字,还写着“银川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证明着它的“出身”,就是“公交车”……车子虽然小,但这身份和作用,确实让人无可辩驳。<br>  这真是所见到的最小的公交车了。<br> 在银川的大街小巷,在有“银川天安门”之称南门楼前,在西夏古塔承天寺塔前,随处可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这种“微公交”提供的便利。 <div><br></div><h1><b>▶ 现存最大的明代楼阁</b></h1> 聊城古称东昌府,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上,是一座运河水环绕的古城。<br>  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城里正中央位置,矗立着一座四四方方的楼阁,它就是光岳楼。<br> 光岳楼是现存的最大、最早的明代楼阁。<div>  建于明朝初期的洪武7年的光岳楼,已有历史650年。自从建成到现在,从未被损毁而迁移或重建,主体结构一直未动过。</div><div><br> 光岳楼建筑风格独特,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整体由墩台和4层主楼构成,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是宋元时代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br> 楼阁通高33米,底宽约34米。楼内有32根通天立地的木柱直抵三层,构成楼的主体。<br></div> 藻井天花相当精美。 楼内木梯逐级而上,能到达楼阁木结构的梁架斗拱内侧。据业内人士说,如此高大建筑,能这样方便地接近梁架斗拱,极为少见。这样非常有利于工匠对木构建筑的维护,使之得以延年。<div>  这也使得今天的游客,能够像建筑学家那样,直接探察中国木建的奥秘,饱享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那样的眼福。</div> 聊城和光岳楼在大运河航道上,是南下北上水路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史书记载,清代皇帝康熙曾四上光岳楼。乾隆九过东昌府,六次登临光岳楼。<br>  众多文人和名家曾到访光岳楼,留下许多笔墨诗书和牌匾。现在能看到,楼外南檐最高处是康熙题写的“神光钟暎”,北边是郭沫若先生的“光岳楼”,楼内还有溥杰先生题写的“巧夺天工“。<br> 丰子恺先生1975年为光岳楼写的藏头对联挂在二层。<div>  “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时代特色鲜明,别有意趣。</div> 光岳楼是古城里的最高点,视野开阔,京杭大运河灌注而成的东昌湖和聊城新城,尽收眼底。 聊城这座古城,新老交相互映,既有生活的谐趣,也有对贤达的敬重。 夜色中的光岳楼,多彩壮观。 <div><br></div><div><br></div><div> 道别2024年!迎来2025年。</div><div> 新年好!!!</div>